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港交所總裁:中國金融大發展是巨大機遇 香港需持續提升競爭力
港交所總裁歐冠升週三(1月19日)午間網路日誌稱,世界各個市場參與者的相互聯繫會越來越緊密,中國金融的大發展對香港來說是巨大機遇。 他強調,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機遇,香港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持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中國金融大發展是巨大機會 他認為,香港需要把握中國金融大發展的巨大機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是中國金融大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展望未來十年,他相信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內地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規模十年後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中國內地債券和股票的總市值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從18.6萬億美元激增至30.7萬億美元。 他指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未來10-15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是這一巨變的主要推動力。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家庭將開始把部分儲蓄(總規模可能高達50萬億美元)搬家到資本市場投資金融產品,而深化改革將推動內地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提速,從而加速那些通過香港進出中國市場的跨境資本流動。 他表示,雖然不能拿過去的增速進行簡單的線性預測,但即使以保守的增長速度來做假設,他也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內地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00萬億美元,相當於在十年內增至今天美國金融市場的規模。 中國金融大發展加速跨境資本流動 歐冠升指出,推動中國金融大發展的趨勢主要來自國內家庭財富投向股票和債券市場的資產再配置、國際資本的持續流入,以及國內機構投資者的不斷壯大。 他說,根據麥肯錫公司的預測,內地家庭可用於投資的資產規模驚人。內地資產規模將從2020年的 205 萬億元人民幣(32萬億美元),增至 2025 年的 328 萬億元人民幣(52萬億美元)。 隨著資產基礎的增長,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更多資本從儲蓄和房地產投資流向資本市場和企業。 實際上,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和國際投資者的參與,他已經看到跨境資本流動在提速 —滬深港通計畫、國際指數提升A股納入比重和新產品的不斷湧現,正在激發和滿足全球投資者對於多元資產配置的需求。 中國金融大發展帶來四大變化 他指出,首先,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額在全球市場的占比正在上升,根據安永的數據統計,中國股票市場(包含香港和內地)2021年上半年共募集資金603億美元,同比增長95%,占全球市場同期融資總額的27.2%。 在鼓勵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下,中國新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未來融資需求十分強勁。 根據胡潤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74家,總數達到301家。 這種高速增長不僅僅體現在股票市場上,也體現在中國的債券市場上:截至2020年底,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18.6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在短短八年內規模翻了兩番。 預計近兩年實行的一系列債券市場改革,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債券市場的高速增長。 他還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群體也在發生變化。 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外資本加速流動和融合,投資中國市場的國內外投資者都將越來越成熟。 各種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為這一融合提供了強大支持。港交所致力於不斷完善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計畫,例如,不久前債券通南向交易的開通,以及最近宣佈即將把ETF納入滬深港通的好消息,相信將迎來兩地資本市場更高效的雙向資本流動 。 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或許將是推動變革的最強催化劑。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貿易結算和跨境投資需求都呈現指數化增長,再加上2016年人民幣被國際貨幣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他相信人民幣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國際投資者將會越來越看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 香港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多年來香港既是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首選,也是中國資本投資海外的首選,同時也是一大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截至2021年11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達到8687億元人民幣。 