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任澤平:新一輪貨幣寬鬆來了,政策對經濟和市場將逐步友好

政策的信號已經非常清晰了,新一輪穩增長來了,新一輪貨幣寬鬆來了,未來財政也要更加積極,政策對經濟和市場將逐步友好。同時,現在政策對房地產態度與之前也有區別,變得更溫和。 2022年,經濟形勢的5大關鍵詞是,雙週期、穩增長、新基建、軟著陸、提估值。 未來資本市場的三大機會是提估值、新基建和穩增長。 貨幣政策正在轉向寬鬆,對股票市場可以相對的樂觀一點。寬鬆意味著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意味著股票估值的提升。 我一直講,股市是貨幣的晴雨錶,不是經濟的晴雨錶。你看歷史上,經濟好的時候,75%的情況股市不好;經濟不好的時候,75%的情況股市好。錢便宜了,什麼行業受益? 2022年股市賺錢的兩個重點:1、提估值行情;2、賺錢不辛苦的行業。做投資首先選賽道,選擇優於努力,提估值和大賽道是未來的機會,而賺錢不辛苦的行業經常牛股輩出,“澤平宏觀”會員裏有詳細介紹。 適度超前的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這就是檔裏講的,這些信號已經非常的清楚了,就是未來財政要更加積極,貨幣要更加寬鬆來支持穩增長。 按照統計數據,中國人均GDP差不多1.2萬美元,已經接近或者已經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大家是發達國家的人了。 我跟大家說一下全球的總和生育率數據,歐洲是1.6,北美洲是1.8,拉丁美洲是2,大洋洲2.4,亞洲2.2,中國和日本都是1.3,非洲是4,穆斯林國家是3.6,大家可以想一想,未來100年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 我不太贊同有的觀點說房地產已經翻篇了,未來沒有機會,明確的講,未來房地產有機會,房地產機會就是分化的機會,主要集中於人口淨流入的城市。 房地產稅的試點要慎重,如果不能科學合理地設計,將變成工薪稅,增加工薪階層稅收負擔,就像個人所得稅一樣,70%以上工薪階層交,尤其現在疫情反復、經濟不景氣、就業壓力大、還有實現共同富裕的情況下。 明年5大關鍵詞: 雙週期、穩增長、新基建、軟著陸、提估值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對這次經濟工作會議所傳遞出的信號的一個解讀。 大家留意,分析判斷中國的經濟形勢,你主要關注5個會,4月份、7月份,10月、12月份的政治局會議,還有12月份的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工作,會作出重要的部署。 傳遞出最核心的信號是什麼? 就是新的一輪穩增長要來了,貨幣將會轉向寬鬆,財政政策將會轉向積極,來支持新基建、新能源和科技創新,進而促進房地產的軟著陸,良性迴圈,同時糾偏運動式、一刀切式的做法。 2022年,我們認為經濟形勢的5大關鍵詞是,雙週期、穩增長、新基建、軟著陸、提估值,這是明年經濟形勢的5大關鍵詞。 那麼我們先一個一個說,你比如說這次會議,提出了六穩六保,三重壓力,就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 什麼意思呢? 明年包括今年年底,我們面臨的新的下行壓力,要啟動新的一輪穩增長,明年大家記住就是一個主題詞,就是穩增長。 穩增長帶來了貨幣寬鬆,帶來股票市場提估值,帶來房地產的軟著陸,也帶來了新基建的發力。 經濟是有自身的規律的,有些東西是不能預測的,但有些東西是可以預測的。 明年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個地方各個方面要出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就是穩增長政策,政策的發力還要適當的靠前。 這個實際上已經給大家講的非常清楚了, 貨幣政策正在轉向寬鬆,對股票市場可以相對的樂觀一點。 寬鬆意味著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意味著股票估值的提升, 什麼行業受益? 一類,燒錢的行業受益; 什麼行業燒錢,比如說新基建、新能源、數字經濟,比如最近大家所謂的元宇宙,這些成長性行業都是燒錢的行業, 錢便宜了,燒錢容易了,而且貨幣寬鬆了,融資變得更加容易了。 第二類,用錢的行業受益; 什麼叫用錢的行業?比如說券商,比如說金融,資金便宜對它有利,它可以放貸款, 資金便宜了,這些行業都是受益的,這是一類。 明年股市三大機會:提估值、新基建和穩增長 信號非常的清楚,未來財政要更加積極,貨幣要更加寬鬆來支持 第三個,對於資本市場,對於股票市場可以適當的樂觀一點,然後主要的方向是穩增長,提估值和新基建這三個方向。 未來財政政策要變得更加積極,財政的錢從哪里來?發債; 而且我估計明年兩會,我們可能會提高我們的赤字率,來使得財政有更大的空間發力。 包括要適度超前的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這就是檔原文裏面講的,我覺得,這些信號已經非常的清楚了,就是未來財政要更加積極,貨幣要更加寬鬆來支持穩增長。 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因為經濟變差了,所以貨幣新的一輪寬鬆要來了,貨幣寬鬆了,水多了,資產價格就會漲,我覺得對資本市場對股票市場不應該再悲觀。 發力的方向是什麼呢? 肯定是未來的新基建、專精特新, 這裏高層講的是非常明確的,一會我再專門給大家講房地產的事,這一次的會議還講了一些事情,叫全面實行股票發行的註冊制。 這裏還包括一個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 我跟大家說一個簡單的概念,未來,凡是阻礙生三孩的行業都將成為改革的對象, 比如教培,比如房地產,比如遊戲,大家猜猜還有哪些行業,我們下了大決心,要推動生育政策的落地見效, 為什麼呢? 你比如說中國現在生育率1.3,對不對? 我跟大家說全球的綜合生育率數據,生育率歐洲是1.6,北美洲是2,然後拉丁美洲是2.2,中國和日本都是1.3,非洲是4,穆斯林國家是3.6,大家可以想一想,未來100年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 我們現在的生育率已經創了歷史的新低了,而且有可能我們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 全球發達國家生育率都比我們高,法國是1.8,英國是1.6,所以說,今年中國的生育率可能會在1左右,因為我們生育率有大幅的下降。 房地產這次得救了? 房地產機會是分化的機會 我再跟大家講第二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新的一輪穩增長來了,未來貨幣要寬鬆了,房地產這次得救了嗎? 我覺得房地產一樣有機會,我不太贊同有的觀點說房地產已經翻篇了,未來沒有機會, 我現在明確的講,我認為未來房地產有機會,房地產機會就是分化的機會,主要是人口流入的城市。 大家知道我提過一個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什麼叫地方房價會漲,什麼地方房價會跌? 很簡單,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是需求,土地是供給,金融是杠杆, 什麼意思? 買房跟著人口流動去買房,人口流入的地方房價漲,人口流入流出的地方房價跌, 為什麼過去這些年深圳、杭州這個這些地方房價漲很簡單,每年30、50萬的新增人口, 為什麼東北西北人房價跌或者說漲不動,就是因為人口流出。跟著人口流動去買房。 那麼未來中國人口往哪里流動? 大家記住了,都市圈、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 我給大家做一個預測,未來中國房地產最重要的一個詞叫分化,什麼概念呢? 未來大約中國有70%的城市,房地產沒有機會,普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未來大約70%的城市人口是流出或者停滯的,房地產是沒有機會的。 未來只有20%多人口流入的城市是有機會的。 這個貨幣要寬鬆了,那麼對房地產也是利好,只不過它是分化的。 給大家講講幾個重要的表述,大家體會一下現在政策對房地產態度發生了變化, 大家仔細的理解這裏所傳遞的一些信號跟以前有什麼不同? 比如說,這次的經濟工作會議的原話,我給大家念一下,“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並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跟半年、1年前有沒有不同?有沒有變得溫和些 包括今天最新一個消息,上周開始深圳部分銀行開始下調房貸利率。 貨幣新的一輪貨幣寬鬆來了,我們要幹嘛? 要讓房地產軟著陸,貨幣寬鬆,有利於房地產的軟著陸。 至於房產稅,你看像美國、日本、英國、中國香港都有,該漲的漲,該跌跌,就說白了它還是跟供求關係有關,大家不要過度去考慮房產稅的因素。 同時,我想建議房地產稅要慎重,為什麼說要慎重? 我是擔心我們有些政策出臺的不好,可能效果適得其反, 大家覺得我們推房地產稅試點是富人交的多,還是工薪階層交的多? 我跟大家分析一下啊,我的看法可能和大部分人的看法不太一樣,就是房地產稅試點這個事如果不是全國普征,如果不能進行系統的科學設計, 有可能增加工薪階層的負擔,而且大部分是工薪階層承擔, 為什麼這麼說? 大家知道我們的個人所得稅是富人交的多,還是工薪階層交的多? 我們的個人所得稅70%是工薪階層交的, 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我們採取的是專項徵收,而不是綜合徵收。 我不展開往下講了,因為這涉及到很多的問題, 如果一個地方房子供不應求,有上漲的壓力很大,稅是可以轉嫁的,還可以漲租金。 