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張斌:當前貨幣政策重在利率調整而非數量

央行並非把錢放出去就萬事大吉。央行的錢給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把錢給了企業和居民,企業和居民拿到錢以後用於經營活動和消費支出,需求才能起來,貨幣政策才發揮作用。貨幣政策起作用的落腳點是要讓企業和居民願意借錢,借得起錢,不是增發基礎貨幣就萬事大吉(公開市場淨投放貨幣),也不是銀行把錢給了居民和企業(信貸和社融數據上升)就一定成功。 1月份的信貸數據看起來提振人心,但要小心看待。當前經濟運行中,供給衝擊的負面影響在減退,需求不足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貨幣當局需要有所作為。1月份是企業和居民信貸需求上升帶來了信貸增長嗎?至少從過去歷史經驗來看,缺席了房地產和基建,信貸擴張很難持續下去。1月份信貸增長可能是央行把錢給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有很強的意願貸款給資質還不錯的企業,企業為了維持和商業銀行的關係配合商業銀行借了不少錢。如果資質不錯的企業借到手裏的錢其實在經營當中用不到,錢還是放在賬上而不是用於經營活動,這樣需求還是起不來,哪怕信貸和社融數據看起來漲了不少。 貨幣政策真正發揮作用,落腳點是讓願意花錢的企業和居民願意借錢,借得起錢。怎麼做到這一點呢?把更多的錢給商業銀行不是關鍵,商業銀行不缺錢。催著商業銀行貸款不是重點,商業銀行為了保持信貸品質,找的還是優質客戶,這些優質客戶不缺錢,拿到錢未必增加支出,還是不能提升需求。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重點是把融資成本降下去,至少先把利率降下去。 怎麼才能有更多的信貸需求?先看看其他國家央行的做法。對於央行來說,第一步要把錢的價格降下去,把利率降下去,利率足夠低了企業才能負擔得起貸款成本,才會借錢。所以很多發達國家把利率降到零。無奈即便是在零利率下,企業和居民還是不願意借錢,怎麼辦? 第二步貨幣當局買入風險資產,把風險溢價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貸款價格是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光是無風險利率降到零還不管用,那就把風險溢價也降下去,目的還是降低融資成本。 如果這些都做了還是不太管用怎麼辦?第三步,貨幣當局可以通過前瞻性指引,告訴企業和居民,未來很長時間裏面融資成本都很低,大家放心借錢花錢。 降低利率能夠顯著降低我國債務成本。我國政府、企業(包括平臺公司)和居民部門債務合計超過310萬億元。僅是降低債務成本管道的影響,100個bp的利率下降可以為政府、企業和居民節省債務利息支出大約3萬億元,對支持投資和消費支出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降低利率還能提高資產估值,對投資和消費也會起到支撐作用。 我國利率太高遏制了企業和居民的信貸需求。利率究竟是不是太高,不能和其他國家比,也不能和過去比,而是要看是否與經濟狀況相匹配。另外,不能光看名義利率,更重要的是真實利率。2012年以後,我國經濟增速和資本回報率都在持續下降,真實利率不降反升,真實利率上升的原因是利率下調幅度遠低於通脹下降幅度。表面上看名義利率下降了,實際上真實利率反而上升了,真實利率走勢與實體經濟走勢脫節,遏制私人部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我國貨幣政策空間充裕。金融危機以後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實踐讓我們看到貨幣政策空間比之前想像的要大很多,貨幣當局可以發明出很多新工具降低企業和居民的融資成本,激發他們的投資和購買力,進而提振整體經濟活力。中國目前名義利率遠高於零,標準的政策空間還很充裕,還有上面提到第二步、第三步的創新型政策工具墊底。日歐美等經濟基本面遠弱於中國的經濟體都有貨幣政策空間或者能創造貨幣政策空間,中國更無需擔心這個問題。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2-15
查看详情
美國通脹爆表!高盛大膽預言:美聯儲今年將連續加息7次

在美國公佈持續爆表的通脹數據後,高盛火速更新了其對美聯儲2022年加息次數的預測:由此前預期的5次上調至7次。這意味著,美聯儲將在今年接下來的每一次會議上都採取加息行動,以遏制不斷飆升的通脹。 “我們正在上調預期,預計美聯儲將在2022年剩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每次都加息25個基點,連續加息7次”,以簡哈祖斯(Jan Hatzius)為首的高盛經濟學家週四表示。 高盛還預計,FOMC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以每季度一次的漸進步伐再加息三次,最終利率仍將達到2.5-2.75%,但時間上會比此前預期得更早。 該行還指出,考慮到通脹非常高、工資增長火熱以及短期通脹預期高企等因素,有理由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在3月份一下子加息50個基點,但考慮到迄今為止大對數發表評論的美聯儲官員都反對在3月份加息50個基點,美聯儲更可能採取的路徑是進行一系列25個基點的長期加息。 美國聖路易斯聯儲銀行行長布拉德(James Bullard)週四表示,支持在7月初前累計加息100個基點,包括自2000年以來首次一次性加50個基點,以應對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脹。對此高盛指出,若有其他參與者加入到布拉德的行列,將考慮改變預測。 和高盛一樣作出大膽加息預測的還有美銀。本周早些時候,美國銀行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Ethan Harris對美聯儲發出了今年以來最激進的呼籲。美銀最新報告指出,2022年將有七次加息,每次加息25個基點,明年還會有四次加息。 “如果我是美聯儲主席,我會更加擔心推動工資上漲的因素不僅僅是例外情況,並在秋天早些時候提高利率。”他表示。“當存在廣泛的物價上漲,並開始影響到工資,通脹螺旋風險加大,政策措施就落後於通脹曲線,美聯儲需要開始行動。” 3月加息50基點可能性飆升 實際上,從市場的普遍預測以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1月會議的鷹派發言來看,美聯儲3月正式啟動加息週期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然而對於加息25個基點還是50個基點,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隔夜公佈的通脹數據給美聯儲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根據美國勞工部週四公佈的數據,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成長7.5%,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7.3%,為1982年以來最大漲幅。價格上漲範圍普遍,從食品和能源擴大到家裝和醫療保險等領域。 通脹爆表令美聯儲3月會議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飆升。隔夜指數掉期(OIS)市場預測,80%的可能性是3月加息50個基點,5月和6月再各加息25個基點。截至週四傍晚,市場認為到今年12月會議為止,美聯儲總計將升息約166基點,相當於6.5次幅度25個基點的加息。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2-11
