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港交所更新FINI招股平臺細節 最早明年Q4實施新股定價後"T+2”上市

港股正成為全球主要IPO市場之後,新股發行量和認購熱情逐年增加。香港證券交易所週二公佈FINI平臺更多細節,預計最早明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該平臺將全面簡化及數位化香港的首次公開招股(IPO)程式,同時港交所採納“T+2”首次公開招股結算週期,較目前的“T+5”明顯縮短。 FINI,即Fast Interface for New lssuance,這個平臺推出旨在全面簡化香港市新股公開募股及相關流程,並允許投資在此平臺處理認購、定價、股份配發、付款、上市審批及將新股納入中央結算系統,同時將對《上市規則》,《中央結算系統規則》及常用法律檔作出修訂。 據悉,港交所早在2020年11月就FINI框架諮詢檔進行市場諮詢,此次諮詢共收到49份回應意見,其中90%表示均支持引入FINI。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曾表示,“原定的方案是T+1,但大部分市場人士表示在新平臺推出初期,T+2比較安全、穩妥,整個過程的市場者眾多,上市科、證監會需要時間審核認購者清單。作為長期目標,待累積經驗、基建及市場成熟後,港交所也會朝著T+1方向努力。” 雖然作為全球最大IPO市場之一的香港市場,但該市場IPO交收週期偏長,從完成定價到開始交易這一期間平均需要5個交易日,這也是一直被人所詬病的,然而紐約和倫敦的證交所已經實現了“T+1”新股交易,這讓香港交易所處於不利地位。 港交所報告還提到,在FINI平臺推出之後,所有IPO 需按照"T+2"時間表進行公開招股結算程式。 新股認購方式發生巨大改變 凍結資金大幅減少 在推出FINI平臺之後,參與新股認購的仲介機構將會把投資者認購新股的資金鎖定於其結算銀行。新股發行人在股份分配結果確認後才收集認購的金額;未獲配發股份的認購款項將會發還予結算參與者。若結算參與者的申請數目超過發行規模,可將預設資金額“壓縮”。此舉意在減少所凍結用於認購新股資金的資金,也加快資金使用率。 在現行的新股發行機制下,參與新股認購的仲介公司通過提前準備資金,並為需要融資的投資者提供融資。同時也會將其認購股份總價值10%的資金存入其指定銀行,剩餘金額則以現金或承諾信用額度作為保障,但如果企業臨時取消上市計畫,期間有融資的投資者將會遭受一定的利息損失。 減少重複認購概率 同時FINI平臺將減少投資者重複認購新股問題,香港交易所曾表示,計畫將對所有IPO認購者的身份識別要求與“在交易層面上對香港證券市場實施投資者識別碼制度的建議”中列出的證券投資者身份識別要求相統一,隨後香港證監會於2020年12月4日公佈以徵詢市場意見,這也意味所有IPO認購者將強制要求提交。 這對目前大陸投資者在港股市場上較為普遍的一人多個帳戶打新現象將會有所遏制。 *本文來自全財聯社  

