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香港金管局:全球資金持續流入中國資產 未見外資擔憂中概股問題

隨著美國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監管趨嚴以及近階段中概股走勢偏軟,外界對中概股未來走向出現了分歧。綜合多家港媒報導,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週三公開表示,目前全球資金正持續流入與中國經濟相關的資產,未見外國投資者因中概股而感到擔憂。 他還指出,若更多中概股回流大中國區上市,或許對香港是好事。 餘偉文在一個論壇上表示,目前內地經濟仍有良好增長,在港掛牌的內地資產與環球的關聯性較低,環球投資管理機構亦想找一些與國際關聯度低且高增長的資產,因此他相信國際資金仍會繼續流入,不會因為中美爭執而受到大的影響。 同時他指出,香港一直都是良好的橋樑,連接內地及國際市場或投資者,在互聯互通方面均有條件擴大及深化,改善跨境理財通的銷售流程,以及推出有助風險管理的產品。 11月,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SEC)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實施細則,要求外國公司提供審計底稿檢查,否則將於3年內除牌。這意味著,最早到明年3-4月中概股提交2021年年報之時,這一法規就會開始發揮作用,即3年的除牌期限“倒計時”將開始。另外,美國參議院已經通過了“加速版”法案,一旦走完所有立法程式,除牌時間甚至有可能被縮短至2年。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給中概股投資帶來不確定性,這導致其風險溢價上升,近日股價顯著承壓。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間,美股一直是中國企業最重要的離岸融資管道,10年裏共有265家中概股在美國完成IPO,募資總規模超過730億美元,而2021年是近10年來融資第二多的年份(集中於上半年),共募資140億美元,僅次於阿裏巴巴上市的2014年。 中信證券近日發表研報稱,未來港股市場將承接更多稀缺標的回歸。經測算,當前符合優化後的港交所二次上市條件的美股中資企業多達77家,較此前多出43家,市值約2.4萬億港元。且在新制度下,不乏如每日優鮮、老虎證券等細分賽道龍頭將有機會回港上市。 廣發證券近日研報則認為,中概股全部摘牌概率不高,但市場預期修正仍需要時間。研報指出,中概股除牌的威脅已是由來已久,早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國會參議院就通過了旨在針對中概股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也是懸在中概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廣發指出,在這個過於嚴苛的法案真正推行之後,也會對美國市場產生一定的“反噬”作用:一方面,美股投資者投資優質中國標的、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難度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將金融監管問題“政治化”的行為有悖於美國長期標榜的自由市場原則,且《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際上面對的是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因此後續美國作為全球最重要融資市場的地位也將遭受衝擊。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2-08
查看详情
摩根大通朱海斌:中國全面降息可能性低,美聯儲明年料加息2次

北京時間1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於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此次降准在預期之中,上周五決策層再提“適時降准”。未來是否還會有降息跟進?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變化又會構成何種溢出效應? 對此,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日前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採訪。在他看來,未來降息的可能性較小,中國央行更傾向於結構性政策。 中國明年降息概率進一步下降 “目前央行更多強調經濟結構轉型,所以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即更加願意使用結構性的貨幣政策,而非總量型政策,所謂‘有保有壓’。”朱海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12月6日宣佈的降准符合市場共識預期。“早在今年7月央行意外降准之後,市場判斷再次降准會來得更早一些,因為四季度有大量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尤其11月和12月,連續兩個月有接近1萬億元的MLF到期,所以理論上可以更早用降准來置換MLF。”朱海斌提及,但央行在過去幾個月連續公佈了幾個定向的政策支持工具,比如,2000億元針對小微企業的再貸款;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前期設立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現在又新設針對去碳行業新能源領域的再貸款。朱海斌預計,明年全年上述工具會達1萬億元~1.5萬億元規模。 