查看详情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速,美聯儲抓緊測試數字美元,每秒170萬筆

一往無前的人民幣 前幾天,老美通過了一個“邪惡”的法案,準備投入3500億美元要與中國競爭,再次證明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抵制已經從貿易領域轉向技術領域,轉向美元的域外使用。美國政府對大量中國目標實施制裁,無論是與軍事相關的公司,還是美方對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所謂實體。 美國之所以肆無忌憚,有一種重要的力量在支撐,那就是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能夠在經濟和流動性極強的金融市場玩各種貓膩,這也側面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恐懼。 舉個例子來說,本世紀,印太地區塑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跡,占世界經濟的60%,占過去五年所有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二,有著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正因如此,美國搞了個“印太戰略”。 自從拜登上來以後,什麼樣的牛鬼蛇神都要往亞洲跑跑,去年正、副國務卿、國防部長到處亂串。這不,今年開年沒多久,美國務卿高調宣佈還要來,重心顯然已經投向印太。 這個與人民幣又有何關係呢?我們就拿一個國家來說——印尼,隨著東盟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印尼國內越來越歡迎中國投資,美元的地位逐漸減少,目前印尼的全球貿易有10%都使用人民幣,這在10年前不敢現象。 現在的形式是:中國人民銀行與老撾央行、越南央行簽署了本幣結算協議;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老撾5國央行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3國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與印尼央行簽署了促進本幣使用諒解合作備忘錄。 因此,現在的特點是美國一直在用各種方式,通過各種領域搞我們,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走的越來越快,關鍵還很穩。 全球貨幣格局下人民幣的走向 當前在經濟界,有一個話題是被長期討論的——未來的世界貨幣格局到底是單一貨幣為主導還是多極貨幣共存? 現狀是美元在世界上占絕對主導地位,遠超過歐元,歐元主要是歐洲的區域貨幣。就儲備、計價方式、圍繞美元穩定的國家數量、金融市場——就一切而言——美元是壓倒性的,相比於1950年代更具統治力。 然而這個現狀有被打破的風險,即出現了三個特徵: 其一,去年12月,人民幣的交易量升至有史以來的第二高水準,是2015年8月以來第二次排在全球份額的第四名,雖然相比於美元差距較大,但穩中有進趨勢已經出來。 其二,美元因內部危機,信用體系的繩越繃越緊,未來10年之內將會有一次嚴重的債務後果。 其三,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而人民幣的匯率是圍繞著美元來定義,一旦這個趨勢不存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會圍繞人民幣而非美元,尤其是亞洲大多數國家和部分歐洲國家。 再從歷史看,全球貨幣體系通常都是單極的,多極往往都是過渡性的,再早以前的英鎊既是如此,在過渡階段出現了英鎊、美元、法郎、馬克等共存,但時間不久。 隨著中國崛起的不可阻擋,亞洲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會越來越凸顯,10-20年之內很可能會成為與北美、歐洲一樣的經濟、金融地位,屆時人民幣也會因此而大放異彩。 當然不得不說,在美國經濟衰退之後,美元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假如你是一個壟斷者,那麼你即便在失去主導地位的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將影響整個市場,這是經濟規律。 於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就比較清晰了——明線→亞洲(地位和作用),暗線→世界(影響力與信任度)。 美元最後的稻草——美聯儲 每當有美元清算時,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交易很多都發生在美國。外國中央銀行、外國清算所很難與美國清算所競爭,因為美國清算所背後有美聯儲。如果出現問題,他們會有無限的美元供應。 因此,作為美元背靠的大樹,美聯儲必須具有應對一切變化的能力,但是現在似乎慢了——數字美元。 在上文提到的美元被衝擊的因素中,沒有解釋數字人民幣的影響,是因為目前還難以檢驗到底能帶來何種變化,但有一個現象可以確定——數字貨幣可以提供一種方式來促進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同時仍保持對跨境流動的控制。 這種能力意味著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試驗之路已經開啟,雖然處在探索階段,但既然走出了這一步,就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開始加速,這也是當前許多人認為人民幣難以成長為世界貨幣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全球各國央行中,中國走的最堅定、最快,歐洲、日本等央行還在猶豫徘徊,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美聯儲實則上特別難以推進,而且最終還要看國會的意思。 但人民幣的影響力早已被美聯儲看在眼裏,只是話裏話外不會說而已,行動上這個私人銀行的央行還是要有動作。 波士頓聯儲和麻省理工學院搞了一個名叫CBDC的處理器,一共進行了兩次數字美元的測試,有一次每秒成功處理了170萬筆交易。根據美聯儲的說法,絕大多數交易在兩秒內就完成了結算。 從進展來看,數字美元仍然停留在初級的初級階段,距離發行還要很多技術需要完善,而且現在美國國會在討論讓穩定幣與數字美元共存,並且加強穩定幣美元計價的能力,這樣能夠繼續讓美元坐擁貨幣江山。 所以,總的來看,美聯儲真正推出數字美元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阻力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對於人民幣來說這也是我們成長的好機會,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成語——愚公移山,當然人民幣不需要這麼久。 *本文來自金投網  

2022-02-10
查看详情
全球瘋狂拋債券3萬億美元,美聯儲或繼續強硬,底氣竟來自中國