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房地產稅根本解決不了中國房地產的長期平衡健康發展。 我原來就跟大家講過,中國房地產長期平穩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是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 降准之後會繼續降息嗎? 降息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 那麼新的一輪貨幣寬鬆了,降准之後會繼續降息嗎? 明確給大家講,降准之後,我認為後面會降息,而且降息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 我認為未來貨幣政策寬鬆降准和降息都會發生。 大家留意,你看這一次12月6號央行降准,是全面降准; 這次降准和7月份的降准完全不同,7月份的降准是對沖性的,因為7月份我們有大規模的IMF到期,對沖完了以後,央行沒有投放新增的基礎貨幣, 但是12月6號的這一次降准,我們新投放了基礎貨幣,這個信號意義是非常明顯的,是貨幣寬鬆的信號。 然後我們央行又降低了支農支小貸款的利率。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專項債放量發行,我們的社融最近觸底回升,我們的企業的貸款也有所改善。 而且還有一個我看今天剛剛發佈的一個數據,我們房地產融資數據其實也有所改善, 所以大家留意降准之後,我認為會繼續的降息,那麼降息的方式可能會通過調低LPR的利率, 大家留意我們現在的降息方式,跟以前也不一樣了,我們通過調低LPR利率,來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從而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 大家會擔心說美聯儲加息,沒關係,我們的貨幣政策是服務於國內的,是以我為主,這是我對貨幣政策的一個看法。 另外,大家關心匯率,影響人民幣匯率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是貨幣寬鬆,按照這個道理,我們貨幣寬鬆,美聯儲加息,人民幣是有貶值壓力的, 但是因為我們的出口很好,出口帶來的結售匯的需求,結售匯的需求就會帶來人民幣升值的需求。 所以說,綜合這兩個因素,再加上央行最近提高了外匯存款的準備金率,也是釋放了這樣的一個信號, 不希望人民幣大幅的升值,當然也不會大幅的貶值,所以未來的人民幣匯率應該是以震盪為主,短期沒有明顯的升值和貶值的這樣的趨勢。 降准降息可能進一步加劇通脹 還有人問降准和息會不會進一步加劇通脹? 通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貨幣現象,今年是工業品通脹,明年我可能會是消費品和資產價格的通脹。 我原來講過一個觀點,我們處在一個全球的大通脹時代, 原因是什麼? 就是全球的貨幣超發,中國在世界上來看是貨幣紀律相對比較好的, 比如說我跟大家說幾個數據,第一個數據大家留意美股的大漲,今年美股比去年漲了110%,第二個美國房價同比漲了18%; 什麼概念? 美國全國房子平均漲了18%,這個背後的原因,就是美聯儲的無上限QE和直升機撒錢所帶來的貨幣超發效應。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2-24
查看详情
洪灝:香港開始顯示深度配置價值

為什麼,2021年全年香港市場表現欠佳?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儘管香港和上海並稱中國舉足輕重的兩大市場,但是香港的表現今年卻遠遜於上海?事實上,包括中國的美國存托憑證(ADRs)、中國互聯網公司和恒生科技指數在內的中國所有離岸股指的表現都跑輸了在岸股指。然而,無論股指在岸還是離岸,都理應無一例外地如實反映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有分析將這一切歸咎於中國互聯網行業所面臨的強監管態勢。誠然——頭部互聯網平臺公司大都奔赴海外上市,它們的弱勢在一定程度上令跌跌不休的恒指雪上加霜。其實,在我們去年11月發佈2021年展望報告時,我們曾直言不諱地將當時的中國科技公司的估值稱作“泡沫”,並敦促投資者避而遠之轉而做多大宗商品。但又如何解釋那些在香港上市的國內消費和醫療板塊龍頭企業——它們並未受監管風暴波及卻同樣表現欠佳。因此,我們認為強監管只道出了部分真相。 在此前發佈的展望報告中,我們細緻入微地探討了出口的強勁勢頭如何轉化為中國商業銀行不斷飆升的外匯存款,以及這種美元流動性的積累如何與中國風險資產價格息息相關。鑒於在今年環球經濟重啟的大背景下中國出口仍然能夠保持驚人的強勢,投機資本很有可能乘勢流入中國市場,從而推高股價,並讓市場對日漸放緩的基本面視而不見。我們認為,這恰恰是中國央行今年兩度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所在。上一次中國央行採取類似舉措還要追溯到2007年5月。 一眾國內新聞“標題黨”也對浩浩蕩蕩大舉北上的資金欣喜若狂。這般規模的資金流入固然在順風順水時可以助力在岸市場,然而一旦其驟然撤離,尤其是在市場拐點的關鍵時刻,無疑會給股價造成壓力。資本流入是一柄雙刃劍——無怪乎在剛剛過去的週末,中國證監會果斷出手,重拳打擊“假北水”。 總而言之,中國央行之所以能夠在2021年採取與西方央行截然不同的貨幣政策,得益於中國市場令人豔羨的充足流動性。國內市場一路下行的利率、激增的外匯存款、勢如破竹的跨境資金流以及歷史性的北上資金淨額,皆是充裕流動性的最佳明證。 由於中國的資本流動仍未完全開放,這造就了一個免受外國市場風雲變幻、國內行業強監管態勢影響的避風港。與此同時,中國離岸股票面對國內政策走向和離岸流動性收緊總是首當其衝。這種流動性狀況的兩極分化態勢是2021年中國離岸與在岸市場表現大相徑庭的原因所在。但這是可持續的嗎?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23
查看详情
下半年僅4只中概股赴美上市,港交所期待吸引更多內地企業

12月21日中午,港交所(00388.HK)發佈的《香港交易所2021回顧》(下稱《回顧》)顯示,港交所正努力吸引更多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 《回顧》稱,儘管新股數目和集資額較2020年的高位有所回落,截至12月17日共有92只新股上市,首次公開集資額達3189億港元。其中54家是新經濟公司,包括32家醫療保健及生物科技公司,占期內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的86.6%。 因為政策法規變化等各方面原因,中概股赴美上市明顯放緩。12月20日,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發佈的《2021年中國內地及香港新股市場回顧及2022年前景展望》(下稱《展望》)稱,下半年期間僅有4只中概股新股赴美上市,全年則有42只。 港股四季度IPO節奏放緩 港交所表示,2021年成交額及前三季度業績均創歷年新高,現貨股票市場的日均成交金額較去年增加32%,而衍生產品市場的日均成交量則較去年增加3%。 不過,第四季度海外宏觀環境並不理想,隨著海外央行的加息預期升溫,英國意外提早加息,中概股互聯網企業受到各種政策打壓,12月20日恒生指數再度創出本輪調整新低的22665點,這也導致四季度香港IPO節奏大幅放緩。 博大資本非執行主席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表示,全球疫情對物流供應鏈影響較大,加劇了美國通脹升溫,2022年美聯儲可能有兩三次加息。美聯儲加速縮減購債對經濟基本面也有一定影響,港股會受到這些全球流動性變化的影響,這使得市場波動加大,震盪超出部分投資者預期。二級市場的不景氣導致一級市場IPO部分專案的推遲,總的來說,全球宏觀環境變化對港股四季度IPO融資額造成影響。 德勤發佈的《展望》稱,預計香港在2021年將有97只新股上市融資3314億港元,相比2020年的146只新股融資3979億港元,新股數量下跌34%,而募集資金減少17%。回顧2021年,香港市場接近六成的融資總額是來自9只超大型新股,當中以擁有不同股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為主,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新股數量及所募集的資金均較2020年的水準高。 德勤表示,受到持續的地緣政治問題、監管變化影響內地包括新經濟及教育在內等多個行業,以及市場對於美聯儲加息及縮減購債規模揣測所衝擊,香港新股市場於2021年第二季度及第四季度放緩。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全國主管合夥人劉啟鴻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四季度港股市場出現一定壓力,市場氣氛不是特別好,機構推出的新股相對比較少,部分新股上市時間有所延後。 德勤預計,2022年新股市場的亮點將會是中概股加快上市,香港市場將有大約120只新股上市融資約3300億港元。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華南區上市業務合夥人黃嘉儀錶示:“地緣政治將會繼續促使中概股就其監管、交易風險和較長遠的融資策略作平衡考慮。雖然地緣角力導致市場利空因素頻現,然而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其資本市場發展與時並進、資金自由進出及充裕的流動性,香港定當持續成為中資企業的首選境外上市地。” 中概股繼續回流 港交所在抓緊機會,爭取吸引已在海外上市的企業赴港作第二上市。 “今年11月,我們刊發了有關建議優化和簡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的諮詢總結,並拓寬了第二上市制度,歡迎在海外上市、經營傳統行業的大中華公司來港上市;同時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發行人在保留現有不同投票權架構或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的前提下,來香港雙重主要上市。”港交所在《回顧》當中如是說。 德勤表示,諸如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中國對教育培訓行業的監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實施《外國公司問責法》、對於禁止VIE到境外上市的揣測,均使得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卻步,全年的上市新股及融資額則達到42只及150.3億美元。 在2020年,35家中資企業於美國上市,融資137.7億美元。在3只線上交通及招聘服務平臺公司於2021年上半年作大型新股上市的帶動下,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數量及所募集金額仍較2020年的水準分別上升20%及9%。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華南區上市業務合夥人馬強輝在接受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歸中國香港上市,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在香港做第二上市,保留在美的上市主體,這是已被部分互聯網公司採納的做法;另一種是先摘牌私有化,再回歸香港上市,因為要有股東大會投票等各種法律程式,時間上要依賴於各種因素。 關於上市地點的選擇,劉啟鴻表示,當前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資本市場關於資訊披露的要求並不一樣,部分公司會考慮先到香港上市,時機成熟後再回歸A股,擬上市企業也會考慮所在行業的特定因素來選擇上市地。馬強輝認為,估值因素和市場因素也是擬上市企業所考慮的方面。 《回顧》也稱,港交所上周正式宣佈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新機制將於2022年1月1日起生效。香港引入SPAC上市制度可以為市場提供一個除傳統的首次公開招股以外的上市管道,吸引更多來自大中華區、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創新行業的公司來港上市,有助於推動富有潛力的企業新星的發展。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自從加入香港交易所以來,我一直專注於多個核心戰略目標,包括鞏固港交所作為國際融資中心的獨特地位,將香港發展成亞洲首選風險管理中心,擴大A股離岸產品生態圈,以及提升香港市場的整體吸引力等。我們將會繼續推動互聯互通,促進世界及各個市場的企業和參與者互相瞭解,支持面向未來的企業籌集資金、創造就業和促進社會共榮。”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22
查看详情
新一輪寬鬆週期已經開始

概要 1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12月LPR報價,一年期、五年期分別報3.80%、4.65%,一年期較11月下調5BP,五年期依然持平。我們的點評如下:央行短期重點仍是寬信用,尤其是定向寬信用為主。隨著經濟穩增長壓力增大,明年上半年預計寬貨幣、寬信用共同推進,新一輪寬鬆週期已經開始。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定調很明確,明年宏觀和結構政策最大基調就是“穩”,當前我國政策執行效率也很高,應該對政策保持樂觀。 1、意在降成本、寬信用 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央行當前重點是寬信用,融資端會持續不斷支持。例如之前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利用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下調,以及本次降低LPR利率,其實都是寬信用工具,尤其是定向寬信用。上周央行也召開了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提出要“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穩步優化信貸結構,保持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態勢,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我們預計後續信貸增長會逐漸趨穩。 央行之前也強調要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潛力,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那必然需要降低貸款利率來配合,本次降低LPR利率也是體現。一方面,前期的存款利率定價機制調整、降准、再貸款利率下調、碳減排支持工具釋放基礎貨幣,有助於降低銀行的負債端成本;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銀行讓利實體也是慣例,促成了本次1年期LPR利率的下調。 2、新一輪寬鬆週期開始 在中國當前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最重要的利率是銀行間資金利率,這個利率對短端市場利率的影響較大。而金融機構又是借短放長的,所以其負債端成本很大程度上受到銀行間資金利率的影響。所以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降息還是降低逆回購為代表的銀行間利率。 按照之前每輪週期的寬鬆節奏,經濟有下行壓力時,往往都是先定向寬信用,然後廣泛寬信用,再之後是寬貨幣、寬信用並重,降息出現。1年期LPR利率的下調只是新一輪寬鬆週期的開始,預計明年信用、貨幣大概率同時寬鬆。 3、對政策要積極樂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明年最重要的政策基調就是“穩”!“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政策方向明確後,多部門、地區已經開始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明年的穩增長工作,財政的提前批專項債額度也已下達。 我們認為,方向明確後,政策執行的效率之高過去也可以看得到,所以要對穩增長政策保持樂觀態度!中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在12月11日解讀經濟工作會議時,提出各方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所以我們預計,明年不管是宏觀還是結構政策,都要考慮經濟的承受能力,為穩增長服務。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2-21
查看详情
美聯儲未來加息底氣不足?美銀調查:政策失誤成投資者明年最擔心風險

上周五美股遭遇“四巫日”:美國三大股指均遭遇收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的跌幅超過了500點,標普500指數的11個主要板塊全軍覆沒。但與市場單日走勢或者“聖誕老人行情”能否如期而至這類短期問題相比,更令市場擔憂的,還是美聯儲政策的影響。 上周,美聯儲年內最後一次議息會議如市場預期,傳遞出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的意圖。美聯儲最新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的預測中值為明年將加息3次,2023年再加息3次。但市場目前押注的加息次數卻比美聯儲暗示的少很多。這被認為投資者普遍感覺到美聯儲沒有加息那麼多次的底氣。 同時,美國銀行的調查顯示,投資者眼中2022年投資的首要風險就是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的政策失誤。 美聯儲明年究竟加息幾次?(新華社圖) 市場押注美聯儲加息底氣不足 上周公佈的“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預期2022年加息3次,將利率累計提高0.75個百分點,2023年再加息三次。但投資者目前押注的卻是美聯儲2022年更快的加息速度可能導致未來幾年的加息次數減少。 期貨市場交易顯示,基金經理預計,到2023年底,美國隔夜利率將僅僅上升至1.27%,比此前在美聯儲議息當日預期的1.38%低了0.11個百分點,更低於美聯儲暗示的1.6%的水準。 同時,期貨市場對2023年後的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和歐洲美元期貨(eurodollar futures)的交易表明,期貨市場預期,美聯儲很難在2023年繼續提高利率,而大多數美聯儲官員則認為利率最終將升至2.5%左右。 市場與美聯儲之間的分歧突顯出投資者對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前景以及美聯儲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加息才能遏制通脹都不確定。 “(對這一分歧)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市場根本不相信美聯儲會加息至超過1.5%的水準。”