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鐘豐年:輸家,贏家
任何投資者不論那麼出色都總會犯錯。因此,每個投資組合中總是有“贏家”和“輸家”。心理上,賣出“贏家”股票往往較為容易,一方面可鎖定利潤,另一方面可獲得一定的成功感。相反,出售“輸家”股票不但將損失變為定局亦意味著自己曾經犯錯。因此,出售贏家並留住輸家的確有很大的心理誘因。然而,這是正確的策略嗎?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以經營業務的角度和採用組合投資方法的角度。 首先,讓我們考慮購買股票本質上是在一盤生意上獲得股權。假設您擁有兩盤生意,一項非常有利可圖,而另一項則虧損。你會考慮退出賺錢業務並將資金投入虧損的業務嗎?理性的經營者絕對不會,但通過出售“贏家”股票並保持甚至增持“輸家”股票,就正是等同行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讓我們假設一個投資者持有20隻股票的投資組合。如果他總是賣出贏家並保留輸家,那麼很快所有留在他投資組合中的都會是輸家。此外,如果輸家集中在某個特定行業,那麼最終的投資組合也將缺乏多元化。最後,通過出售贏家(通常為時過早),分散投資的部分好處就會喪失,因為能夠獲得超額回報的“贏家”會被提早退役,無法發揮抵消“輸家”損失的作用。在日常投資市場中,有不少贏家表現可充分彌補不止一個投資決策錯誤的損失。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永遠不應該出售我們的贏家?絕對不是,股票基本面可變,估值可變得過於昂貴(因此風險上升)或相對於整體投資組合而言頭寸變得太大。這些都是獲利的好理由,但過去購買的價格卻不是。然而,即使沒有這些理性原因,投資者是人,亦可能覺得獲利誘因無法抗拒。在這情況下,筆者建議只削減頭寸完成心願,而不是出售整個持倉。 或者,如果投資者了解期權,那麼簡單地購買看跌期權就可讓投資者保留股票,同時在一段時間內保住一定利潤。 筆者的建議是更多採用投資組合方法進行投資,並專注於贏家如何為投資組合提供貢獻,而不是過多關注個別股票的購入價格。定期清理投資組合,檢視應否保留因為基本面改變而變成“輸家”的股票也很重要。而市況一面倒上升的日子往往是清理投資組合的最佳時機。 鐘豐年 特許金融分析師,二十年投資經驗,商科一級榮譽學士、財務管理碩士、風險管理深造文憑。
2022-02-22 -
展望2022: 美聯儲的底牌和中國的應對
1月美國經濟延續了強勢復蘇的態勢,零售消費環比3.8%,非農就業新增46.7萬人,遠超市場預期。但強勁數據的背後不乏隱憂,固定資產投資乏力,供應鏈瓶頸難以緩解,消費者信心跌至逾十年低位,通脹(7.5%)也創下了近40年來的新高。 在抑制通脹與持續復蘇的兩難困境下,美聯儲加息將如何推進?中國又將如何應對?這對於研判中美經濟形勢和理解兩國政策調控非常重要。 2022開年,美國增長和就業數據均超市場預期,復蘇態勢良好,但1月通脹卻創下了近四十年來的新高。上述情況似乎支持美聯儲加速加息,誠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強硬表態“不排除每次會議都加息(全年加息7次)”,聖路易斯聯儲布拉德最新表態稱希望未來三次FOMC會議合計加息1%。 去年美聯儲曾堅持通脹暫時論,但筆者提出通脹是美國實踐現代貨幣理論(MMT)政策的致命傷,並反復強調六大因素將推動美國通脹大幅上升。據筆者在海外央行十年工作經驗的判斷看,美聯儲並非沒有認識到通脹風險,只是迫於增長壓力下的政策選擇,不得已而言不由衷,正如社科院李楊在近期文章中提出“不要輕蔑地評論美國貨幣當局及其貨幣政策”。 在筆者看來,儘管表面上正大步轉向緊縮,但在抑制通脹和經濟復蘇之間,美聯儲今年依舊面臨極大挑戰。目標衝突顯然對美聯儲本輪緊縮操作構成了制約,其對加息節奏的選擇已成為影響2022年全球經濟走勢的關鍵變數。如能摸清美聯儲的選擇和底牌,將有助於中國準確把握2022年外部形勢,進而針對性做好應對。 近年美聯儲政策目標越發多元,但通脹和增長(就業)依然是其核心關注。當前條件下,有效抑制狂奔的通脹需要更快加息,這大概率將威脅到美國經濟復蘇和金融市場穩定,目標衝突使緊縮節奏選擇變得困難。 一方面,通脹水準空前,抑制難度加大。1月CPI同比大幅提速至7.5%、創40年來最高水準、連續9個月高於5%。筆者在去年《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的三大挑戰》中曾提出“六大因素”將共同推升美國通脹,當前不僅得到充分驗證,且多數因素依然存在。例如,持續帶來困擾的供給瓶頸在疫情反復衝擊下遲遲不能有效緩解;職位空缺率、離職率居高不下,就業結構失衡仍在推動工資上行,1月美國工資增速達到5.7%;房價和租金上漲也成主要助推因素,1月住房和租金分別上漲4.4%和3.8%;此外,全球能源供應持續緊張、近期油價連續飆升,進口品價格也仍然保持高位、輸入通脹壓力不減。 另一方面,貨幣緊縮制約財政擴張,威脅經濟復蘇。去年四季度GDP實際環比折年率6.9%、同比達到5.5%;今年1月新增非農就業46.7萬人,失業率4%,顯示經濟復蘇頗為強勁。但疫情反復衝擊下:供給瓶頸仍在。1月美國製造業PMI創2020年10月以來新低;去年四季度私人投資對GDP增長貢獻中,建築、設備機械投資表現較差,對製造業生產恢復和擴大產能不利。全球運力緊張仍未緩解,1月末CCFI運價指數飆升至3565.3,再創新高。需求拉動也在減弱。政府補貼退坡後美國私人儲蓄率已降至疫前水準,2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十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美國12月零售額創10個月來最大跌幅。 去年美國經濟強勢復蘇主要受益於新貨幣理論實踐下的財政貨幣強刺激,貨幣緊縮不僅對經濟和市場有負面影響,也將限制財政擴張,進而對經濟復蘇帶來挑戰。IMF最新預測已大幅下調美國2022年經濟增速1.2個百分點至4%。 美聯儲本輪緊縮的底牌何在? 短期來看,壓制通脹預期已成為美聯儲決策的首要目標,貨幣政策加速轉向緊縮已成定局。美國1月CPI公佈後,CME利率期貨隱含的3月加息50bp的預期直接躍升至90%以上,全年加息幅度預期也提升至175bp(對應6—7次加息)。但全年而言,面對抑制通脹和經濟復蘇雙重目標挑戰,美聯儲仍面臨不同選擇。筆者針對四種可能情景,對美聯儲最可能採取的加息路徑及政策效果進行了研判。 第一種情景,加息遏制通脹,但增長穩定。這是美聯儲所希望的最優結果。如果美聯儲緊縮政策操作得當,存在既有效抑制了通脹、又能保持經濟復蘇的可能性。但實際來看,由於對政策把握要求過高,前文分析的基本面條件也不支持,最終出現這一理想狀況的可能性極低。 第二種情景:加息沒能遏制通脹,但導致經濟停滯,即滯漲。如前文所述,當前通脹持續飆升迫使美聯儲不得不加快緊縮步伐,但問題的複雜性在於,本輪通脹受到多重因素推動、並非單一的貨幣現象。僅依靠貨幣緊縮手段來抑制當前通脹,就需要美聯儲更快加息。如力度不足,則存在高通脹持續更長時間的可能。這意味著,加息力度不足以抑制通脹,同時又因為緊縮政策傷害到經濟復蘇,導致滯漲局面。此為美聯儲的下下策,發生可能性也較低。 第三種情景,加息遏制了通脹,但導致經濟衰退。此情景下,美聯儲為控制通脹預期,選擇更快、更大力度的加息,推動通脹快速下行,但同時制約到經濟復蘇,最終引發“衰退”局面。通脹之外,當前美聯儲對經濟復蘇的擔憂未有絲毫減輕,也導致了內部對於加息節奏的意見並不統一,如克利夫蘭聯儲梅斯特、亞特蘭大聯儲博斯蒂克等官員的最新表態就有所緩和。