香港還是新經濟公司的主要融資中心,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轉型提供融資支持。新經濟公司的融資在香港市場新股融資總額中的占比逐年攀升,從2019年的49%上升至2020年的64%和2021年的87%。 尤其自2018年上市改革推出後,香港今天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2021年共有34家生物科技及醫療公司在香港上市,上市宗數全球排名第一,融資總額全球排名第二。 歐冠升表示,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港交易所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與改革措施,備受市場歡迎,例如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不斷擴大滬深港通投資標的,以及引入新的SPAC上市機制。 種種跡象表明,儘管國際地緣政治局勢複雜,全球資本市場之間並沒有脫鉤,恰恰相反,它們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跨市場投資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旺盛。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1-19 -
招銀旗下Aquila公司正式遞表 香港SPAC機制有望破冰
隨著香港SPAC上市機制正式落地,港股市場迎來首個SPAC公司。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週一晚間向港交所遞表,其發起人為招銀國際資產有限公司、AAC Mgmt Holding Ltd,聯席保薦人、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為摩根士坦利和招銀國際。 SPAC即為空殼公司,該類公司成立目的是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進行集資,並以集資所得收購或合併有經營活動的目標公司,進而後者達到借殼上市目的。近年來,SPAC上市機制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一度熱議,並在2021年成為美股最熱門的上市融資方式之一。 根據招股書介紹,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是一家註冊於開曼群島的公司,其成立之目的主要是為一家或多家公司(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購目標)進行業務合併。同時其中提及公司並購目標,將關注亞洲市場新經濟行業,例如綠色能源、生物科技、高端製造及相關行業的公司。 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是由招銀國際資產管理和AAC Mgmt Holding組成,招銀國際資產管理及AAC Mgmt Holding分別持有這家SPAC公司的90%及10%已發行股份。 據相關介紹,招銀國際資產是由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資產管理公司,而招銀國際金融是招商銀行(600036.SS)(03968.HK)的全資子公司。 招股書中還提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購目標的相關指引,首先是所並購對象在新經濟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其次是具有有利的長期增長前景,隨後是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最後是符合ESG理念。 招股書稱,在SPAC上市之日起的36個月內須完成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購交易。根據最新公佈的上市規則,若上市公司未成功完成並購行為,則權證於屆滿日將毫無價值,以及上市公司將終止所有業務。 認股權證是SPAC籌集資金的一種工具,認股權證在上市前發行,一般會向SPAC的早期投資者發行。如果未來SPAC合併上市的公司股票大漲,那麼這些持有認股權證的早期投資者將能獲得巨大收益。 此外,SPAC交易限制還包括:在完成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購交易前,公司及發起人以及其各自的董事及雇員禁止買賣公司的任何上市證券(包括A類股份及上市權證)。 A類股份及上市權證不得由並非專業投資者的香港公眾人士買賣。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1-18 -
時隔21個月MLF利率終下調,降准之後貨幣政策再出“降息”大招
2022年首月,正如市場所預期,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下調了;但超出市場預期的是,這次調整幅度是10個基點。 1月17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2年1月17日人民銀行開展7000億元MLF操作和100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分別為2.85%和2.10%。 這是自2020年4月以來,MLF利率首次出現下調,此時距離2021年12月降准剛剛1個月。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此次MLF續做“量增價降”,力度超預期,體現央行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穩定市場信心;同時,政策性降息將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疊加結構貨幣政策工具效果顯現,央行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利率錨,隨著此次MLF利率的下降,業內普遍預計,本月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也將同步下調。 