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翹首以盼的“南向通”來了,如何抓住機會?
01 債券南向通9月24日“通車”,境內債市將更活躍 四年前,境內債市打開了一個與境外市場的連接口,債券通“北向通”先行上線。四年間,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債券規模翻了近4.5倍,顯示出很大的熱情。 境內機構出境“買買買”也將增加新的管道。據9月15日央行公告,債券“南向通”將於9月24日上線。內地投資者暫定為央行2020年度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中的41家銀行類金融機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也可以通過“南向通”開展境外債券投資。有外資機構人士表示,這將滿足境內投資者多元配置。 “以前一些境外機構,可能會考慮進來(我國境內債市)之後怎麼回去,除非是長期投資人,否則可能還會觀望。南向通的開通有助於內地債券市場更加活躍,很可能會吸引一些更為活躍的國際投資者。”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北向通上線四年,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債券規模翻了近4.5倍 “債券通”是我國內地債市連接香港債市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2017年7月,“北向通”先行上線,即香港及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境外投資者(下稱“境外投資者”)經由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託管、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投資於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 “北向通”開通四年來,全球投資者爭相購買中國內地債券。根據央行9月15日公佈的數據,“北向通”開通前,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約為8500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這一規模已經達到3.8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超過40%。據此計算,投資規模四年間翻了近4.5倍。 其中,“北向通”的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約1.1萬億元人民幣,四年來累計成交量為12.3萬億元人民幣。全球前100家大資產管理機構中,已有78家參與進來。 魯政委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提到另一組數據,外資現在持有的中國國債占比大概已達到市場存量的10%,增量部分中,外資占比更高。“如果把這一類外資都看成一類機構的話,它們現在是除中國的銀行外,第二大國債投資人,比保險公司還要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對於中國內地債券市場的進入,其實是趨勢性、長期性的。”魯政委表示。 此前有外資銀行人士也公開表示,與發達市場相比,巨大的收益率溢價和對全球趨勢的低相關性,使中國內地債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青睞。 當前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推出“南向通”有助於市場活躍度提升 為何在此時開通“南向通”? 央行表示,一是有利於完善我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拓展了國內投資者在國際金融市場配置資產的空間;二是有利於鞏固香港連接內地與世界市場的橋頭堡與樞紐地位,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魯政委分析稱,這次“南向通”上線選在人民幣匯率總體相對穩定的時候推出,有助於市場的平穩。也並不會因為“南向通”上線,投資中國境內的債就會減少,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以前一些機構會考慮進入我國境內債市之後怎麼回去,除非是長期投資人,否則可能會觀望。這時“南向通”的開通反倒有助於中國內地債券市場變得更加活躍,很可能還會吸引一些更為活躍的國際投資人,也有助於在岸和離岸的人民幣利率衍生品的發展,因為既要交易,同時也有對沖需求。 他進一步表示,“南向通”上線還會提高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度。“債券、外匯等都屬於現貨或稱為基礎金融產品市場,它的規模相對於衍生品來說都較小,衍生品交易的名義本金規模會非常大,很可能是現貨市場的數倍甚至數10倍之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有助於極大地提高人民幣交易或者在國際中的使用水準,對於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也很重要。”魯政委說道。 每日額度為200億元等值人民幣,滿足境內投資者更多元的配置需求 與股市“滬港通”等不同的是,債券“南向通”未與“北向通”同步開通。 在2017年“北向通”上線時,央行曾解釋過,這個路徑設計一定程度上也是出於對“債券通”風險防範的考慮,引入的境外投資者與已有可直接入市的投資者範圍相同,資金大進大出的風險相對較低。 “南向通”如何管理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央行表示,“南向通”通過在交易、託管、結算、匯兌等各個環節的設計,實現資金閉環管理,並通過交易託管數據報告等方式,強化穿透式監管與監測。 額度管理方面,根據《通知》,“南向通”跨境資金淨流出額上限不超過年度總額度和每日額度。目前,“南向通”年度總額度為5000億元等值人民幣,每日額度為200億元等值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對“南向通”年度總額度和每日額度進行調整。 魯政委表示,理論上在香港可以投資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所以“南向通”對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是一個強有力支持。很多中資機構其實對香港環境也很熟悉,幾乎主流的中資機構在香港都有分支機構,所以對於中資機構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幫助大家通過南向投資來熟悉國際金融市場的規則,並且滿足更多元的資產配置需求,這是境內機構去境外投資的一大動力。 花旗中國發言人也表示,債券通“北向通”開展四年以來卓有成效,有效推動外資加速進入中國債市。