布朗諮詢(Brown Advisory)的國際固收主管格拉夫(Tom Graff)稱,“美聯儲顯然準備在2022年初就開始加息進程,但市場基於此判斷,美聯儲總體的加息次數將減少。” 此外,儘管收緊貨幣政策有望抑制通脹,但一些投資者擔心,加息可能會抑制美國經濟增長,從而限制美聯儲後續的加息幅度。交易員和投資者還警告稱,新冠疫情的快速變化,比如出現德爾塔、奧密克戎毒株等,也可能會令美聯儲的加息計畫複雜化。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的美國利率策略師戈德伯格(Gennadiy Goldberg)稱:“我認為,期貨市場的情況可能是由市場對疫情的擔憂所驅動的。近期關於公司暫緩員工回辦公室工作和節日派對被取消的消息比比皆是,使得投資者更加擔心奧密克戎毒株對經濟復蘇的影響。” 除了這些擔憂外,還有些投資者指出,如果美聯儲加息進程果真如“點陣圖”所暗示的那樣,美國的利率政策與其他一些主要經濟體將嚴重脫節。“最明顯的就是歐盟。歐央行上周四已明確表示,儘管通脹率較高,但已排除2022年加息的可能性。”Nataliance Securities的國際固收主管布倫納(Andrew Brenner)稱,“投資者將很難調和美聯儲加息3~4次與歐央行不加息之間的矛盾。” 2022年最大擔憂是央行政策失誤? 事實上,美國銀行近期對信貸投資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投資者認為2022年最大的投資風險就是,美聯儲等全球央行的政策失誤。 “投資者似乎認為明年只有一個風險是重要的,即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的政策失誤。”美國銀行在調查總結報告中指出,“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這是他們明年投資時的首要擔憂,這一比例也接近有相關調查以來首要擔憂項的最高比例。投資者認為,根深蒂固的通脹將結束央行貨幣政策可預測的時代,即將到來的加息進程將比過去速度更快、幅度更大、更混亂。”美國銀行將這種擔憂描述為“政策恐慌”。 而對於奧密克戎毒株,美國銀行的調查則顯示,得益於經濟封鎖和疫苗接種的日漸普及,70%的受訪投資者認為該毒株不會產生什麼經濟影響,只有5%的受訪者認為揮之不去的疫情將會是2022的首要擔憂。 美媒也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失誤,但很難判斷,是朝哪個方向”,一個明顯的風險是,明年三次共0.75個百分點的加息幅度不足以抑制通脹。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將不得不不斷調升利率預期,而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結果,因為從歷史上看,“當美聯儲在加息方面始終落後於利率曲線時,它最終往往會把貨幣政策緊縮到令經濟跌跌撞撞的地步”。 另一個風險則是,美聯儲對通脹過快失去耐心而過早加息。上述美媒文章稱,事實上,有跡象表明供應鏈問題近期正在緩解,11月的就業報告也顯示,大量人員正湧入勞動力市場。同時,美國家庭不太可能在2022年獲得新一輪政府救濟金。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不加息,明年的通脹可能就比美聯儲預期的要低。 一些行業大佬也擔憂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不足以抑制通脹,同時還會影響經濟。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創始人雷·達利奧(Ray Dalio)近期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警告稱,美國高通脹將繼續存在,而美聯儲只能束手無策。 在被問及“是否認同高通脹不是暫時的”時,達裏奧分析稱,通脹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當生產能力跟不上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時,就會出現通脹,這是正常的週期性通脹;另一種則是貨幣通貨膨脹,即相對於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央行創造了過多的貨幣和信貸。而美國同時存在這兩種通脹。基於此,達裏奧認為,美聯儲實則處於兩難境地。 “眼下,借錢幾乎不需要支付利息,還可以延遲償還本金,借錢基本上就是免費的。由於貨幣成本為負且低於名義增長率,借錢投資任何收益率能趕上或高於通脹率的專案都是非常有利可圖的。這就是市場目前的定價。但如果美聯儲改變現狀,提高利率,使利率高於目前的市場定價,資產價格就將下跌,經濟問題也將更多。”他稱,如此一來,“全球央行,尤其是美聯儲不可避免地處於兩難境地。他們需要大幅度緊縮以抑制通脹,但如果他們這樣做,將損害經濟。想像一下,如果美聯儲採用經典的方式收緊貨幣政策,首先導致資產價格下跌,然後導致經濟收縮,會發生什麼?”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也有類似擔憂。此前,在美聯儲堅持“通脹暫時論”時,薩默斯就持續數月警告通脹上升的危險。事實證明,薩默斯是對的。而眼下,他又表示,美聯儲很難在不損害經濟的情況下控制物價過度上漲。 在近期參加行業論壇時,薩默斯直言:“美聯儲將很難軟著陸。”他表示,貨幣政策與其對經濟的影響之間存在著“漫長而多變的滯後性”,而“歷史上,每次美聯儲在通脹過高已成為共識後才開始行動時,它為抑制通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以經濟衰退告終”。 話雖如此,他還是呼籲美聯儲加快行動,在明年2月前就結束縮減購債規模(Taper),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控制通脹,這些措施包括明年加息四次,其後再繼續加息”。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20
查看详情
陳雨露:推動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行穩致遠

多年來,中國一直堅持自主穩妥有序地擴大金融業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由此開始逐步確立普適性金融開放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基本建立了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在此過程中,中國堅持改革與開放協同推進,不斷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金融穩定和安全。 加入WTO以來中國金融業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就開始積極探索金融業對外開放。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了首家駐華代表處,1994年國務院頒佈了《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外資金融機構開始陸續赴華展業。確立普適性的金融業開放制度安排,主要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以此為起點,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2年至2006年),落實加入WTO的金融業開放承諾。按照漸進式原則,中國逐步放寬了外資機構的業務範圍限制和地域限制,但仍保留了股比限制和准入要求。在此過程中,中國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形成了普適性的金融開放制度安排。 第二階段(2007年至2017年),在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中探索擴大金融業開放。從國際慣例看,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下金融業開放承諾的效力是不低於WTO協定的。2002年至2013年,中國與新西蘭、東盟等八個經濟體簽署的自貿協定,正是以WTO承諾為基礎的。此後,在中國與瑞士、韓國簽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金融業開放水準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又有所提高。但總體看,由於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這一階段中國金融業開放的步伐稍有放緩。 第三階段(2018年以來),中國主動、有序推動新一輪金融業開放。2018年4月,主席在博鼇亞洲論壇強調,中國將大幅放寬市場准入,推動對外開放重大措施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金融管理部門積極回應,出臺了多項開放措施,中國金融業開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徹底取消,展業範圍也大幅放寬;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均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擴大,會計、稅收、交易等配套制度也在逐步與國際接軌。