談及傳統的利率工具降息,朱海斌表示,“央行當前相對不會選擇降息,所以我們現在的預測裏並沒有降息。”他稱,明年降息的可能性應該比今年更低,原因在於,從通脹走勢來講,明年CPI大概率會比今年略高,今年全年約為1%,明年預計達2%左右,離官方3%的目標仍低不少,但CPI走勢向上;從經濟的走勢來看,如果按環比,今年三季度應該是低點,即使拿兩年平均增速來比較,可能今年的低點也是在四季度,明年上半年會慢慢轉好。因此,明年降息的概率比今年要低。 雖然中國政策“以我為主”,“但如果考慮到全球,美聯儲和其他新興市場央行的緊縮政策可能對中國構成一些間接制約,明年是一個全球加息週期。”他稱,相對而言,降准更多是政策選擇,“從流動性角度來講,降准也好,再貸款也好,最主要的是社會融資增速能夠穩定在什麼程度,我們判斷明年增速為10%,基本與最新的10月份數據一致,相對比較中性。” 料美聯儲明年加息2次 美國的貨幣政策無疑最受市場關注。各界預計,在通脹壓力下,12月美聯儲可能會宣佈加速縮表,從每個月縮減150億美元購債規模提高至300億美元。此外,有機構預計,美聯儲此輪加息週期可能加息4~5次,其中明年夏天後加息2次共計50個基點。 摩根大通則預計,美聯儲將從明年三季度開始加息,明年加息2次。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佈在今年12月擴大縮表規模,那麼縮表將在明年4月左右結束,比此前的計畫提前幾個月,而且這是大概率事件,隨後則可能開始加息。二者之間的間隔要遠小於上一輪週期,上一次美聯儲在2014年12月底完成縮表,耗時近1年,而且一直到2015年12月才開始加息,中間隔了12個月。 此前,鮑威爾始終更希望呵護經濟,未來是什麼因素可能誘發美聯儲決定開始加息?兩大關鍵指標是失業率和通脹。 朱海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通脹並不是決定性因素。根據最近摩根大通的調查,即美國核心CPI何時回到2%,只有約18%的人認為在明年下半年可以到2%,49%的人認為在2023年,另外28%的人認為在2024年甚至更晚。他表示,明年通脹大概率會一直高於2%,所以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失業率,失業率何時能夠到4%可能是一個誘發因素。摩根大通判斷,明年二季度末美國失業率可能會到4%以下,預測為3.9%,到明年年底會到3.5%。換言之,在明年二、三季度之交,美聯儲會正式將加息提上日程。 美國11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21萬人,預期值新增55.5萬人。表面上看,11月非農就業讀數糟糕,但各界預計不太可能影響12月FOMC議息會議的決定,而且該報告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可能是失業率:伴隨著就業參與率從61.6%上升至61.8%,失業率自4.6%驟降至4.2%,預期值為4.5%。此前令很多專家“糾結”的一點是,美國整體的勞動參與人數與2019年相比仍少了四五百萬人,因而有觀點認為勞動力市場仍有待復蘇,美聯儲不會輕舉妄動。但這一現象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釋。 朱海斌表示,就更低的勞動參與率而言,有觀點認為是因為疫情後的刺激政策讓很多人不願回去工作;也有觀點認為,很多老年人在疫情後決定提前退休,更注重身體健康。摩根大通現在有一個新的觀察,即新移民人數的減少對勞動參與率也有重大影響。 具體而言,從特朗普執政以後,美國移民政策開始收緊,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每年新移民人數下降了不少,據摩根大通銀行估算,過去5年美國的新增移民數量較之前的趨勢累計減少了210萬人。這可能也導致美國整體勞動參與率下降、勞動力供應不足。未來,失業率會下行更快,而通脹壓力會更高,薪資水準的上升亦會推升通脹壓力。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07
查看详情
全球首席宏觀研究員反轉,美聯儲開始收縮後市場怎麼走?

當美聯儲開始收縮時,首當其衝的就是美股那些虧損股、微利股、高估值股,這些股票內部的經營現金流不行,過去股價暴漲靠的是美聯儲貨幣擴張帶來的外部現金流,如今自然得還回去。 與之類似的是比特幣,因為比特幣也是沒有經營現金流的高估值資產。 就指數層面來說,納斯達克的估值高,受到的影響大一些,道瓊斯估值低,受到的影響比較小。 對於A股的微利股和高估值股來說,中國沒有搞貨幣收縮,不會有直接的影響,只會有間接的影響,因為A股的此類股票很多是以美股的相應股票為估值錨,比如新能源產業鏈能有這麼高的估值,都靠特斯拉在前邊頂著。 但現在特斯拉變了,居然做出了利潤,未來一年銷量繼續上升,利潤暴漲,估值將會快速下降。 這個節奏點踩得很准,在美聯儲擴張期用“格局”來衝刺市值,在美聯儲收縮期用“利潤”來儘量維持市值。 這對那些新勢力同行以及眾多新能源產業鏈就不太友好了,如果特斯拉從銷量估值體系切換為利潤估值體系,估值越來越低,這些企業該怎麼辦? 當美聯儲開始收縮,中國開始邊際放鬆時,出口和製造業產業鏈將邊際趨弱,基建和地產產業鏈將邊際趨強。 很多投資週期股的,並沒有搞明白這個道理,今天還在慣性衝刺諸如雲鋁股份、中國鋁業這樣的有色股,鋼鐵行業裏華菱和新鋼這倆板材鋼企,漲的比三鋼和韶鋼這倆螺紋鋼企多,這是不合理的。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板材景氣度和利潤強於螺紋,板材鋼企的估值有大幅提升,螺紋鋼企的估值還在底部,但現在強弱關係已經反轉,螺紋的景氣度和利潤比板材高。 昨天看報告,市場上研究這些傳統鋼企的研究員本來就不多,然後有一份報告裏明確寫著,螺紋利潤高於板材,最後推薦的居然是寶鋼、華菱和新鋼,都不知道怎麼想的。 從出口和製造產業鏈,轉向基建和地產產業鏈,估計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市場才能慢慢理解這一點。 *本文來自奔波兒霸研究室

2021-12-06
查看详情
外資2022年投資中國會關心什麼?