因此,“衰退”結果同樣是美聯儲不願意看到的,發生可能性也不高。 第四種情形,是加息沒能遏制通脹,但緩和通脹上升勢頭,同時也保持經濟復蘇進程。美聯儲基於通脹和增長目標之間的權衡,前期選擇加快緊縮步伐、抑制通脹水準,在通脹預期得到一定控制後,則開始放慢加息節奏,保障政策面對經濟復蘇的支持。在筆者看來,全年前快後慢的加息節奏將成為美聯儲最為現實的選擇,這一選擇下,預計美國未來通脹將有所緩和、但仍保持較高位置,經濟復蘇進程放緩、但總體勢頭能夠得到延續。筆者認為這種情形是美聯儲的最現實選擇,也是最有可能發生的。 中國應對的關鍵在於穩內需 基於上述分析,對中國而言,排除疫情不確定性影響,2022年外部經濟形勢並未顯著惡化。一方面,美聯儲加息環境下,原材料價格可能下行,將減輕中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推動能源、工業金屬等原材料價格下行,前期壓縮中下游行業利潤的“PPI—CPI剪刀差”有望進一步收窄。 另一方面,外需穩定仍將對出口構成有力支撐,產業鏈加速向全球價值鏈中上游遷移的趨勢也將延續。通脹壓力、供需缺口仍在、經濟復蘇放緩等因素,決定了美國仍將依賴中國製造。中國海關數據亦顯示美國對中國機電、機械、中間品等進口依賴度明顯提升,2021年中國對美出口構成中機電、機械類商品份額高達43%。 因此,筆者認為2022年中國宏觀政策的關鍵還在於穩內需。為保障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近期政策調整已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統籌協調,加強需求側管理,重點考慮推出“消費券”,從前期供給側改革為主加快轉向供需兩端兼顧。 貨幣政策方面,減息降准宜早不宜遲。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央行積極發力穩增長,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支農支小再貼現利率、MLF利率,1年期和5年期LPR“雙降”。1月份金融數據總量表現強勁,顯示了貨幣政策發力的積極效果,M2同比增9.8%,社會融資規模增量6.17萬億元,同比多增近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3.98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但在結構上,中長期貸款明顯弱於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居民貸款表現不佳,“M2—M1剪刀差”走闊,表明貨幣政策仍需與財政等政策協同發力。 下一步,貨幣政策應儘早減息降准穩定市場預期。由於我國國債實際收益率仍為正、存款準備金率尚存空間、2021年底宏觀杠杆率(272.5%)同比下降了 7.7個百分點,疊加人民幣匯率保持強勢、國內通脹壓力緩解,我國貨幣政策仍有較大操作空間。近日,央行發佈2021 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再次強調“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充足發力、精准發力、靠前發力;有力擴大貸款投放”,這和央行副行長劉國強之前發言一致,即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努力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考慮到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中長期貸款整體仍然偏弱,以及美聯儲加息尚未啟動,預計貨幣當局將運用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在具體實施上,為提高政策調控的精准性和可控性,採取“小步多次”的方式。 財政政策方面,短期借助“消費券”提振內需。2021 年,財政實際支出力度較為克制,為發力穩增長預留了較大空間。2021年一般財政“超收少支”,一般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7%、而支出同比同比僅增長0.3%,同時財政存款也超5萬億的歷史最高水準。儘管2021年的財政政策顯得有些“消極”,但這也恰恰說明財政政策在穩增長上大有可為。為此,社科院李揚也提出,“財政政策固然並未在宏觀層面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這同時也說明,我國財政政策依然存在相當大的可調整空間”。去年底以來,財政在加大推進“減費降稅”力度基礎上,積極支持基建投資,同時地方政府加大專項債發行,一月份發行4844億元,主要投向了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 下一步,財政政策應更加注重轉移支付和拉動消費。從2008年危機後的“家電下鄉”、此次疫情後的各地消費券實踐以及香港發放消費券的經驗來看,“消費券”在短期刺激消費方面效果顯著。當前面對需求收縮、消費疲軟的局面,政策上在全國層面發放“消費券”的必要性已明顯抬升。圍繞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在實施可通過加大對地方“消費券”政策的中央轉移支付,加大對困難人群、農村縣域消費者以及中小微企業的定向支持力度;結合消費復蘇短板,將本地餐飲旅遊、家電汽車換新等重點支持消費領域;強化數字科技賦能和企業補貼協同,全面提升政策實施的精准度和乘數效應。 做好各方面政策統籌協調,避免政策“合成謬誤”。謹慎出臺有收縮效應的產業政策,對資本進行有效監管的同時,鼓勵和引導相關領域健康發展,提振企業投資發展預期。近期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召開互聯網企業座談會,提出“聚精會神辦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國家發改委也強調“快出臺、多出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改革舉措,審緩出臺可能產生收縮效應的改革舉措,把握好推動改革的時效度,保障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表明各方對此已達成共識,後面重在落實到位。 *本文來自FT中文網
2022-02-21 -
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如何“積極”?財長劉昆詳解