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有序進入中國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2018年以來,中國共批准外資來華設立了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2家外資控股(含全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征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 開放模式的轉變是新一輪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特點。負面清單模式既有利於高水準開放,也有利於風險防控。就開放而言,正面清單模式容易導致開放的碎片化,而負面清單模式則可以提高開放的系統性和制度性,增強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更能激發市場活力。就風險防控而言,負面清單模式可以將暫不適合開放的領域納入清單,保持政策制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從而有效維護經濟金融安全。在2020年11月15日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中國首次承諾將在協定生效後6年內完成正面清單向負面清單的轉化。在未來的自貿談判中,中國也將更多地推動以負面清單的方式作出金融業開放承諾。 中國擴大金融業開放的三條主要經驗 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業界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各項金融改革的內在聯繫、開放與安全的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 一是擴大金融業開放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金融業本質上是競爭性服務業,開放競爭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金融業需要在競爭的環境中增強活力、提升競爭力,才能保持健康發展。在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改革中,通過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競爭性股改上市等方式,商業銀行在經營效率、資產品質、公司治理水準等方面實現了較大提高。另一方面,擴大金融業開放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通過引入金融機構、業務和產品,能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差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當然,考慮到金融業的特殊性,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在統一的准入條件和監管規則下充分競爭。 二是金融服務業開放、金融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協同推進。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中國在金融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堅持統籌協調各項改革工作,這既有利於各項改革形成合力,也有利於改革的平穩推進。在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的同時,中國也在持續穩步推動金融市場開放,聯通境內外市場。近年來,中國取消了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額度限制,簡化了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機制平穩運行,近期還相繼開通了債券通“南向通”和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金融市場開放的成績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充分認可,全球知名指數紛紛將中國股市和債市納入旗下旗艦指數。截至目前,國際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規模近4萬億元。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也在持續推進。中國不斷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了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為金融服務業開放和金融市場開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是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需要不斷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有效維護金融安全。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宏觀審慎制度,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第一,健全宏觀審慎管理制度規則,出臺了《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等,並持續完善資產管理業務標準。第二,持續監測評估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銀行壓力測試、中央銀行金融機構評級、金融市場壓力指數、保險機構穩健性現場評估和非現場監測等多重手段,密切跟蹤監測和預警潛在的金融風險。第三,加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境外放款、跨境人民幣資金池等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豐富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工具箱,切實做好跨境資本流動逆週期調節。第四,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明確將金融資產登記託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六類基礎設施及其運營機構納入統籌監管範圍。 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高水準開放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這對金融業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應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 一是繼續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繼續推動開放模式的轉變,充分發揮負面清單模式的優勢,形成系統性、制度性開放局面。現有開放管道要統一規則,同類金融業務規則盡可能合併同類項。另一方面,要運用好負面清單下的風險防範工具。第一類工具是“不符措施”,既包括現有的不符措施,也包括未來的不符措施。中國可自主確定開放領域,將暫不適合開放的領域納入現有不符措施;在產業形態發展不成熟、無法預判未來發展的情況下,通過未來不符措施為自己保留政策空間。第二類工具是四類“例外措施”:以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宏觀審慎為目的的審慎例外;以實施宏觀政策為目的的宏觀政策例外;可阻止或限制金融機構轉移利益的支付轉移例外;根據反洗錢、反避稅等法律要求所實施的必要措施的例外。通過這些“例外措施”,中國在保障合理權利的同時,可保持政策制定的靈活性,維護經濟金融安全。 二是優化監管政策,改善營商環境。目前,中國金融機構和市場准入方面的開放工作幾近完成,但一些監管政策仍有優化的空間,完善相關政策安排可以為外資展業創造更好的環境。7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優化外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准入門檻要求,完善金融機構母子公司跨境往來規則,優化外資參與境內金融市場的方式和制度。相關工作正在積極推進,營商環境有望持續優化。 三是持續完善風險防控體系。與金融業高水準開放的要求相適應,持續完善貨幣政策調控與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豐富政策工具箱,構建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優化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加快補齊金融科技監管短板,將所有金融機構、業務和產品納入審慎監管框架。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各類“防火牆”,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2-17
查看详情
美聯儲“鷹”聲漸強,這些分析師為何看好新興市場?