2021-11-30
查看详情
管濤:中國應對美聯儲“轉向”的攻防之道

當前,中美央行貨幣政策重新分化的潛在風險再度引起市場關注。央行最新發佈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應對發達經濟體下貨幣政策調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文擬探討中國應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長處及短板,並提出對策建議。 五大長處 1、疫情防控好。去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仍在全球持續演變。中國自去年1月底進入抗疫模式,到3月底基本阻斷本土疫情傳播途徑,4月初宣佈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7月底強調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協調機制。今年以來,中國堅持疫苗接種和疫情防控並舉、動態清零政策,雖然仍有主要由境外輸入引發的零星疫情,但基本實現了精准防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疫情大流行表明,不管重不重視,新冠病毒就在那裏;不管防不防控,疫情陰影就在那裏;疫苗接種固然重要,個人防護也不可少。中國經驗的內核就是,只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疫情就是可防可控的。而控制住疫情蔓延,是疫後經濟恢復的基礎。 2、經濟韌性強。疫情大流行的反復,給世界經濟重啟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造成了全球供應鏈危機、國際物流受阻,推高了通脹。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較大限度降低了疫情衝擊,支持了經濟持續復蘇,國內商品供給充足、物價基本穩定。同時,中國繼續享受疫情防控有效、率先復工複產、工業體系完備的紅利,出口高增長、貿易大順差,既支持了疫後國內經濟修復,又穩定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3、政策空間大。由於果斷採取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且汲取了2008年危機應對的教訓,中國以較小力度的經濟刺激支持了國內經濟修復。去年7月份,中國提出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配套經濟政策就是完善宏觀調控的跨週期設計和調節。這與歐美國家all-in,且刺激政策因疫情反復不斷加碼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目前,歐美全面通脹的壓力遠勝中國,而中國宏觀政策處於可進可退的相對有利位置。 4、對外部門穩。2015年“8.11”匯改恰逢中美貨幣政策分化,觸發了中國資本外流、儲備下降、匯率貶值。其主要原因是之前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二十來年的單邊升值,民間積累了較多對外淨負債。“8.11”匯改人民幣意外貶值,引起了“藏匯於民”和“債務償還”的集中調整。但歷時兩年的調整後,中國民間對外淨負債大幅減少、貨幣錯配明顯改善,經受了2019年8月初人民幣破七和去年5月底創十二年來新低的市場考驗。此外,當前中國包括貨物貿易順差在內的基礎國際收支順差較大,為抵禦美聯儲貨幣緊縮的溢出效應增加了緩衝。 5、匯率彈性增。2019年8月人民幣破七,打開了匯率可上可下的空間。去年人民幣匯率先抑後揚,6月份以來震盪走高。同年10月底,將逆週期因數淡出使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的自動“穩定器”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強勢震盪,“低(升值)買高(貶值)賣”的匯率杠杆調節作用基本正常發揮。如10月份,人民幣匯率逆勢上揚、加速升值,但市場結匯意願減弱、購匯動機增強,銀行即遠期(含期權)結售匯順差環比下降42%。 四個短板 1、外部衝擊傳導。美聯儲在最新的半年度《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美國資產價格估值偏高,通脹加劇和貨幣緊縮是當前市場最主要的擔憂。如果未來貨幣寬鬆不如預期、經濟復蘇不如預期、疫情防控不如預期,可能打壓市場情緒,引起全球資產價格調整和部分新興市場“縮減恐慌”。果真如此,中國恐難獨善其身。今年3月份,受10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美股劇震影響,境外投資者時隔一年之後,再度淨減持中國境內人民幣債券。 2、資金外溢風險。受中美國債收益率差收窄影響,今年前10個月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同比減少26%。如果明年美聯儲緊縮、中國維持寬鬆甚至更偏寬鬆,將進一步收斂中美利差,降低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減緩外資流入甚至引發資本流出。同時,受通脹上行和貨幣緊縮預期影響,美元指數若進一步反彈,將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匯率的回調壓力。現在人民幣漲的越多,預示著未來可能回調的幅度越大。 3.境外資產安全。中國能夠避免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當時資本帳戶開放程度較低是重要制度背景。然而,近年來中國加快金融雙向開放,民間對外投資增加。到去年底,中國民間擁有近萬億對外證券資產,其中既有股票又有債券,即有成熟市場也有新興市場資產。如果全球金融動盪,中國在成熟市場的證券資產可能難逃調整風險。此外,儘管中國本身無懼美聯儲緊縮,但不排除有些脆弱的新興市場可能發生“縮減恐慌”,危及中國在當地的資產(包括債權)安全。 4、融資條件惡化。一方面,美聯儲緊縮,全球流動性拐點出現,將加大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成本。雖然從短債/外匯儲備之比看,國家整體償債風險較低,但中國短債平均占比將近60%,遠超國際警戒標準。個別企業短債占比有可能更高,這些企業仍可能出現流動性困難。另一方面,國內有些行業以境外公司名義海外籌資,明年正步入償債高峰期。若全球流動性收緊,美元利率匯率上揚、人民幣匯率走弱,將推升相關企業海外籌資的風險溢價,導致其出現償付困難。 五點對策建議 1、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強則貨幣強。只要中國能夠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有效、政策空間較大的優勢,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和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穩中加固的發展勢頭,外部衝擊只會是臨時性的,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終將回歸經濟基本面。2011/12年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曾因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引發了中國短暫的資本流向逆轉,但2013年又重現資本回流、國際收支“雙順差”(見圖11)。 2、增強宏觀經濟政策自主性。擁有正常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是留著用而非攢著看的,為中國夯實疫後經濟恢復的基礎提供了更大迴旋餘地。中國應該在加強國內外形勢研判的基礎上,堅持宏觀政策以我為主,當出手時就出手。同時,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堅持推進結構性調整的改革定力,但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更加精細化、專業化,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風險。 3、繼續穩慎推進金融雙向開放。中國對外開放正步入金融開放的深水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協調配套、整體推進。要低調務實、少說多做,政策激勵為輔,企業自主選擇和市場驅動為主。要推動制度型開放,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吸引中長期資本流動。要完善宏微觀審慎管理,加強國際收支統計監測,不斷提高開放條件下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 4、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靈活性。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加,有助於吸收內外部衝擊,及時釋放市場壓力,避免單邊預期積累。當然,也要在做好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擬定應對預案,積極引導市場預期,防範化解匯率偏離經濟基本面的超調風險。 5、引導境內機構防化個體風險。判斷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對我影響有限,不是政府對市場出具的隱性擔保。中國無懼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不等於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不會出現波動;中國整體無對外償債風險,不等於機構個體不會出現對外償債困難。為此,要繼續加強市場教育,引導國內企業強化風險中性意識、建立嚴格的財務紀律,立足主業,加強匯率敞口管理;要督促境內機構加強對外投融資管理,既要保障境外資產安全,也要防範對外融資風險。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