“債券不值錢”? 這兩天金融市場有個現象特別猛,上周短短兩天之內,全球債券價格狂跌,蒸發3萬億美元,可以說是投資者集體行動甩賣債券,歐元區、英國、加拿大等國債收益率暴漲。 更狠的是美債收益率也緊跟,已經達到了2019年的水準,並且還在上漲,雪上加霜的是,本週四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又要出爐,大概率再帶來一次債券拋售潮。 債券市場之所以瘋狂,主要推動力就是即將到來的美聯儲加息,除此之外,英國央行的激進加息,歐洲央行前所未有也透露加息這些都是債券被拋售的原因。 這裏面講一個邏輯關係,加息就意味著銀行的利率會提高,當整個市場的利率上升時,也就是市場的資金使用成本上升了,說白了就是借錢更難了。 那麼原來買了債券的投資者肯定心裏不平衡,會覺得按照之前的利率把錢借出去不值了,因為之前的市場利率並沒有這麼高融資沒那麼難,因此他們要的是買了的債券未來應該給他們更多現金流,畢竟利率搞了未來的收益應該更高。 然而,債券是固定收益的,未來的現金流那都是商量好的,所以持有債券的投資者必然會儘快賣出他們持有的債券,賣來賣去價格就一直跌,債券收益率與價格是反過來的,所以就一直漲,這個邏輯關係反過來也是成立的。 美聯儲的擔憂 我們從邏輯關係中去看問題,全球都要加息,尤其是美聯儲可能讓市場驚詫,這就意味著美元的融資難度加大,而美元又是全球的貨幣,所以整個市場都將面臨資金收縮的風險,具體到美債問題如下: 當前買了美債的三大主體:美聯儲、華爾街、非美國家(中日為主)對待這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態度。 美聯儲自導自演,加息同時還要縮減資產負債表,意味著再次把美元推給市場,邊推邊收割,美元的量表面上是在減少,實際上僅限於美國國內,這是FED(美聯儲)控制通脹的關鍵手段。 華爾街扮演的角色完全就是狼性,瘋狂甩賣債券就是在回收現金流,為美國不斷的增加財富。 最後就是買了美國國債的其他國家了,手裏本來持有的美債越來越不值錢,本來用當做資產投資組合使用的,最終只能另謀出路,這時候美聯儲最大可能被迫出來接盤,美聯儲買得越多、占比越大,說明美債的實際需求占比越小、美債供需缺口越大,美債對於美國的實際效果就會大大減弱。 接著這點,我們繼續討論,美國發行美債於全球來看,必須是全方位的,美聯儲不允許出現背離,因此需要聯合美國政府的剛柔並濟來“誘惑”其他國家購買,當然中國也不例外。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美國對咱們的動作相比於去年有所緩和,我們就說最近一件事,就是老美圍繞著“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個問題在各種場合不斷的說,希望咱們要“履行責任”。 同時,美國又想打造作為自己的供應鏈,並且“遮罩”中國,拜登頭疼的就是兩者不能平衡,因此只能將希望寄於金融市場,換一個管道來融錢。 歷史重演下央求中國 我們略微回顧一下上一次美聯儲加息,初始於2015年12月,2016年一次,2017年三次,到了2018年直接幹到了四次,一下子推的太快,時間推了這麼久,美國股市崩潰了,後來短暫的反彈也只是回光返照,2019年的延續之下,標普500直接來了一個深蹲,從2800跌倒2300,是金融危機以後最狠的一次了。 當然美國畢竟是“強盜”,全球金融市場一片狼藉,美元割的非美貨幣支離破碎,2018年美國GDP相比於2017年還多增加了0.7個百分點,就連咱們國家也受到了影響,為了抗衡美元,外匯儲備少了1000多億美元, 也就在這一年,美國用的也是組合拳,即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美元在A股雖然掀起了小股風雨,但畢竟有限,而從貿易上面襲來,對於咱們的經濟影響不可小覷,全年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了20%,上市公司市值蒸發16萬億元(約24178萬億美元)。 2018年中國外匯儲備大幅減少 美國如此對我們,卻也有求於我們—— 2018年美國經濟看似沒有出問題,但實際上已經大病纏身,年底時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超過3%,這是什麼概念,“債券爛大街”。 對於靠發債存活的美國來說是如噩夢一般,所以2019年美國GDP增速下滑至了2.2%,這還是在美聯儲降息了三次的基礎上誕生的,否則要更慘。 為了增強美債的吸引力,並繼續能夠將美元推向全球,美國在2019年與中國達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雙方談了13次,因為貿易逆差是美債的生存根基,而中國則是世界對美貿易判斷的標準。 因此,除非通脹下來,否則今年的美聯儲一定是十分強硬的,在加息不可避免並且儘量規避風險的情況下,美國一定會在貿易方面求助於我們,這也就是最近和中國扯皮的緣故,除了讓我們多買,然後在有可能的下一個協議中再度加碼。 *本文來自金投網

2022-02-09
查看详情
3家中介被立案調查:波及百個IPO專案,大面積中止審核再現

IPO企業大面積中止審核的情形再度出現。 1月26日晚間,深交所創業板48家IPO企業集體中止審核,這48家企業或是其保薦人為中德證券,或是其會計師為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或是其律師為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公開披露顯示:上述發行人因保薦人中德證券/發行人律師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發行人申報會計師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深交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64條規定,深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除了創業板外,同日,科創板12家IPO企業中止審核,,原因也是聘請的相關證券服務機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64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上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程式。 而這三家中介機構的交集點,就是2015年-2016年曾共同服務過樂視網。 樂視衝擊波 2021年4月20日,證監會披露《行政處罰決定書》,對樂視網2007年至2016年連續十年財務造假,致使2010年報送和披露的IPO申報材料、2010年至2016年年報存在虛假記載的行為,未依法披露關聯交易、對外擔保的行為,以及對賈躍亭、賈某芳履行承諾的披露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的行為;對2016年樂視網非公開發行欺詐發行行為,作出相應處罰。其中,對樂視網合計罰款2.4億元,對賈躍亭合計罰款2.41億元。 1月18日晚間,山西證券率先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中德證券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因在樂視網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專案中,保薦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根據《證券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中德證券立案。 根據上述行政處罰決定,樂視網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行為構成欺詐發行。在此期間,除了中德證券外,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擔任此次非公開發行的專項法律顧問,而信永中和則擔任2015年-2016年年報的審計機構。 此前,市場也傳出金杜律師事務所和信永中和立案調查的消息,直到昨日IPO企業大面積中止審核,並得以確認。 