一、【Schroders 20211126】《2022年展望:亞洲(除日本外)股市》 中國股市在2021年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其連鎖反應可能會延續到 2022 年。房地產開發商恒大的債務問題是 2021 年的主要障礙之一,我們認為,恒大潛在的違約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然而,前景依然不明朗,房地產行業的流動性收緊已經導致建築開工和土地購買放緩,繼而可能影響消費者支出。此外,其他阻力可能還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續新增和能源價格的上漲。 中國互聯網股仍存在不確定性,即便股價已經大幅回落,我們仍對備受矚目的互聯網行業保持謹慎。難以評估中國互聯網行業價值:1)監管政策落地未知。旨在解決不公平競爭、濫用消費者資訊等問題的互聯網行業新法規的實施尚不確定;2)互聯網的競爭將加劇。尤其在互聯網公司業務增長的關鍵部分,如電子商務、雲計算等;3)內容審核繼續趨嚴。平臺或許不得不實施更加嚴格的自我審查規則,可能會影響平臺的使用體驗和廣告收入。因此,在整體經濟增長趨緩,成本增加的背景下,我們認為2022年將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艱辛之年。 但是,中國股市整體估值已經大幅回落,市場已消化掉疲弱的預期。以史為鑒,底部反轉將會帶來分化的機會。 二、【Neuberger Berman 20211111】 《2022年對策:進入新時代》 通脹:更高且更麻煩。在通脹和利率下降 40 年之後,中國的戰略調整、能源轉型、供應鏈壓力以及勞工在談判中越來越強的議價能力,所引發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可能會對央行構成挑戰。央行如何選擇應對不斷變化的通脹環境,可能會在來年引發市場波動。經濟管理加強。中國正在進行經濟戰略調整,明確將“共同富裕”和“內迴圈”等社會政治目標建立於純粹的經濟增長之上。不僅在中國,全球範圍內,各國政府和財政機構的政策工具箱都更豐富,來追求譬如氣候、社會平等、地緣政治以及社會安全等發展目標。這可能帶來加稅,而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漸式微,供需錯配、通脹以及市場波動都可能增加。“零碳”將成為主流。世界各國均在努力降低碳排放,私營部門零碳承諾和計畫也如雨後春筍。在投資時考慮氣候問題和氣候政策風險,將是未來構建投資組合時的必修課。 三、【Amundi 20211117】 《2022投資展望:於大轉型中投資》 2022年投資者面臨的三大主題是:第一,在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之際的通貨膨脹;第二,全球財政和貨幣政策不同步,中國經濟放緩也將帶來影響;第三,ESG加速整合到投資組合中將帶來影響。 要在2050年前完成淨零碳排放目標,巨額財政刺激和私人資本配置至關重要。2022年將是關鍵一年,世界各國將大規模調動資源,來應對兩項重大挑戰:1)為應對氣候危機而必需的能源轉型;2)建立可持續的包容性經濟增長。 產能過剩已然不再,而稀缺無處不在:大宗商品(食品和能源)、熟練勞動力和替代供應鏈等等。 舊的全球化浪潮已經結束,在消費需求、氣候行動和地緣政治均衡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大國,而不僅僅是一個低成本製造大國。 四、【Allianz 20211116】 《2022展望:靈活應對顛簸和分化》 2022年宏觀特徵為:1)經濟增長將放緩。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以及供應瓶頸影響嚴重;2)股票以及其他風險資產將受益於復蘇,但是股票已經不便宜,做好主動精選;3)追求可持續性將成為新風尚。各國以及企業都將明確淨零排放途徑。把握以下結構性主題。 重視貨幣政策的變動。我們認為央行和許多投資者低估了通脹的水準和持續性,整體來看,全球央行在應對通脹壓力方面或“落後於曲線”。儘管通脹可能會攀升,但我們預計長達數十年的整體低利率時代不會結束。 認識中國市場的價值。中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轉型之中,即使經濟增長放緩、某些行業監管收緊——波動性將繼續成為在中國投資的標誌,但我們仍然相信長期投資。那些瞭解中國更廣泛的政治背景和戰略,並積極駕馭其市場的人,可能最適合克服前行道路上的顛簸。 五、【DWS 20211129】 《2022 -經濟是否能強勁到可為貨幣問題排憂?》 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2022年投資前景良好。然而,股票估值偏高、通脹擔憂、貨幣政策支持退潮可能會導致市場波動。 我們預計不會出現任何強勁的利率反彈。到2022年底,我們預計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僅升至2%,美國實際利率可能仍然為負,意味著風險資產的大環境依然良好,尤其是對股票而言,後者也可以防範適度通脹。 在經歷了疲軟的一年後,亞洲股市可能會在2022年再次縮小與全球市場的差距。但我們認為2022年上半年,中國股市可能依然會經歷一些負面消息擾動;美國市場方面,我們偏好成長板塊。 我們認為美元在2022年上半年將失去升值勢頭。當前美國和歐元區的息差演進路徑對美元非常有利——歐央行維持鴿派,而市場預期美聯儲將在2022年底前三次全面加息,但是我們認為聯儲將鷹派不及預期。 六、【Northern Trust 20211117】 《2022全球經濟展望:轉型之年》 美國:2022年,財政政策將從緊急紓困轉向有利於中長期發展的投資。當下,美國經濟最緊迫的需求是勞動力復工,這將支持經濟穩定增長。 民主黨渴望在明年中期選舉之前展示一些立法成果,其中基建投資得到了兩黨的支持,但社會支持計畫可能只會通過一小部分。 儘管職位空缺增加,但數百萬工人仍未重返工作崗位。其中一些工人受益於失業救濟金,但該計畫已停止,儲蓄緩衝將在未來某一時候消散;那些以Covid傳播為契機,重新接受更高價值工作的工人將帶著更高的技能重返勞動力市場,支撐經濟。 2022年年底,通貨膨脹率將回到3%以下,全年GDP增速有望超過 3%,就業將繼續增長,促使美聯儲加息。 中國:短期供應受限風險、房地產市場的挑戰將使得增長承壓;中長期來看,中國決策者對高技術領域的投資,有望使中國實現自主可控。 短期的兩大供應挑戰將持續到 2022 年:1)港口擁堵:無法在洛杉磯或鹿特丹卸貨的船隻,無法返回從中國碼頭帶走更多出口。2)能源價格上漲:煤炭和天然氣價格的飆升已經在減緩中國的電力供應,從而減緩其產出水準。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過熱一直受關注,尤其是國內儲蓄大量消耗在為房地產開發提供資金的產品上。恒大的壓力錶明該行業已達到沸點,需要降溫。政策制定者將面臨挑戰:既要防止國內儲蓄者蒙受過多損失,又不獎勵開發商過度冒險行為。 世界變化越大,中國決策者進一步投資於技術開發的理由就越多。多年來,決策者一直明確其向價值鏈上游轉移的意圖,不僅要製造產品,還要進入設計和工程領域。中國的人口結構特徵——年輕工人相對較少,將進一步刺激對提高生產力的技術的投資。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本報告為資料整理,不構成任何對市場走勢的判斷或建議,不構成任何對板塊或個股的推薦或建議。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2-03
