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債市風暴”引發全球恐慌,但痛苦可能才剛剛開始
進入2025年,席卷而來的“債市風暴”就為全球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美國國債收益率飆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4個月內飆升超過100個基點,現已逼近5%的心理關口,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罕見場景。 美國國債市場的變化迅速波及全球市場,英國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債券收益率也同步攀升。PGIM固定收益部門的聯席首席投資官Gregory Peters指出,目前的市場狀況類似於全球範圍內的一場“發脾氣式”拋售。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推行的經濟政策進一步推高了借貸需求。其以增長為優先的政策方向,包括減稅和放松監管,令市場擔憂政府債務飆升帶來的風險。 摩根大通指出,去全球化、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支出增加等因素將推動10年期國債收益率長期維持在4.5%以上。PGIM Fixed Income的Peters表示,如果在這種環境下10年期收益率升至5%以上,他“根本不會完全感到震驚”。 全球債市風暴初現 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低利率和寬松貨幣政策讓全球經濟習慣了廉價資本。而現在,這種環境的改變,正導致企業和家庭的融資成本顯著增加。 美國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已回升至7%左右,高企的借貸成本開始削弱股市投資者的樂觀情緒,同時對企業信用質量構成壓力。 回顧歷史,高企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往往是市場和經濟危機的前兆,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和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而盡管部分債務持有者因此前鎖定了較低利率而暫時免受沖擊,但若當前收益率高企的趨勢持續,潛在風險將逐步積累。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測,2025年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可能超過6%。特朗普的經濟計劃,包括延續2017年的稅改政策,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增加7.75萬億美元的債務。 盡管美聯儲自2024年9月以來已經開始降息,但美國經濟的韌性和通脹的頑固性讓降息空間變得更加有限。根據最新數據,12月非農數據強勁反彈,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同比增長2.4%,雖低於疫情高峰時的7.2%,但仍高於其2%的目標。華爾街多家銀行,包括美國銀行和德意誌銀行,紛紛下調了2025年的降息預期。 Charles Schwab & Co Inc.首席固定收入策略師Kathy Jones周五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 “美聯儲甚至沒有太多空間來談論短期內的降息。” 此外,市場對長債的需求也出現疲軟跡象。彭博的數據顯示,自美聯儲開始降息以來,美國國債指數上漲 1.5%,而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上漲 3.8%。更廣泛的全球債市自2020年底以來累計下跌24%。 財政狀況惡化引發"債券警察"擔憂 除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成為影響債市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的減稅和加大基建支出等政策可能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引發投資者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債券市場警察”再度成為討論的焦點。法國興業銀行全球策略師Albert Edwards表示: “由於政客們顯然對財政緊縮沒有興趣,債券義警正在慢慢覺醒。美國政府可以在極端情況下借款,因為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的說法肯定不會永遠站得住腳。”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推行的經濟政策進一步推高了借貸需求。其以增長為優先的政策方向,包括減稅和放松監管,令市場擔憂政府債務飆升帶來的風險。美國監督機構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估計,特朗普的經濟計劃(包括延續2017年減稅政策)將使203 財年的債務比目前預計的水平高出7.75萬億美元。 彭博預測,到2034年,美國債務與GDP的比率將達到132%。許多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的水平。 4.5%只是開始?分析師:高利率時代或將全面開啟 國際上,英國、法國和巴西等國家也因預算問題受到市場壓力。上周,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1998年以來的最高點,市場對新上任的工黨政府財政計劃表示不滿。 PGIM Fixed Income的Peters表示,如果在這種環境下10年期收益率升至5%以上,他“根本不會完全感到震驚”。摩根大通指出,去全球化、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支出增加等因素將推動10年期國債收益率長期維持在4.5%以上。而美國銀行則認為,債市已經進入了240年來的第三次“大熊市”。 