可等、可換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IPO審核過程中出現7大情形,發行人、保薦人和證券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告知交易所,交易所將中止發行上市審核,其中就包括發行人的保薦人或者簽字保薦代表人、證券服務機構或者相關簽字人員因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上市公司發行證券、並購重組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或者其他業務涉嫌違法違規且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正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正在被司法機關偵查,尚未結案。 與此同時,上述仲介機構新申報IPO專案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以創業板為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及其相關人員,因證券違法違規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限制業務活動、一定期限內,將被採取不接受其出具的相關檔等相關措施;或因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上市公司發行證券、並購重組業務涉嫌違法違規,或者其他業務涉嫌違法違規,且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正在被立案調查、偵查,尚未結案的,交易所不予受理發行人的發行上市申請檔。 除了創業板、科創板外,滬市主板、深市主板3家中介機構目前正常排隊的IPO企業合計30餘家、北交所3家中介機構排隊的IPO企業有8家。 2020年以來,全市場曾出現過兩次因受累於仲介服務機構被立案調查而出現的大面積IPO中止,中止潮中,IPO企業或是等待相關仲介機構接受調查並消除相關情形後重新恢復上市審核;或是直接更換仲介機構。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1-27
查看详情
加息前哨戰打響!美聯儲年內首次議息會議,通脹、縮表怎麼說?

美聯儲將於當地時間週二召開年內首次貨幣政策會議。 市場普遍預計,屆時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暗示3月啟動三年多來的首次加息,並為晚些時候的縮減資產負債表提供更多資訊。近40年來最高的通脹率令美聯儲陷入困境,而疫情和刺激政策降溫正在影響美國復蘇動能,今年以來美股的波動反映了投資者對美聯儲收緊過快的擔憂,這一次美聯儲將如何平衡政策與復蘇的關係?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會怎麼說?(來源:新華社圖) 看點一:加息信號,或來得更猛烈 去年末的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上,委員們預期今年將加息三次,首次加息節點或為6月。此後不到一個月,市場已開始為年內五次加息進行定價。“利率+縮表”的組合拳時隔數年後或重出江湖,風險資產遭遇拋售潮,這讓投資者擔心美聯儲可能開始過快地實施正常化政策。 近三周來,基準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升了近30個基點,而與利率走向密切相關的2年期國債收益率時隔兩年再次突破1%關口。美債收益率大幅走高背後是市場消化美聯儲加息提速的預期。 摩根士丹利預計,美聯儲將在政策會議上為3月加息鋪路。“美聯儲將發出3月加息的信號,並在聲明中對關鍵陳述進行調整,即‘如果勞動力市場的進展繼續如預期的那樣廣泛,委員會認為聯邦基金利率可能很快就有理由提高’。” 該行稱。 美銀全球研究部經濟主管哈裏斯(Ethan Harris)認為,美聯儲有進一步鷹派轉向的風險。鮑威爾除了釋放3月加息的信號,可能會暗示接下來每次會議都是政策窗口。“報告提及,市場面臨的關鍵問題是:美聯儲會給投資者喘息的機會還是繼續行動?我們傾向於後者。”哈裏斯說道,“委員會有幾種方法可以轉向:承認他們達到了最大就業率, 或者指出價格壓力持續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可能仍有上行空間。” 目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交易員預測年內加息100個基點的概率達60.3%。 交易員預計年內加息100個基點概率為60% (圖源:芝商所) 在本次會議緘默期前,多位美聯儲票委開始為3月加息“造勢”。除了鷹派成員梅斯特、博斯蒂克和布拉德之外,包括巴爾金、哈克、戴利、佈雷納德等中性和鴿派委員也在上調利率問題上態度軟化。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兩周前的參議院提名聽證會上指出,美聯儲正準備提高利率,因為經濟不再需要緊急支持。如果通脹繼續上升,美聯儲將準備踩刹車。結合這番表態,美聯儲內部鷹派和鴿派似乎在加息道路上達成一致:美國通脹過高,失業率低於其中性水準,一旦疫情衝擊波過去,經濟勢頭應該會依然強勁。 看點二:抗通脹保增長 — 美聯儲在後疫情時代的新任務 美聯儲立場的變化說明,其意識到了價格上漲的風險並可能已經落後於形勢。美國去年12月CPI已經升至近40年高位7%, 在全球供應鏈可能面臨長期調整的環境下,美聯儲正處於一種長期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局面。 事實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的政策重點很大程度上是長期低於2%的目標通脹,幾乎沒有打壓物價的經驗。 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1月重回“冰點”已經反映了人們對通脹的不滿。對於近10年來次低點指數,負責該調查的首席經濟學家科爾丁(Richard Curtin)認為,如果高通脹不能很快緩解,可能會削弱經濟。“四分之三的消費者將通脹視為最嚴重的經濟問題。更廣泛地說,人們對政府的信心跌至八年來的最低點。這表明人們對華盛頓如何應對高通脹和病毒感到非常不滿。”他說。 資產管理機構BK Asset Management宏觀策略師施羅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美聯儲將在1月會議上強調對抗通脹的承諾。正如鮑威爾所言,高通脹是對經濟全面復蘇的“嚴重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脹將商品進口激增至創紀錄高位,美國貿易赤字高位運行可能拖累去年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美國11月貿易逆差躍升19.4%,至802億美元,其中貨物進口猛增5.1%,創下2549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此前貿易逆差已經連續五個季度拖累GDP增長。 與此同時,奧密克戎毒株主導的新一輪疫情正在衝擊經濟,讓外界擔憂美聯儲收緊政策將破壞復蘇。Natixis首席經濟學家拉沃尼亞(Joseph Lavorgna)寫道,美聯儲將增長放緩的跡象視為“暫時性”將是一個錯誤。今年財政刺激將出現歷史性的緊縮,美聯儲利率上升將進一步放緩增長並可能引發衰退的風險 。 勞動力市場波動或已出現。美國勞工部初請失業金人數已經連續三周反彈,招聘也在放緩。來自企業薪資管理公司UKG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16日的一周工作崗位環比減少了5%,這表明本月非農就業報告前景不容樂觀。