查看详情
鮑威爾安撫市場:縮減購債不一定會造成破壞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週三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共同出席了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他在會議上重申了週二對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發表的言論,即美聯儲決策者會在下次會議上討論是否提前數月結束資產購買計畫。 鮑威爾表示,鑒於美國經濟強勁增長,並且供需失衡仍在持續,決策者需要做好準備,以應對明年下半年通脹可能繼續存在的情況。 鮑威爾繼續表示,在下次會議上討論加快縮債是合適的,縮減購債規模不一定會對市場造成破壞性影響。當時機成熟時,美國回到可持續的債務道路上是很重要的。他說: “即使在縮債之後,我們仍有高度寬鬆的政策,這意味著縮債是合適的。” 鮑威爾此言似乎旨在安撫週二被嚇壞了的金融市場。 鮑威爾重申“通脹持續走高的風險明顯上升”,但通貨膨脹將會下降,同時稱這並不確定。他預計,隨著供應鏈問題緩和,商品通脹會下降,但預計租房通脹將上升。他指出,通貨膨脹很大一部分與亞洲的供應鏈問題相關。 鮑威爾表示,美國的復蘇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為強勁,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更強有力的財政支持。但他說: “我們認為財政政策的刺激作用將減弱,明年將成為阻礙。” 密歇根州民主黨議員Rashida Tlaib在眾議院聽證會上向美鮑威爾發難,提出了關於氣候風險以及銀行對化石燃料行業數萬億美元計投資的問題。這次問答具有重要意義,因為Tlaib是反對鮑威爾連任的議員之一,很大原因在於不滿美聯儲對氣候問題行動遲緩。鮑威爾回答說,美聯儲正努力在職責範圍內應對氣候金融風險,也在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他表示,美聯儲和這些金融機構都在“試圖瞭解氣候變化的影響”。 耶倫則在講話中繼續捍衛拜登的經濟政策。她表示,美國的援助計畫促進了美國的強勁需求。然而,這只是通脹上升的一個小因素。美國消費者支出一直集中在商品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供應鏈問題。她說美國救助計畫是導致通脹上升的幾個因素之一,美國救助計畫是成功的。 耶倫稱拜登經濟議程中的兒童保育條款應該會提高勞動力參與率,尤其是女性。在經濟議程下,收入低於40萬美元的美國人將更少地接受國稅局的審計。 在鮑威爾和耶倫講話期間,美股走高,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漲超520點、漲逾1.5%,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分別漲近1.9%和1.8%。但後來美國宣佈發現首個奧密克戎感染病例後,納指迅速轉跌,道指和標普尾盤也轉跌。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1-12-02
查看详情
鮑威爾放“鷹”、外界開始押注加息,市場將變得更為動盪

隔夜,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季度聽證時,談及奧密克戎毒株影響以及縮減資產購買計畫(taper)等話題,剛剛成功連任的鮑威爾變得更為“鷹派”,不但聲稱將放棄“通脹暫時論”,還明確表示可能提前幾個月完成taper。 鮑威爾為何突然放棄通脹“暫時論”?在其表示將加速taper後,市場如何預期taper和加息進程呢?不論答案為何,不少分析師都表示,在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過程中,又疊加疫情波動的影響,市場將變得更為動盪。 美聯儲的通脹“暫時論”一直就不是市場認為的“暫時”? 近期,通脹加劇已成為美國經濟和市場都繞不開的問題。最新數據顯示,美聯儲最青睞的通脹指標PCE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增長5%,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增長4.1%。這一核心指數的增長是自1991年1月以來最大的同比增長。此情此景之下,在聽證會時,鮑威爾稱,“現在也許是讓用‘暫時’來描述通脹退役的好時機了”。 不少市場分析認為,這意味著美聯儲實現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雙重目標(dual mandate)的側重點已轉向通脹。財經媒體CNBC點評稱,鮑威爾的鷹派言論表明,美聯儲現在的工作重點已偏向對抗通脹及其負面影響,而不是奧密克戎毒株可能對就業市場和經濟活動造成的更多潛在干擾。 此外,此前市場對美聯儲的通脹暫時論的理解,或者說美聯儲使用“暫時”(transitory)這一詞語與市場溝通對通脹的看法確實存在問題。正如鮑威爾在聽證會上所提及的,放棄“暫時”這個詞是因為這一用詞產生了混淆,美聯儲希望更清楚地傳達其意思:“暫時性”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許多人對此的解讀是“短期的”,而美聯儲對暫時的使用偏向於強調不會對物價“留下永久印記”。 安達(OANDA)的高級市場分析師莫亞(Edward Moya)稱,投資者一直將美聯儲視為安全網,但美聯儲似乎也正感到恐慌。美聯儲此次表態似乎承認此前在通脹問題上犯了錯。