此外,投資者對長期債券的風險溢價要求也在上升。紐約聯儲的模型顯示,10年期國債的期限溢價已達到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CreditSights 美國投資級和宏觀策略主管 Zachary Griffiths 表示,這表明市場對美國財政前景的擔憂正在加劇: “曲線的陡峭化也更符合巨額赤字和不斷上升的赤字之間的歷史關系。” 盡管如此,也有觀點認為,高收益率最終會對經濟產生抑制作用,從而促使美聯儲重新加大寬松力度。一些投資者仍期待風險資產的調整能帶動債市的反彈。Bianco Research的創始人Jim Bianco指出,5%的收益率水平並不一定是壞事,而是金融危機前的正常狀態。 無論如何,這場全球債市的調整浪潮已經深刻改變了投資環境。對於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適應新常態或許是當前唯一的選擇。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5-01-13 -
打工人食堂沖刺港股IPO
過去的幾年間,開在寫字樓和各大商場負一層的中式快餐店正在成為很多打工人的食堂,老鄉雞便是其中的一個。 最近,安徽老鄉雞餐飲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LXJ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由中金公司和海通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如今擁有千家門店的老鄉雞,有著一個相對草根的創業故事,最早的故事得從四十年前說起。 1982年,20歲的束從軒退伍回到老家安徽合肥肥西縣,開始投入養雞事業。養雞20年後,結合自家鄉特色的美食肥西老母雞湯,束從軒開始進軍餐飲,主打的就是自家養殖的雞。而這道肥西老母雞湯,依舊是如今老鄉雞的招牌單品。 2003年,老鄉家的前身“肥西老母雞”的第一家門店在合肥舒城路開業;8年後,在安徽本土已經成長為一個百店品牌。 但老鄉雞並不滿足於此。2012年,借著中國餐飲連鎖化率上升的大潮,“肥西老母雞”也計劃走出安徽,並正式更名為“老鄉雞”。此後,老鄉雞的門店便遍布華東地區,還在2020年開啟加盟,正是開啟擴張之路,門店的增長速度便更快了。 根據招股書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9月30日,老鄉雞在中國53個城市擁有1404家門店,其中包括949家直營門店和455家加盟門店,累計為超過1.89億名顧客提供服務。 走到資本化的關鍵節點,老鄉雞有著更宏大的故事,即“中國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如果僅從交易額來看,其2023年的交易額達到62億,確實的是中國中式快餐行業的第一名。 從其財務方面來看,其體量也不小。在營收方面,其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老鄉雞營收分別為45.28億元、56.51億元,46.78億元;凈利潤方面,上述三個周期的凈利潤分別為2.52億元、3.75億元和3.67億元。 並且,作為一家從養雞出身的千店品牌,其招股書顯示,老鄉雞在安徽擁有總占地面積約為920700平方米的安徽三個養雞場,位於合肥及上海兩個中央廚房,以及八個為餐廳運營提供支持的配送中心。 盡管其在過去兩年一直被視為中式快餐賽道的種子選手,但其業績也還是有很多隱憂,首先從增速來看,老鄉雞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已經有所放緩。 2023年時,老鄉雞的營收增速為24.80%,到了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只有10%出頭;利潤方面,2023年的同比漲幅為9%,2024年前三季度則又降了1個百分點。而這樣的增幅,放在單店的的情形上,就只能算是微漲了。 另外,從2022年開始,走到千店規模的老鄉雞就開始謀劃IPO了。但三次沖刺A股IPO,三次都以失敗告終。在那段時間,老鄉雞在經營中的各種合規問題也浮出水面。 從上交所的問詢來看,老鄉雞的問題不止一星半點,共涉及員工社保、食品安全、租賃集體土地、實控人行賄、資產轉讓以及與可比公司毛利率差異原因等45個方面的問題。 而作為一個當時在Pre-IPO輪估值約180億元的中式餐飲頭部品牌,這些問題中的每一個都是致命一擊。於是在2023年8月底,已經到IPO門前的老鄉雞主動撤回了A股上市申請,也意味著上一次在A股的沖刺正式宣告失敗。 從當前的情形來看,老鄉雞並未就此放棄。 此番轉戰港股,老鄉雞方面回應稱,在港交所上市可讓其獲得全球認可,並為老鄉雞提供直接接觸海外投資者和外資的渠道。而募集的資金將用於加強一體化供應鏈布局;擴大門店網絡,以擴大地理覆蓋範圍及加深市場滲透;提升信息技術能力及升級智能設備及數字化系統等。 不過,轉戰港股,對於老鄉雞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一方面,上述沖刺A股之時,被上交所問詢的事宜如今有沒有得到解決、會不會再成為掣肘還很難說。 而從財務角度來看,老鄉雞也並不擁有“中國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的風光。其中,增收不增利就是其最大的矛盾。 老鄉雞擁有超1400家門店,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潤為3.67億元;但去年沖刺IPO成功的另一家徽派餐飲小菜園數量不到千家,但2024年8月31日止八個月收入35.44億元,凈利潤達4億元,超出老鄉雞不少。 在如今的商業世界,不乏草根的創業故事,在餐飲行業尤其多。但走到資本市場的關鍵節點,各家也都需要更加規範的管理和更加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帶病申報”“僥幸闖關”似乎總難以走通,老鄉雞此前的沖刺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如今沖擊港股IPO,老鄉雞更要吸取此前的教訓,才有可能實現IPO之夢,成為“中式快餐第一股”。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5-01-09 -
霍華德·馬克斯:美股現在有泡沫嗎?