2021-11-29
查看详情
光大證券:通脹不構成美聯儲加息的條件

美聯儲11月2-3日議息會議紀要顯示,與會者認為,目前通脹水準和就業復蘇程度已經達到資產購買縮減(Taper)的標準,並一致同意在11月議息會議上宣佈Taper。但FOMC內部對通脹問題仍有分歧,並進行深入討論。最後,美聯儲再次強調,Taper結束時點與最終開啟加息時點之間沒有聯繫。議息會議紀要發佈後,10Y美債收益率小幅下行1bp至1.64%。 核心觀點: 11月FOMC會議對Taper啟動時點達成一致,並就通脹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美聯儲官員仍普遍持“暫時性”通脹觀點,但通脹可能持續更長一段時間,並且,在通脹壓力升高過快的情形下,不排除美聯儲加速Taper可能。然而,Taper與加息沒有內在聯繫,鑒於美聯儲當前仍以“保經濟”為主要政策目標,加速收緊貨幣政策(加息)為小概率事件,我們維持加息不早於2023年的判斷 一、經濟修復仍在進行、通脹不構成美聯儲加息的條件 11月會議紀要顯示,現階段,通脹和就業都已達到美聯儲購債縮減目標,但美聯儲官員再次強調,開啟Taper與加息時點無內在聯繫,加息比Taper有更嚴格的標準。一方面,此次通脹起因主要為供給端問題,而不是傳統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因此,利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如加息)來控制通脹並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另一方面,美國經濟仍在復蘇階段,過早加息有可能打亂經濟修復的節奏。從美國產出缺口的角度來看,2021年三季度美國不變價GDP同比增速4.87%,兩年複合同比增速為0.92%,若我們以疫情前2019年的同比增速作為潛在產出水準,則目前美國的產出缺口為-1.65個百分點,距離疫情前仍有較大的產出缺口有待修復。 除了對通脹的考慮之外,明年11月,美國將進行中期選舉,拜登希望美國經濟穩步復蘇成為民主黨競選中最有利的一張牌,而過快加息則會導致市場恐慌,並可能打亂經濟復蘇的步伐。因此,我們認為,基於對拜登方面的考慮,鮑威爾或更傾向於看到經濟復蘇到一定程度後再開始加息。 在經濟和就業都尚未完全修復的情況下,我們判斷,現階段,美聯儲加快貨幣政策收緊節奏的概率較小,疊加中期選舉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我們維持加息不早於2023年的判斷。 二、11月12日起,每月Taper 100億美元美債、50億美元MBS 紀要顯示,在FOMC宣佈開始資產購買縮減後,美聯儲公開市場交易臺將於11月12日起開始實施Taper, 12月13日將進行第二次Taper。雖然鮑威爾只明確了11月和12月的Taper額度,但美聯儲非常重視Taper對市場預期的影響,所以,為減少Taper期間給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預計美聯儲將維持每月縮減購買相同比例的美債和MBS。但美聯儲也將持續跟蹤經濟形勢的變化,並做好隨時調整Taper規模的準備。 三、美聯儲對經濟前景保持樂觀,預計失業率將下行至歷史低位 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對2021年全年經濟前景保持樂觀,預計2021年實際GDP增速有望達到較高水準(9月FOMC會議對2021年經濟增速預測值為5.9%),而2022年實際GDP增速將接近於2021年增速水準,2023和2024年實際GDP增速將顯著回落至潛在產出增速水準。 就業市場方面,紀要顯示,在經濟穩步復蘇、疫情逐步消退的背景下,預計美國勞動力市場也會強勢復蘇。美國勞工部11月5日發佈的10月非農數據顯示,10月新增非農就業大超預期,主要貢獻項為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需線下接觸類行業,如酒店與休閒業、專業商業服務、製造業和交通倉儲業。在疫苗接種率穩步提升,勞動力薪資水準上漲,疊加政府就業補貼停止發放的背景下,預計美國勞動力市場將加速修復。 四、FOMC認為高通脹可能持續更長時間,上調短期通脹預期 紀要顯示,基於快速上行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疊加供應鏈瓶頸和薪資抬升等問題比預期的更嚴重,美聯儲官員認為高通脹可能持續更長時間(inflation pressures could take longer to subside),並上調短期通脹預期。PCE同比將在年末遠超2%。美聯儲官員對短期通脹預期的上調顯然受近期實際通脹水準壓力影響,可以看到,在2年/4年/8年窗口下,美聯儲關注的各項通脹指標都已經接近或超出平均通脹目標水準。 現階段,美聯儲官員普遍仍持有“暫時性”通脹觀點,並表示,在供給側問題逐步緩解後,通脹會在接下來的2年中逐漸回落。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預期PCE同比將在2022年回落至2%,在2023年進一步回落至1.9%,並在2024年小幅上行至2%。但冬天疫情反復以及供給側問題仍是導致通脹上行風險加劇的主要因素。 *本文來自高瑞東宏觀筆記