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來源:新華社) 鮑威爾只說了將加速taper,市場已開始押注加息 另一個鮑威爾在聽證會上釋放的主要資訊是,強勁的美國經濟和通脹率上升可能使得美聯儲“加速taper,提前幾個月結束,在兩周後舉行的下一次政策會議(12月FOMC)上討論是否適宜提前幾個月完成減碼,是合適之舉”。 此前,在11月FOMC會議後,美聯儲已把目前每月購買的1200億美元公債減少150億美元(100億美元和5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雖然鮑威爾此次加速taper的表態令市場大出意外,但事實上,美聯儲一段時間以來已經多次暗示了這一意圖。此前發佈的11月會議紀要就顯示,與會者認為如果通脹繼續升溫,將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就連被視為鴿派領袖的三藩市聯儲主席戴利上周也曾表示,鑒於就業數據積極和高通脹,她可能支持加快taper的步伐。 鮑威爾此次並未明確加速taper後每月縮減購債的具體規模。花旗集團的經濟學家預測,美聯儲可能會將每月縮減規模翻一番至300億美元。 此外,鮑威爾再次強調,即使加速taper,也不應被視為加息迫在眉睫的跡象。但市場已然先鮑威爾一步,開始押注美聯儲明年加息的可能性。 傑尼盟投資銀行(Janney Montgomery Scott)的首席投資策略師露西尼(Mark Luschini)稱,“美股隔夜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鮑威爾關於加速taper的評論,因為這顯然也導致了明年加息更快到來的可能性”。 美國2/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也在鮑威爾言論後趨平,日內整體下挫逾10個基點。5/30年期美債收益率曲線下行至60.1個基點,為2020年3月疫情暴發初期以來最平。分析指出,美債收益率曲線迅速趨平,既代表短端收益率升幅快於遠端的升幅,說明市場的加息預期急劇升溫,也表明投資者對“美聯儲政策錯誤”的擔憂飆升。 而貨幣市場目前的價格顯示,市場預期美聯儲到2022年底會加息55個基點,高於週一時約50個基點的預期。不過,市場預期的美聯儲首次加息時點仍保持在明年7月。 市場準備迎接更為動盪的時期 不論鮑威爾放棄通脹暫時論和加速taper究竟想傳達什麼,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接下來一段時間金融市場更為動盪已不可避免。 事實上,自從美聯儲初次討論taper時,投資者就開始擔心美聯儲的政策兩難或政策失誤可能會令市場措手不及。而事實似乎證明,雖然美聯儲一直試圖通過增強溝通來避免給市場帶來更大波動,但投資者一直以來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 鮑威爾此次一連丟下兩枚“炸彈”後,美股三大指數隔夜均下跌,道指、標普500指數均下跌近2%;黃金盤中轉跌,創近四周新低;週一反彈的國際原油期貨也在鮑威爾聽證會期間加速下跌,1月到期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和WTI原油期貨最終均創8月底以來新低。衡量股市波動性的VIX指數週二也從前一交易日的23升至27,高於20的長期平均水準。 而美聯儲官員將於本週六開始進入下次會議前的緘默期,到12月15日公佈下一次FOMC貨幣政策決議之間,市場將處於懸念之中。 Wedbush證券公司的股票交易總經理詹姆斯(Michael James)則稱:“鮑威爾的評論打亂了投資者對縮減購債時間表的預期,結果就是全面性的風險厭惡。投資者還要擔憂奧密克戎毒株。你可以爭論這(鮑威爾講話)比較傾向消息風險還是現實風險,但無論如何,這對與經濟增長相關的一切都有重大影響。” 投資和財富管理公司LPL Financial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德崔克(Ryan Detrick)表示,鮑威爾火上澆油,終於承認通脹不會像人們希望的那樣迅速消失,其結果可能是加速減碼,這讓市場擔心盛宴即將結束。 投資服務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的高級投資和市場分析師斯崔特(Susannah Streeter)稱,金融市場又恢復了過山車走勢,週一的漲勢更像是兩次跌勢之間的暫歇,投資者現在正準備迎接一波動蕩的行情,並都在焦急等待進一步的消息。市場信心可能會因為新消息而改善,也可能遭到重創。 莫亞指出,總體而言,短期風險正在增加。接下來,美聯儲將匆忙縮減購債規模,並迅速加息。如果通脹壓力依然存在,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加速的加息週期,而這可能威脅到金融狀況。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2-01
查看详情
港交所更新FINI招股平臺細節 最早明年Q4實施新股定價後"T+2”上市

港股正成為全球主要IPO市場之後,新股發行量和認購熱情逐年增加。香港證券交易所週二公佈FINI平臺更多細節,預計最早明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該平臺將全面簡化及數位化香港的首次公開招股(IPO)程式,同時港交所採納“T+2”首次公開招股結算週期,較目前的“T+5”明顯縮短。 FINI,即Fast Interface for New lssuance,這個平臺推出旨在全面簡化香港市新股公開募股及相關流程,並允許投資在此平臺處理認購、定價、股份配發、付款、上市審批及將新股納入中央結算系統,同時將對《上市規則》,《中央結算系統規則》及常用法律檔作出修訂。 據悉,港交所早在2020年11月就FINI框架諮詢檔進行市場諮詢,此次諮詢共收到49份回應意見,其中90%表示均支持引入FINI。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曾表示,“原定的方案是T+1,但大部分市場人士表示在新平臺推出初期,T+2比較安全、穩妥,整個過程的市場者眾多,上市科、證監會需要時間審核認購者清單。作為長期目標,待累積經驗、基建及市場成熟後,港交所也會朝著T+1方向努力。” 雖然作為全球最大IPO市場之一的香港市場,但該市場IPO交收週期偏長,從完成定價到開始交易這一期間平均需要5個交易日,這也是一直被人所詬病的,然而紐約和倫敦的證交所已經實現了“T+1”新股交易,這讓香港交易所處於不利地位。 港交所報告還提到,在FINI平臺推出之後,所有IPO 需按照"T+2"時間表進行公開招股結算程式。 新股認購方式發生巨大改變 凍結資金大幅減少 在推出FINI平臺之後,參與新股認購的仲介機構將會把投資者認購新股的資金鎖定於其結算銀行。新股發行人在股份分配結果確認後才收集認購的金額;未獲配發股份的認購款項將會發還予結算參與者。若結算參與者的申請數目超過發行規模,可將預設資金額“壓縮”。此舉意在減少所凍結用於認購新股資金的資金,也加快資金使用率。 在現行的新股發行機制下,參與新股認購的仲介公司通過提前準備資金,並為需要融資的投資者提供融資。同時也會將其認購股份總價值10%的資金存入其指定銀行,剩餘金額則以現金或承諾信用額度作為保障,但如果企業臨時取消上市計畫,期間有融資的投資者將會遭受一定的利息損失。 減少重複認購概率 同時FINI平臺將減少投資者重複認購新股問題,香港交易所曾表示,計畫將對所有IPO認購者的身份識別要求與“在交易層面上對香港證券市場實施投資者識別碼制度的建議”中列出的證券投資者身份識別要求相統一,隨後香港證監會於2020年12月4日公佈以徵詢市場意見,這也意味所有IPO認購者將強制要求提交。 這對目前大陸投資者在港股市場上較為普遍的一人多個帳戶打新現象將會有所遏制。 *本文來自全財聯社  