今年經濟穩字當頭,擔任穩增長重任的積極財政政策備受市場關注。 2月18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人民日報》發表《不斷提升積極財政政策的效能》一文,其中詳細闡述了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內涵要求,這包括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保持適當支出強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等。 減稅降費仍是首選 積極財政政策也被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近些年一大特點就是實施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十三五”以來中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8.6萬億元,這超過了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近些年減稅降費減輕了企業等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對應對困難挑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關鍵作用。 劉昆在文章中表示,要實施好組合式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讓更多市場主體享受實惠。圍繞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製造業等重點行業,堅持以階段性政策為主,與制度性措施相結合,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為了應對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國務院已經確定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比如延長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政策,加快中小微企業購置設備器具折舊年限,對餐飲、零售、旅遊、交通客運等特殊困難行業,加大稅收、社保費減免力度等。 由於去年減稅降費規模約1.1萬億元,而今年中央要求力度更大,多位財稅專家判斷,今年減稅降費規模將再超過1萬億元。 這從地方的預算報告中也能得到驗證。比如,湖南省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稱,去年湖南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超過240億元,由於今年將實施力度更大的減稅降費政策,湖南預計今年全年新增減負超過400億元。 擴大財政支出規模 積極財政政策另一內涵正是擴大財政支出,以提振需求,帶動消費,保障民生,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劉昆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為此,財政赤字要保持合理水準,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大力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重大戰略、現代農業和“十四五”規劃重大專案。 此前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預計今年財政赤字規模依然維持在較高水準,不過財政赤字率(赤字規模占GDP比重)可能比上一年略微下降,在3%左右。儘管如此,由於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總體財政支出規模更大。 由於去年財政超收,財政支出低於預期,機構預計有近1萬億元左右結餘資金可在今年使用,這為擴大財政支出提供支撐。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22億元,繼續創歷史新高。去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3661億元,相比上一年略有下滑。 從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類專案支出增速來看,科技支出增速最高(7.2%),規模接近近1萬億元。劉昆在上文中要求,今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足額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資金需求。 除了科技支出外,民生類支出依然是財政支出保障重點。 劉昆在上文表示,繼續大力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疫苗藥物研發、免費接種等工作。適當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適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等。 專項債拉動投資 為對沖經濟下行,積極財政政策另一大特點就是擴大政府有效投資。而政府投資資金一大重要來源,正是地方政府發行的專項債券。 劉昆在上文中表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的要求,按照保持政府總體杠杆率基本穩定的原則,確定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優化債券使用方向,重點支持在建專案後續融資。為了儘早發專項債資金效益,拉動有效投資,財政部去年底已經下達了1.4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資金,今年1月份地方發行了其中的4844億元專項債,機構預計一季度能全部發完。結合去年第四季度1.2萬億元專項債資金部分結餘到今年使用,市場普遍認為一季度基建投資增速會明顯反彈,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劉昆要求,按照“資金跟著專案走”的原則,做深做細專案儲備,合理加快使用進度,確保債券資金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 地方政府債券可以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要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這同樣也是“穩”。 劉昆強調,今年持之以恆加強風險防控。持續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完善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抓好低風險地區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 財政防風險除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外,另一大風險就是防範基層財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風險。 2月17日,財政部召開視頻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縣區財政平穩運行工作。會議提出,各級財政部門要把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作為今年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 為了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中央財政也將大力支持。 劉昆在上文中要求,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特別是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大財力下沉力度,省級財政要切實擔起主體責任,向基層傾斜財力。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2-18 -