北京時間週四淩晨,美聯儲即將公佈年內最後一次利率決議,而隔夜,最新公佈的美國11月PPI再次爆表,同比大增9.6%,刷新歷史紀錄。市場目前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此次會議上宣佈從明年1月起,縮減購債規模(Taper)翻倍至每月30億。對於加息前景,不少市場分析認為,美聯儲12月會議的聲明可能會較之前有大的修改,新的點陣圖可能顯示大多數官員預計2022年將多次加息。 而近期,由於擔憂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外溢以及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削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復蘇前景。不過,展望明年,一些分析師卻不認為新興市場會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奧密克戎毒株的太大影響,甚至認為新興市場或能成為2022年投資首選。分析師們尤為看好新興市場中基本面最為穩固的亞洲市場,他們中的不少更是預計中美間的貨幣政策分化會令中國在2022年吸引更多海外資金。 與2013年“縮減恐慌”比,分析師認為2022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對東盟影響有限。 新興市場是2022年投資首選? 截至12月14日,追蹤發展中國家/地區大中型上市公司的iShares MSCI新興市場交易所交易基金(iShares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今年以來的表現明顯落後於標普500指數:迄今為止,該ETF下跌了6%,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了24%。 另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除中國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整體非居民資金流入情況在11月底出現了2020年3月以來的首次負值。 雖然如此,仍有些分析師看好新興市場明年的表現。景順投資(Invesco)的全球市場首席投資策略師胡珀(Kristina Hooper)卻認為,儘管存在美聯儲加息預期,儘管出現了新的奧密克戎毒株,新興市場仍是2022年的投資首選。 “我們一直都知道,新興市場經濟體需要(比發達經濟體)更長的時間才能普及疫苗接種。但很明顯,這種普及正在發生,並將持續到2022年。”她稱,“因此,從經濟重新開放帶來更強勁的經濟復蘇的角度來看,新興市場經濟體將會在2022年重現發達經濟體在今年的經歷。” 大華銀行的市場策略主管Heng Koon How並不像胡珀那樣整體看好新興市場,但在他看來,至少對於亞洲市場而言,美聯儲加速Taper以及明年加息的預期影響不大,不太可能導致亞洲市場的波動。 2013年,美聯儲突然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計畫引發了“縮減恐慌”。當時,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引發對美國國債的拋售,並導致美債收益率飆升。受此影響,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迫使該地區的央行加息以保護其資本帳戶。 不過,這一次,Heng Koon How認為情況與2013年時不盡相同,美聯儲Taper及加息預期料將不會引起亞洲市場波動。他稱:“到目前為止,總體而言,亞洲所有央行都已做好充分準備,外匯儲備均處於歷史新高。並且此次美聯儲收緊政策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傳達。因此,當美聯儲真正開始加息時,亞洲地區應該能夠更好地應對所謂的資本外流的情況。” 他還補充稱,亞洲強勁的貿易基本面也可能支持該地區,助力其經受住美聯儲Taper的影響。“亞洲的貿易基礎穩固,在某種意義上也受到中國的引導。亞洲的經濟模型都是出口導向型的,這有助於營造一種強勁的環境,加強當地貨幣的穩定性。亞洲正以穩定和強勁的基調迎接美聯儲加息。”他指出。 百達財富管理公司(PictetWealthManagement)的亞塔瓦齊(Alexandre Tavazzi)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亞洲地區各國的增長前景充滿希望。 尤為看好中國及東盟明年的投資機遇 而細分來看,在分析師眼中,東盟與中國在所有新興經濟體中的投資機遇尤為顯著。 亞塔瓦齊稱,儘管東盟今年的經濟受到了疫情的衝擊,但東盟將脫穎而出,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增長前景“相當強勁”、2022年增長率將高於2021年的地區之一,這是東盟的投資亮點之一。 花旗銀行的財富管理週報也表示,2022年東盟宏觀經濟有望進一步改善。“受德爾塔病毒影響,今年東盟經濟增速受到一定拖累,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季度。年初至今東盟各國市場表現差異較大,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和泰國股指 上漲超過10%,越南指數上漲超過30%,但菲律賓指數和馬來西亞吉隆玻綜合指數相對疲弱。”但花旗稱,“隨著東盟國家疫苗接種率的進一步提高,未來東盟經濟有望進一步開放。新加坡為東盟地區復蘇速度最快的國家,今年三季度,新加坡GDP已經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花旗預計,今年四季度,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GDP也會相繼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另外,菲律賓和泰國GDP也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總體來看,花旗認為,只要疫苗能對預防重症繼續有效,未來奧密克戎毒株並不會阻礙東盟經濟重新開放的過程,疫情對東盟國家的影響也正在逐漸下降。花旗預計,2022年,除越南外,東盟五國GDP增速有望由今年的3.8%加快至5%。 除了疫情的影響將消散外,花旗還指出,與2013年“縮減恐慌”相比,2022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對東盟影響有限。 具體而言,報告分析稱,第一,東盟國家經常帳戶出現明顯改善。 一方面,大宗商品出口國的貿易條件出現改善,另一方面,在供應鏈轉移背景下,外國直接投資(FDI)前景也有望繼續改善;第二,海外持有的東盟國家政府債務出現明顯下降。在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海外債務比重的下降有望降低東盟國家的外匯貶值壓力;第三,美元走強可能反而有利於部分東盟國家,一方面,美元走強本幣走弱,或利好部分國家的出口,另一方面,東盟國家國內通脹水準可能相對溫和。 基於上述兩點,花旗認為,東盟市場或具有長期投資機遇。隨著東盟各國疫苗的進一步接種以及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東盟市場或存在均值回歸機遇。並且,在當前高波動性的市場中,全球多元化分散配置依然重要。在亞洲市場中,東盟市場可以作為投資者佈局亞洲市場的選擇。 正如花旗研報所提及的,另一個被市場廣為看好的新興市場投資選擇就是中國。 尚渤投資管理(Thornburg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董事總經理兼基金經理王磊在近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中國經濟受惠於自我迴圈,美元的調整反而會將國際遊資引導至中國的優質資產,明年大概率會發生資金淨流入。他說,中美貨幣政策出現差異,美國收緊貨幣政策,而中國穩中趨松,這個情況在過去很少發生,對經濟以及資本市場影響深遠,會引起國際投資者對貨幣政策差異對於資產影響的高度關注。 王磊進一步稱:“隨著美聯儲啟動利率正常化的週期,美元強勢的現象將對新興市場產生較大的貨幣貶值壓力,特別是相對弱勢的新興市場貨幣。而中國的貨幣政策將帶動進口的增長,並緩衝美聯儲加息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壓力。因而,從股票市場而言,此現象對中國風險資產有利,將會出現更多的投資機會,預期中國股市在2022年或可反轉2021年下調的態勢,甚至反超美國股票市場的表現。”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15