2021-11-30
查看详情
管濤:中國應對美聯儲“轉向”的攻防之道

當前,中美央行貨幣政策重新分化的潛在風險再度引起市場關注。央行最新發佈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應對發達經濟體下貨幣政策調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文擬探討中國應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長處及短板,並提出對策建議。 五大長處 1、疫情防控好。去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仍在全球持續演變。中國自去年1月底進入抗疫模式,到3月底基本阻斷本土疫情傳播途徑,4月初宣佈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7月底強調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協調機制。今年以來,中國堅持疫苗接種和疫情防控並舉、動態清零政策,雖然仍有主要由境外輸入引發的零星疫情,但基本實現了精准防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疫情大流行表明,不管重不重視,新冠病毒就在那裏;不管防不防控,疫情陰影就在那裏;疫苗接種固然重要,個人防護也不可少。中國經驗的內核就是,只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疫情就是可防可控的。而控制住疫情蔓延,是疫後經濟恢復的基礎。 2、經濟韌性強。疫情大流行的反復,給世界經濟重啟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造成了全球供應鏈危機、國際物流受阻,推高了通脹。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較大限度降低了疫情衝擊,支持了經濟持續復蘇,國內商品供給充足、物價基本穩定。同時,中國繼續享受疫情防控有效、率先復工複產、工業體系完備的紅利,出口高增長、貿易大順差,既支持了疫後國內經濟修復,又穩定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3、政策空間大。由於果斷採取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且汲取了2008年危機應對的教訓,中國以較小力度的經濟刺激支持了國內經濟修復。去年7月份,中國提出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配套經濟政策就是完善宏觀調控的跨週期設計和調節。這與歐美國家all-in,且刺激政策因疫情反復不斷加碼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目前,歐美全面通脹的壓力遠勝中國,而中國宏觀政策處於可進可退的相對有利位置。 4、對外部門穩。2015年“8.11”匯改恰逢中美貨幣政策分化,觸發了中國資本外流、儲備下降、匯率貶值。其主要原因是之前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二十來年的單邊升值,民間積累了較多對外淨負債。“8.11”匯改人民幣意外貶值,引起了“藏匯於民”和“債務償還”的集中調整。但歷時兩年的調整後,中國民間對外淨負債大幅減少、貨幣錯配明顯改善,經受了2019年8月初人民幣破七和去年5月底創十二年來新低的市場考驗。此外,當前中國包括貨物貿易順差在內的基礎國際收支順差較大,為抵禦美聯儲貨幣緊縮的溢出效應增加了緩衝。 5、匯率彈性增。2019年8月人民幣破七,打開了匯率可上可下的空間。去年人民幣匯率先抑後揚,6月份以來震盪走高。同年10月底,將逆週期因數淡出使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的自動“穩定器”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強勢震盪,“低(升值)買高(貶值)賣”的匯率杠杆調節作用基本正常發揮。如10月份,人民幣匯率逆勢上揚、加速升值,但市場結匯意願減弱、購匯動機增強,銀行即遠期(含期權)結售匯順差環比下降42%。 四個短板 1、外部衝擊傳導。美聯儲在最新的半年度《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美國資產價格估值偏高,通脹加劇和貨幣緊縮是當前市場最主要的擔憂。如果未來貨幣寬鬆不如預期、經濟復蘇不如預期、疫情防控不如預期,可能打壓市場情緒,引起全球資產價格調整和部分新興市場“縮減恐慌”。果真如此,中國恐難獨善其身。今年3月份,受10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美股劇震影響,境外投資者時隔一年之後,再度淨減持中國境內人民幣債券。 2、資金外溢風險。受中美國債收益率差收窄影響,今年前10個月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同比減少26%。如果明年美聯儲緊縮、中國維持寬鬆甚至更偏寬鬆,將進一步收斂中美利差,降低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減緩外資流入甚至引發資本流出。同時,受通脹上行和貨幣緊縮預期影響,美元指數若進一步反彈,將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匯率的回調壓力。現在人民幣漲的越多,預示著未來可能回調的幅度越大。 3.境外資產安全。中國能夠避免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當時資本帳戶開放程度較低是重要制度背景。