周二,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探討了當下美國股市是否已陷入泡沫。馬克斯認為: 馬克斯在文章中指出,泡沫的確切標誌是非理性的泡沫化思維: 馬克斯還表示,泡沫往往與“新事物”有關,對新事物過度樂觀會導致定價錯誤: 以下是專欄文章全文: 因此,我經常被問到,圍繞著引領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少數幾只股票是否存在泡沫,所謂的科技“七巨頭”近年來主導了該指數走勢,並貢獻了極不成比例的漲幅。 如果泡沫思維是非理性的,那麽是什麽讓投資者偏離理性思考?答案很簡單:新事物。這種現象依賴於另一個歷久彌新的投資格言“這次不一樣”。泡沫總是與新失誤相關,從17世紀30年代荷蘭對新引進的郁金香的狂熱,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和電信股。由於沒有歷史指標來衡量新事物的適當估值,因此沒有什麽可以將其錨定在堅實基礎上。 在20世紀90年代,投資者確信“互聯網將改變世界”。當時確實看起來如此,這種假設促使對一切與互聯網相關的東西需求大增。電子商務股票以看似高昂的價格上市,然後在第一天就翻了三倍。每一次狂熱和泡沫背後通常都有一絲真理,只是有些被過分誇大了。互聯網確實改變了世界,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泡沫中飆升的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最終都一文不值。 股票以未來一年收益的倍數出售,反映了它們將在未來多年繼續盈利的預期。當你買入一只股票時,你買入的是公司未來每年的收益份額。當以高於平均水平的市盈率購買股票時,投資者是在為公司未來數十年的利潤買單,即使在考慮到顯著增長的情況下。 美國股市是否太高了?標準普爾500指數連續兩年回報率達到20%或以上的情況極為罕見。過去兩年發生了這種情況,2023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24.2%,2024年上漲了23.3%,現在我們來到了2025年。未來會如何?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2025-01-08 -
罕見!美聯儲官員直接點評美國市場:估值太高了,容易出現大幅下跌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在1996年警告“非理性繁榮”,如今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站出來警告“美股估值太高”,美聯儲官員直接警告市場風險十分罕見。 據MarketWatch報道,周一,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對股市發出了一個罕見的直接警告。她表示: 多個資產類別的估值都處於高位,包括股票和公司債券市場,預計這些市場風險溢價接近歷史分布的底部。這意味著市場可能被定價至完美,因此容易出現大幅下跌,可能由經濟壞消息或投資者情緒變化引起。 這番言論讓人想起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1996年提出的"非理性繁榮"警告,但與格林斯潘的言論立即影響股市不同,庫克的警告似乎被市場忽視。標普500指數在當天重新站上6000點,接近歷史新高,盡管隨後漲幅有所收窄,但仍以0.6%的漲幅收盤。 不可否認的是,以歷史標準衡量,從多個指標來看,市場估值確實處於歷史高位: 根據高盛的數據,標準普爾500指數相對於其賬面價值和銷售額的比率比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兩個標準差。 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的周期性調整市盈率(CAPE)比率約為37,接近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的最高水平。 標準普爾500指數去年連續第二年實現至少20%的漲幅。 然而,高估值並不一定意味著市場即將崩潰。正如格林斯潘的警告發生在互聯網泡沫頂峰前四年一樣,高估值狀態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B. Riley Wealth首席市場策略師 Art Hogan 表示: 格林斯潘並沒有錯,但他提前四年做出了這個決定,從那時起官員們似乎一直試圖避免對估值發表評論。 