美聯儲調查顯示,雖然12月失業率降至3.9%,但與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2月相比,整體就業人數減少了約280萬人。其中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中的短缺比例依然較高,只有近1/4的州恢復了大流行前的就業水準。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大部分工業區,整體就業率仍比大流行前的峰值低5%或更多。 施羅斯伯格向記者表示,短期內經濟受到了病毒的削弱,但新增病例將逐步見頂的預期意味著經濟的負面影響將在一季度集中釋放。他認為,美聯儲將平衡外界對健康危機不確定性的擔憂,強調勞動力市場將邁向“充分就業”,重申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看點三: 縮表細節,能否初見端倪 目前機構普遍預測,加息週期啟動後,下半年是縮表的窗口期。富國銀行認為,美聯儲可能在9月的會議上公佈量化緊縮的計畫,10月開始實施。任何縮表細節的新線索都將十分重要,涉及到時間、步伐和構成等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該行傾向於2月17日發佈的會議紀要可能包含更多有關這一主題的關鍵資訊。 高盛和德意志銀行都認為美聯儲將在7月採取行動。德意志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盧澤蒂(Matthew Luzzetti)表示,從美聯儲官員表態看,量化緊縮應該在開始加息後不久開始。他認為,美聯儲將在7月宣佈縮減資產負債表。一開始將以每月2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150億美元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速度進行, 年底前將分別提高到600億美元和450億美元,全年減少5600億美元,2023年再縮減10000億美元。盧澤蒂表示,2017年上一個緊縮週期的經驗表明,兩年縮表效果相當於美聯儲基金加息2-3次25個基點。 去年12月的美聯儲新聞發佈會上,鮑威爾談到了縮減資產負債表的問題,提出經濟形勢與以往不同,在相關問題上不會拖延太久。而在隨後公佈的會議紀要中,FOMC內部對貨幣政策正常化路徑進行了認真討論。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多位美聯儲官員近期談及了關於儘快縮表的看法。美聯儲理事沃勒稱,美聯儲應該在2022年開始縮減其資產負債表——在首次加息後的幾次會議中就採取行動。“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推遲資產負債表調整,”他說,“我認為我們可以比上次做得更快。” 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認為,結束資產購買後美聯儲應該以適當的速度減少貨幣寬鬆,他贊成在第一次加息後不久後開始縮表,他的觀點得到了三藩市聯儲主席戴利的支持。所以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將是資產負債表縮減是否在範圍和時間上變得更加清晰。 回顧歷史, 美聯儲上一輪加息週期在2015年12月啟動,但直到2017年才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1-25
查看详情
大摩:凜冬已至,增長放緩將取代美聯儲成為首要關注點

過去幾個月,美聯儲政策立場的轉變顯而易見,因為通脹已經超過其目標,威脅實體經濟和拜登支持率。摩根士丹利認為,當美聯儲在2020年夏季首次宣佈其通脹目標政策時,考慮到疫情引起的通縮效應,這是適當的。因此,美聯儲現在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超調也恰如其分。對於20多年來一直在與通縮風險作鬥爭的美聯儲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重要的是,消費者已經開始真正地感受到通脹的影響,目前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處於經濟衰退中才能觀察到的水準。小企業也感受到了痛苦,他們難以找到員工,並承擔不起供應和物流成本。這些問題已反映在過去10個月中小盤股的糟糕表現中。簡而言之,美聯儲在對抗通脹方面是認真的,鑒於這些經濟威脅的嚴重性和一些政治因素,它不太可能很快轉向鴿派。 好消息是市場幾個月來一直在消化這種緊縮。儘管美國主要大盤股指數從高點僅下跌了5-10%,但對許多個股而言,美聯儲政策轉向的損害是巨大的,甚至是災難性的。昂貴、無利可圖的股票,即股市中最具投機性的部分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下跌了30-50%。 摩根士丹利認為這種回調是合理的,不僅是因為美聯儲預計將收緊政策,而且因為這種估值在任何投資環境中都沒有意義。簡而言之,泡沫來自估值過高的股票市場。 摩根士丹利指出,現在是時候把注意力轉向經濟前景的另一面——增長放緩。該行認為,當前的增長減速更多是出於週期的自然輪轉,而非最新一輪疫情所致。事實上,有理由樂觀地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將為新冠疫情畫下句號。 然而,這也意味著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的結束,意味著隨著限制的放鬆和人們全面重返工作崗位,供應鏈問題將有所緩解。供應瓶頸的消退有利於對抗通脹,但這也可能解釋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雙重訂單的支持和誇大。在這方面,疲弱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打擊了股市。 摩根士丹利稱,這種情況似曾相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釋放了被壓抑的儲蓄,然而當時的供應無法滿足這些消費需求,隨後美國出現了兩位數的通脹,導致美聯儲10多年來首次加息,並開始結束金融抑制。 此後不久,隨著需求正常化,通脹大幅下降,但美聯儲再也沒有回到零利率。相反,隨著世界適應更高的需求水準以及資本和勞動力成本,美國迎來了一個繁榮期和蕭條期均短暫的新時代。長期停滯和金融抑制的終結已經到來,但這不會是一個平穩的過程。 摩根士丹利表示,在短期內,隨著經濟增長放緩超過美聯儲緊縮進程成為市場的焦點,美股市場將迎來長達幾個月的“寒冬”。在這樣的背景中,該行繼續青睞價值股而非增長股,出於防禦的目的而非週期偏見。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2-01-24
查看详情
管濤:全面、超預期降幅,新年降息背後三大信號不容忽視