查看详情
大華銀行:美聯儲加速Taper對亞洲市場影響有限

本周,美聯儲今年最後一次月度貨幣政策會議如期而至。在市場已經普遍預計美聯儲在會後將宣佈加速縮減購債規模之際,新加坡大華銀行(UOB)策略師認為,美聯儲加速Taper的舉動不太可能導致亞洲市場出現波動。 市場預計,美聯儲將從明年1月開始每月縮減3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規模,而目前的縮減規模為每月150億美元。市場還預計美聯儲將釋放信號,暗示將在明年開始加息。 2013年,當美聯儲上次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計畫時,曾一度引發引發了“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當時由於美聯儲政策轉變較為突然,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導致美債遭到拋售,美債收益率飆升,而這導致亞洲新興市場遭遇了資本急劇外流和貨幣貶值,迫使亞洲地區的央行提高利率,以保護其資本帳戶。 而這次,隨著美聯儲再次開啟縮減資本購債的步伐,亞洲市場相較上次已經有所準備。 “亞洲總體而言,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央行都準備得非常充分。外匯儲備處於歷史高位。關於美聯儲收緊政策的觀點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傳達。”大華銀行市場策略主管Heng Koon How表示,“當美聯儲真的開始加息時,我們應該能夠應對更多所謂的熱資本外流。” 他還補充稱,亞洲強勁的貿易基本面也可能支持該地區各個國家經受住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的影響。 “亞洲在貿易方面有著強大的基礎,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受到中國的引導。我們的經濟模式都是出口驅動的,這有助於營造一個強勁的環境,加強當地貨幣的穩定,”他補充說,“我們正在以穩定和強勁的基調迎接美聯儲的加息。” 百達財富管理公司(Pictet Wealth Management)全球策略師亞曆山大•塔瓦齊(Alexandre Tavazzi)也發出了類似的言論。他表示,亞洲國家的增長前景充滿希望。 塔瓦齊強調,這對東盟國家來說尤其如此。儘管東南亞地區今年經濟受到了疫情的衝擊,但目前東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增長前景“相當強勁”的亮點之一。 “東盟國家很突出。它是地球上少數幾個2022年增長率將高於2021年的地區之一。”他說。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2-14
查看详情
“央行超級周”來了!美英日歐央行年內最後一次議息會說些什麼?

本周,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都將公佈2021年的最後一次利率政策決議。由於這些央行所在地區的經濟體量占到全球近一半,因而市場正密切關注他們的決定。 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把縮減購債規模(taper)翻倍,並因此提早了首次加息預期時間。但與對美聯儲的預期不同,對英國央行、歐央行、日本央行,市場認為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將放緩其退出量寬的速度。 美聯儲最無懸念? 由於美聯儲官員在進入緘默期前不斷與市場溝通,本周議息的央行中,美聯儲的決議可算是最無懸念的一個。 外界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將在會議上宣佈加快taper步伐。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曾表示,美聯儲將在12月討論是否比預期提前幾個月結束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購債行動。 美聯儲加快Taper無懸念?(來源:新華社圖) 德銀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路詹緹(Matthew Luzzetti)在研報中稱,“我們預計美聯儲在12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FOMC)上宣佈加倍縮減購債的規模至300億美元,即每月200億美元國債和1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使得整個縮債進程在明年3月結束,並令首次加息提早。” 瑞士信貸的分析師斯威尼(James Sweeney)也預計,美聯儲將從明年1月中旬開始把每月的縮債規模由150億美元調整為300億美元,並在2022年3月中旬結束縮債計畫。 上周公佈的最新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越發強化了市場對加息的預期。美國11月CPI同比上漲6.8%,增速達到近40年來最大;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升4.9%,也創下30年新高。 根據12月3日~8日的路透調查,分析師預計美聯儲將在明年第三季首次升息,早於一個月前的預估。 在9月會議時,18位美聯儲決策者對明年或2023年加息的必要性出現兩派觀點,且支持和反對加息的人數相當。但自此以後,美國通脹壓力持續升高。 富國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豪斯(Sarah House)在稱,“11月CPI證實了美聯儲有望在明年某個時候開始加息,我認為即將公佈的點陣圖上對利率的預測會顯著上升。” BMO Capital Markets的高級經濟學家李(Jennifer Lee)稱,“過去我們的預期是9月,最近我們把一切都提前了三個月,我們現在認為首次加息會發生在明年6月,最新通脹數據讓我們仍保持在既定軌道之上。” 花旗同樣預計美聯儲將在明年6月首次加息。其近期的研報預計美聯儲的加息速度和幅度極有可能高於市場定價或美聯儲點陣圖顯示的水準,“我們的基本預期是美聯儲將於明年6月首次加息,與市場預期大致相符,後續或將每季度加息一次,直至政策利率達到2%左右。” “我認為他們現在的計畫可能是明年加息3次,2023年加息4次。”摩根大通的資產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凱莉(David Kelly)在接受外媒採訪時稱,“這意味著到2023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將在1.75%~2%之間,仍低於通脹率。” 至於此後開始的具體加息前景,斯威尼預計,美聯儲此次的點陣圖將顯示在2022年加息兩次,2023年和2024年再分別加息四次。 “強勁的經濟增長、勞動力市場復蘇以及通脹上升已經明確地表明,美聯儲將致力於加快終結量化寬鬆政策。”貝萊德的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兼多資產策略全球配置投資團隊負責人裏德(Rick Rieder)在上周五的郵件中稱,“話雖如此,美聯儲也必須平衡這些因素與奧密克戎毒株導致對商品和服務需求下降的潛在影響,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可能性。” 不少分析師認為,美聯儲也需要在此次會議上謹慎表態,不要表現得過於“鷹派”以至於嚇壞了市場。 DailyFx.com的高級戰略師維奇奧(Christopher Vecchio)稱,“美聯儲當然希望通脹能在未來數月得到控制,但他們也會意識到,加息無法促進對於基礎設施的固定資金投入,也就是無法解決供應鏈問題。在此情況下,美聯儲真的不得不小心表現得過於鷹派的潛在市場影響。” 穆迪的貨幣政策研究負責人斯威特(Ryan Sweet)也指出,“雖然美聯儲很可能因為通脹升高而從明年開始加息,但我不認為美聯儲會變得過分激進,鮑威爾希望看到長期的經濟增長,要做到這一點,美聯儲需要保持耐心。” 其他三大央行退出量寬底氣不足 除了美聯儲外,英國央行、歐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議息同樣牽動市場神經。 此前,英國央行曾暗示本月加息的可能。