與此同時,標普500指數的11個板塊中有5個在2024年底的表現優於大盤指數,這表明漲勢已開始從科技七巨頭擴大,如果真是這樣,則可能有助於緩解估值擔憂。 幾乎每一位華爾街策略師都預計股市會上漲。即使是少數預計股市會下跌的分析師,如Stifel的Barry Bannister表示,除了估值之外,還需要其他因素(例如經濟惡化)才能讓股市回調。 與此同時,如果基本面開始惡化,過高的估值可能使市場變得脆弱。 Capital Wealth Planning首席執行官Kevin Simpson在周一的一份報告中表示: 第四季度的財報季將於下周開始,我們預計(收益)將成為焦點,投資者尋求收益增長來支撐當前估值,並分析公司如何應對美聯儲降息。 市場普遍預期2025年每股收益增長率接近15%,這是歷史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如果財報季對預期產生任何影響,尤其是來自大型科技公司的預期,那麽這將加劇人們對估值的擔憂。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5-01-07 -
高盛改主意了!下調黃金目標價,不再預計年底觸及3000美元
美聯儲降息放緩,金價上漲也要放緩了? 高盛分析師Lina Thomas和Daan Struyven在最新報告中調整了其對黃金價格的預測,指出2025年美國貨幣政策放松步伐放緩將抑制黃金ETF的需求,因此,高盛預計今年年底黃金價格將達到2910美元/盎司,而非此前預期的3000美元/盎司。 高盛還預期,隨著美聯儲持續降息,金價將在2026年年中達到3000美元/盎司。 考慮到美國通脹將繼續下降,高盛預計今年美聯儲將降息75個基點,低於此前預期的100個基點——然而,這仍比當前市場的定價更為鴿派。 高盛指出,去年12月黃金ETF資金流入低於預期,主要受美國大選後不確定性降低影響,這也導致了今年初黃金價格起點較低。分析師表示: “投機需求減弱和央行結構性增持這兩股相反的力量相互抵消,使得近幾個月黃金價格維持區間波動。” 高盛分析師還強調,央行購金意願將繼續成為黃金長期價格的關鍵驅動因素,預計到2026年年中,月均購金量將保持在38噸。 此前11月中旬,Struyven團隊曾發文預計,金價在2025年底將上漲至3000美元/盎司,推動金價上漲的結構性的驅動因素來自央行需求,周期性的驅動因素來自美聯儲降息,主要的下行風險來自利率上行和美元走強。 2024年,黃金價格大漲27%,創下歷史新高。這波漲勢受到美國貨幣政策放松、避險需求增加以及全球央行持續購金等因素支撐。然而,自去年11月初以來,黃金漲勢有所放緩,主要受特朗普勝選提振美元的影響。近期,隨著美聯儲官員強調今年需要更謹慎地降息以應對通脹擔憂,黃金價格開始承壓。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5-01-06 -
警惕!美銀的美股重要指標距離觸發“賣出”信號僅一步之遙
自2022年末以來,標普500指數已累計上漲約60%。美國銀行追蹤華爾街對美國股市看法的指標,正逐漸逼近一個“反向賣出”信號。 美國銀行策略師Savita Subramanian及其團隊在周四給客戶的報告中指出: 美銀的“賣方指標(Sell-Side Indicator SSI)”在12月上漲33個基點至57%,創下自2022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該指標仍處於“中性”區間,但距離觸發“賣出”信號僅1個百分點。 需要註意的是,上一次SSI如此接近發出“賣出”信號是在2021年2月,隨後美股在10個月之後見頂。該指標已連續8個月未出現下滑,這是自2021年以來最長的連漲紀錄。 Subramanian同時表示:“雖然越來越多的看多聲音會提高市場自滿的風險,但我們的數據顯示,在牛市終結前,多頭情緒可能會在高位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SSI是一個逆向指標,它追蹤華爾街賣方策略師對股票在平衡類基金中平均配置比例的建議。當華爾街極度看空時,這意味著未來股市可以看多,反之亦然。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文章提到,據《Opening Bell Daily》統計的16家華爾街投行預測,每家投行均預測美股將在2025年繼續上漲,預計標普500指數累計漲幅為7%-19%。這其中也包括美國銀行。該行對標普500指數的2025年年終目標價為6666點,意味著與12月31日收盤相比,仍有約13%的上漲空間。 1月2日周四,美股2025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市場表現就頗為不平靜,雖然股指盤前高開,但盤中數次走低和拉漲交替出現,多空博弈激烈。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5-01-03 -