“南向通”相關政策的出臺有利於完善中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的制度安排,滿足境內投資者多元配置的需求。 02 央行:南向通將於9月24日上線,年度總額度為5000億 9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開展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南向合作的通知》。通知表示,為規範開展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南向合作(以下簡稱“南向通”),便利境內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以下簡稱境內投資者)有序配置全球債券,推動我國債券市場穩步實現高水準雙向開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等法律法規,現就“南向通”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稱“南向通”,是指境內投資者經由內地與香港相關基礎服務機構在債券交易、託管、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投資香港債券市場交易流通的債券。 本通知所稱基礎服務機構,是指經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認可,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債券登記、存管、託管、交易、結算、清算等基礎性服務的機構,包括內地與香港兩地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機構和託管清算銀行。 二、“南向通”遵循內地與香港現行法律法規,相關交易結算活動遵守交易結算發生地的監管規定及業務規則。本通知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符合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的境內投資者可通過“南向通”開展債券投資,標的債券為境外發行並在香港債券市場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種。交易對手暫定為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做市商。 境內投資者範圍暫定為經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也可通過“南向通”開展境外債券投資。 四、經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境內電子交易平臺可與境外交易平臺建立連接,為“南向通”提供交易服務。 五、經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境內債券登記結算機構,應在經香港金融管理局認可的香港地區債券登記結算機構開立名義持有人帳戶,用於記載代境內投資者名義持有的全部債券餘額。 經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境內託管清算銀行,應與香港債券登記結算機構或香港託管銀行建立連接,為境內投資者提供債券託管結算等服務。 六、境內投資者可以自主選擇通過境內債券登記結算機構或境內託管清算銀行託管其債券資產。 選擇境內債券登記結算機構託管債券的境內投資者,應通過境內電子交易平臺與交易對手達成交易,並通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辦理債券交易的資金支付。 七、境內投資者可通過“南向通”參與境外債券的發行認購。內地與香港相關基礎服務機構應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安排,做好銜接。 八、境內投資者可使用人民幣或外匯參與“南向通”,相關資金只可用於債券投資。 境內投資者不得通過“南向通”非法套匯。使用人民幣投資外幣債券的境內投資者,可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辦理外匯資金兌換和外匯風險對沖業務,投資的債券到期或賣出後境內投資者不再繼續投資的,相關資金應匯回境內並兌換回人民幣。 九、“南向通”跨境資金淨流出額上限不超過年度總額度和每日額度。目前,“南向通”年度總額度為5000億元等值人民幣,每日額度為200億元等值人民幣。 十、內地與香港相關基礎服務機構應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記錄境內外投資者的債券交易、託管、結算等明細數據資訊。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應建立健全“南向通”運行監測機制,並及時、準確掌握“南向通”額度使用情況。內地與香港相關基礎服務機構、境內外投資者應按照交易報告制度有關要求,向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報送相關數據資訊。內地相關基礎服務機構和境內投資者應按照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有關規定履行國際收支申報義務。 十一、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對境內投資者參與“南向通”進行監督管理,並會同香港金融管理局持續健全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監管合作安排,共同維護境內外投資者跨境投資的合法權益。 十二、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外匯管理部門依法對境內投資者開展“南向通”業務的資金匯兌、資金匯出匯入、資訊報送等進行監督管理,防範境內投資者通過“南向通”進行違法違規活動。 十三、內地相關基礎服務機構應當根據本通知制定“南向通”相關業務細則或操作規程,報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後實施。 十四、本通知自2021年9月24日起施行。 *本文來自貝殼財經
2021-09-16 -
“三戰”IPO 艾美疫苗赴港上市能否助其趕上新冠末班車?