1月17日,滬深股指早盤強勢走升,截至上午收盤,上證指數報3542.03,漲0.59%;深證成指報14342.03,漲1.35%;創業板指報3167.94,漲1.56%;北向資金淨買入超30億元。 MLF“降息”釋放積極信號 時隔21個月,MLF終於迎來了利率下調。對於此次調整,市場期待已久。此前就有分析指出,1月是重要的降息窗口期。 “主要是經濟面臨三重壓力,近兩月的金融數據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偏弱,另外,美聯儲加息可能時間提前、力度加大,都是促成本次降息的原因。”光大銀行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對記者說道。 具體來看,在經歷2021年7月和12月兩次降准之後,2021年12月信貸餘額增速延續回落趨勢,且已降至11.6%,創2002年6月以來最低,央行在2021年8月和12月兩次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上均提出,要“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 “這意味著為了穩住信貸增速下滑勢頭,特別是激發實體經濟貸款需求,貨幣政策需要在降准之外再出降息大招。”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而且從貸款利率來看,也存在降息的必要性。2021年9月末,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5.3%,較6月水準走高10個基點,企業貸款融資成本環比走高,在PPI仍處高位的情況下,當前降成本訴求仍高。因而,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降低政策利率進一步引導LPR下行存在一定必要性。同時,“與降息相對應,我們看好寬信用,其主要目的為穩增長。” 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也是影響此次降息的一大因素。剛剛公佈的12月70城房價數據顯示,70城二手房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36%,降幅較上月略微收窄0.01個百分點,已是房價連續第4個月下跌。王青分析稱,綜合以往房地產市場下行週期及央行政策利率調整過程,在當前房地產市場運行態勢下,通過降息穩定房地產市場運行的迫切性較高。 此外,在高通脹壓力下,今年美聯儲將加快政策收緊步伐,其中包括可能在年底實施縮表,甚至最早3月就可能啟動加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促進了此次的降息。“為避免國內降息與美聯儲加息‘撞車’,進而給人民幣匯率帶來較大下行壓力,央行1月降息落地,體現了貨幣政策操作的前瞻性。”王青說道。 隨著MLF利率的下調,業內的共識在於本月LPR利率也將同步下調。交銀金融研究中心判斷,本月一年期LPR可能下調5~10BP,五年期LPR可能同步下調10BP。這將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疊加結構貨幣政策工具效果顯現,央行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大。 王青預計,在降息帶動下,接下來信貸、社融及M2增速整體上將進入一個較快上行階段,寬信用進程將明顯加速;與此同時,綜合考慮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也在積極推出有利於穩增長的政策措施,預計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同比有望保持在5.0%以上,進而確保宏觀經濟增速保持在潛在經濟增長區間(5.0%~6.0%)。 招商證券宏觀團隊還表示,鑒於降息具有強烈的信號指示意義,央行選擇年前調降MLF利率,可能多從提振企業預期、穩定就業來考慮。如是,近期央行可能還會推出降准、調降7天逆回購利率等多項政策措施,集中火力扭轉市場預期,“春季躁動”行情依然可期。 李超也分析,對於權益市場,降息可適度緩解非穩增長鏈條相關行業的下行壓力,看好股市的結構性機會,一是金融領域尤其是銀行板塊可能有突出表現,主要受益於一季度天量信貸帶動銀行業務規模增長;二是地產及其後週期相關板塊,可能受益於“租購並舉”背景下的地產投資超預期;三是基建相關的建築建材領域,可能受益於一季度基建專案發力前置,此外也將受益於地產投資超預期。 “增量”護航節前流動性 除了利率下調外,在規模方面,此次MLF操作為超額續做。本月MLF到期規模為5000億元,而此次操作規模為7000億元,對沖到期規模後,將向市場釋放長期資金2000億元。 “這主要是考慮到春節前適度加大流動性投放。”周茂華稱,由於繳稅、政府債發行等因素影響,近期資金面出現波動,央行通過加大流動性投放,可維穩跨節資金面。 王青也表示,此次MLF加量續做可以視為央行春節前流動性安排的一個組成部分。基於此,與去年春節前相比,今年央行在春節前的流動性安排增加了全面降准(2021年12月已全面落地),因而預計今年節前市場資金面波動性將比2021年同期有顯著回落。 據悉,2021年春節前的1月29日,DR007(銀行間7天期質押式回購零利率)最高達到7.5%,DR001(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零利率)更是曾沖高至13.0%。而隨著此次降息的落地,今年節前再現短期“錢荒”的可能性不大。 最新數據顯示,1月17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方面,短端品種多數下行。其中,隔夜品種下行9.6BP報2.113%,7天期下行3BP報2.183%,1個月期下行0.1BP報2.428%。 此外,王青還分析稱,1月MLF續做沒有縮量,表明本月未再繼續用降准資金置換到期MLF,這很可能意味著12月降准釋放的1.2萬億元資金中,用來置換到期MLF的金額為4500億(即12月央行用降准資金置換4500億到期MLF),即長期流動性淨投放規模為7500億。作為對比,7月全面降准置換到期MLF後,淨投放為6000億。“這表明全面降准的實際政策力度在逐步增強,也可視為逆週期調控加碼的一個信號。” 不過,還需注意的是,儘管1月MLF利率下調幅度超出預期,已基本兌現當前市場對今年降息的全部預期幅度,但利好兌現並不代表利好出盡。周茂華稱,這整體不會改變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主要是考慮到國內經濟不平衡,結構性問題突出,外部金融環境趨勢收緊,客觀要求貨幣政策提升精准質效,預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更注重結構工具調整。 王青也認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大、尤其是房地產市場下行趨勢未止的情況下,難言本輪貨幣寬鬆將止於此次降息,後續貨幣政策走向仍需密切觀測經濟基本面和房地產市場邊際變化。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1-17 -