港今年IPO料1500億 全球三甲在望
圖:今年潛在大型新股及集資額概覽。 2024年新股市場開始復甦,其中下半年連續錄得多宗大規模新股上市,令市場氣氛大為改善。港交所在全年回顧中總結,截至12月20日本港共有66宗新股發行,集資總額達830億元,躍居全球四大新股市場之一。綜合多家會計師行數據,2025年新股數量將進一步升至80隻,集資額可升達1000至1500億元水平,料有望衝擊全球三甲。 去年「先A後H」潮流興起並為IPO市場增添活力。中國證監會於4月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提及支持內地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隨後已於A股市場掛牌的內地家電龍頭美的集團(00300)在9月成功上市,悉數行使超額配股權後的集資總額達357億元,是2021年後香港最大規模IPO。統計顯示,美的上市後本港「A+H」股數量達至149隻。 市場趨旺 去年多宗超購千倍 除美的外,去年香港亦錄得三隻集資超50億元新股,分別為順豐控股(06936)、華潤飲料(02460)和地平線機器人(09660)。據會計師行德勤統計,去年前五大IPO集資總額達560億元,按年大漲227%。 2024年打新潮出現回暖。綜合德勤及港交所數據,草姬集團(02593)以6082.6倍超額認購成為為去年「超購王」,排名第二的是晶科電子(02551),超購倍數達5676.8倍,第三至第五位分別為優博控股(08529)、元續科技(08637)、卡羅特(02549),均獲1000倍以上超購。相比之下,2023年「超購王」中旭未來(09890)僅獲103倍超額認購,反映2024年新股認購情緒得到極大改善。 獲得改善的不只是市場氣氛,18C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發行亦取得進展。2024年迎來3隻18C新股,分別為晶泰控股(02228)、黑芝麻智能(02533)和越疆(02432),另外現已遞交招股書的希迪智駕同樣經18C規章申請上市;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等發起的匯德收購成為首個完成De-SPAC交易的SPAC公司,並更名為獅騰控股(02562)。 優化上市申請審批助增量 期內並迎來多項IPO市場改革。去年6月正式實施的庫存股份機制,有助發行人進行股份回購及再出售庫存股份,為發行人在資本管理上提供更大靈活度;隨後證監會與港交所在8月宣布對18C及SPAC上市新規進行為期3年的短期修改,其中涉及18C的修改將已商業化和未商業化的特專科技公司最低市值要求分別下調20億元。 另外,證監會與港交所在去年10月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其中包括加快合資格A股公司的審批速度,並為準申請人及其顧問在制定上市計劃方面提供更大的確定性和透明度;港交所還於12月就優化IPO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進行為期3月諮詢,其中涉及將現有的基石投資者6個月禁售期調整為每3個月解禁50%。
2025-01-02 -
高盛年度預測:“川普2.0”十大關鍵問題
2025年,美國GDP會超預期嗎?通脹、勞動力市場又會繼續放緩嗎? 12月29日,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及其團隊發布報告《美國經濟分析:2025年十大問題》(US Economics Analyst: 10 Questions for 2025),概述了明年將影響美股市場的十大關鍵主題,並針對相關問題提供了分析與解答。 高盛預計,明年美國的經濟、消費增長將超過市場普遍預期,但高盛依然比市場鴿派,預計美聯儲將在2025年3月、6月和9月再降息三次,高盛認為,特朗普不太可能解雇或降職鮑威爾。 1. GDP增長會超過市場普遍預期嗎? 會。Hatzius等人預計,2025年美國的GDP按Q4/Q4計算的同比增長率為2.4%,略低於高盛此前預期的2.5%,但仍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2%。 這種增長主要得益於強勁的消費者支出、穩健的實際收入增長以及健康的商業投資。 