兩次衝擊後IPO失敗後,中國第二大疫苗生產商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艾美疫苗”)於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高盛、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麥格理為其聯席保薦人。 艾美疫苗的上市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2020年12月,它與中信建投簽訂上市輔導協議,準備上科創板。可到了2021年6月,還是杳無音訊,它便改向港交所遞表。7月,港交所“發回”了艾美疫苗的上市申請。現在,8周剛過(港交所規定被“發回”公司再次申請上市的時間限制),這家獲得了高瓴創投、正心穀資本、招銀國際、朗瑪峰創投、亦莊國投、梅花生物等眾多知名機構多輪投資的企業,第三次備戰IPO。 狂犬和乙肝疫苗占公司營收過大,推出新疫苗產品勢在必行 資料顯示,艾美疫苗是中國最大的全產業鏈民營疫苗集團,現擁有8款疫苗產品, 針對6種疾病; 還有針對13個疾病領域的23種在研疫苗。在2020年取得了約6000萬劑的批簽發量,市占率9.5%,以簽發數量計,艾美疫苗是中國第二大疫苗製造企業,僅次於中國生物,超出沃森生物、智飛生物等A股市場上知名的疫苗股。 不過艾美疫苗營收過度依賴狂犬病疫苗和乙肝疫苗這兩款老產品,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狂犬疫苗和乙肝疫苗合計收入占比分別為83.6%、84.2%、90.2%和92.6%,比例穩定且逐年上升。據灼識諮詢報告,國內疫苗行業2015年至202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0.7%,2020年至2030年複合年增長率預計為0.5%,天花板已現。 在招股書中可以看出,艾美疫苗顯然也明白自身短板。在募資用途中,公司明確指出資金用於在研產品的臨床實驗。具體包括了基於DTP(包括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的在研疫苗組合(DTaP、DTcP及DTP-Hib) 、三種人用狂犬病在研疫苗 (包括一種全球創新mRNA狂犬病在研疫苗、一種正在準備臨床試驗申請的使用無血清Vero細胞的在研疫苗以及一種基於人二倍體細胞的在研疫苗)、一種MCV4腦膜炎球菌在研疫苗、兩種流感在研疫苗、兩種HPV(包括HPV2及HPV9)在研疫苗、一種皰疹在研疫苗,以及一種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研疫苗。 至於新冠病毒COVID-19,公司佈局了現有全部4種路線(mRNA、滅活病毒、重組腺病毒載體及重組蛋白),其中第一代mRNA疫苗(針對原始毒株)進入臨床I期,其他三種處於臨床前階段。 根據招股書內容,公司將加快研發第二代mRNA 在研疫苗的速度,計畫在2021年第四季度提交第二代mRNA COVID-19在研疫苗的臨床試驗申請,預計於2022年開始II期臨床試驗;針對Delta毒株第二代滅活新冠疫苗,公司正在與浙江省疾控中心合作開發;艾美疫苗也在和上海公衛中心聯合開發兩種基於重組腺病毒載體的新型廣譜新冠在研疫苗。 疫情的爆發促使公司大幅提高研發支出,2021由盈轉虧? 值得一提的是,2018、2019、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艾美疫苗的毛利率分別為78%、77%、82.7%和81.6%。現有產品的高毛利率,未來將對新產品研發提供扎實的資金來源。 疫情的出現讓國人進入了全民接種疫苗的時代,極其龐大的需求和國家財政的支持,讓艾美疫苗也大幅增加研發投入。2018、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艾美疫苗投入的研發開支總額分別約為5615.4萬元、9888.6萬元、1.58億和1.4億元,占同期收入比重分別達到5.1%、10.4%、9.6%和20.8%。明顯可以看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公司研發投入猛升,2021年上半年更是同比增長202%,僅半年就基本與2020全年持平。 但2021年上半年,公司淨利潤虧損8.63億,招股書稱,上半年8.97億元的一次性股份報酬開支以及從4621.1萬元增長至餘額1.4億元的研發成本是造成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COVID-19疫苗產品賽道擁擠,新故事充滿挑戰 招股書內引用了灼識諮詢的數據,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者將從2021年的8億增長到2025年的10億,從而創造出一個每年產值數千億元的市場。 當下國內已經有7款COVID-19疫苗上市,接種人數逐漸放緩。雖然暫時尚未有mRNA疫苗上市,競爭對手的相關產品都已經進入臨床III期。現在艾美疫苗雖有4種COVID-19疫苗在研,但在同行的疫苗研發速度面前,艾美疫苗的研發進展也稍顯落後,所以公司孜孜不倦地推動IPO,最主要目標也是要募集資金推動研發進展。 除了COVID-19疫苗產品,艾美疫苗也很難講其他的新故事。目前共有23條在研管線,只有3個在研產品進入臨床I期,剩下大多處於臨床前,距離商業化還很遠。 艾美疫苗有著超過16億元的收入規模和眾多資本的加持,但它面對著強勁競爭對手——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和沃森生物等等時,新產品尚未尚處研發階段的艾美疫苗何時才能搭上末班車分一杯羹呢,我們將持續關注。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09-15 -
中美元首通話引發市場關注
中美關係近日漸見破冰,繼9月初美國氣候特使就氣候問題訪華後,上周五中美領導人在相隔7個月後再度通話。然而,兩國關係緩和,未見利好受美國通脹及變種病毒Delta憂慮影響的美國股巿。美股三大指數上周五全線下跌0.77%至0.88%不等,亦拖累港股昨日表現,午後時段一度下挫約630點,收巿報25727點,下跌478點。 美國近期指標欠動力,經濟增長有放緩跡象。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最近交往頻繁,會否意味着撇除通脹及變種病毒Delta的憂慮,美國巿場最近亦面臨其他潛藏隱憂。 本月初開始實施的中印貿易及中俄加油費去美元結算,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削弱美元霸權地位。根據「2021國際貨幣論壇」,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躍升為5.02,超越日圓及英鎊成為全球第三大國際貨幣。縱使對比美元的國際化指數51.27及歐元的26.17,仍存在巨大差幅,但月初開始實施的人民幣結算貿易協議,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倘若更多國家以人民幣結算,美元地位將受到衝擊。 美國經濟增長放緩 再者,美國最近經濟數據欠佳,反映經濟增長放緩。美國9月新增就業職位為七個月以來最少,當中出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工作職位比失業人口多。即工人需求強勁,工人技術卻未能達標,此現象反映美國就業市場存在樽頸位,即使增加培訓,短期內亦未能符合需要,影響經濟發展,因此值得留意本周多項重點數據,如聯邦財政預算、美國核心消費(CPI)、進出口價格、初申請失業金人數等,都能進一步反映美國經濟狀況,以判斷股巿走向。 最後,美國1.2萬億美元國債已於8月到期,眾議院9月復會後須盡快提交延期或提供債務上限的決議,或重新發債,以降低違約風險。兩院於各方面存在分歧,談判未必順利,雖然兩黨並不會讓美債產生違約風險,但當中的不穩定性可讓股巿震蕩。而發債方面,中國為美債第二大海外持有地,因此是關係緩和,或是否另有算盤也是未知之數。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 *本文來自香港商報網
2021-09-14 -
“美聯儲官媒”放風?高盛已“官宣”:Taper11月開始,明年7月完成!