2021-11-26
查看详情
陶冬:明年鮑威爾將乾淨利索地結束QE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提名現任聯儲主席鮑威爾,連任聯邦儲備局主席。 這項提名需要經過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審核調查,然後在11月底接受參議院議員的聽證會,聽證通過後由銀行委員會提名,付諸參議員全體表決,如果可以得到簡單多數票的支持即可當選。如果無法通過參議院,則總統需要重新考慮人選。聯儲主席一般在2月初宣誓就職。 鮑威爾雖屬共和黨人,卻贏得了國會多數議員的尊重。白宮對他甚為器重,前任聯儲主席、現任財政部長耶倫也對他贊許有加。這原本是一項走過場的連任任命,但是白宮的提名卻遲遲下不來,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才公佈。這是近四十年來最難產的聯儲主席提名。 鮑威爾提名姍姍來遲,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夏季爆出聯儲高官內幕消息炒股醜聞,最終導致兩位地方聯儲主席辭職,鮑威爾難逃管治不力的批評。 第二是民主黨激進派認為鮑威爾對銀行監管過於寬鬆,參議員沃倫甚至公開指責他放縱銀行業,是“危險人物”。民主黨在參議院僅有微弱優勢,所以白宮必須做好黨內協調再作提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白宮對鮑威爾的利率政策不放心。美國通脹形勢風雲突變,市場預測聯儲明年需要大幅加息。儘管鮑威爾堅稱暫時沒有加息必要,購債減碼和調高利率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他畢竟有加息前科。2018年在坐上聯儲頭把交椅的第一年,鮑威爾一口氣加息四次。白宮必須得到鮑威爾的承諾才願意將貨幣政策的帥印放回鮑威爾的手中。 前任耶倫在聯儲任內緩慢地加了五次利率,然後在離任前宣佈“我們很可能見到本週期最後一次加息”,不料鮑威爾接手後再加息四次,在3月、6月、9月、12月連續加息,導致美股在2018年第四季度崩盤。 筆者認為,鮑威爾是一位溫和審慎的貨幣政策制定者,骨子裏是鴿派,願意配合白宮的政策,儘管偶爾也需要表達一下政策獨立性。他對於大力擴張基礎貨幣沒有問題,也可以容忍通貨膨脹一段時間,但是如果通脹被證實在未來相當時間無法退回到預先設定的政策目標水準,他有可能會連續加息,就像2018年那樣。 筆者預測,鮑威爾的聯儲會乾淨利索地在明年中前後結束2019年的QE(量化寬鬆),並緩慢回收流動性。但是2008年底啟動的QE所釋出的流動性並不在回收範圍之內。聯儲會不會加息,取決於通貨膨脹的走勢。筆者相信儘管美國的部分通脹緣自供應鏈和運輸錯位,但是工資和物價預期已經形成,通脹可能持續高過政策目標。 如果2022年平均通脹水準在3%左右,哪怕高過聯儲中期政策目標的2%左右,鮑威爾也會以形鷹實鴿的姿態避重就輕地應對,政策手段以調整Taper(縮減購債)的節奏為主。如果明年通脹持續明顯高過3%,聯儲可能重複2018年的行為模式,不僅加快退出資產購買計畫,而且最快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加息,在2023年加息3~4次。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1-24
查看详情
鮑威爾連任的邏輯與影響