Hatzius也補充道,雖然對美國明年的經濟預期較好,但也存在下行風險,主要是貿易緊張局勢回歸,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關稅報復並增加不確定性,從而抑制投資。 此外,Hatzius等人表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變化將在2025年對增長造成壓力,但到2026年會帶來提振,大致抵消增長壓力。移民減少和關稅增長對經濟的拖累可能會更早顯現,而減稅的提振作用需要立法支持,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 2. 消費者支出增長會超過市場預期嗎? 會。Hatzius等人預計,2025年美國的消費者支出增長將達到2.3%,與2023年和2024年保持一致。 一個關鍵支撐因素是健康的勞動力市場,預計會讓居民實際收入以約2.5%的穩定速度增長,覆蓋各收入階層。 此外,Hatzius預計財富效應將為居民支出提供額外的助力——家庭財務狀況保持強勁,並因股價的穩步上漲而進一步改善。 3. 勞動力市場會繼續放緩嗎? 不會。Hatzius等人指出,雖然今年美國勞動力市場相比前幾年略顯疲軟,但從歷史和國際標準來看,仍然保持強勁,許多人對7月觸發的薩姆規則過於擔憂了——畢竟,美國職位空缺數量仍然較高,也從未出現裁員螺旋(即失業導致消費減少,從而進一步引發失業)的跡象。 但Hatzius也指出,隨後許多人又過於迅速地認為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已得到解決,而事實上,從最新數據來看,美國勞動力市場狀況依然模糊不清,失業率回升至夏季的高點,而其他指標則顯示初步但並非明確的穩定跡象。 總而言之,高盛認為,失業率雖然需要註意,但他們仍然預計2025年美國失業率將下降至4%,原因有三: 職位空缺處於健康水平,強勁的最終需求增長應該會保持勞動力需求的穩健增長; 今年勞動力市場疲軟的主要原因是短期內難以完全吸收每月大量湧入勞動力市場的新移民人數,而這一趨勢已經明顯下降了,並將在2025年進一步減緩;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會議和12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上的言論表明,如果勞動力市場進一步疲軟,美聯儲領導層可能推動進一步降息以支持就業。 4. 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脹扣除關稅效應後是否會降至同比2.4%以下? 會。Hatzius等人預測,美國通脹將繼續下降,直到2025年底接近美聯儲2%的目標,其中核心PCE通脹扣除關稅效應預計會降至2.1%;如果包含關稅,通脹可能略微上升至2.4%。 Hatzius補充道,工資壓力的降溫、滯後性通脹的緩解、金融服務的穩定是通脹降溫的主要驅動因素。 5. 美聯儲是否會至少再降息50基點? 會。高盛預計,美聯儲將在2025年3月、6月和9月降息,以每季度或每隔一次會議的頻率再降息三次。 雖然Hatzius等人認為,一些美聯儲官員似乎不願意降息,而且關稅的風險和實際影響可能會限制美聯儲明年降息的空間,但是,高盛的基線預測和基於概率加權的預測,都比市場的定價更為鴿派,原因有二: 高盛相信通脹正在走低,預計到明年3月美聯儲會議時,核心PCE年率將下降近0.3個百分點; 高盛認為,特朗普政府第二屆任期下的政策變動對通脹的影響是溫和的,整體利率將繼續下行。並且,激進的政策變化可能會帶來雙向的利率風險,例如2019年,美聯儲在關稅引發金融狀況緊縮後,優先考慮了就業風險,而不是一次性的通脹沖擊,因此實施了75基點的“保險性降息”。 6. 美聯儲對中性利率的預估是否會從3%上調為至少3.25%? 會。高盛此前曾指出,美聯儲FOMC成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調他們的中性利率預估,因為市場定價和美聯儲工作人員總結的計量經濟學模型預測都指向比FOMC成員當前的預估高得多的水平。從那時起,FOMC成員的長期利率預估中位數已經從2.5%上升到了3%。 Hatzius表示,2025年這一預估可能還會進一步上調,因為高盛最新的模型更新顯示,中性利率的範圍為2.8%-4.6%,名義平均值為3.8%,而市場定價則更高。 7. 特朗普會尋求解雇或降職鮑威爾嗎? 不會。特朗普在第一屆任期內,多次表示希望解雇鮑威爾並找一位能夠降低利率的人來替代他,而FOMC已經表示,預計在明年1月的會議上不會降息——如果真是這樣,無疑會加劇白宮和美聯儲之間的緊張局勢。 