美聯儲歷來有通過《華爾街日報》放風的傳統。 近日,華爾街日報通過分析美聯儲官員近期的採訪和公開聲明,得出結論稱,美聯儲內部將在接下來的會議上達成一致,11月開始減少債券購買(Taper)。 具體來說,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可能利用9月21~22日的FOMC會議給出信號,稱美聯儲可能在11月2~3日的FOMC會議上開啟Taper。如果採取這一行動,美聯儲有望在2022年中結束資產購買,而這將為未來的加息鋪平道路。 《華爾街日報》分析美聯儲11月啟動Taper的報導引發大量關注,高盛據此分析“高度可能”美聯儲Taper時間表:11月開始,7月完成。 01 美聯儲又“放風”? 華爾街日報“分析”:11月Taper 美聯儲歷來有通過《華爾街日報》放風的傳統。比如伯南克時期素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該報記者Jon Hilsenrath,他曾在美聯儲QE2(2010年8月底-2012年6月)公佈前曾發表過一篇前瞻文章並引發數萬億美元的市場劇烈波動。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們甚至戲謔稱,沒有必要再讀美聯儲的正式聲明了,因為這都已經發在華爾街日報的頭版文章中了——果然,最後美聯儲公佈的內容與Hilsenrath的文章完全相符。因此很多人都把他視為美聯儲的喉舌、伯南克的“放風記者”和“官方新聞發言人”。 上周五,美國8月非農就業數據意外爆冷,就業人口僅增加23.5萬人,大幅不及市場預期的73.3萬人,創2021年1月以來最小增幅。 基於這份非農報告,當日華爾街幾乎一致認為美聯儲9月預告Taper可能很小,但包括大摩和高盛在內的大行都認為,今年11月或12月官宣仍有很大概率實現,只要9月的數據足夠強勁。 同時,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稱,通脹上行的持續時間可能比美聯儲預期得要長,在明年回落之前,今年的通脹或保持高位且前景存上行風險。 梅斯特表示,儘管8月非農就業令人大跌眼鏡、甚至比市場最悲觀的預期還差,她仍傾向於支持今年開始縮減QE。在她看來: 8月非農就業數據並沒有改變我的看法,我們在通脹和就業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而這兩項實質性進展恰好是美聯儲列出的縮減QE需滿足的前提。 本周,多位美聯儲高官也公開講話,無懼非農低迷數據,支持早日釋放Taper信號: 美聯儲三把手、任內擁有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永久投票權的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稱,假設美國經濟繼續如其預期的好轉,今年可能適合開始減慢購買資產的步伐。他表示將仔細評估勞動力市場未來的數據,以及它對經濟前景的影響,並評估Delta變異病毒的影響等風險。判斷有無實質性進一步進展最終是要評估自去年12月以來累計創造多少就業,有些月份更強勁,有些沒那麼強,實際上得看累計的量。 美聯儲鐵杆鷹派卡普蘭表示,8月份非農數據並不能作為Taper判斷因素,他仍支持本月晚些時候宣佈縮減購債。 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仍表示,美聯儲應儘快推進Taper。他反駁了對勞動力市場步履蹣跚的擔憂,表示他對就業市場的判斷並非基於一份就業報告的強弱,而是基於今年每月平均新增的就業崗位。 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表示,傾向於在2021年開始減碼QE,並在2022年上半年持續放慢資產購買速度。8月的就業報告並沒有改變她的看法,即在通脹和就業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 8月27日,在備受矚目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首度親口承認,年內可能Taper。他著重強調了通脹走高只是暫時的,並首度明確稱如果經濟進展持續,他與大多數美聯儲官員都支持可能在今年開始Taper,但減碼QE並不直接暗示未來的加息時間。事實上,美國遠未滿足加息條件,“距離充分就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華爾街日報稱,鮑威爾拒絕將Taper和加息聯繫到一起,不過如果接下來的會議上顯示,有更多官員預計明年將需要加息,那問題可能會更為棘手。在6月FOMC會議上,與會的18位官員中的大多數認為,到2023年他們需要將利率提高0.5個百分點;7人認為他們明年就需要加息。如果再多兩名官員認為要在2022年加息,那就占所有會議參與者的一半,將凸顯美聯儲內部加息預期的強烈。 高企的通脹,將是引爆加息的導火索。美國多個通脹數據在近幾個月處於高位。週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8月PPI同比增長8.3%,高於預期的8.2%,7月數值為7.8%,連續9個月上行;環比增長0.7%,預期為增長0.6%,7月前值為1%。 02 高盛“官宣”: Taper11月開始,明年7月完成! 華爾街日報這篇報導週五見報後,高盛反應迅速,迅速上調Taper的可能性從45%到70%。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分析稱,美聯儲“非常有可能”將於11月宣佈Taper,並於明年7月結束。 高盛表示,將美聯儲11月宣佈Taper的可能性從45%上調為70%;將美聯儲12月宣佈Taper的可能性從35%下調至10%。 此外,高盛也不排除德爾塔變異毒株有可能帶來上升風險,預計美聯儲仍有20%的可能性將宣佈Taper的時間推遲至2022年。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
2021-09-13 -
美聯儲褐皮書:7至8月美國經濟增速略有下滑,通脹高位持穩