美國總統拜登提名鮑威爾連任美聯儲主席,同時提名佈雷納德(Brainard)為美聯儲副主席。怎麼看鮑威爾的連任?他與佈雷納德的組合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鮑威爾被提名的大背景,即美國CPI通脹“破6”,美聯儲貨幣政策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對拜登而言,此時提名鮑威爾有兩個好處,一是打壓通脹預期,二是保持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在美國通脹“破6”後,拜登的首要任務已經變成了控制通脹。讓鮑威爾連任能提高市場對加息的預期,有助於達到控制通脹的目的。另外鮑威爾已經擔任了四年的美聯儲主席,金融市場對他比較熟悉,讓他留任有助於美聯儲與市場溝通,有利金融穩定。 這裏有必要強調一點,部分投資者對於鮑威爾的貨幣政策傾向存在誤區,以為他是一個比較“鴿派”的聯儲主席。事實並非如此,鮑威爾是一名共和黨人,曾有過明顯的“鷹派”傾向。比如在2013年美聯儲討論Taper時,作為理事的鮑威爾就曾勸說時任聯儲主席伯南克,應儘快退出寬鬆。在2018年擔任美聯儲主席後,鮑威爾更是力主加息,展現出鷹派本色。最終美聯儲在2018年加息四次,並直接導致美股在四季度遭遇大跌。2020年美聯儲將貨幣政策目標調整為平均通脹目標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2018年加息過於激進的反思。 鮑威爾提名公佈後,資產價格的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邏輯。美債利率上行,美元指數走高,美股先沖高後再回落。美元利率和匯率走高反映了市場對加息預期的定價,美股沖高則可能與鮑威爾連任降低不確定性有關,儘管這一邏輯演繹的時間很短暫,很快就被加息預期所掩蓋。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佈雷納德擔任美聯儲副主席有什麼影響?首先,在金融監管方面,佈雷納德是始終如一的“強硬派”。根據美聯儲的表決記錄,自2018年鮑威爾任期開始以來,佈雷納德有23次在理事會決議上投下了反對票,還有四次棄權,反對次數遠高於所有其他成員。鮑威爾主張放鬆銀行監管,而佈雷納德給出的大部分反對票都是因為不同意放鬆2008年金融危機後實施的銀行業監管規定。2018年,在鮑威爾擔任美聯儲主席時,美國國會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回撤(rollback)”法案,放鬆了對資產規模少於100億美元的銀行在交易、放貸和資本等方面的監管要求,並將參加美聯儲壓力測試的銀行規模從500億美元放寬到2500億美元。在具體落實階段,鮑威爾領導下的美聯儲依據該法案對金融監管不斷“鬆綁”。對此,佈雷納德曾多次公開表示反對,她主張加強對銀行的“壓力測試”,認為銀行應該保留更多的資本作為緩衝以降低金融風險。 其次,在貨幣政策方面,佈雷納德更加強調充分就業,對通脹容忍度更高。佈雷納德更加關注社會“邊緣”群體的福利,主張在就業復蘇取得更多包容性進展前不急於加息。比如在9月27日的一次演講上,佈雷納德提到,“疫情對許多母親的勞動力市場地位造成了重大影響,尤其是黑人和西班牙裔母親,孩子年幼的母親,以及低收入母親……在考量充分就業時,我們不應只關注總量指標”。由此可見,佈雷納德並不滿足於當前的就業狀況。通脹方面,在美聯儲制定平均通脹目標制的過程中,佈雷納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也是力推平均通脹目標制的幾個核心官員之一。 從以上兩個方面看,佈雷納德與鮑威爾並非“同路人”,兩人搭檔更多是政治權衡的需要。鮑威爾贊同適度放鬆金融監管,面對不斷上升的通脹,他的貨幣政策態度可能隨時轉“鷹”。佈雷納德則完全相反,她更希望落實民主黨人“嚴監管”的理念,在就業方面也希望更加包容。眼下美國通脹超標,佈雷納德默許聯儲打壓通脹,可能也是出於完成拜登任務的需要。一旦通脹稍有回落,比如CPI同比增速回落至5%或以下,佈雷納德很可能又會唱起“鴿”聲。從這個角度看,美聯儲貨幣政策仍面臨較大變數。 往前看,我們認為在通脹“破6”的背景下,不排除美聯儲加快Taper的可能性。儘管具體節奏有待觀察,但最快的一種可能是把每月削減購債額度從當前的150億美元提高至300億美元,從而把結束購債的時間從明年6月提前至3月。對市場而言,流動性的邊際變化可能會是接下來關注的一個焦點。 *本文來自中金宏觀

2021-11-23
查看详情
喜報:上古又一投資项目--商湯科技獲批香港上市

喜報:上古又一投資项目--商湯科技獲批香港上市 北京商報訊(記者 石飛月)11月19日,據路透社旗下媒體IFR報導,上古集團又一投資專案商湯科技已獲港交所批准在香港上市,此次IPO計畫籌資逾10億美元,商湯科技自成立以來先後獲得了IDG、鼎暉、賽領、阿裏巴巴、蘇寧、淡馬錫、厚樸、銀湖、老虎、軟銀、未來資產、富達等國內外頂級投資人的投資,上古集團於2019年9月投資入股商湯科技,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商湯市值達120億美元,保守估計投資回報率達60%; 商湯科技作為人工智慧軟體公司,始終以“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為使命,“以人工智慧實現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促進社會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並為人們帶來更好的虛實結合生活體驗”為願景,旨在持續引領人工智慧前沿研究,持續打造更具拓展性更普惠的人工智慧軟體平臺,推動經濟、社會和人類的發展,並持續吸引及培養頂尖人才,共同塑造未來。據招股書,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實現收入分別約為18.53億元、30.27億元、34.46億元、16.52億元,毛利率分別为56.5%、56.8%、70.6%、73%,逐年遞增。

2021-11-22
查看详情
今年全球IPO規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 再創紀錄新高