聯合國發佈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
當地時間13日,聯合國發佈了2022年度《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報告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勞動力市場問題、持續的供應鏈挑戰和通脹不斷增加的壓力,全球經濟面臨著較大壓力。 聯合國預測,在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5%後,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降至4%和3.5%。 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由強勁的消費者需求及部分貨物交換投資帶動,但主要經濟體在2021年底增長均減緩。 報告指出,更高的不平等將成為疫情的長期負面影響。報告指出,在全球從疫情中恢復的過程中,發達國家的經濟恢復速度明顯快於發展中國家。而如美國在內的富有階層財富增長速度要明顯快於低收入階層,這造成了國家內和國家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成為又一個挑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是時候縮小這些差距了,如果我們團結起來,全人類作為一個大家庭,我們將會讓2022年成為所有人民和經濟的真正恢復之年”。 *本文來自央視網
2022-01-14 -
融創擬再次配股融資45億港元 孫宏斌持股比例降至38.75%
為補充流動性,融創中國(01918.HK)在短短兩個月內進行兩次配股融資。 1月13日早間,融創中國發佈配售現有股份及認購新股公告。公告顯示,融創中國控股股東以每股10港元配售4.52億股配售股份,並有條件同意以配售價每股10港元認購4.52億股認購股份。 據悉,配售股份及認購股份分別占融創中國現有已發行股本的約9.05%,及經認購事項擴大後該公司已發行股本的約8.30%。本次配售事項以及認購事項完成後,該公司第一大股東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再次下降,股權將由約42.25%減至約38.75%。 此次認購事項所得款項總額為45.20億港元,折合約5.8億美元,配售價較1月12日收市價每股11.80港元折讓約15.3%。配股所得款項淨額約44.84億港元,折合約5.75億美元。 “進行配售事項及認購事項旨在進一步擴大公司股東基礎,優化公司資本結構。”融創中國方面表示,擬將認購事項所得款項淨額中約50%用於公司一般運營資金,約50%用於償還貸款。 “此次股份配售後,公司短期沒有計畫再通過向市場配售新股或配售子公司融創服務老股進行股權融資。”融創中國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在發佈配股融資公告後,1月13日融創中國早盤低開14.92%,盤中一度下跌近20%,截至午盤,跌幅收窄至16.10%,報9.90港元/股。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兩個月前,融創中國已經進行過一次配股融資,而相較上次配股,本次配售價格出現下滑。 2021年11月13日,融創中國配售3.35億股公司股份,每股價格15.18港元,募資約50.85億港元。而本次配售價為每股股份10港元,較上次配售價格下降了34.12%。 對於此次配股,融創中國相關人士表示,“目前行業政策環境回暖,我們對未來市場和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充滿信心。雖然公司有足夠現金應對短期到期的債務,但是鑒於短期內外部環境仍有可能存在不確定因素,我們出於謹慎考慮決定把握地產板塊最近的回調,通過向市場配售募集額外的股本,以使公司有更充足的資金和能力應對市場和環境短期的不確定性。” “1月是房企還債的高峰期,目前房企資金普遍不寬裕,融創也不例外,通過配股能夠緩解債務壓力,等過完1月份資金情況或將有所緩解。”一位接近融創的人士告訴記者。 “在行業持續調控+三道紅線監管環境下,融創有必要積極去化回籠資金降低杠杆,且必要時通過股權融資持續降杠杆行動,在符合化解風險趨勢下留存實力。”海通證券分析師表示。 據記者初步估算,融創中國在近段時間內,通過出售專案、配股、控股股東無息借款、出售貝殼股票等方式融資超過200億元。 在業績方面,克而瑞數據顯示,2021年,融創中國共實現合約銷售金額5976億元,在房企銷售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僅次於萬科和碧桂園。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1-13 -
陶冬:美聯儲縮表是今年政策領域最大的灰犀牛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在1月份的國會聽證會上,直言“儘管仍在疫情中,經濟動能在迅速增強,加大了供應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導致高企的通貨膨脹”。“我們知道高通脹的代價。”美國貨幣政策掌門人誓言,“我們會使用工具來支持經濟和強勁的勞工市場,來防止高通脹紮根。” 鮑威爾在通脹問題上的言論進一步提高語調,也暗示著聯儲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出招更快速、更密集、更兇狠。 美國聯儲在2021年的多數時間,堅持所見的物價上升來自於產業鏈中斷或運輸瓶頸,因此是暫時性的。這種結論使得貨幣政策落後於形勢,服務業工資直線上升,並觸發史無前例的員工跳槽熱。服務業占美國經濟七成以上,成本上升而需求顯著復蘇,推動了一輪服務業漲價,並帶起新的通脹預期。