北京時間週四淩晨,美聯儲發佈經濟褐皮書報告稱,從7月初到8月,美國經濟增長略微放緩至溫和水準,受到供應中斷和勞動力短缺制約的部門經濟增長放緩或活動下降。 經濟活動的減速主要歸因於外出就餐和旅遊業的收縮,反映出由於德爾塔變種病毒引起的安全擔憂。 褐皮書顯示,所有地區繼續報告就業總體增長,但提高就業的程度從輕微到強勁不等。一些地區指出,由於德爾塔變種病毒的擴散,返回工作的時間表被推遲。對工人的需求繼續增強,但所有地區都注意到存在大量勞動力短缺,這限制了就業增長,在許多情況下阻礙了商業活動。雇主正在用加薪、獎金、培訓和彈性工作來吸引和留住員工。 許多地區報告工資增長加速,大多數地區認為工資增長強勁。幾個地區注意到低工資工人的工資增長特別快。 通脹率則保持穩定,並呈上升趨勢。美聯儲12個轄區中,一半地區認為物價上漲速度強勁,一半地區認為物價上漲速度溫和。由於存在普遍的資源短缺,價格壓力繼續普遍存在。物價持續上漲的風險依然存在,而非美聯儲官員希望的那樣迅速消退。 同時,很多企業在採購關鍵原材料方面遇到困難。一些地區報告稱,企業傾向於漲價來轉嫁成本,多個地區的企業預計未來數月的銷售價格將大幅上漲。 總體而言,美國經濟仍受困於疫情後的物價上漲和勞動力短缺。但大部分地區的企業對近期前景仍持樂觀態度。9月褐皮書中提到“短缺”(shortages)次數上升至77次,高於7月份的61次,並創下歷史新高。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1-09-09 -
央行最新表態釋放的信號: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
2021年9月7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只是在西長安街11號舉行的諸多例會中普普通通的一場,卻又是被債券市場格外關注的一場。央行強調判斷流動性最重要的指標是觀察市場利率,特別是DR007。這是因為貨幣市場利率不僅僅取決於流動性的數量,還受到市場主體預期等因素的影響。例如,當投資者預期流動性充裕時,預防性流動性需求便會下降,投資者對於資金的定價也會降低,從而形成流動性數量與利率雙低的局面。 換言之,流動性價格與數量之間的關係既不是穩定的,也不是線性的。所以,在今年5月8日的報告《流動性缺口的預測誤差大,實際意義小——兼論如何判斷短期利率走勢》中我們便曾指出“通過基礎貨幣缺口、流動性投放規模這些數量型指標來觀察、預測貨幣政策取向的傳統方法不僅誤差大,而且實際應用的意義也有限。一條更先進的技術路線是悉心體會央行貨幣政策的態度,觀察OMO+MLF的操作利率以及DR007等具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 這段時間以來OMO、MLF、DR007的利率都是穩定的,顯然貨幣政策一直保持著穩健的取向。所謂穩健,便是不松不緊,既沒有因降准而放鬆,也不會因莫須有的“流動性缺口”而收緊。過去這段時間,央行一直在持續充分滿足金融機構合理的短、中、長期流動性需求,且9月7日的吹風會上孫國峰司長明確表示“今後幾個月流動性供求將保持基本平衡,不會出現大的缺口和大的波動”,這無疑都彰顯著貨幣政策對穩字當頭這一取向的堅持。 會上孫國峰司長“在目前的條件下,可能不需要原來那麼多的流動性就可以保持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的表述,一度被市場探討。結合孫國峰司長講話的前後文來看,這句話只是在描述年初以來便呈現出的客觀事實:由於央行流動性管理透明度的提升,金融機構預防性的流動性需求下降,央行並沒有投放大量的流動性,超儲率也處於較低水準,但貨幣市場利率更加平穩了,下階段貨幣政策大概率仍是穩健的。 我們同時注意到,市場中也存在近期再度降准的預期。但我們認為,7月剛剛實施了一次降准,此次央行表態要引導金融機構繼續用好降准資金,因此短期內連續降准的概率並不高。我們更想強調的是,降准和MLF、OMO一樣,都是央行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工具,並無本質區別,因此我們沒有必要過度糾結於央行使用哪個工具。事實上,無論降准與不降准,下一階段貨幣政策都是穩健的,即MLF利率較難出現變化,DR007利率也仍將繼續以7D OMO利率為中樞波動。 風險提示 不理性的預期引發市場快速波動。 *本文來自債券人
2021-09-08 -
美聯儲縮債現變數 風險資產或迎“窗口期”
上週末美國最新公佈的8月非農就業數據“大跌眼鏡”,使得美聯儲縮債前景出現變數。 業內機構認為,美聯儲一旦延後縮債時間表,或是釋放相關預期,對於全球風險資產而言將構成利好消息,投資者可關注短期內的“窗口期”。 美聯儲年內縮債存疑 美國勞工部上周五(9月3日)公佈的8月非農數據使得市場普遍預期的美聯儲年內“縮債”出現變數。 數據顯示,美國8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新增23.5萬,創下今年1月以來最小增幅,且遠低於市場預期的增75萬;8月失業率為5.2%,市場預期為5.2%,前值為5.4%;8月就業參與率為61.7%,預期為61.8%,前值為61.7%。 市場人士表示,與7月和6月增幅相比,8月非農就業數據令人失望,市場對美國就業增長信心受挫。然而,另一個投資邏輯卻得到強化——非農就業數據大幅低於預期,市場認為美聯儲或因此不急於推進縮減購債規模,超寬鬆貨幣政策將繼續對風險資產市場形成支撐,因此9月3日當天美國股市並未出現大幅波動。 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裏達此前明確表示,如果美國就業崗位持續增加80萬左右,年底前可能會縮減購債規模。美聯儲理事沃勒也表示,再增加85萬個就業崗位就可以考慮縮債。如果以市場此前預期美聯儲在9月宣佈縮債的時間點來看,顯然當前美國的就業數據並未“達標”。 Wolfpack資本首席投資官傑夫·萊特表示,美國8月非農就業數據令人失望,它將為美聯儲提供更多推遲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理由。美聯儲前經濟學家佩爾利表示,考慮到最新的非農就業數據,一些想要提前或快速減碼的美聯儲官員可能會略微降低調門。 風險資產或迎短期利好 值得關注的是,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美聯儲如果進一步釋放“鴿派”信號,全球風險資產短期內或將迎來一輪“窗口期”,投資者可以關注優質資產。 部分分析師表示,保持較充裕的流動性是當前美股市場最為期望的。瑞士百達資產管理首席策略師盧伯樂表示,其團隊對美股前景更加樂觀,並將對於美股的立場從“減持”上調至“中性”。 還有機構指出,一旦美聯儲延遲收緊貨幣政策,大量資金可能會最先湧入大型科技股,科技股有望成為暫時的受益者。摩根士丹利旗下線上券商E-Trade Financial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股票經紀帳戶在100萬美元或以上的美國獨立高淨值客戶中,科技公司被評為三季度最佳投資對象。E-Trade數據顯示,認為科技股是三季度獲利最佳機會的客戶比例較此前一次調查增加了12個百分點至46%。Altfest私人財富管理首席執行官路易斯表示,對於部分投資者而言,科技股相比大盤股的吸引力在於,無論經濟前景好壞,它們都能帶來盈利。 還有機構強調,如果週邊風險情緒上升,中國相關風險資產有望受到內外雙重利好提振,更加值得關注。盧伯樂強調,根據該機構模型,從長期來看,中國股票的估值相對於其他股票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來自中國證券報