儘管距離年底還有6周,但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已經有約2850家企業通過IPO募集了超過6000億美元資金,已經遠遠超過此前2007年創下的交易數量和募資紀錄,創下新的歷史記錄。 今年最大一筆IPO來自美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Rivian,該公司本月在美股募資近120億美元。亞洲最大的IPO專案是中國電信8月在A股的IPO,募資規模達到540億元人民幣。歐洲最大的IPO專案是波蘭寄存包裹提供商InPost SA今年1月份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上市,募資規模28億歐元(約合32億美元)。 這些創紀錄的數字的出現,一方面是由於疫情後經濟復蘇,另一方面更由於央行寬鬆政策向市場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以及政府財政刺激措施提高了企業的收益。 今年全年,美股市場上,少見的散戶購買狂潮讓股市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再加上投資者對熱門行業的興趣飆升,使得一些IPO專案尤其受益。 比如美股今年最大的IPO專案Rivian,儘管公司尚未產生收入,但憑藉電動汽車賽道今年的風頭正旺,公司股價在上市頭幾個交易日裏仍然上漲了一倍多,市值一度超過大眾汽車。韓國今年IPO的SK Bioscience Co.也憑藉生物科技這一熱門賽道,在上市首日大漲160%。 這些巨大的收益引發了部分人士對泡沫的擔憂。標普500指數明年的預期市盈率已經超過21倍,遠高於過去10年平均水準。目前全球股市接近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來的最高水準。 英國投資服務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高級分析師蘇珊娜·斯特裏特(Susannah Streeter)表示:“隨著貨幣刺激計畫的縮減,如果全球經濟增長急劇放緩,市場可能會走向修正……估值過高的公司會比其他公司更快地感受到痛苦。”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1-22
查看详情
人民銀行:數字人民幣冬奧場景試點已進入衝刺階段

今日從人民銀行獲悉,數字人民幣北京冬奧試點場景建設進展順利,已進入衝刺階段。無論是在北京賽場還是張家口賽場,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正在穩步推進。 據瞭解,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在人民銀行的指導下獨家承擔冬奧安保紅線內數字人民幣試點服務工作。 數字人民幣北京冬奧場景試點是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和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銀行曾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數字人民幣北京冬奧場景試點工作。當前,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正在穩妥推進,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交易規模穩步提升。 冬奧賽區數幣受理環境加速推進 據人民銀行透露,在冬奧會北京賽區,數字人民幣受理環境建設工作正加快推進。其中,冬奧組委園區內場景已全部完成,冬奧安保紅線內數字人民幣受理環境建設與場館建設同步推進,冬奧安保紅線外交通出行、餐飲住宿、購物消費、旅遊觀光、醫療衛生、通信服務、票務娛樂等七大類場景實現全覆蓋。 如在交通出行方面,目前已實現通過億通行APP、一卡通APP對接數字人民幣乘車,並完成軌道交通人工售票窗口和自助機具支持使用數字人民幣購票、充值。在購物消費方面,王府井、世紀金源等重點商圈及物美超市等連鎖店均已支持使用數字人民幣購物消費。醫療衛生方面,已有23家定點醫院支持受理數字人民幣。文化旅遊方面,八達嶺長城線下購票場景、故宮內自營文娛商店場景、圓明園景區購票及購物場景,已完成數字人民幣受理環境建設。 在張家口賽區,冬奧安保紅線內支付場景基本全覆蓋。已建成場館的5個支付場景100%落地;未建成場館的14個支付場景已100%簽約,其餘30多個在建場景已完成商戶100%對接。 冬奧安保紅線外各場景正穩妥推進,交通出行方面,寧遠機場、張家口轄屬高速公路、加油站全部開立對公錢包;崇禮公交實現數幣支付全覆蓋。醫療衛生方面,試點地區冬奧定點醫院、300餘家藥店全部實現數幣受理功能。簽約酒店方面,21家冬奧簽約酒店已正式落地數幣支付(含在建酒店4家),剩餘7家酒店在建中。 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可匿名獲取 “數字人民幣北京冬奧場景試點遵循 ‘穩妥、便捷、安全、自願’原則,也充分尊重用戶支付習慣。”人民銀行表示,按照北京冬奧會閉環管理安排,數字人民幣冬奧場景試點將重點聚焦冬奧安保紅線內區域,以保障和便利境內外消費者支付選擇為主要目標。而冬奧會期間,在冬奧安保紅線內將提供現金、數字人民幣、銀行卡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供境內外消費者選擇。 央行表示,境內外消費者可根據自身習慣及使用偏好自主選擇手機APP形式的數字人民幣軟錢包或不依托手機的數字人民幣硬錢包。而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可匿名獲取、使用,充分滿足用戶小額、匿名支付需求。 據瞭解,中國銀行將為個人客戶提供數字人民幣軟錢包、硬錢包兩類服務。其中,數字人民幣軟錢包服務通過數字人民幣APP提供,根據認證方式和實名程度不同分為一、二、三、四類錢包。而硬錢包具有小額、匿名等特點,包括卡式硬錢包、手環硬錢包等形態,既安全、便捷又充分保護個人隱私。數字人民幣硬錢包開立使用簡單方便,通過中國銀行網點、硬錢包自助兌換機、定點酒店等管道可以方便獲取,交易過程中“碰一碰”即可完成支付,可在小額、高頻場景中廣泛應用。 此外,央行表示,數字人民幣充分保護個人資訊,採取了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在匿名性方面,數字人民幣採取“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原則,在收集個人資訊時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則,採集的資訊量少於現有電子支付工具。同時嚴格控制個人資訊的儲存與使用,除非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得將相關資訊提供給任何第三方和政府機構。數字人民幣軟錢包的第四類錢包僅憑手機號碼就可申請開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匿名性。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1-19
查看详情
美學者呼籲美聯儲加快縮減購債以應對通脹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賈森·弗曼17日呼籲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速度,到明年3月提前結束資產購買計畫,以應對美國高通脹壓力。 弗曼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舉辦的媒體吹風會上說,今年以來美聯儲一直低估美國通脹上升幅度和持續時間,10月美國通脹率已升至30年來最高水準。即便按照過去兩年的平均水準計算,美國通脹率也遠超2%的通脹目標。 弗曼認為,美國通脹率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維持高位,不會像美聯儲預期的那樣很快回落。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刺激規模很大、國內需求強勁,而供應瓶頸不會很快緩解,同時勞動力市場接近充分就業、薪資增長加快。 弗曼說,經通脹調整後的美國實際利率水準更低,金融環境與一年前相比更寬鬆,而目前美國經濟復蘇已回到正軌,維持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已不合時宜。他呼籲美聯儲儘快調整貨幣政策,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速度,到明年3月提前結束資產購買計畫,同時引導市場預期為明年上半年美聯儲可能開始加息做好準備。 弗曼表示,如果貨幣政策調整滯後,未來為抑制通脹而急劇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就更大,這會增加金融市場動盪和美國經濟衰退風險。 從去年年中開始,美聯儲按照每月購買約8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速度增持債券,以壓低長期利率並刺激經濟復蘇。今年11月初,美聯儲宣佈將從本月晚些時候開始逐月削減資產購買規模150億美元,包括1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5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如果保持這一縮減購債速度不變,美聯儲將於明年6月結束資產購買計畫。 隨著美國通脹壓力上升,一些美聯儲官員和經濟學家近期開始呼籲美聯儲加速縮減購債,為儘早啟動加息做準備。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詹姆斯·布拉德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聯儲有必要在未來貨幣政策會議上朝著更“鷹派”的方向發展,加速縮減購債,以管理通脹風險。 *本文來自新華社華盛頓