這明顯不是暫時性的,並具備自我生成能力。 聯儲在去年12月初,開始改變立場,不再視通貨膨脹為暫時性的,隨後在當月的公開市場委員會上全面轉鷹,在減少購債額度和提高利率上變得更積極主動。聯儲言論轉身後所隱含的政策提速之快,自上世紀80年代後是罕見的。 聯儲3月份完全停止買債,這是板上釘釘的,市場也已經將此充分反映在資產價格上了。聯儲調高政策利率,目前的官方預測(利率點陣圖)是2022年三次,2023年三次,2024年兩次,但是有可能將加息步伐略微加快,資金正在權衡每季度加息一次的可能性。 真正讓市場擔心的是聯儲是否會突然宣佈收縮資產負債表,將已經製造出來的流動性部分回收。如果說聯儲的三板斧中哪一件尚未被市場充分消化的話,那就是縮表。如果說,聯儲的三板斧中哪一件透明度低難以捉摸的話,那就是縮表。筆者認為,鮑威爾最新講話的隱含之意,就是縮表可能會在不久將來被提上政策議事日程。 摩根大通CEO戴蒙指出,“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從未如此強勁過。”筆者深感認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美國前所未見的龐大的貨幣刺激措施,聯儲現在的資產負債表是疫情前的2.5倍,是雷曼危機前的十倍。既然危機已去,通脹成為威脅,回收流動性符合邏輯,符合常識。由於物價高企,聯儲所受到的政治壓力也越來越大。 然而,就像人胖上去之後,並不是一下子可以減肥到原型的,因為身體已經習慣於新的常態。無論是經濟還是房市還有證券市場都需要作出調整,更需要時間。如果聯儲處理縮表不當,是灰犀牛性質的事件,是今年可見的重大不確定性。 從上一次聯儲實施貨幣環境正常化看,市場對縮減購債沒有什麼反應,對早期加息也反應有限,但是對縮表就有強烈的反應。還記得2018年第四季度美股大跌嗎?還記得2019年初Repo(證券回購市場)飆升嗎?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1-12 -
IMF原首席經濟學家全面反思低利率環境下的財政政策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各國的政策實踐引發了對財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審視。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發表新著,對近十年來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策界關於財政政策的討論進行了回顧,全面反思了財政政策的作用,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界對財政政策的最新思考,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低利率常態化迫使對財政政策再思考 全球無風險利率在過去700年趨勢性下降,近40年尤為顯著。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日本、歐元區和美國的無風險利率每年分別以20、18和15個基點的速度穩步下降。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已接近零利率水準。事實上,全球無風險利率自14世紀以來一直以1.2個基點的速度持續下行。利率下行既不是由全球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等短期衝擊引發,也並非央行政策所致——央行通過錨定中性利率以實現充分就業,但貨幣操作本身並非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利率下降是由深層次的低頻因素所致,這些因素短期內難以逆轉,因此全球經濟很可能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布蘭查德認為,儲蓄是解釋利率下行的關鍵變數,而決定儲蓄走勢的長期因素包括人口結構變化和資產投資偏好等,這些也是過去40年利率下行的深層次原因。展望未來,人口結構方面,生育率降速放緩、“嬰兒潮一代”步入退休,只要預期壽命的延長仍將維持原速並主導人口趨勢,就將進一步推升儲蓄率。資產偏好方面,金融危機後的流動性監管加強和人口老齡化等趨勢,都將使全球對安全和流動性資產的需求居高不下。可預見的是,這些因素都將對未來的利率走勢持續造成下行壓力。 利率低於關鍵閾值意味著必須全面反思財政政策。當前,中性利率已突破兩個關鍵閾值: 一是中性利率已低於經濟增長率(r*<g),意味著政府借貸成本低於回報。換言之,財政緊縮和削減債務的機會成本更高。 二是中性利率已常態化地低於貨幣政策能夠實現的最低實際利率(r*<rmin),意味著僅依賴貨幣政策,已無法實現維持充分就業、潛在產出等宏觀目標。而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和公共投資,一方面可以提振總需求,另一方面可將中性利率推升至有效下限之上,進而為央行留有政策調整的餘地。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對財政政策的定位和角色進行再思考。 低利率環境下的債務可持續性不能用簡單指標衡量 第一,實際利率低於經濟增長率(r<g)的前提,改變了債務可持續的含義。當實際利率小於增長率(r<g),意味著債務增長的速度小於經濟增長的速度。這使得政府在持續存在財政赤字的同時,能夠保持債務比率的穩定甚至下降,而無需通過創造更多的財政盈餘來維持債務的可持續性。因此,對債務可持續性的衡量不應糾結赤字或基本赤字的規模,這也改變了傳統財政收支平衡的評估視角。 第二,債務可持續本身是一個概率和動態的概念,不應簡單劃定紅線。布蘭查德指出,如果債務比率激增(或至少穩步增長)的概率非常低,那麼債務就是可持續的。減少債務水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利率與增長率之間(r-g)的動態發展。然而,目前關於債務可持續性的規則都還是簡單劃定紅線的思路,如歐洲《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規定了60%的債務比率與3%的赤字率;德國的“黑零”規則旨在確保財政赤字始終清零等。這些量化規則雖然可以確保債務可持續性,但會浪費可用的財政空間,有時是以高昂的產出成本為代價。 第三,即便設置“紅線”,按照債務和赤字的水準來劃定的方法並不合理。布蘭查德認為,對債務可持續的評估分為兩個步驟。其一,當債務尚未激增時,評估應取決於當前和未來的財政收支餘額、實際利率和增長率。根據債務發展的動態性,應該讓最低財政收支餘額成為償債能力的函數,而非債務率的函數,在貨幣政策利率受到有效下限約束的情況下允許偏離這一界限。