但是,Hatzius等人認為,特朗普不太可能解雇或降職鮑威爾,原因有二: 特朗普的第一屆任期已經證明,總統不能隨意解雇美聯儲主席,因為法律只允許因“正當理由”解除主席職務,而法院不太可能認定“未降息”屬於解除主席職務的正當理由; 鮑威爾的任期到2026年結束,而白宮可能會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考慮美聯儲主席的接任人選,等待的時間並算不長。 8. 凈移民會變成負值嗎? 不會。高盛表示,特朗普上任後,白宮可能會收緊移民政策,國會也可能會在明年增加執法資源,預計凈移民數量下降至每年75萬人(疫情前平均為每年約100萬人,2023年達到了約300萬人)。 並且,這75萬主要為合法移民,驅逐出境的非法移民將大致抵消尋求庇護者和非法進入美國的人員。 9. 白宮會采取普遍關稅嗎? 不會。高盛認為,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20%的普遍關稅會帶來嚴重風險,白宮會傾向於避免與普遍關稅相關的潛在經濟成本和政治風險。 Hatzius等人估計,如果在高盛基準預測中的關稅基礎上,再加10%的普遍關稅,美國通脹在峰值時將略微超過3%,對GDP增長的負面影響峰值將增加0.75個百分點到1.25個百分點,並可能導致嚴重的美股市場拋售。 10. 國會是否會實質性地減少原始赤字(primary deficit)? 不會。高盛預計,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將全面延續2017年稅改中的部分稅收減免政策,恢復一些已過期的企業投資激勵措施,以及適度的個人稅收減免,價值約占GDP的0.2%。高盛還預計,聯邦政府支出將增長,特別是在國防領域。因此,高盛預測美國原始赤字占GDP的比例將在明年大致保持穩定。 Hatzius等人還提到,眾議院共和黨領導層最近承諾尋找方法削減2.5萬億美元的強制性支出項目,特朗普團隊也表示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可以從聯邦預算中削減至少2萬億美元,但高盛認為,這些提案不太可能轉化為明年甚至2026年支出和赤字的實質性減少,原因有二: 國會中的共和黨人不太可能支持大幅削減國防支出,特朗普也不太可能支持大幅削減醫療保險或社會保障,而削減非國防性可自由支配支出也不太可能帶來足夠的節省,以顯著改變初級赤字的走勢; 這些削減無論如何都需要民主黨的支持,因為年度支出法案是與共和黨計劃通過黨派立場進行“和解”程序的財政政策改革分開的。盡管國會共和黨人可能會削減其他福利項目,例如醫療補助,但這些措施可能會在幾年內逐步生效,而且高盛預計這些節省的資金將用於資助新的稅收減免,而非減少赤字。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31 -
“真香定律”壓倒一切,華爾街“欲拒還迎”擁抱比特幣
今年比特幣漲勢驚人,與比特幣相關的交易熱潮席卷華爾街,曾嗤之以鼻的大型投行們態度180度大轉彎。 周末,前美國銀行股權投資主管的Craig Coben在《金融時報》一篇專欄文章中指出,華爾街投行對加密貨幣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轉變,曾經對加密貨幣敬而遠之的大型銀行,如今紛紛參與其中,這一變化反映了金融界對加密貨幣態度正在發生深刻轉變。 Coben列舉了今年相關的交易,隨著加密交易規模的擴大,參與承銷的銀行名單在不斷增加: 巴克萊銀行和花旗今年多次為比特幣投資公司MicroStrategy牽頭可轉換債券發行,高盛為服務比特幣礦工的數據中心運營商Applied Digital籌集資金,摩根大通則為比特幣挖礦和基礎設施集團Core Scientific、Mara和Iren承銷了大量可轉換債券...... 從避之不及到趨之若鶩,華爾街一步步丟掉了最初的堅持,Coben感慨風向變了: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曾將比特幣稱為“欺詐”和“龐氏騙局”,監管擔憂加深了這種冷淡,加密貨幣交易成為較小投資銀行的業務。 而2024年1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準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標誌著一個分水嶺。 此外,特朗普可能再次當選總統,這預示著SEC將采取更加友好的加密貨幣政策,與現任主席Gary Gensler的懷疑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更重要的還是收入,與潛在的巨大收入相比,聲譽的擔憂顯得不那麽重要。