2021-11-18
查看详情
北交所首場盛宴,VC/PE集體缺席?

向來嗅覺敏銳的VC/PE,此番為何集體錯過?已經錯失首秀機會的機構們,又將以何種方式擁抱北交所這一新紅利? 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敲鐘開市,首批掛牌的81家公司首秀迎來“開門紅”,股票合計成交95.73億元。 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當屬10只新股,上市首日股價全部翻倍。截至收盤,10只新股平均較發行價上漲199.80%,市值累計增加130億元。 火爆的交易氛圍下,不僅讓投資者賺的盆滿缽滿,也讓公司實控人身價暴漲。據投中網統計,首日發行的10只新股中,有3家公司的實控人及其家族持有市值超過10億元,平均漲幅近3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財富盛宴中,往日都是主角的VC/PE們卻幾乎集體缺席,參與到首秀的機構投資者數量寥寥。 向來嗅覺敏銳的VC/PE,此番為何集體錯過?已經錯失首秀機會的機構們,又將以何種方式擁抱北交所這一新紅利? 10只新股全部翻倍,市值累計大增130億 開市首日,10只新股無疑是當天最耀眼的主角。 據投中網統計,N同心、N大地、N晶賽、N漢鑫、N廣道、N恒合等10只新股在首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額超過41.13億元,占當日北交所總成交額的42.96%。 根據規定,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但設置了臨時停牌機制,在盤中首次觸及30%、60%漲跌幅度時實行臨時停牌10分鐘,之後進行集中競價。 昨日開市僅5分鐘,10只新股全部觸發臨時停牌機制。複盤後幾只股票依然漲勢不止,並在半小時內先後觸發第二次臨停。其中,N同心表現最為突出,盤中漲幅一度超過500%。 截至收盤,10只新股全部漲超一倍,收盤價平均較發行價上漲199.80%。具體來看,N同心大漲493.67%,位居新股漲幅榜首位;N大地、N志晟、N晶賽三只股票緊隨其後,漲幅亦均超過200%,分別實現261.75%、238.97%、208.57%;其餘6只股票的股價也悉數翻倍。 (數據來源:北京證券交易所  製圖:投中網) 股價的增長,也使得市值隨之增加。據投中網統計,截至11月15日收盤,10只新股合計總市值約為197.65億元,較發行前的總市值增加130.74億元。 實控人身價暴漲,VC/PE卻集體缺席 股價、市值的暴漲,直接受益的無疑是背後的投資者。 據北交所官網顯示,截至11月12日,累計有超210萬戶投資者預約開通北交所合格投資者許可權,開市後合計可參與北交所交易的投資者超400萬戶。開市第一天,這400萬投資者無疑吃到了上市的紅利。 以當日漲幅最大的N同心為例,據騰訊《棱鏡》測算,假設該股投資者中1簽,半天收益則達到1912元。 不過,相較投資者而言,公司背後的實控人才是最大贏家。據投中網統計,首日發行上市的10家公司背後,共涉及17位實控人。截至收盤,17位實控人身價悉數翻倍,暴漲數億元到十餘億元不等,其中有3家公司的實控人及其家族持有市值超過10億元。具體來看: 首先是N同心,根據上市公告書,公司實控人系陳紅凱、劉倩夫婦,二人發行後合計持有公司61.17%的股份。截至收盤,N同心股價大漲493.67%,報23.45元/股,總市值為23.77億元,以此計算,陳紅凱、劉倩的最新持股市值為14.54億元,而在上市前,該數字為2.45億元,二人身價一日大漲12.09億元。 身價暴漲的還有N大地的實控人蔣明泉。據該公司上市公告書披露,上市後,蔣明泉共持有N大地40.65%的股份,若以公司31.4元/股的收盤價計算,其目前持股市值約為11.72億元,較上市之前大漲8.48億元。 除此之外,N漢鑫的實控人劉文義在公司上市當天身價也大漲超5億元。根據公告,劉文義在發行後共持有公司57.75%的股份,截至收盤,N漢鑫報37.8元/股,漲幅136.3%,總市值為17.61億元。經計算,劉文義持股市值為10.17億元,而發行上市前該數字為4.30億元。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財富盛宴中,往日都是主角的VC/PE們卻幾乎集體缺席。投中網梳理發現,雖然首日上市的10家公司在上市前皆曾獲得過融資,但投資方多為個人投資者、大公司或是券商,參與投資的VC/PE數量寥寥無幾。僅在N大地、N中設和N科達三家背後閃現了盈科資本、德同資本和深創投的身影。 向來嗅覺敏銳的VC/PE為何會錯過此次北交所首秀?背後原因也不難理解。 