加息和縮表都可能比前次快,無加息50個基點的線索
北京時間週四淩晨,美聯儲公佈1月FOMC會議紀要。 整體來看,此次紀要透露,無論加息還是縮表,美聯儲這一次的收緊步伐都可能比前一次要快,但缺乏更鷹派的意外: 與會者預計很快開始加息,但未透露可能一次加息50個基點的線索; 紀要釋放了可能3月加息的信號,但沒有暗示是否3月就大幅加息; 多位決策者認為今年晚些時候應開始縮表,但紀要沒有提及縮表可能的時間點和規模; 大部分與會者認為,如果通脹回落的預期落空,可能適合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 相比市場的鷹派預期,此次紀要被視為鴿派,雖然不是徹底的鴿派。 蒙特利爾銀行資本市場的Ian Lyngen評價稱,這份FOMC會議紀要幾乎沒有提供什麼新內容。美聯儲沒有討論加息50個基點,其資產負債表計畫的基調也不令人意外,這意味著“會議紀要相對於預期較為溫和”,其結果是,當前市場正走高。 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Paul Ashworth稱,美聯儲官員似乎並沒有鄭重考慮是要以一次加息50個基點來開啟這一輪收緊週期,也沒有明顯討論在今年剩餘的七次會議上都加息。 Miller Tabak&Co.首席市場策略師Matt Maley評論稱,美聯儲為後續更加激進地撤走刺激措施(和收緊貨幣政策)留下更多餘地。但它似乎在告訴我們,美聯儲不會在3月份猛烈地加息。 紀要公佈後的市場走勢也符合以上解讀。 FOMC會議紀要後,美股持續反彈,道指尾盤轉漲,此前曾跌近1%,收盤微跌0.16%;標普500指數轉漲,此前曾跌超0.9%,收漲0.11%;納指收盤跌幅收窄至0.11%,此前最多跌近1.4%。 美元指數持續下滑,紀要公佈後最低跌到95.68。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短線跳水4個基點。 現貨黃金漲幅一度擴大至1%,最高達到1872.53美元/盎司。 但金融資訊公司Newsquawk稱,股市和債市回升,是由於缺乏鷹派意外,並不是因為美聯儲鴿派。 下麵來看此次紀要的具體內容: 1、支持儘快加息,未透露一次加息50個基點的線索 通脹飆升刺激了一些美聯儲官員修正今年的加息展望,而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人都敦促美聯儲控制物價壓力。美國總統拜登的支持率近期也因此下滑,通脹問題使他的經濟刺激方案更難在國會通過,美聯儲也因此承受壓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1月份的會議是在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最新的CPI和PPI數據之前舉行的,而後來公佈的這兩項數據都顯示通脹高於經濟學家的預期。大部分官員認為,與2015年後相比,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上調步伐可能會加快。對此,華爾街日報點評稱,會議紀要表明,官員們覺得在相鄰兩次會議上連續加息是可行的。倘若如此,這將是他們自2006年以來從未做過的事情。這可能會在3月、5月和6月引發一系列加息。 令這份紀要顯得鴿派的一點是,紀要中並未透露任何可能加息50個基點的線索。而今年的FOMC票委、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此前不止一次表示,面對高通脹的衝擊,今年7月以前美聯儲應累計加息100個基點。這強化了市場對今年上半年、尤其是3月可能一次加息50個基點的預期,但此次紀要並沒有驗證這一點。 自上次FOMC會議以來,我們還看到加息幾率急劇上升,3月份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在紀要公佈前大約為70%,從紀要公佈到美股收盤後,這一可能性跌到了50%以下。 2、預計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縮表,未提及縮表可能時點及規模 投資者還寄望從此次紀要中得到更多關於縮表的線索,但紀要只提到與會者繼續認為,淨資產購買計畫應該很快結束,大多數與會者傾向於按照去年12月宣佈的時間表,繼續減少委員會的資產購買淨額,使其在3月初結束。多名與會者認為,未來某個時間,可能適合出售機構MBS,或者將部分投資機構MBS收回的本金再投資於美國國債,這樣就能將SOMA的投資組合構成轉變為以美國國債為主。 除此之外,紀要顯示,官員們並沒有就縮表的具體細節做出任何決策,也未透露縮表可能適合具體何時開始以及具體規模等資訊,與會者同意將在未來的一些會議上繼續討論。 對此,市場的失望之情也是表露無疑。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投資官Peter Boockvar稱,市場早已消化了美聯儲未來將多次加息的可能性,這就意味著,美聯儲1月會議紀要的關鍵看點就在於資產負債表——何時開始量化緊縮(QT)、以多快的速度進行、何時停止?但不管怎樣,他認為,我們都將進入一個雙倍緊縮的時期。 分析師Chris Anstey則提醒,有關資產負債表的討論將是3月15日至16日FOMC會議的主要話題。相比起3月的會議,5月的會議更有可能就(縮表)計畫做出決定。這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個月的暗示相符。 外媒點評稱,會議紀要表明美聯儲將正常地縮表,但並沒有討論具體的縮表規模、速度、或者何時開始。美聯儲可能會在5月份開始縮表,屆時縮減2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1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到2022年夏季總體縮表力度加碼至900億美元/月,最終可能有必要賣出MBS。 3、若通脹不降,需加快收緊步伐 紀要預計2022年PCE通脹率在2.6%,2023年為2%。與會者一致認為,通脹路徑的不確定性上升,通脹風險呈上行趨勢,若通脹不下降,就要加快收緊政策步伐。 還有許多與會者評論稱,他們認為勞動力市場狀況已經達到或非常接近達到充分就業的水準。而經濟前景的下行風險包括疫情可能惡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或金融環境大幅收緊。 與會者繼續強調,要保持靈活性,根據風險管理方面的考慮進行適當的政策調整應是一項指導原則。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2-02-17 -
G20財政高官年內首聚:激進加息壓通脹OR漸進轉鷹保經濟?