在11月議息會議中,英國貨幣政策委員會曾表示,如果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的表現符合預期,那麼“未來幾個月”將需要加息。而此後公佈的幾乎所有公佈的數據都強於委員會在11月的預測中所預期的水準。 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10月CPI同比上漲4.2%,為2011年11月以來的最高增幅。此外,英國統計局上月公佈的數據還顯示,按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計算,英國截至今年9月的三個月失業率降至4.3%,好於市場預期。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與英國央行副行長布羅德班特近期也多次釋放“鷹”派言論,使得市場對英國央行或成為首個加息的主要發達國家央行的預期一度大增。但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和政府收緊限制的決定大大降低了英國央行本月加息的可能性。 因此,市場目前普遍預計英國央行此次仍將按兵不動,貨幣政策委員會將以9比0的投票結果支持維持0.1%的利率不變,並可能將資產購買目標維持在8950億英鎊。市場還預計,委員會很可能重申在奧密克戎毒株得到控制不會大幅延誤英國經濟復蘇的情況下,或將在明年2月加息。 花旗最新的研報中預計,英國央行料將維持利率不變,明年或加息兩次。報告稱,奧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已經成為關鍵的不確定性。然而,勞動力市場緊縮和一些需求增強的跡象意味著貨幣政策委員會仍有可能在2022年初發出收緊政策的信號。“我們預計,英國央行將在明年2月加息15個基點,5月進一步加息25個基點,隨後將暫停加息,直到2023年5月。然而,如果新冠疫情持續惡化或進一步推遲,英國央行可能會在2022年只加息一次,甚至根本不加息。”上述研報寫道。 對於與英國央行同日議息的歐央行,市場預計,歐央行仍有可能在本次會議上宣佈結束“緊急抗疫購債計畫”(PEPP),並宣佈擴大“資產購買計畫”(APP),但由於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增添了不確定性,APP擴大的決定推至明年的可能性上升。 歐央行會怎麼做?(來源:新華社圖) 對於PEPP結束的具體時間點,市場目前普遍預計為明年3月。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稱,歐央行預計將確認在2022年3月底前逐步退出PEPP,到期債券將至少在2023年底前進行再投資。對於APP,其預計歐央行將維持每月200億歐元的步伐,可能會在該計畫中臨時增加1000億至1500億歐元,以便在2022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以靈活的方式進行。該行同時預計歐央行將重申此前的利率前瞻指引,指出2022年不太可能滿足加息條件。 彭博經濟研究則認為,歐央行可能不會在此次會議上宣佈擴大APP的確切數字或持續的時間,而將僅僅給出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的含糊承諾,具體情況留待新年奧密克戎毒株資訊更確定時再行評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建議,只要當前的CPI飆升看起來只是暫時的,歐央行就應該堅持其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IMF在其2021年《工作人員總結聲明》中表示,鑒於按照基線預期,潛在的通脹動態在中期內將保持疲軟,歐央行應該忽略暫時的通脹壓力,並維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 這一建議與歐央行行長拉加德的觀點也不謀而合。歐元區11月通脹率飆升,整體通脹率達到4.9%,核心通脹率達到2.6%,均大大超過市場的普遍預期。但與鮑威爾近期放棄通脹“暫時論”不同,拉加德堅持認為,物價飆升是因為能源成本和供應停滯等不會持久的因素導致。 本周最後一個登場的將是日本央行。市場預計日本央行在此次會議中可能會繼續維持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將討論是否將其緊急疫情援助計畫延長到目前計畫的最後期限(2022年3月)之後。日本央行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援助中,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式,使用擴大購買公司債券和商業票據來幫助較大的企業,並使用鼓勵私營部門放貸的措施來幫助較小的企業。 此前,有消息人士資訊稱,在全球多家主要央行逐步取消疫情緊急援助計畫後,日本央行也有可能最早於本周宣佈縮減去年實施的新冠病毒援助計畫的規模。但上周,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資訊,儘管日本大公司的信貸條件隨著公司債券和商業票據市場的改善而有所改善,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讓一些日本央行官員對結束或縮減該計畫持謹慎態度。 曾領導日本央行應對疫情危機的日本央行前執行董事前田榮二(Eiji Maeda)近期也表示,日本央行可能會縮減該計畫援助的範圍和規模,將旨在幫助大企業的企業債券購買上限降低至危機前水準,但允許針對小企業的貸款機構在更長時間內利用其在央行的計息帳戶,以此維持對小企業的援助。 對於中長期貨幣政策,前田榮二指出,如果日元在美聯儲明年加息的背景下走軟,導致進口價格更加昂貴,特別是考慮到加油站的汽油價格已經如此之高,那麼公眾對日本央行超寬鬆政策的反彈可能會開始形成。此外,如果潛在通脹率超過1%,日本央行官員也可能會開始討論如何從當前的超寬鬆貨幣環境中逐步退出。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13
查看详情
畢馬威:明年香港仍是全球首選上市地之一 總募資額4000-4500億港元

畢馬威中國週四(12月9日)表示,2021年香港證券市場預計錄得約110宗上市交易,集資總額將達3560億港元。 對於明年,畢馬威中國預期,香港將繼續是全球新股上市的重要市場,2022年新股集資額將在4000-4500億港元,上市專案數量在100-120宗之間,香港將繼續是全球首選上市地之一。 畢馬威稱,受中概股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帶動,香港新股市場集資額維持在過往十年間的高水準。港交所的主板新股排隊維持強勁勢頭,超170家企業的申請正處理中,反映發行人仍熱衷尋求在港上市。 在新股集資總額方面,今年上交所在全球五大交易所中排名第三位,而港交所和深交所則分別排名第四及第五位。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新冠疫情推動了政府和企業對可持續發展方案的關注,加速了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其他專注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公司上市數量的增長。儘管經濟持續存在不確定性,資本市場將繼續為快速增長公司提供所需的資金,並推動明年的集資活動。 回顧2021年港股IPO,香港市場73%的IPO屬於科技、媒體及電訊業(TMT);工業;醫療保健/生命科學這三大行業。其中科技、媒體及電訊業仍然是最活躍的板塊(38%),其次為醫療保健/生命科學(23%)和工業(12%)。 同時,受惠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年內五家內地科技公司完成二次上市。兩家在美上市的內地電動汽車製造商已在香港完成雙重上市。 另外在生物科技行業方面,新股數量由2020年的17家增加至今年的30家,反映市場氣氛穩健,行業生態系統持續成長。今年香港的生物科技新股集資額將達705億港元,相當於新股集資總額的20%。 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預計,新引入的SPAC上市制度將為未來的改革提供基礎,以保持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發行人和投資者的吸引力。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2-0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