其二,若債務已處於激增的路徑,則需要對政府維持債務可持續的意願和能力進行評估,具體參考指標包括政府的性質和公信力、債務調整規模和到期時間、最初的稅收水準等。 第四,需要對公共投資單獨考慮。公共投資與政府融資方式應遵循“分離原則”。公共投資一定程度上可帶來未來財政收入的增長,在不威脅債務可持續性的情況下,部分資金可來自於債務融資,特別是在政府借貸成本小於投資回報(r<g)的情況下。傳統劃定債務紅線的方式無疑造成了公共投資的低效縮減。但這並不意味著公共投資都應該通過債務融資推進。如果所投專案不能產生足夠多的財政收入,或是宏觀穩定目標受到威脅,則需要更多訴諸稅收和財政轉移等方式,甚至需要對公共投資本身的合理性進行重新評估。 與布蘭查德上述考慮不謀而合,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債務水準的降低不能通過提高稅收或削減社會支出來實現,也不能通過不合理的財政調整來遏制增長,而應通過合理的結構性改革來控制經常性的公共開支。歐盟應進一步改革財政框架和規則,支持政府不僅在危機應對期間,也能在事關地區長期福祉的領域,通過債務融資進行大規模的公共投資,這將有助於改善歐盟債務的可持續性。“下一代歐盟”計畫在評估公共投資品質和債務融資方面提供了成功藍本。目前,歐盟的債務比率已經企穩,並預計在2022年實現下降。 低利率環境下的財政政策應更加有為 第一,低利率環境下,當貨幣政策觸及有效下限,財政政策需要發揮作用,而且乘數最大。在沒有有效下限的情況下,央行可將政策利率設定為等於中性利率,從而將產出維持在潛在水準。但當央行受到有效下限約束時,名義利率越接近有效下限,貨幣政策穩定產出的空間越小;當名義利率低於有效下限時,政策利率將無法錨定中性利率。此時,財政政策將代替貨幣政策用來維持潛在產出。從乘數效應來看,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財政擴張都會增加總需求;但當貨幣政策處於有效下限時,財政政策效果更強。 第二,低利率環境下,財政政策維持赤字的收益越高,成本越低。如前所述,當私人需求長期處於低位,中性利率越低,貨幣政策越難有充足空間穩定產出,或是應對嚴峻的需求衝擊。與之相對的是,由於實際利率相對增長率越低,即r-g的差值越大,赤字和債務的成本越小,收益反而越大,財政政策可釋放出更多空間以補償私人需求變化,更應發揮穩定宏觀經濟的主導作用。 第三,低利率環境下,最優財政政策應更偏向穩增長的需求。當貨幣政策受到有效下限約束時,財政政策面臨兩難,既要留有足夠空間對產出波動作出反應,又要確保債務可持續。布蘭查德指出,最優財政政策一方面需要將中性利率設定得足夠高,使貨幣政策未來有足夠的空間達到潛在產出,並有能力應對嚴峻的需求衝擊;另一方面又要足夠低,使債務的福利和財政成本的增速(r)不至於超過投資回報率(g),避免威脅債務可持續性。在利率足夠低的情景下,前者的成本收益比遠高於後者,故應更偏向穩增長的需求。 主要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及債務可持續性評估 如前所述,近年來主要經濟體的利率都已逼近零利率,貨幣政策受到有效下限約束難以發揮穩增長的作用,需要適當幅度的財政擴張提振產出和總需求,這也有助於改善債務可持續性。從三大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表現來看,歐盟在次貸危機後過於保守,美國在此次疫情期間則過於激進,而日本近年來的財政支持節奏大致合適。 歐盟方面,決策者在次貸危機期間過於關注債務可持續性,導致無論在應對危機還是復蘇階段,都未放鬆財政緊縮傾向。步入復蘇階段,財政政策急於從穩定產出轉向削減債務,極大限制了政府擴大公共投資、提振總需求的能力和空間。財政整頓成本高企,貨幣政策持續負重,進一步拖累已趨疲軟的地區復蘇進程。 美國方面,決策者相對低估債務可持續性的目標。疫情暴發後,政府採取的財政刺激規模過大,經濟過熱導致中性利率增長過快。而美聯儲的利率調整過於滯後,造成通脹及預期走勢大幅走高,這將迫使美聯儲至少在一段時間內超出預期地加息。由於債務規模短時間難以縮小,若利率突破r<g的臨界點,將嚴重威脅債務可持續性。 日本方面,決策者在債務可持續和穩定產出方面維持著恰當的平衡。面對長期停滯的經濟局勢,政府近30年來通過維持巨額赤字以穩定產出,目前來看是比較有效的策略。雖然日本的債務比率常年居於高位,但央行仍處於有效下限,產出也接近潛在水準,債務尚處可持續區間。但展望未來,若私人需求持續疲軟,債務比率持續上升,可能引發債務可持續性問題,提振需求應成為重中之重。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2-01-11 -
美聯儲“鷹變”餘震:新年才幾天,全球多家央行已率先加息
在許多業內人士眼中,隨著世界經濟在不平衡中艱難復蘇、美聯儲引領發達經濟體紛紛掉頭轉向,全球央行在2022迎來一個“加息年”,顯然已是大勢所趨。而眼下的實際情況似乎也的確如此:儘管進入新年才不過短短幾個交易日,但已經有多家央行在本周按捺不住,陸續採取了加息行動。 波蘭央行是今年最先加息的新興經濟體央行,該央行在1月4日就早早地宣佈將主要利率提高50個基點至2.25%。而在美聯儲本週三發佈的會議紀要顯露出縮表和提前加息的傾向後,多家南美央行——烏拉圭、秘魯和阿根廷央行,也在過去兩天裏先後宣佈了加息。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過去一整年都遲遲沒有任何貨幣政策行動的“最脆弱”新興經濟體阿根廷!土耳其在去年年底經歷的里拉貶值風暴,一度令所有市場人士為之側目。但即便土耳其市場的動盪加深,該國國內約36%的通脹率和阿根廷相比也依然是“小巫見大巫”——後者的通脹率已持續高達約51%。 而隨著阿根廷終於“繳械般”地無奈加息,新興市場年內的緊縮大勢似乎已無可阻擋。 InTouch Capital Markets的高級貨幣策略分析師Piotr Matys表示,“短期迅速走高的美債收益率正使得新興市場資產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在此背景下,那些央行尚未開始加息或實際利率仍為負值的新興市場貨幣可能尤其脆弱。” 外匯市場的一組數據顯示,在美聯儲紀要“鷹變”的週三當天,新興市場貨幣的動盪明顯加劇。MSCI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一度下跌逾0.4%,為三周以來的最大跌幅。 高盛全球外匯、利率和新興市場戰略聯合主管Kamakshya Trivedi表示,“當前的宏觀環境看起來對新興市場資產極具挑戰性,隨著全球範圍內經濟重啟的提振作用消退,增長率正在從峰值放緩,貨幣政策正在緊縮,一些大家熟悉的新興市場傳統問題再次出現,例如通貨膨脹、財政過度和政治不穩定等。” 