2021-09-07 -
新興經濟體將再遭“削減恐慌”?別急,機會或在“後加息”市場
近期,一項外媒調查顯示,許多分析師擔心,一旦美聯儲開始削減購債規模,新興市場中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貨幣波動性將持續,未來3個月可能出現拋售潮。 不過,也有分析師指出,新興市場中後加息的經濟體在貨幣領域仍存投資機會。 再遭“縮減恐慌”? 隨著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年會上表態支持年內開始縮減購債,對新興市場貨幣將再次遭遇“縮減恐慌”的擔憂再次蔓延開來。 在路透於8月30日~9月2日對近60名外匯策略師的調查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近期美元走軟將是暫時的,因為美聯儲最終決定將縮減1200億美元的月度購債規模,可能推高美國國債收益率。同時,那些“高貝塔值”的貨幣(即風險最大、但回報潛力也最大的貨幣),比如巴西雷亞爾和南非蘭特的走勢,將在未來12個月加劇整個貨幣市場的波動。 此外,超80%受訪者表示,未來3個月,新興市場貨幣波動性將增加,只有9人認為波動性會減少。與此同時,近60%的策略師預計,未來3個月,新興市場貨幣可能出現拋售,其中2人更是表示極有可能。 巴克萊的策略師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雖然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內預計不會改變目前的貨幣政策立場,但只要匯市開始對美聯儲更加“鷹派”的立場進行定價,都可能會對新興市場中“高貝塔值”(高風險、高回報)的貨幣,比如中歐和東歐那些依賴大宗商品的貨幣產生影響,但對新興亞洲的貨幣影響料將較小。 分析師們預計,大多數新興市場貨幣將在未來3~6個月內走弱,或至多保持在目前點位附近的一個區間內,因為美國縮減量寬政策可能會促使投資者像2013年那樣避開例如“脆弱五國”(巴西、印度、印尼、土耳其和南非)的新興市場貨幣。 野村的首席經濟學家蘇巴拉曼(Rob Subbaraman)稱,“新興市場已經形成了新的脆弱性來源,包括增長性疲軟、通貨膨脹不斷上升以及財政狀況顯著惡化。因此,不可能比2013年減縮恐慌前更具彈性。” 分析師們目前的預測是,南非蘭特對美元將在未來3個月內貶值約2%,至1美元14.6蘭特;印度盧比上周一度升至2個半月來最高位,但分析師們預計盧比將在未來一年內貶值逾2%,至1美元74.6美元;土耳其里拉更是被預計將在未來一年內跌近13%,至1美元9.5里拉。 不過,受訪分析師也指出,美聯儲縮減購債的進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幾個月美國就業市場數據的情況,弱於預期的數據可能給美聯儲推遲開啟縮減購債的理由,增加美元的下行壓力。 事實上,這一情況已然發生。上周,最新公佈的美國8月非農就業數據遠不及預期,新增就業人數為7個月來最低。分析師們目前普遍認為,這幾乎肯定會促使美聯儲官員推遲考慮在9月21~22日會議上宣佈縮減購債,美聯儲後續需要看到更多就業增長數據後才會開始減少購債。美元指數因此下跌並創近一個月新低。 加息週期後半場 分析師們認為,新興市場中那些後加息的經濟體接下來仍然能給匯市投資者提供機會。 此前,為了減少美聯儲史無前例量寬政策帶來的通脹壓力,並先發制人地緩解美聯儲貨幣政策突然轉向(縮減量寬)帶來的衝擊,不少新興經濟體已經先美聯儲一步,早早地開啟了加息週期。俄羅斯和巴西在內的較早加息經濟體也在一段時間內助力了新興經濟體整體的資金流入情況。 正是由於提早加息,巴西雷亞爾和俄羅斯盧比是今年上半年表現最好的新興市場貨幣。不過,它們在第三季度開始也已面臨壓力,因交易員都預計俄羅斯和巴西將放緩加息步伐。 巴西央行今年至今已將關鍵利率上調了325個基點,上調幅度超過大多數其他國家央行,外匯期貨市場對其再次加息的押注在9月會議後放緩。與此同時,交易員預計,俄羅斯央行將在未來3個月內將基準利率提高約50個基點,也大幅低於7月初預計的130個基點。受此影響,巴西雷亞爾自6月底以來已下跌4.5%,跌幅超過彭博跟蹤的任何一個其他主要貨幣。 眼下,分析師和交易員們已經開始從後加息的新興經濟體貨幣中尋找機會。 “早期加息的新興經濟體此次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與歷史上的加息週期一致,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比他們歷史上加息週期的收緊速度更快,因而,他們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放慢或暫停這一進程。”高盛駐倫敦的策略師特拉維迪(Kamakshya Trivedi)在本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不過,隨著越來越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接下來也將開始某種形式的貨幣正常化進程,新興市場加息週期的後半場可能會更加廣泛。” 在高盛看來,這種利率環境的演化能夠為外匯交易員提供一個關鍵機會,他們應把握住新興市場貨幣緊縮週期的下一階段。 近期,韓國成為第一個加息的主要亞洲國家。市場預計,隨著韓國貨幣政策的重心從支撐經濟轉向遏制債務驅動的資產泡沫,韓國還將進一步加息。分析師們認為,這為漲勢落後的韓元提供了一些上行潛力。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駐新加坡的首席新興亞洲和歐洲策略師科塔查(Mitul Kotecha)表示,韓元此前缺乏上漲動力是因為韓國央行一度對下一步行動的時機不明確,接下來“在鷹派韓國央行、韓國經濟復蘇和技術上超賣”等多個因素的推動下,韓元應該會走強。 “市場會繼續追逐收益率,這意味著那些貨幣立場相對激進、實際收益率較高的國家貨幣將受益最多。”他同時表示。 智利央行上周也將利率上調75個基點至1.5%,這令市場感到大為意外,這是智利20年來最大幅度的加息舉措。在截至今年7月的過去12個月內,智利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了4.5%。 