投資者正押注全球多個發達市場將出現2010年以來最快的加息週期,這給那些希望在不出現經濟崩潰情況就能降低通脹的決策者帶來了壓力。 在此背景下,G20央行行長與財政部長將於本週四、週五舉行今年的第一場線上會議。 加息大勢所趨,緊縮之路如何走? 與去年10月的會議相比,現在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轉變,當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仍將通脹描述為“暫時的”,市場只反映出今年美聯儲最多加息兩次。 但現在,市場已經定價美聯儲將加息六次。此外,掉期期貨交易顯示,交易員預計G10國家的平均央行利率將在一年內上調1個百分點,據外媒計算,這將是自2010年1月以來最大的加息幅度。 在經濟增長放緩、戰爭威脅、油價飆升和疫情已進入第三個年頭的情況下,這種轉變讓官員們難以管理市場預期。 倫敦對沖基金及諮詢公司Eurizon SLJ Capital的負責人Stephen Jen表示: “重要的是,市場要認識到巨大差異中的細微差別,不僅是不同經濟體整體通脹率的差異,而且還包括通脹構成和潛在環境的差異。在G20行長與財長會議上,我認為這一主題可能會得到體現。” 目前市場對主要發達經濟體年內緊縮政策的押注並非一致,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四梯隊”: 第一梯隊最為擁擠,包含了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新西蘭聯儲等目前官方已表態想要大幅加息,市場也相信它們將在年內多次加息的央行:市場甚至開始預期這些央行年內的加息幅度可能高達175個基點(7次25個基點的加息); 第二梯隊則是澳洲聯儲。市場相信該聯儲年內會大舉加息,但澳洲聯儲自身目前並不急於在近幾個月內行動; 第三梯隊則包含了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歐洲央行在1月的會議上為年內加息預留了可能,但央行內部如今的分歧依然巨大。市場上儘管出現了對該行年內加息的押注,但也主要集中在四季度前後。而瑞士央行的政策則向來與歐洲央行亦步亦趨。 最後梯隊則是日本央行和瑞典央行。這兩家負利率央行目前的官方立場依然秉持鴿派,市場對於它們年內加息的押注也較為寥寥。 總體來看,全球央行的政策前景顯然大相徑庭,這對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而言都是挑戰,而本周的G20行長與財長會議卻需要達成共同目標。 進退兩難,如何避免政策錯誤和衝擊外溢? 在巨大的通脹壓力下,協調加息、確定收緊之路如何走是大趨勢,但另一方面,各大央行也擔心會犯下政策錯誤。 三藩市聯儲主席戴利(Mary Daly)上周日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表示,在美國通脹觸及1982年以來最高水準、美聯儲將開始加息以確保經濟穩定時,時刻保持審視並關注數據動態是至關重要的。 歐洲央行行長克裏斯蒂娜·拉加德也警告說,匆急的貨幣緊縮政策將損害歐元區的後疫情經濟復蘇。近幾個月來,英國央行已兩次上調利率,但行長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警告稱,不確定性給前景蒙上了陰影。 在日本,通脹很大程度上仍處於休眠狀態。日本央行最近進行了無限制債券購買計畫以穩定收益率,並阻止交易員測試其超級寬鬆政策組合。而包括巴西和俄羅斯在內的其他新興經濟體則一直在大舉加息。 與此同時,一些市場策略師在鼓吹“逆向匯率戰”,因為各國政府希望通過升值本國匯率以抵禦輸入性通脹。 對於那些預計利率會上升的市場,定價也顯示,隨著借貸成本攀升,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美債收益率曲線已向疫情前的低點趨平,表明投資者預期加息力度將足以令中期經濟增長前景惡化。 上周,投資者甚至開始認為美聯儲將在2024年降息的可能性大於零。 注:降息週期或有可能始於2024年 歷史表明了為什麼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避免政策錯誤。2010年2月,G7行長與財長會議在加拿大舉行,會議認為是時候“展望退出戰略,轉向更可持續的財政軌道”,同時承認有必要繼續刺激經濟。然而次年,歐洲央行以通脹壓力為由提高了利率,結果引爆了歐債危機。 另一方面,如果推遲對價格上漲做出反應,可能會導致決策者後期需要採取更強力的遏制措施,從而迫使經濟陷入衰退。當下,俄烏緊張局勢導致油價升至7年高點,新冠疫情加劇供應鏈障礙,這些都在推動通脹進一步走高。一位參與會議籌備工作的歐洲G20官員在會前已經表示: “我認為最重要的討論將是通脹的發展態勢。”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G20會議可能會呼籲美聯儲、歐洲央行和其他主要央行盡可能清楚地向市場傳達其意圖,以避免市場突然波動。當被問及G20可能傳遞何種資訊時,歐洲方面參與籌備會議的官員表示: “各方將達成一致的方案是,發達國家央行要小心其行動可能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溢出效應,他們將周密校準其政策和溝通。” 諸多壓力之下,本周的G20行長與財長會議議程與金融危機時期或疫情前幾年都截然不同,過去官員們在會議上的討論主要圍繞經濟增長疲弱的擔憂。 澳洲國民銀行私人財富部門JBWere Ltd.的首席投資官Sally Auld表示: “加息週期總是有更多的不確定性,你根本不知道經濟將如何反應。” 除了協調貨幣政策走向外,全球在疫情後的復蘇進程、各國最低企業稅的落實、消弭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方面的分歧,仍將是此次會議的幾大主要議程。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2-02-16 -
張斌:當前貨幣政策重在利率調整而非數量
央行並非把錢放出去就萬事大吉。央行的錢給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把錢給了企業和居民,企業和居民拿到錢以後用於經營活動和消費支出,需求才能起來,貨幣政策才發揮作用。貨幣政策起作用的落腳點是要讓企業和居民願意借錢,借得起錢,不是增發基礎貨幣就萬事大吉(公開市場淨投放貨幣),也不是銀行把錢給了居民和企業(信貸和社融數據上升)就一定成功。 1月份的信貸數據看起來提振人心,但要小心看待。當前經濟運行中,供給衝擊的負面影響在減退,需求不足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貨幣當局需要有所作為。1月份是企業和居民信貸需求上升帶來了信貸增長嗎?至少從過去歷史經驗來看,缺席了房地產和基建,信貸擴張很難持續下去。1月份信貸增長可能是央行把錢給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有很強的意願貸款給資質還不錯的企業,企業為了維持和商業銀行的關係配合商業銀行借了不少錢。如果資質不錯的企業借到手裏的錢其實在經營當中用不到,錢還是放在賬上而不是用於經營活動,這樣需求還是起不來,哪怕信貸和社融數據看起來漲了不少。 貨幣政策真正發揮作用,落腳點是讓願意花錢的企業和居民願意借錢,借得起錢。怎麼做到這一點呢?把更多的錢給商業銀行不是關鍵,商業銀行不缺錢。催著商業銀行貸款不是重點,商業銀行為了保持信貸品質,找的還是優質客戶,這些優質客戶不缺錢,拿到錢未必增加支出,還是不能提升需求。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重點是把融資成本降下去,至少先把利率降下去。 怎麼才能有更多的信貸需求?先看看其他國家央行的做法。對於央行來說,第一步要把錢的價格降下去,把利率降下去,利率足夠低了企業才能負擔得起貸款成本,才會借錢。所以很多發達國家把利率降到零。無奈即便是在零利率下,企業和居民還是不願意借錢,怎麼辦? 