然而,近年來中國加快金融雙向開放,民間對外投資增加。到去年底,中國民間擁有近萬億對外證券資產,其中既有股票又有債券,即有成熟市場也有新興市場資產。如果全球金融動盪,中國在成熟市場的證券資產可能難逃調整風險。此外,儘管中國本身無懼美聯儲緊縮,但不排除有些脆弱的新興市場可能發生“縮減恐慌”,危及中國在當地的資產(包括債權)安全。 4、融資條件惡化。一方面,美聯儲緊縮,全球流動性拐點出現,將加大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成本。雖然從短債/外匯儲備之比看,國家整體償債風險較低,但中國短債平均占比將近60%,遠超國際警戒標準。個別企業短債占比有可能更高,這些企業仍可能出現流動性困難。另一方面,國內有些行業以境外公司名義海外籌資,明年正步入償債高峰期。若全球流動性收緊,美元利率匯率上揚、人民幣匯率走弱,將推升相關企業海外籌資的風險溢價,導致其出現償付困難。 五點對策建議 1、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強則貨幣強。只要中國能夠充分利用疫情防控有效、政策空間較大的優勢,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和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穩中加固的發展勢頭,外部衝擊只會是臨時性的,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終將回歸經濟基本面。2011/12年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曾因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引發了中國短暫的資本流向逆轉,但2013年又重現資本回流、國際收支“雙順差”(見圖11)。 2、增強宏觀經濟政策自主性。擁有正常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是留著用而非攢著看的,為中國夯實疫後經濟恢復的基礎提供了更大迴旋餘地。中國應該在加強國內外形勢研判的基礎上,堅持宏觀政策以我為主,當出手時就出手。同時,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堅持推進結構性調整的改革定力,但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更加精細化、專業化,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風險。 3、繼續穩慎推進金融雙向開放。中國對外開放正步入金融開放的深水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協調配套、整體推進。要低調務實、少說多做,政策激勵為輔,企業自主選擇和市場驅動為主。要推動制度型開放,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吸引中長期資本流動。要完善宏微觀審慎管理,加強國際收支統計監測,不斷提高開放條件下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 4、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靈活性。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加,有助於吸收內外部衝擊,及時釋放市場壓力,避免單邊預期積累。當然,也要在做好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擬定應對預案,積極引導市場預期,防範化解匯率偏離經濟基本面的超調風險。 5、引導境內機構防化個體風險。判斷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對我影響有限,不是政府對市場出具的隱性擔保。中國無懼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不等於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不會出現波動;中國整體無對外償債風險,不等於機構個體不會出現對外償債困難。為此,要繼續加強市場教育,引導國內企業強化風險中性意識、建立嚴格的財務紀律,立足主業,加強匯率敞口管理;要督促境內機構加強對外投融資管理,既要保障境外資產安全,也要防範對外融資風險。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

2021-11-29
查看详情
光大證券:通脹不構成美聯儲加息的條件

美聯儲11月2-3日議息會議紀要顯示,與會者認為,目前通脹水準和就業復蘇程度已經達到資產購買縮減(Taper)的標準,並一致同意在11月議息會議上宣佈Taper。但FOMC內部對通脹問題仍有分歧,並進行深入討論。最後,美聯儲再次強調,Taper結束時點與最終開啟加息時點之間沒有聯繫。議息會議紀要發佈後,10Y美債收益率小幅下行1bp至1.64%。 核心觀點: 11月FOMC會議對Taper啟動時點達成一致,並就通脹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美聯儲官員仍普遍持“暫時性”通脹觀點,但通脹可能持續更長一段時間,並且,在通脹壓力升高過快的情形下,不排除美聯儲加速Taper可能。然而,Taper與加息沒有內在聯繫,鑒於美聯儲當前仍以“保經濟”為主要政策目標,加速收緊貨幣政策(加息)為小概率事件,我們維持加息不早於2023年的判斷 一、經濟修復仍在進行、通脹不構成美聯儲加息的條件 11月會議紀要顯示,現階段,通脹和就業都已達到美聯儲購債縮減目標,但美聯儲官員再次強調,開啟Taper與加息時點無內在聯繫,加息比Taper有更嚴格的標準。一方面,此次通脹起因主要為供給端問題,而不是傳統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因此,利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如加息)來控制通脹並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另一方面,美國經濟仍在復蘇階段,過早加息有可能打亂經濟修復的節奏。從美國產出缺口的角度來看,2021年三季度美國不變價GDP同比增速4.87%,兩年複合同比增速為0.92%,若我們以疫情前2019年的同比增速作為潛在產出水準,則目前美國的產出缺口為-1.65個百分點,距離疫情前仍有較大的產出缺口有待修復。 