接下來,分析師們預測還有多個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加入加息陣營。 比如,市場現在預計在第二季度經濟以有史以來最快的年增長速度擴張後,波蘭可能會是下一個加息的新興經濟體。德意志銀行預計波蘭將在10月和11月加息。波蘭茲羅提今年的表現不及匈牙利和捷克等其他東歐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匈牙利和捷克此前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貨膨脹。 德意志銀行駐倫敦的策略師哈維(Oliver Harvey)表示,波蘭作為一個“在加息方面落後於整體形勢”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接下來將脫穎而出。根據德銀的模型,其“鴿派”政策立場令茲羅提被低估了約10%。基於此,如果波蘭央行在今年稍晚變得更加強硬,茲羅提可能會走出一波補漲行情。 哥倫比亞央行近期也變得更為“鷹派”,表示隨著國內通脹加速,哥倫比亞可能很快加入加息陣營。世界銀行調查的經濟學家認為,哥倫比亞央行今年會將關鍵利率從1.75%的歷史低點上調75個基點。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9-06 -
前美聯儲官員:Taper時間表或被拖延至今年最後一刻
前亞特蘭大聯儲主席丹尼斯·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週四(9月2日)參加一經濟論壇會議表示,美聯儲很可能在11月宣佈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並在12月正式開始縮減進程。 洛克哈特曾擔任亞特蘭大聯儲第14任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任職時間為2007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洛克哈特任職期間被市場認定為“中間派”(不算鴿派也不算鷹派),當他主動公開辭職離開亞特蘭大聯儲的時候,外界認為的主要原因是他與當時美聯儲政策方向不合。 (圖源:西太銀行) 洛克哈特稱,等到11月,決策者將獲得更多關於勞動力市場復蘇和經濟增長的數據。如果“未來兩個月出現特別糟糕的情況”,可能會使央行推遲這一時間表。 一周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年會上發表了一份講話,雖然內容和市場預期的一樣枯燥,但他也再次重申了兩點:一、今年年底前執行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二、縮減結束後不會立即討論加息。 按照今年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時間表,今年僅剩三次會議,分別在9月23日、11月4日和12月16日。一般來說,貨幣政策只會在這三次會議上改變。(美聯儲曾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的緊急會議上降息100個基點) 如果鮑威爾的美聯儲能遵守此前表態,那麼宣佈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只能在9月23日、11月4日兩次會議上發生。如果在12月16日宣佈,那麼至少要到明年1月才能開始執行,這樣則不符合鮑威爾的說法。 美聯儲政策決策者還將在9月會議上發佈他們的經濟預測摘要,洛克哈特認為,“他們可能希望在給出縮減時間表之前先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說,經濟預測“可能在某些方面呈現出與縮減購債決定不完全一致的情況”。 通常來說,在大衰退之後的復蘇期,央行應當及時削減資產購買量,以防止經濟過熱,造成通脹和房地產價格過高。洛克哈特指出,現在的美聯儲不會將這個理論作為他們的“信條”。 洛克哈特認為,美聯儲會擔心市場的持續動盪會波及到實體經濟,他們希望金融市場在沒有太大波動的情況下吸收縮減購債的預期。他暗示縮減購債的政策可能會盡可能拖延。 通脹方面,洛克哈特認為目前的通脹是過渡性的。“這些價格壓力可能持續到2022年,管理通脹預期至關重要。” 有些人呼籲美聯儲更加關注綠色政策,洛克哈特確認為目前央行的任務不應改變,即保證通脹穩定和就業最大化。 與會的其他央行官員也被問及這個問題,兩位官員稱促進綠色投資的責任應該由政府而不是央行來承擔。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09-03 -
美聯儲何時減碼不是關鍵,分析師:減碼持續多久才是懸念
在上周的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明確表態支持今年稍晚開始縮減購債。但分析師們如今認為,開啟縮減購債的時點不是關鍵,更關鍵的是整個進程持續多久。 此外,雖然美聯儲已經準備退出量化寬鬆(QE),但一些分析師仍然擔心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可能會進退維谷,中期滯脹風險仍然縈繞。 市場更關注縮減購債為期多久 分析師都認為,美聯儲此次逐漸開啟量化縮減進程的風險很高。眼下,在美國金融系統充斥的大量現金推動下,美國股市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保持在略高於六個月低點的水準。這意味著,如果美聯儲太快退出量化寬鬆可能會破壞經濟復蘇,而太慢應對則可能會加劇通脹壓力。 “(比起縮減購債開始的時點),對市場而言更關鍵的在於,整個縮減購債進程會為期多久,因為這暗示著第一次加息何時到來。”創辦了The Sevens Report財經通訊的前美銀美林交易員埃薩耶(Tom Essaye)坦言。 美聯儲目前繼續每月購買800億美元的國債和400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在剛剛結束的傑克遜霍爾央行會議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首度明確稱如果經濟進展持續,他與大多數美聯儲官員都支持可能在今年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但減碼不代表美聯儲會馬上著手籌備加息事宜。 