第二步貨幣當局買入風險資產,把風險溢價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貸款價格是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光是無風險利率降到零還不管用,那就把風險溢價也降下去,目的還是降低融資成本。 如果這些都做了還是不太管用怎麼辦?第三步,貨幣當局可以通過前瞻性指引,告訴企業和居民,未來很長時間裏面融資成本都很低,大家放心借錢花錢。 降低利率能夠顯著降低我國債務成本。我國政府、企業(包括平臺公司)和居民部門債務合計超過310萬億元。僅是降低債務成本管道的影響,100個bp的利率下降可以為政府、企業和居民節省債務利息支出大約3萬億元,對支持投資和消費支出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降低利率還能提高資產估值,對投資和消費也會起到支撐作用。 我國利率太高遏制了企業和居民的信貸需求。利率究竟是不是太高,不能和其他國家比,也不能和過去比,而是要看是否與經濟狀況相匹配。另外,不能光看名義利率,更重要的是真實利率。2012年以後,我國經濟增速和資本回報率都在持續下降,真實利率不降反升,真實利率上升的原因是利率下調幅度遠低於通脹下降幅度。表面上看名義利率下降了,實際上真實利率反而上升了,真實利率走勢與實體經濟走勢脫節,遏制私人部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我國貨幣政策空間充裕。金融危機以後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實踐讓我們看到貨幣政策空間比之前想像的要大很多,貨幣當局可以發明出很多新工具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融資成本,激發他們的投資和購買力,進而提振整體經濟活力。中國目前名義利率遠高於零,標準的政策空間還很充裕,還有上面提到第二步、第三步的創新型政策工具墊底。日歐美等經濟基本面遠弱於中國的經濟體都有貨幣政策空間或者能創造貨幣政策空間,中國更無需擔心這個問題。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2-15 -
美國通脹爆表!高盛大膽預言:美聯儲今年將連續加息7次
在美國公佈持續爆表的通脹數據後,高盛火速更新了其對美聯儲2022年加息次數的預測:由此前預期的5次上調至7次。這意味著,美聯儲將在今年接下來的每一次會議上都採取加息行動,以遏制不斷飆升的通脹。 “我們正在上調預期,預計美聯儲將在2022年剩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每次都加息25個基點,連續加息7次”,以簡哈祖斯(Jan Hatzius)為首的高盛經濟學家週四表示。 高盛還預計,FOMC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以每季度一次的漸進步伐再加息三次,最終利率仍將達到2.5-2.75%,但時間上會比此前預期得更早。 該行還指出,考慮到通脹非常高、工資增長火熱以及短期通脹預期高企等因素,有理由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在3月份一下子加息50個基點,但考慮到迄今為止大對數發表評論的美聯儲官員都反對在3月份加息50個基點,美聯儲更可能採取的路徑是進行一系列25個基點的長期加息。 美國聖路易斯聯儲銀行行長布拉德(James Bullard)週四表示,支持在7月初前累計加息100個基點,包括自2000年以來首次一次性加50個基點,以應對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脹。對此高盛指出,若有其他參與者加入到布拉德的行列,將考慮改變預測。 和高盛一樣作出大膽加息預測的還有美銀。本周早些時候,美國銀行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Ethan Harris對美聯儲發出了今年以來最激進的呼籲。美銀最新報告指出,2022年將有七次加息,每次加息25個基點,明年還會有四次加息。 “如果我是美聯儲主席,我會更加擔心推動工資上漲的因素不僅僅是例外情況,並在秋天早些時候提高利率。”他表示。“當存在廣泛的物價上漲,並開始影響到工資,通脹螺旋風險加大,政策措施就落後於通脹曲線,美聯儲需要開始行動。” 3月加息50基點可能性飆升 實際上,從市場的普遍預測以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1月會議的鷹派發言來看,美聯儲3月正式啟動加息週期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然而對於加息25個基點還是50個基點,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隔夜公佈的通脹數據給美聯儲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根據美國勞工部週四公佈的數據,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成長7.5%,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7.3%,為1982年以來最大漲幅。價格上漲範圍普遍,從食品和能源擴大到家裝和醫療保險等領域。 通脹爆表令美聯儲3月會議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飆升。隔夜指數掉期(OIS)市場預測,80%的可能性是3月加息50個基點,5月和6月再各加息25個基點。截至週四傍晚,市場認為到今年12月會議為止,美聯儲總計將升息約166基點,相當於6.5次幅度25個基點的加息。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2-11 -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速,美聯儲抓緊測試數字美元,每秒170萬筆
一往無前的人民幣 前幾天,老美通過了一個“邪惡”的法案,準備投入3500億美元要與中國競爭,再次證明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抵制已經從貿易領域轉向技術領域,轉向美元的域外使用。美國政府對大量中國目標實施制裁,無論是與軍事相關的公司,還是美方對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所謂實體。 美國之所以肆無忌憚,有一種重要的力量在支撐,那就是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能夠在經濟和流動性極強的金融市場玩各種貓膩,這也側面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恐懼。 舉個例子來說,本世紀,印太地區塑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占世界經濟的60%,占過去五年所有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二,有著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正因如此,美國搞了個“印太戰略”。 自從拜登上來以後,什麼樣的牛鬼蛇神都要往亞洲跑跑,去年正、副國務卿、國防部長到處亂串。這不,今年開年沒多久,美國務卿高調宣佈還要來,重心顯然已經投向印太。 這個與人民幣又有何關係呢?我們就拿一個國家來說——印尼,隨著東盟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印尼國內越來越歡迎中國投資,美元的地位逐漸減少,目前印尼的全球貿易有10%都使用人民幣,這在10年前不敢現象。 