Coben表示在比特幣市場中,交易費用現在相當可觀: 根據IFR數據,2024年已發行超過13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相關可轉換債券,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最近一個季度,這意味著至少2億美元的承銷費收入,MicroStrategy的210億美元股票發行向承銷銀行支付2%的費用,這種潛在收入讓保留聲譽成為一種奢侈。 不過,當銀行在決定是否全身心投入加密貨幣業務時,面臨著一個核心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嚴格的法律把關、在招股說明書中充分披露風險因素來確保安全?或者說,與這個被許多人視為高度投機的行業產生關聯是否風險太大? Coben分析認為,一旦有幾家銀行打破常規,其他銀行就會很快跟進,畢竟沒有銀行家願意向老板解釋為什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或在排行榜上下滑。 這取決於每家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戰略前景,不同類型的加密貨幣相關公司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特征。例如,像Coinbase這樣的成熟交易所可能與比特幣礦工或MicroStrategy這樣的投資工具有著不同的風險狀況。 一旦有幾家銀行打破常規,其他銀行就會面臨跟進的壓力。集體行動更安全,如果出現問題,也不會有單一銀行成為眾矢之的。競爭本能也起著重要作用,畢竟沒有銀行家願意向老板解釋為什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或在排行榜上下滑。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30 -
“新美聯儲通訊社”:美聯儲正試圖評估特朗普影響
當地時間27日,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Nick Timiraos發表文章稱,美聯儲正試圖再次評估特朗普新政府對於美國經濟和通脹的影響。 特朗普上臺在即,美聯儲上調通脹預期 現在,他們預計明年(剔除食品和能源)核心通脹率將降至2.5%,高於此前預計的2.2%。此外,19名官員中有15人認為,通脹可能高於預期,較9月份的3人大幅增加。 然而,美聯儲經常強調其利率政策需要“前瞻性”,這意味著需要考慮未來的價格壓力和就業狀況預測。這種平衡的傾向在過去兩個月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美國財政部長提名人斯科特·貝森特 (Scott Bessent) 淡化了特朗普提議的關稅對通脹的影響,認為關稅不會導致企業持續提高價格。 關稅不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如果一種東西的價格上漲,除非你給人們更多的錢,否則他們在另一種東西上花的錢就會減少,所以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鮑威爾上周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些美聯儲官員在最新預測中考慮了潛在的政策變化,而另一些則沒有。鮑威爾否認11月大選是官員們通脹前景更為悲觀的主要原因,而是指出最近通脹數據更為堅挺。 這符合他長期以來維護美聯儲文化的努力,即重視非政治性、冷靜的分析。官員們在競選期間或新政府進行變革性政策改革時可能會發現自己受到政治關註。新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改革的影響也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表示: 2018年,美聯儲模擬了關稅上調的影響,並得出結論,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央行就可以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避免降息:家庭和企業預期通脹保持在低位,且物價上漲迅速傳導至經濟。 鮑威爾表示: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