除了對通脹的考慮之外,明年11月,美國將進行中期選舉,拜登希望美國經濟穩步復蘇成為民主黨競選中最有利的一張牌,而過快加息則會導致市場恐慌,並可能打亂經濟復蘇的步伐。因此,我們認為,基於對拜登方面的考慮,鮑威爾或更傾向於看到經濟復蘇到一定程度後再開始加息。 在經濟和就業都尚未完全修復的情況下,我們判斷,現階段,美聯儲加快貨幣政策收緊節奏的概率較小,疊加中期選舉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我們維持加息不早於2023年的判斷。 二、11月12日起,每月Taper 100億美元美債、50億美元MBS 紀要顯示,在FOMC宣佈開始資產購買縮減後,美聯儲公開市場交易臺將於11月12日起開始實施Taper, 12月13日將進行第二次Taper。雖然鮑威爾只明確了11月和12月的Taper額度,但美聯儲非常重視Taper對市場預期的影響,所以,為減少Taper期間給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預計美聯儲將維持每月縮減購買相同比例的美債和MBS。但美聯儲也將持續跟蹤經濟形勢的變化,並做好隨時調整Taper規模的準備。 三、美聯儲對經濟前景保持樂觀,預計失業率將下行至歷史低位 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對2021年全年經濟前景保持樂觀,預計2021年實際GDP增速有望達到較高水準(9月FOMC會議對2021年經濟增速預測值為5.9%),而2022年實際GDP增速將接近於2021年增速水準,2023和2024年實際GDP增速將顯著回落至潛在產出增速水準。 就業市場方面,紀要顯示,在經濟穩步復蘇、疫情逐步消退的背景下,預計美國勞動力市場也會強勢復蘇。美國勞工部11月5日發佈的10月非農數據顯示,10月新增非農就業大超預期,主要貢獻項為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需線下接觸類行業,如酒店與休閒業、專業商業服務、製造業和交通倉儲業。在疫苗接種率穩步提升,勞動力薪資水準上漲,疊加政府就業補貼停止發放的背景下,預計美國勞動力市場將加速修復。 四、FOMC認為高通脹可能持續更長時間,上調短期通脹預期 紀要顯示,基於快速上行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疊加供應鏈瓶頸和薪資抬升等問題比預期的更嚴重,美聯儲官員認為高通脹可能持續更長時間(inflation pressures could take longer to subside),並上調短期通脹預期。PCE同比將在年末遠超2%。美聯儲官員對短期通脹預期的上調顯然受近期實際通脹水準壓力影響,可以看到,在2年/4年/8年窗口下,美聯儲關注的各項通脹指標都已經接近或超出平均通脹目標水準。 現階段,美聯儲官員普遍仍持有“暫時性”通脹觀點,並表示,在供給側問題逐步緩解後,通脹會在接下來的2年中逐漸回落。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預期PCE同比將在2022年回落至2%,在2023年進一步回落至1.9%,並在2024年小幅上行至2%。但冬天疫情反復以及供給側問題仍是導致通脹上行風險加劇的主要因素。 *本文來自高瑞東宏觀筆記

2021-11-26
查看详情
陶冬:明年鮑威爾將乾淨利索地結束QE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提名現任聯儲主席鮑威爾,連任聯邦儲備局主席。 這項提名需要經過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審核調查,然後在11月底接受參議院議員的聽證會,聽證通過後由銀行委員會提名,付諸參議員全體表決,如果可以得到簡單多數票的支持即可當選。如果無法通過參議院,則總統需要重新考慮人選。聯儲主席一般在2月初宣誓就職。 鮑威爾雖屬共和黨人,卻贏得了國會多數議員的尊重。白宮對他甚為器重,前任聯儲主席、現任財政部長耶倫也對他贊許有加。這原本是一項走過場的連任任命,但是白宮的提名卻遲遲下不來,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才公佈。這是近四十年來最難產的聯儲主席提名。 鮑威爾提名姍姍來遲,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夏季爆出聯儲高官內幕消息炒股醜聞,最終導致兩位地方聯儲主席辭職,鮑威爾難逃管治不力的批評。 第二是民主黨激進派認為鮑威爾對銀行監管過於寬鬆,參議員沃倫甚至公開指責他放縱銀行業,是“危險人物”。民主黨在參議院僅有微弱優勢,所以白宮必須做好黨內協調再作提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白宮對鮑威爾的利率政策不放心。美國通脹形勢風雲突變,市場預測聯儲明年需要大幅加息。儘管鮑威爾堅稱暫時沒有加息必要,購債減碼和調高利率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他畢竟有加息前科。2018年在坐上聯儲頭把交椅的第一年,鮑威爾一口氣加息四次。白宮必須得到鮑威爾的承諾才願意將貨幣政策的帥印放回鮑威爾的手中。 前任耶倫在聯儲任內緩慢地加了五次利率,然後在離任前宣佈“我們很可能見到本週期最後一次加息”,不料鮑威爾接手後再加息四次,在3月、6月、9月、12月連續加息,導致美股在2018年第四季度崩盤。 筆者認為,鮑威爾是一位溫和審慎的貨幣政策制定者,骨子裏是鴿派,願意配合白宮的政策,儘管偶爾也需要表達一下政策獨立性。他對於大力擴張基礎貨幣沒有問題,也可以容忍通貨膨脹一段時間,但是如果通脹被證實在未來相當時間無法退回到預先設定的政策目標水準,他有可能會連續加息,就像2018年那樣。 筆者預測,鮑威爾的聯儲會乾淨利索地在明年中前後結束2019年的QE(量化寬鬆),並緩慢回收流動性。但是2008年底啟動的QE所釋出的流動性並不在回收範圍之內。聯儲會不會加息,取決於通貨膨脹的走勢。筆者相信儘管美國的部分通脹緣自供應鏈和運輸錯位,但是工資和物價預期已經形成,通脹可能持續高過政策目標。 如果2022年平均通脹水準在3%左右,哪怕高過聯儲中期政策目標的2%左右,鮑威爾也會以形鷹實鴿的姿態避重就輕地應對,政策手段以調整Taper(縮減購債)的節奏為主。如果明年通脹持續明顯高過3%,聯儲可能重複2018年的行為模式,不僅加快退出資產購買計畫,而且最快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加息,在2023年加息3~4次。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1-24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