雖然新一年裏貨幣政策趨向寬鬆已是“明牌”,但一周之內,央行連續兩次出手,速度之快、幅度之大,還是略超市場預料。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這意味著央行已經開始落實“靠前發力”的政策手段,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前面。管濤不同意市場上流傳的“美聯儲加息之前是中國貨幣寬鬆的重要時間窗口”的說法。他表示,任何選擇都有利有弊,要做好接受自主性貨幣政策帶來的後果。 正文 繼週一(1月17日)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和7天逆回購利率各下調10個基點後,週四(1月20日)1年和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也如期下調。新年伊始,央行啟動全面降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政策考量。 落實中央對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的要求 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肯定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的同時,也指出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央行積極運用數量與價格工具、總量與結構工具,支持抗疫工作和企業復工複產。從當年5月份起,隨著本土疫情傳播基本得到控制,轉入疫情防控常態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特殊時期的金融支持政策到期自然退出,央行轉向以專款專用的結構性工具為主,如6月份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畫。 即便是2021年下半年中央重提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後,央行也是在繼續運用結構性工具的同時,分別於7月和12月兩次全面降准卻沒有全面降息,而只是在12月份有一次0.25個百分點支農支小再貸款專項貸款的定向降息。在保持MLF利率不變的情況下,當月1年期LPR利率也微調了5個基點。 根據週一發佈的數據,2021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8.1%,兩年複合平均增長5.1%,經濟持續穩定復蘇。但是,從季度同比看,經濟增速逐季下滑,三四季度同比增速連續跌出5%-6%的運行區間,凸顯了經濟下行壓力。與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可以相機抉擇,靈活性更強。故自去年底開始,央行降准降息措施密集出臺,而財政部門主要出臺了1.46萬億地方專項債額度提前下發和一些給市場主體繼續減稅降費的安排,大招還要等3月份“兩會”審議通過預算後才能出手。 央行在年度金融數據新聞發佈會上指出,貨幣政策穩增長要從三個方面發力,其中之一是要靠前發力,即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前面。否則,“市場關切落空了,就不關切了,不關切就‘哀莫大於心死’,後面的事就難辦了”。 這次全面降息甚至降幅略超預期,算是回應了2021年下半年以來市場的普遍關切,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扭轉預期轉弱的勢頭,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改善經濟復蘇前景,促進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本週一至週四,受降息消息提振,A股克服週邊股市震盪的影響基本收平;陸股通連續四天累計淨買入,日均成交額較上周增長2.43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境內外交易價再創三年半來的新高。 反映跨週期和逆週期政策的有機結合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增長的七大政策時指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 自2020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以來,逆週期調節在具體經濟工作部署中就再未被提及。直到2021年初“兩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完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提高逆週期調節能力,才明確跨週期是逆週期調節的補充而非替代。11月份,劉副總理公開撰文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宏觀經濟穩定性增強的發展,尤其要針對經濟波動,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設計和逆週期調節。接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了逆週期調控的工作部署。 12月底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四季度例會進一步指出,要加大跨週期調節力度,與逆週期調節相結合,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更加主動有為,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而前期貨幣政策主要以結構性工具為主。如2021年下半年,新增3000 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實施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用好2000億元再貸款額度支持區域協調發展,落實好碳減排支持工具,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 央行在前述發佈會上還提出,貨幣政策穩增長的另兩個發力點是,一要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二要精准發力,既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也就是說,下一步,央行既要進一步運用和創新結構性工具(如年初明確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轉換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且併入支農支小再貸款管理),還要充分發揮總量工具的作用。 近年來,央行一直強調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但正常的貨幣政策是資產而非負債,是留著用而非攢著看的。正因為在疫情應對中,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均保持了克制,這不僅節約了政策彈藥,還避免了全面通脹。面對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挑戰增多,加大宏觀政策支持力度,有助於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相反,美國因為前期財政貨幣刺激火力全開,導致通脹壓力捲土重來。為避免通脹預期脫錨,美聯儲不得不加快貨幣緊縮步伐。貨幣寬鬆退出疊加財政刺激減弱,或將進一步抑制美國經濟復蘇。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2022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值被一次性下調0.5個百分點至3.7%。 體現大國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的立場 2021年11月份,美聯儲正式啟動縮減購債進程。隨著通脹持續“爆表”,12月份美聯儲更是改口通脹“暫時論”,表示有可能2022年1月份加快縮減購債,且點陣圖顯示2022年有可能加息三次。而且,日前披露的這次議息會議紀要更加勁爆,顯示會議還談論了縮表事項,引發了近期美股震盪。 受通脹上行和貨幣緊縮預期影響,2022年以來,10年期美債收益率再度飆升,中美利差快速收窄。