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如何“積極”?財長劉昆詳解
今年經濟穩字當頭,擔任穩增長重任的積極財政政策備受市場關注。
2月18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人民日報》發表《不斷提升積極財政政策的效能》一文,其中詳細闡述了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內涵要求,這包括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保持適當支出強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等。
減稅降費仍是首選
積極財政政策也被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近些年一大特點就是實施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十三五”以來中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8.6萬億元,這超過了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近些年減稅降費減輕了企業等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對應對困難挑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關鍵作用。
劉昆在文章中表示,要實施好組合式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讓更多市場主體享受實惠。圍繞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製造業等重點行業,堅持以階段性政策為主,與制度性措施相結合,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為了應對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國務院已經確定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比如延長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政策,加快中小微企業購置設備器具折舊年限,對餐飲、零售、旅遊、交通客運等特殊困難行業,加大稅收、社保費減免力度等。
由於去年減稅降費規模約1.1萬億元,而今年中央要求力度更大,多位財稅專家判斷,今年減稅降費規模將再超過1萬億元。
這從地方的預算報告中也能得到驗證。比如,湖南省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稱,去年湖南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超過240億元,由於今年將實施力度更大的減稅降費政策,湖南預計今年全年新增減負超過400億元。
擴大財政支出規模
積極財政政策另一內涵正是擴大財政支出,以提振需求,帶動消費,保障民生,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劉昆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為此,財政赤字要保持合理水準,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大力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重大戰略、現代農業和“十四五”規劃重大專案。
此前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預計今年財政赤字規模依然維持在較高水準,不過財政赤字率(赤字規模占GDP比重)可能比上一年略微下降,在3%左右。儘管如此,由於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總體財政支出規模更大。
由於去年財政超收,財政支出低於預期,機構預計有近1萬億元左右結餘資金可在今年使用,這為擴大財政支出提供支撐。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22億元,繼續創歷史新高。去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3661億元,相比上一年略有下滑。
從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類專案支出增速來看,科技支出增速最高(7.2%),規模接近近1萬億元。劉昆在上文中要求,今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足額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資金需求。
除了科技支出外,民生類支出依然是財政支出保障重點。
劉昆在上文表示,繼續大力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疫苗藥物研發、免費接種等工作。適當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適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等。
專項債拉動投資
為對沖經濟下行,積極財政政策另一大特點就是擴大政府有效投資。而政府投資資金一大重要來源,正是地方政府發行的專項債券。
劉昆在上文中表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的要求,按照保持政府總體杠杆率基本穩定的原則,確定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優化債券使用方向,重點支持在建專案後續融資。為了儘早發專項債資金效益,拉動有效投資,財政部去年底已經下達了1.4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資金,今年1月份地方發行了其中的4844億元專項債,機構預計一季度能全部發完。結合去年第四季度1.2萬億元專項債資金部分結餘到今年使用,市場普遍認為一季度基建投資增速會明顯反彈,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劉昆要求,按照“資金跟著專案走”的原則,做深做細專案儲備,合理加快使用進度,確保債券資金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
地方政府債券可以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要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這同樣也是“穩”。
劉昆強調,今年持之以恆加強風險防控。持續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完善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抓好低風險地區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
財政防風險除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外,另一大風險就是防範基層財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風險。
2月17日,財政部召開視頻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縣區財政平穩運行工作。會議提出,各級財政部門要把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作為今年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
為了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中央財政也將大力支持。
劉昆在上文中要求,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特別是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大財力下沉力度,省級財政要切實擔起主體責任,向基層傾斜財力。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