以下是本周加息的幾大央行背景概述: 阿根廷央行 面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的收緊貨幣政策的呼籲,阿根廷央行在當地時間週四終於宣佈了一年多來的首次加息:將基準的Leliq利率從38%上調200個基點至40%。 此前,儘管國內通脹率已高達51.2%,但阿根廷央行仍將38%的利率水準維持了一年之久,因試圖在疫情期間印鈔為政府支出提供資金。不過,該行的做法與全球各國央行的緊縮浪潮形成了鮮明對比。IMF官員在去年12月便曾呼籲阿根廷央行調整貨幣政策,作為政府談判新方案的一部分,以重新安排約400億美元的付款。他們特別呼籲阿根廷的利率要超過通貨膨脹率。 阿根廷央行在最新聲明中表示,新的基準利率將符合央行2022年的計畫與目標,阿根廷政府希望通過利率政策讓本幣投資獲得實際回報,保持貨幣以及外匯市場穩定,進而促進經濟復蘇。 秘魯央行 在阿根廷央行加息的同一天,秘魯央行週四也宣佈將政策利率上調50個基點至3%,這是秘魯央行連續第六個月採取加息行動。在彭博事先的一份調查中,七位分析師中有五位預測秘魯央行此次將加息50個基點,兩位預測加息75個基點。 秘魯央行表示:“鑒於現有的資訊,我們認為在未來幾個月繼續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是合適的。”秘魯央行的決策者還指出,他們正在密切關注通脹預期和經濟活動的演變,以決定適當的貨幣立場。 由於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秘魯12月份CPI已達到了13年來的最高水準6.4%,而該國央行的通脹目標僅為2%,上下浮動一個百分點。目前,隨著整個拉美地區的通脹率指標普遍超過目標水準,幾乎所有主要拉美央行都在積極撤回刺激計畫並轉向加息。 波蘭央行 波蘭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在本週二宣佈將該國主要利率提高50個基點至2.25%,自此成為了年內全球首個宣佈加息的央行。 波蘭11月CPI增速已高達7.8%,為20年來最高。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勞動力短缺、薪資快速增長以及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大幅推升波蘭國內物價水準,是波蘭央行最終選擇在新年伊始加息的主要理由。 波蘭貨幣政策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稱,委員會未來幾個月的決定將繼續旨在將通貨膨脹降至與央行中期通脹目標一致的水準,以確保中期價格穩定和支持疫情衝擊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2-01-07 -
華爾街「股債雙殺」 人民幣資產仍被看好
進入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就陷入動盪。5日召開的美聯儲會議紀要釋放「鷹派」信號,引發全球性金融風暴,華爾街「股債雙殺」,外匯市場湧現貶值風潮。而中國金融市場依舊以我為主,1月6日,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728,上調51點,今年前3個交易日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保持輕微的升值。而6日的中國內地股市也反覆回穩。 全球金融動盪加劇 周三,美聯儲公布了2021年12月14-15日的政策會議紀要。在12月的會議上,決策者決定加快每月縮減購債的步伐,並表示將在今年加息三次。不僅如此,他們還調整了對通脹和經濟增長的展望。紀要發布後不久,華爾街便遭遇了「股債雙殺」:美股周三集體下挫。拖累美股,道指跌近400點,納指跌逾500點創2021年2月25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標普500指數險守4700點關口。新年前兩個交易日就接連遭遇砸盤的美債,更是來到了去年3月美債拋售潮以來的最兇險境地!5日美元走低,但在美聯儲12月會議記錄發布後收復部分失地。 當地時間1月6日,由於受同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的哈薩克斯坦國內局勢動盪影響,俄羅斯盧布近日來持續下跌。6日俄羅斯盧布兌換歐元、美元分別創下自去年8月和4月以來的最低點。 會議紀要公布後,韓圜兌美元跌至2020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新年伊始,日圆接連突破兩大關口至116日圆水平引發市場關注。 1月6日澳元和紐元回落,因為市場預期美國提前加息和加快撤出刺激的可能性上升,澳元與紐元跌至半個月新低!疫情或致澳洲一季度GDP掉1% 人民幣被堅定看好 6日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中間價上揚51個基點,今年前三個交易日累計上漲29個基點或0.05%。而2021年和2020年,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中間價分別升值1492個基點和4513個基點。2021年外資淨流入內地股市達到4321.7億元,創了歷史新高。今年前3個交易日外資繼續湧入內地股市,增持人民幣資產勢頭強勁。多家外資機構近日發布的2022年中國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中國消費將逐步恢復,出口仍將保持韌性。在看好中國經濟的背景下,外資機構繼續布局人民幣資產,認為中國不斷推進對外開放能夠持續吸引外資流入,中國股市存在投資機會。 從經濟增長動能看,外資機構普遍看好中國消費的恢復和出口韌性。也有機構認為,政策會促進基建投資從2022年初開始復蘇。 摩根士丹利認為,從增長動能看,強勁的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再加上政策支持和綠色經濟推動,會有效應對房地產投資下滑所帶來的影響。個人消費可能溫和增長,出口仍會保持韌性。 與市場預期相比,高盛對中國出口和經常賬戶盈餘更樂觀。高盛表示,2022年中國出口仍會保持韌性,貨物貿易出口增速將達12%。家庭消費將進一步延續恢復態勢。2021年半導體短缺影響汽車產銷,這個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在2022年有所緩解。有關部門可能會出台更多支持消費的政策。 香港商報網
2022-01-06 -
2021年全球超級富豪淨資產總額超8.4萬億美元,疫情放大全球貧富差距?