截止1月19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較上年底上升31個基點,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差收斂35個基點至90個基點。有人據此認為,美聯儲加息之前是中國貨幣寬鬆的重要時間窗口。這種看法值得商榷。 中國一直強調大國貨幣政策對內優先,即基於國內增長、就業和物價穩定情況實施貨幣政策操作,而不會過於考慮外部經濟政策和跨境資本流動的變化。當然,任何選擇都有利有弊。我們也要做好接受自主性貨幣政策帶來的後果。2018年,中國迎著美聯儲四次加息並縮表的壓力三次降准穩增長,10年期中美國債收益率差由年初的近百個基點降至年底的四五十個基點,人民幣匯率再度跌倒7附近,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目前,中國民間貨幣錯配改善、匯率雙向波動擴大、基礎國際收支順差,境內市場主體對於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承受力和適應性增明顯強,這為自主的貨幣政策提供了制度保障。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無論人民幣匯率升貶值,央行貨幣政策該松松、該緊緊,除了啟用逆週期因數、遠期購匯外匯風險準備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係數等宏觀審慎措施外,沒有引進新的資本外匯管制措施。 而且,從可比口徑的季度同比經濟增速看,本輪疫後中國經濟復蘇的高點在2021年一季度,美國在2021年二季度,反映了中國此次疫情先進先出的基本經濟特徵。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美兩國經濟增速均出現下行。中美貨幣政策重新分化,根本原因不是兩國經濟週期錯位,而是因為通脹環境的不同。 當前,全球經濟雖然持續復蘇,但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全球經濟復蘇勢頭減弱。正如2021年10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中指出的,一般情況下,央行能夠不囿於臨時性通脹壓力,貿然收緊貨幣政策。但如果通脹持續上升,通脹預期變化的風險加大,那麼可能需要通過收緊貨幣政策來遏制價格壓力,即使這會導致就業恢復得更慢。因為若等到就業形勢好轉後再收緊貨幣政策,通脹可能會以自我實現的方式上升,這會損害貨幣政策公信力並增加不確定性,拖累私人投資,導致就業復蘇步伐放慢。相反,在通脹壓力得到控制、通脹預期仍低於央行目標、勞動力市場依然不景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可以繼續保持寬鬆。 顯然,當前美聯儲遇到的是第一種情形,而中國央行遭遇的是第二種情形。中國貨幣政策的底線在於避免造成物價普遍上漲,以及刺激信貸和資產泡沫,而不是美聯儲的一舉一動。我們既不會為了貨幣寬鬆而寬鬆,造成大水漫灌,也不會犧牲國內增長和就業,與美聯儲保持同步。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就是吸收內外部衝擊的“減震器”。 *本文來自原子智庫

2022-01-21
查看详情
任志剛:美聯儲加息或為港股帶來正面影響 不必擔心內房風波

美國去年12月通脹創近40年高點,迫使美聯儲提前考慮加息,經濟在沒有全面恢復中就結束低息環境,而中國內地則出現多家民營地產商資金鏈斷裂,今年的整體環境引發一些港股投資人的憂慮。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則表示並不擔心,他認為港股並未像美股那樣亢奮,恒生指數低於2007、08年金融海嘯前高位,美聯儲加息對港股資產價格的負面影響較輕,甚至可能帶來正面影響,因成熟市場調整資金可能流入估值較低的港股。 任志剛近日在接受香港經濟日報專訪時稱,美國股市處於估值高峰,故加息衝擊不容輕視,但他認為內房違約風波只波及少數企業、債券持有人,中國政府有足夠手段應付,市場完全不必擔心。 美債臺高築 並不情願加息 美國通脹率沖至7%,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因要遏制通脹,在今年上半年會加息2次,暫時估計全年或有3~4次加息。 任志剛稱,美聯儲近期明顯是不情願加息的,但因美債規模已高達29.8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7%,創歷史新高。 他解釋,以美國目前債務規模計算,利息每上升0.1%,每年利息支出就多達2980億美元。但不是一加息就會令現有債務利息支出增加,但未來的影響會慢慢浮現。他認為,美國疫情未受控,加息迫在眉睫,給美國帶來的風險大。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一直維持在非常寬鬆的貨幣環境,導致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道瓊斯指數由2008年的8000幾點升至目前的約36000點,升幅近4倍。低息環境下,不少人借錢進行高杠杆投資,加息意味借貸成本上升,若利息上得多或快,風險很大的。 港股或吸引資金流入 完全不必擔心內房企 港元與美元掛鉤,市場關注美聯儲加息對港元的影響,尤其是資本市場會否因為加息變得動盪。任志剛坦言,他不擔心香港的情況,特別是港股。他指出,香港金融體系健全,尤其是經過1997年金融風暴後強化了貨幣、金融體系。2008年對香港沒什麼震盪,2019、20年對香港金融體系亦未造成結構性問題。 對於內房違約事件,對此任志剛認為,房地產市場特色在於週期性,供應要追上需求需要一段長時間,且價格彈性低。在週期過程中,有發展商陷入流動性危機,但絕不用擔心內房全面崩潰。 他認為中國必定有應對措施,例如可以通過國企來幫助民企,辦法總是多的。他又稱,此次內地政府處理內房危機非常得體,照顧大眾利益,讓置業買房人士不會受太大損害。他強調,市場真不需要擔心,由於中國的政策傳導效率非常高,對待任何危機都有辦法。 香港市場要多用人民幣 任志剛在20年前在金管局任職期間,就在推動離岸人民幣貿易發展,2021年多次提及香港要加快在資本市場應用人民幣,包括普及人民幣計價股票。 任志剛稱,中美局勢更突顯人民幣國際化的逼切性,他分析稱美元不是值得十足信心的貨幣,香港作為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應該進一步在資本市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企業在香港可自行決定發港元或人民幣股票,但該機制運行近10年仍未成為主流。任志剛認為,人民幣股票不應該再單靠企業自覺發行人民幣股票,而是從市場著手。比如在恒指64家成分股設立人民幣櫃檯,供投資者買賣時選擇貨幣。 他說:“恒指成分股很多都是中概(中國概念),國際投資者投資時,很可能不介意,甚至更喜歡人民幣貨幣,而非港元。”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1-20
查看详情
港交所總裁:中國金融大發展是巨大機遇 香港需持續提升競爭力