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相較滬深交易所,其服務的對象“更早、更小、更新”。以本次新上市的10只新股為例,在上市前,10家公司的市值總計為6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市值不足10億。 對於VC/PE而言,雖然“投早投小”已經成為近年來的投資趨勢,但投資中小企業往往要面臨著風險大、不確定性多、投資週期長、退出難等諸多現實問題。投中網曾在《天使投資冰點時刻:有人大撤退,有人瘋狂進攻》一文中報道過:“處於早期階段的投資機構,基本10%掙錢,20%打平,剩下的都是虧錢。” 因此,在過去幾年間,多數VC/PE在“投早投小”這件事上仍持觀望態度。 不過,隨著多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北交所的設立,讓中小企業融資難、機構退出難的現狀有所改善,越來越多的VC/PE,正紛紛把目光投向這片藍海。 “雖遲但到”,紅杉、高瓴、深創投等火速搶籌 北交所的成立,直接受益的,除了上市企業、券商之外,無疑還有廣大VC/PE。 首先,相較滬深交易所,北交所採取了較低的財務門檻和市值指標,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擁有上市融資的機會,從而也加快了初創企業的IPO進程。對於創投機構而言,這將大大提高其投中上市公司的概率。 此外,按照目前北交所規劃,未來承載上市數量將會超過1000家,這對於VC/PE機構的退出來說,無疑是一波重磅利好。 在此背景下,以紅杉、高瓴、深創投為代表的一眾VC/PE正在紛紛佈局,搶灘北交所。而他們的首選標的,正是7000多家已經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 投中網曾在《高瓴、阿裏火速殺入新三板,北交所1000個IPO的蛋糕待分》一文仲介紹道,根據規則,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由66家精選層掛牌公司直接平移,後續北交所上市公司將來源於新三板掛牌滿一年的創新層公司。此時投資機構選擇參與基礎層或創新層新三板公司的定增,無疑將提前卡位北交所,承接第一波政策紅利。 據Choice統計數據顯示,自2021年9月北交所正式成立以來,新三板公司定增融資熱情大幅提升,且定增數量逐月遞增。其中,9月有72家掛牌公司拋出了定向發行計畫;10月有82家公司發佈了定增方案;而11月以來已經有90餘份定增預案出爐。 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4日,新三板公司和創科技發佈定增公告,此次發行的認購方包括紅杉資本旗下公司深圳市紅杉瀚辰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和北京啟創科遠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參與和創科技定增,也是紅杉資本時隔5年再度“回歸”新三板。 11月2日,另一家新三板公司中安華邦也曾披露,公司向金沙江創投旗下公司蘇州金沙江朝華三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獨家發行2000萬股,認購單價為17.93元/股。 而在紅杉、金沙江之前,深創投、高瓴資本、同創偉業、晨暉資本、達晨財智等知名創投皆已加入到了搶籌新三板的行列中。 值得一提的是,除已經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外,未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作為北交所主要服務對象,也勢必成為VC/PE們爭奪的重點。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8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行動啟動以來,已經累計有4921家企業獲評為“小巨人”。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有783家為新三板掛牌公司及曾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占比僅為16%。也就是說,仍有超8成企業等待VC/PE挖掘。 *本文來自東四十條資本

2021-11-16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