現在的形式是:中國人民銀行與老撾央行、越南央行簽署了本幣結算協議;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老撾5國央行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3國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與印尼央行簽署了促進本幣使用諒解合作備忘錄。 因此,現在的特點是美國一直在用各種方式,通過各種領域搞我們,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走的越來越快,關鍵還很穩。 全球貨幣格局下人民幣的走向 當前在經濟界,有一個話題是被長期討論的——未來的世界貨幣格局到底是單一貨幣為主導還是多極貨幣共存? 現狀是美元在世界上占絕對主導地位,遠超過歐元,歐元主要是歐洲的區域貨幣。就儲備、計價方式、圍繞美元穩定的國家數量、金融市場——就一切而言——美元是壓倒性的,相比於1950年代更具統治力。 然而這個現狀有被打破的風險,即出現了三個特徵: 其一,去年12月,人民幣的交易量升至有史以來的第二高水準,是2015年8月以來第二次排在全球份額的第四名,雖然相比於美元差距較大,但穩中有進趨勢已經出來。 其二,美元因內部危機,信用體系的繩越繃越緊,未來10年之內將會有一次嚴重的債務後果。 其三,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而人民幣的匯率是圍繞著美元來定義,一旦這個趨勢不存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會圍繞人民幣而非美元,尤其是亞洲大多數國家和部分歐洲國家。 再從歷史看,全球貨幣體系通常都是單極的,多極往往都是過渡性的,再早以前的英鎊既是如此,在過渡階段出現了英鎊、美元、法郎、馬克等共存,但時間不久。 隨著中國崛起的不可阻擋,亞洲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會越來越凸顯,10-20年之內很可能會成為與北美、歐洲一樣的經濟、金融地位,屆時人民幣也會因此而大放異彩。 當然不得不說,在美國經濟衰退之後,美元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假如你是一個壟斷者,那麼你即便在失去主導地位的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將影響整個市場,這是經濟規律。 於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就比較清晰了——明線→亞洲(地位和作用),暗線→世界(影響力與信任度)。 美元最後的稻草——美聯儲 每當有美元清算時,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交易很多都發生在美國。外國中央銀行、外國清算所很難與美國清算所競爭,因為美國清算所背後有美聯儲。如果出現問題,他們會有無限的美元供應。 因此,作為美元背靠的大樹,美聯儲必須具有應對一切變化的能力,但是現在似乎慢了——數字美元。 在上文提到的美元被衝擊的因素中,沒有解釋數字人民幣的影響,是因為目前還難以檢驗到底能帶來何種變化,但有一個現象可以確定——數字貨幣可以提供一種方式來促進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同時仍保持對跨境流動的控制。 這種能力意味著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試驗之路已經開啟,雖然處在探索階段,但既然走出了這一步,就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開始加速,這也是當前許多人認為人民幣難以成長為世界貨幣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全球各國央行中,中國走的最堅定、最快,歐洲、日本等央行還在猶豫徘徊,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美聯儲實則上特別難以推進,而且最終還要看國會的意思。 但人民幣的影響力早已被美聯儲看在眼裏,只是話裏話外不會說而已,行動上這個私人銀行的央行還是要有動作。 波士頓聯儲和麻省理工學院搞了一個名叫CBDC的處理器,一共進行了兩次數字美元的測試,有一次每秒成功處理了170萬筆交易。根據美聯儲的說法,絕大多數交易在兩秒內就完成了結算。 從進展來看,數字美元仍然停留在初級的初級階段,距離發行還要很多技術需要完善,而且現在美國國會在討論讓穩定幣與數字美元共存,並且加強穩定幣美元計價的能力,這樣能夠繼續讓美元坐擁貨幣江山。 所以,總的來看,美聯儲真正推出數字美元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阻力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對於人民幣來說這也是我們成長的好機會,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成語——愚公移山,當然人民幣不需要這麼久。 *本文來自金投網
2022-02-10 -
全球瘋狂拋債券3萬億美元,美聯儲或繼續強硬,底氣竟來自中國
“債券不值錢”? 這兩天金融市場有個現象特別猛,上周短短兩天之內,全球債券價格狂跌,蒸發3萬億美元,可以說是投資者集體行動甩賣債券,歐元區、英國、加拿大等國債收益率暴漲。 更狠的是美債收益率也緊跟,已經達到了2019年的水準,並且還在上漲,雪上加霜的是,本週四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又要出爐,大概率再帶來一次債券拋售潮。 債券市場之所以瘋狂,主要推動力就是即將到來的美聯儲加息,除此之外,英國央行的激進加息,歐洲央行前所未有也透露加息這些都是債券被拋售的原因。 這裏面講一個邏輯關係,加息就意味著銀行的利率會提高,當整個市場的利率上升時,也就是市場的資金使用成本上升了,說白了就是借錢更難了。 那麼原來買了債券的投資者肯定心裏不平衡,會覺得按照之前的利率把錢借出去不值了,因為之前的市場利率並沒有這麼高融資沒那麼難,因此他們要的是買了的債券未來應該給他們更多現金流,畢竟利率搞了未來的收益應該更高。 然而,債券是固定收益的,未來的現金流那都是商量好的,所以持有債券的投資者必然會儘快賣出他們持有的債券,賣來賣去價格就一直跌,債券收益率與價格是反過來的,所以就一直漲,這個邏輯關係反過來也是成立的。 美聯儲的擔憂 我們從邏輯關係中去看問題,全球都要加息,尤其是美聯儲可能讓市場驚詫,這就意味著美元的融資難度加大,而美元又是全球的貨幣,所以整個市場都將面臨資金收縮的風險,具體到美債問題如下: 當前買了美債的三大主體:美聯儲、華爾街、非美國家(中日為主)對待這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態度。 美聯儲自導自演,加息同時還要縮減資產負債表,意味著再次把美元推給市場,邊推邊收割,美元的量表面上是在減少,實際上僅限於美國國內,這是FED(美聯儲)控制通脹的關鍵手段。 華爾街扮演的角色完全就是狼性,瘋狂甩賣債券就是在回收現金流,為美國不斷的增加財富。 最後就是買了美國國債的其他國家了,手裏本來持有的美債越來越不值錢,本來用當做資產投資組合使用的,最終只能另謀出路,這時候美聯儲最大可能被迫出來接盤,美聯儲買得越多、占比越大,說明美債的實際需求占比越小、美債供需缺口越大,美債對於美國的實際效果就會大大減弱。 接著這點,我們繼續討論,美國發行美債於全球來看,必須是全方位的,美聯儲不允許出現背離,因此需要聯合美國政府的剛柔並濟來“誘惑”其他國家購買,當然中國也不例外。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美國對咱們的動作相比於去年有所緩和,我們就說最近一件事,就是老美圍繞著“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個問題在各種場合不斷的說,希望咱們要“履行責任”。 