港交所總裁歐冠升週三(1月19日)午間網路日誌稱,世界各個市場參與者的相互聯繫會越來越緊密,中國金融的大發展對香港來說是巨大機遇。 他強調,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機遇,香港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持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中國金融大發展是巨大機會 他認為,香港需要把握中國金融大發展的巨大機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是中國金融大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展望未來十年,他相信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內地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規模十年後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中國內地債券和股票的總市值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從18.6萬億美元激增至30.7萬億美元。 他指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未來10-15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是這一巨變的主要推動力。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家庭將開始把部分儲蓄(總規模可能高達50萬億美元)搬家到資本市場投資金融產品,而深化改革將推動內地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提速,從而加速那些通過香港進出中國市場的跨境資本流動。 他表示,雖然不能拿過去的增速進行簡單的線性預測,但即使以保守的增長速度來做假設,他也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內地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00萬億美元,相當於在十年內增至今天美國金融市場的規模。 中國金融大發展加速跨境資本流動 歐冠升指出,推動中國金融大發展的趨勢主要來自國內家庭財富投向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資產再配置、國際資本的持續流入,以及國內機構投資者的不斷壯大。 他說,根據麥肯錫公司的預測,內地家庭可用於投資的資產規模驚人。內地資產規模將從2020年的 205 萬億元人民幣(32萬億美元),增至 2025 年的 328 萬億元人民幣(52萬億美元)。 隨著資產基礎的增長,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更多資本從儲蓄和房地產投資流向資本市場和企業。 實際上,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和國際投資者的參與,他已經看到跨境資本流動在提速 —滬深港通計畫、國際指數提升A股納入比重和新產品的不斷湧現,正在激發和滿足全球投資者對於多元資產配置的需求。 中國金融大發展帶來四大變化 他指出,首先,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額在全球市場的占比正在上升,根據安永的數據統計,中國股票市場(包含香港和內地)2021年上半年共募集資金603億美元,同比增長95%,占全球市場同期融資總額的27.2%。 在鼓勵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下,中國新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未來融資需求十分強勁。 根據胡潤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74家,總數達到301家。 這種高速增長不僅僅體現在股票市場上,也體現在中國的債券市場上:截至2020年底,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18.6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在短短八年內規模翻了兩番。 預計近兩年實行的一系列債券市場改革,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債券市場的高速增長。 他還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群體也在發生變化。 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外資本加速流動和融合,投資中國市場的國內外投資者都將越來越成熟。 各種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為這一融合提供了強大支持。港交所致力於不斷完善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計畫,例如,不久前債券通南向交易的開通,以及最近宣佈即將把ETF納入滬深港通的好消息,相信將迎來兩地資本市場更高效的雙向資本流動 。 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或許將是推動變革的最強催化劑。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和跨境投資需求都呈現指數化增長,再加上2016年人民幣被國際貨幣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他相信人民幣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國際投資者將會越來越看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 香港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多年來香港既是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首選,也是中國資本投資海外的首選,同時也是一大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截至2021年11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達到8687億元人民幣。 香港還是新經濟公司的主要融資中心,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轉型提供融資支持。新經濟公司的融資在香港市場新股融資總額中的占比逐年攀升,從2019年的49%上升至2020年的64%和2021年的87%。 尤其自2018年上市改革推出後,香港今天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2021年共有34家生物科技及醫療公司在香港上市,上市宗數全球排名第一,融資總額全球排名第二。 歐冠升表示,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港交易所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與改革措施,備受市場歡迎,例如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不斷擴大滬深港通投資標的,以及引入新的SPAC上市機制。 種種跡象表明,儘管國際地緣政治局勢複雜,全球資本市場之間並沒有脫鉤,恰恰相反,它們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跨市場投資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旺盛。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1-1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