全球超級富豪的2021年過得怎麼樣?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截至2021年底,登榜的世界上前500位富翁淨資產總額超過了8.4萬億美元,甚至超過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疫情暴發後,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財富連續第二年增加超過1萬億美元。 上榜前十位的富豪的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而擁有財富超過100億美元的全球富豪超過200位。分析認為,這也顯示出後疫情時代不均衡的經濟復蘇,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放大。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疫情將多達1.5億人推向了極端貧困,如果通貨膨脹繼續上升,這個數字還會增加。 巴黎經濟學院世界不平等實驗室聯合主任錢塞爾(Lucas Chancel)說:“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最富有的0.01%的人持有的財富份額已經從7%左右上升到11%。危機並沒有扭轉這一趨勢,反而放大了它。” 上榜的前十位富翁分別是,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Elon Musk)、亞馬遜公司首席執行官貝佐斯(Jeff Bezos)、法國路威酩軒集團總裁阿諾特(Bernard Arnault)、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穀歌聯合創始人之一佩奇(Larry Page)、臉譜網創始人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穀歌聯合創始人布林(Sergey Brin)、微軟前首席執行官鮑爾默(Steve Ballmer)、甲骨文公司創始人埃裏森(Larry Ellison)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2021年全球收入與財富分配情況(來源:《全球不平等報告》) IPO造富 據美媒報導,今年令超級富豪進一步致富的因素更多源自數字資產、新上市的科技股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s)的股票。到2021年底,彭博億萬富翁指數中出現了42個新面孔,他們淨資產極速飆升大部分是依靠首次公開募股(IPO)。 特斯拉的股票價格在2021年上漲了60%,馬斯克當前的淨資產價值為3040億美元,比2021年初增加了1200多億美元。創紀錄的IPO規模使得加密交易平臺Coinbase創始人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的淨資產規模在去年一度達到137億美元。金融初創公司Nubank首席執行官貝萊斯(David Velez)的資產也大幅提升,位列富豪榜第243位。 隨著估值的飆升以及潛在的財富稅威脅,許多億萬富翁抓住時機出售了手中的資產。截至去年12月初,上榜的美國億萬富翁出手了價值430億美元的股票,比他們在2020年全年售出的200億美元多出一倍。 不過,2021年的財富榜也充滿了波動,IPO造就了一批新晉富翁,其中也有人因為股票表現不佳而退出了億萬俱樂部。根據英媒援引Dealogic的數據,截至2021年11月,今年在IPO中籌資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中,有一半的交易價格低於其上市價格。此外,疫情期間,SPACs為許多想要上市的公司打開了大門,去年12月2日Grab公司通過SPAC合併上市,當天其創始人陳炳耀(Anthony Tan)的身價超過10億美元,不過,Grab股價很快便轉跌,陳炳耀的淨資產也隨之萎縮。 拜登推行富人稅卻屢受阻 根據《世界不平等報告》,2021年,全球一個成年人的平均年收入為16700歐元,而收入最高的10%的人年人均收入為87200歐元,收入位於50%以下的人口平均一年只賺2800歐元。從財富規模來說,收入底層的全球50%的人口只擁有全球總財富的2%,而最有錢的10%人口則擁有76%。過去的25年裏,最富有的52個人的財富規模每年增長9.2%,遠遠高於社會均速。 另據美媒的報告,美國人在2021年12月的儲蓄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2.7萬億美元,但大部分錢都存在高收入家庭的帳戶中。2021年7月,51%的美國人在儲蓄帳戶中的存款不夠三個月的生活費。更糟糕的是,25%的調查對象在2021年根本沒有儲蓄。 美國國會進步黨團主席賈亞帕爾(Pramila Jayapal)1月2日表示,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和經濟危機下,億萬富翁財富的驚人增長需要國會糾正美國稅收制度的不公正。她說:“2022年,讓我們向富人徵稅並投資給我們的社會。” 但是,拜登政府在2021年試圖推行的給富人增稅的法案屢屢受阻。據美媒報導,民主黨可能已經放棄了對富人增稅的想法,轉而傾向於採用其他方式來增加收入。不過,根據美媒對百萬富翁的調查,90%的千禧一代百萬富翁表示,由於潛在的稅收變化,他們預計在未來一年會做出出售資產的財務決定,包括股票和房地產。
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