同時,美國又想打造作為自己的供應鏈,並且“遮罩”中國,拜登頭疼的就是兩者不能平衡,因此只能將希望寄於金融市場,換一個管道來融錢。 歷史重演下央求中國 我們略微回顧一下上一次美聯儲加息,初始於2015年12月,2016年一次,2017年三次,到了2018年直接幹到了四次,一下子推的太快,時間推了這麼久,美國股市崩潰了,後來短暫的反彈也只是回光返照,2019年的延續之下,標普500直接來了一個深蹲,從2800跌倒2300,是金融危機以後最狠的一次了。 當然美國畢竟是“強盜”,全球金融市場一片狼藉,美元割的非美貨幣支離破碎,2018年美國GDP相比於2017年還多增加了0.7個百分點,就連咱們國家也受到了影響,為了抗衡美元,外匯儲備少了1000多億美元, 也就在這一年,美國用的也是組合拳,即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美元在A股雖然掀起了小股風雨,但畢竟有限,而從貿易上面襲來,對於咱們的經濟影響不可小覷,全年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了20%,上市公司市值蒸發16萬億元(約24178萬億美元)。 2018年中國外匯儲備大幅減少 美國如此對我們,卻也有求於我們—— 2018年美國經濟看似沒有出問題,但實際上已經大病纏身,年底時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超過3%,這是什麼概念,“債券爛大街”。 對於靠發債存活的美國來說是如噩夢一般,所以2019年美國GDP增速下滑至了2.2%,這還是在美聯儲降息了三次的基礎上誕生的,否則要更慘。 為了增強美債的吸引力,並繼續能夠將美元推向全球,美國在2019年與中國達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雙方談了13次,因為貿易逆差是美債的生存根基,而中國則是世界對美貿易判斷的標準。 因此,除非通脹下來,否則今年的美聯儲一定是十分強硬的,在加息不可避免並且儘量規避風險的情況下,美國一定會在貿易方面求助於我們,這也就是最近和中國扯皮的緣故,除了讓我們多買,然後在有可能的下一個協議中再度加碼。 *本文來自金投網
2022-02-09 -
3家中介被立案調查:波及百個IPO專案,大面積中止審核再現
IPO企業大面積中止審核的情形再度出現。 1月26日晚間,深交所創業板48家IPO企業集體中止審核,這48家企業或是其保薦人為中德證券,或是其會計師為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或是其律師為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公開披露顯示:上述發行人因保薦人中德證券/發行人律師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發行人申報會計師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深交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64條規定,深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除了創業板外,同日,科創板12家IPO企業中止審核,,原因也是聘請的相關證券服務機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64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上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程式。 而這三家中介機構的交集點,就是2015年-2016年曾共同服務過樂視網。 樂視衝擊波 2021年4月20日,證監會披露《行政處罰決定書》,對樂視網2007年至2016年連續十年財務造假,致使2010年報送和披露的IPO申報材料、2010年至2016年年報存在虛假記載的行為,未依法披露關聯交易、對外擔保的行為,以及對賈躍亭、賈某芳履行承諾的披露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的行為;對2016年樂視網非公開發行欺詐發行行為,作出相應處罰。其中,對樂視網合計罰款2.4億元,對賈躍亭合計罰款2.41億元。 1月18日晚間,山西證券率先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中德證券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因在樂視網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專案中,保薦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根據《證券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中德證券立案。 根據上述行政處罰決定,樂視網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行為構成欺詐發行。在此期間,除了中德證券外,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擔任此次非公開發行的專項法律顧問,而信永中和則擔任2015年-2016年年報的審計機構。 此前,市場也傳出金杜律師事務所和信永中和立案調查的消息,直到昨日IPO企業大面積中止審核,並得以確認。 可等、可換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IPO審核過程中出現7大情形,發行人、保薦人和證券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告知交易所,交易所將中止發行上市審核,其中就包括發行人的保薦人或者簽字保薦代表人、證券服務機構或者相關簽字人員因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上市公司發行證券、並購重組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或者其他業務涉嫌違法違規且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正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正在被司法機關偵查,尚未結案。 與此同時,上述仲介機構新申報IPO專案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以創業板為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及其相關人員,因證券違法違規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限制業務活動、一定期限內,將被採取不接受其出具的相關檔等相關措施;或因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上市公司發行證券、並購重組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或者其他業務涉嫌違法違規,且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正在被立案調查、偵查,尚未結案的,交易所不予受理發行人的發行上市申請檔。 除了創業板、科創板外,滬市主板、深市主板3家中介機構目前正常排隊的IPO企業合計30餘家、北交所3家中介機構排隊的IPO企業有8家。 2020年以來,全市場曾出現過兩次因受累於仲介服務機構被立案調查而出現的大面積IPO中止,中止潮中,IPO企業或是等待相關仲介機構接受調查並消除相關情形後重新恢復上市審核;或是直接更換仲介機構。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