美聯儲上一次退出類似的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計畫花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美聯儲在2013年12月宣佈縮減購債,並於2013年1月正式開始,最後在2014年10月完成了所有縮減購債進程。隨後,美聯儲於2015年12月開始首次加息。 南非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的G10貨幣策略主管巴瑞(Steven Barrow)表示,美聯儲推遲縮表的風險要大於過早行動,因為推遲可能會迫使美聯儲在結束縮表後的短短幾個月內就開始加息,而這可能會使金融市場感到不安,將使投資者購入日元和瑞士法郎等避險資產。 “美聯儲這樣做(推遲結束縮減購債)將是危險的,因為美聯儲有可能在明年年底前後的某個時候加息,這意味著,在推遲縮減購債的情況下,美聯儲明年年中開始就必須在言語上暗示加息可能性。我更關注美聯儲縮表什麼時候結束,而不是什麼時候開始。”他稱。 埃薩耶預計,這一次,美聯儲最有可能從今年12月開始逐漸減少購債,整個進程將持續到2022年底才結束。他認為,這一進程將有助於推動美股和大宗商品的進一步上漲,並將10年期美債收益率推升至2%。 自今年3月觸及1.8%左右高位以來,美國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路下行,即使在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會議中明確表態支持今年稍晚開始縮減購債後,目前仍位於離歷史最低位不遠的1.3%左右。 摩根士丹利的美國利率策略主管丁格拉(Guneet Dhingra)稱,“當美聯儲正式宣佈縮減購債時,可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出它將以何種速度,對於縮減購債進程它想保持何種靈活度方面的一些資訊。這可能也會為其後的加息週期提供一個關鍵信號,特別是在加息的速度方面。” 摩根士丹利預測,10年期美債收益率將在今年年底達到1.8%,美聯儲將在明年1月開始縮表,並在明年10月就結束,隨後在2023年第二季度第一次加息。 目前貨幣市場交易員普遍的預期更早於摩根士丹利的預測,認為美聯儲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首次加息,而本輪加息最終的峰值將達到1.4%左右。 市場人士仍擔心中期滯漲風險 不過,比起單純關注美聯儲縮減購債的進程和對市場的影響,一些分析師更擔憂美聯儲可能面臨進退維谷的窘境,並無法避免中期滯漲風險。 一些分析師注意到,令美聯儲此次貨幣正常化風險更大的一點在於,在接近零利率和寬鬆政策的背景下,還同時伴隨著債務上限危機,而債券市場通常對利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範圍內投入市場的廉價資金推動了債券收益率的下降,激起了投資者對高收益的追求,幾乎各市場都或多或少出現了泡沫的跡象。 三菱日聯證券(MUFG Securities Americas)的美國宏觀戰略主管岡克雷夫斯(George Goncalves)稱,“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市場的流動性才是最重要的。美聯儲縮減購債對資產的影響會從加密貨幣等邊緣市場開始,延伸至部分股票和高收益債券。縮表對這些資產的影響將比美國國債更多,(失去美聯儲的支持)這些資產將不得不開始‘自力更生’。” 包括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內的一些市場人士更是擔憂美聯儲的進退維谷最終會導致滯漲。 魯比尼稱,儘管美聯儲正在考慮逐漸縮減QE,但總體而言,它可能仍將保持“鴿派”並落後於實際情況需要。與大多數央行一樣,近年來私人和公共債務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激增,已將美聯儲引入了“債務陷阱”。即使目前通脹高於美聯儲目標位,過早退出QE也可能導致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和股市全方位崩潰,並將因此導致經濟硬著陸,迫使美聯儲不得不扭轉政策,恢復QE。 畢竟,魯比尼調侃稱,在2018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一季度之間就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當時,美聯儲起先曾試圖加息並取消QE,但引起信貸和股市暴跌,美聯儲只好適時停止了緊縮政策。隨後,僅僅數月後,當美國經濟因貿易分歧而減速,回購市場也出現溫和凍結時,“美聯儲立即完全回到降息和量化寬鬆的路徑上來”。 魯比尼指出,這一次,當市場在經濟放緩和高通脹的背景下遭受衝擊時,考驗美聯儲勇氣的時刻又將到來。而在他看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美聯儲會再一次“軟弱地退縮並眨眼”。 他並再次重申,“正如我之前所說,負供給衝擊可能會在中長期持續下去”,這些持續的負面供應衝擊可能會降低潛在增長,而持續的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可能會引發“市場錨定通脹預期”。由此產生的工資價格螺旋將導致比20世紀70年代更糟糕的中期滯脹環境。中期內,發生這種滯脹型債務危機的風險將繼續隱現。 投資諮詢機構InfraCap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和投資組合經理哈特菲爾德(Jay Hatfield)也稱,“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要風險實際上是2022年發生滯脹的情況,而美聯儲已經失去了對通脹的控制。” 在哈特菲爾德看來,除非美聯儲在2022年至少加息兩次,否則無法控制主要貢獻了高通脹水準的住房和耐用消費品部門的價格攀升。“唯一能讓房地產市場放緩的是更高的利率水準。僅僅是縮減購債不足以讓房產市場降溫,因為正如我們從21世紀初的房地產繁榮中所看到的那樣,一旦房價開始上漲,人們就會出於投機心理而買房。”他稱。 最新公佈的標準普爾監測房價走勢的S&P CoreLogic Case-Shiller全美房價指數顯示,6月美國房價同比增長18.6%,創下歷史新高,該增幅甚至比2006房地產泡沫時期的增幅還要高。 *本文來自第一财经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