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盛松成:為什麼現在央行都偏愛數量調控工具
長期以來,主要國家央行曾經以價格調控為主。所謂價格調控就是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主要手段,以泰勒規則為貨幣政策的制定依據,而數量調控則以貨幣供應量為主。美聯儲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施行以價格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但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開始,以美聯儲為代表的主要央行資產負債表都大幅擴張。最近十幾年中央銀行似乎更加偏愛數量調控工具,疫情期間尤為明顯,泰勒規則似乎已經過時。我們國家過去也經常提及貨幣政策要從以數量調控為主向以價格調控為主轉變,但最近幾年似乎不怎麼提了。這裏面蘊含著什麼?為什麼現在中央銀行都偏愛數量調控工具? 據《經濟學人》預測,發達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總規模到今年年底可能達到28萬億美元,其中大約2/5來自疫情期間的量化寬鬆政策。今年8月27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會議的講話中重申,美聯儲將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購買資產。如果經濟發展大致符合預期,今年開始Taper可能是合適的。所謂的Taper就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動,可能第一步是先少購債,接著是停止購債,然後可能是縮表,很可能今年年底就會開始這項舉措。這都屬於數量調控。 但鮑威爾反復強調,Taper與加息並無必然聯繫,也就是數量的收縮歸收縮,利率暫時不會提高,這也表明主要以數量調控為主,想盡辦法延緩價格調控。大家一般認為,美聯儲至少要到明年底甚至一年半以後才會加息。 最近兩年多,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規模從3.8萬億美元擴張到目前的超過8.5萬億美元,擴張了1倍多,主要是持有證券大幅增加,尤其是持有美國國債。美聯儲持有的證券從3.59萬億美元增加到8.05萬億美元,其中持有美國國債餘額從2.1萬億多美元增加到接近5.5萬億美元。 美聯儲資產增加一定會引起負債增加。基礎貨幣是美聯儲的負債,其中現鈔增加了4000多億美元;逆回購,也就是金融機構通過逆回購協議存放美聯儲的資金,同樣大量增加(美國的逆回購和我國的逆回購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美聯儲的逆回購協議是它的負債,而我國的逆回購形成的是中央銀行的資產);而存款性機構存款,也就是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從1.38萬億多美元增加到4萬億多美元。美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非常低,這裏主要是超額存款準備金。銀行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願貸款,就以超額存款準備金的方式放到中央銀行,就成了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所以隨著美聯儲資產專案增加,基礎貨幣大量投放。這就是典型的數量型調控,因為基礎貨幣發行後,通過乘數效應就會使貨幣供應量、流動性增加。 為什麼現在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國家更偏愛數量調控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價格調控存在一系列局限。 第一,價格型調控受到零利率的約束,在目前名義利率已經下降到零的情況下,只能單向調控,只能調上,不能調下。 第二,利率變動直接影響股市、債市、匯市等金融市場,尤其股市穩定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為什麼鮑威爾反復強調Taper、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可能收縮,但和加息是兩碼事?主要是為了安撫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美國的股票市場已經漲了十幾年。股市一旦短期大幅下跌,美國經濟很可能面臨衰退。股市是美國經濟的命脈,所以美聯儲小心翼翼地呵護股市。早在2020年下半年,標普500指數就突破了前期高點,並不斷創出新高。股市估值是和利率直接相關的,利率變動對股市的影響更直接、更劇烈。 第三,價格調控將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投資。因為在西方國家,投資的成本、收益在邊際上基本都達到最優化的邊界。美國的投資對利率非常敏感,只要利率變動馬上會影響到投資成本和收益。所以,美聯儲對價格調控,也就是利率變動非常謹慎。數量調控的影響也有,但相對比較間接。 第四,物價對利率上升更加敏感。我國最近貨幣供應量也不少,但我國的CPI相對還比較低。儘管美國CPI連續幾個月都超過5%,但為了達到充分就業和經濟發展的目標,美聯儲不願輕易提高利率。 前段時間,有著名的經濟學家套用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說美國很可能陷入滯脹,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因為情況在變化。上世紀70年代尼克森時代出現滯脹,這與尼克森政府使用凍結工資和物價的措施有很大關系。工資和物價凍結後,物價就很難發揮調節經濟供需關係的作用。現在美國物價雖然很高,但美聯儲依然按兵不動,甚至推出“平均通脹目標制”。平均通脹目標制意味著,儘管現在物價比較高,但貨幣政策並不因為短期的偏離而調整,而是要看看去年怎麼樣,前年怎麼樣,幾年平均可能還不到2%。根據我的研究,美國的物價現在仍然發揮著調節供給和需求的作用。我認為這是美國大概率不會出現滯脹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近十幾年來,中央銀行似乎更加偏愛數量型工具,這與數量型工具本身的靈活性、可控性有關,更適合複雜情況下的需要。例如降准後,中央銀行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數量工具調整流動性規模。中央銀行對數量調控的把握比較成熟和自如,而對價格調控沒那麼容易,沒那麼簡單。一旦利率變動以後,利率的傳導怎樣影響經濟、物價、匯率等,非常複雜,因此中央銀行不願意輕易動利率。 從深層次原因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關係的轉變也是銀行倚重數量型調控工具的重要原因,這可能預示著中央銀行新的調控模式的誕生。可能大家已經多少感受到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關係的轉變。以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多是相互制約或替代,當貨幣較為寬鬆,財政政策往往偏緊或保持穩健,從而使宏觀調控處於一種鬆緊適度的狀態,而較少同時緊縮或放鬆貨幣、財政政策。歷史上美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般是相互制約的,貨幣政策的目標主要是穩定物價,而不是經濟增長。但現在不同了,疫情以來美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已經從穩定物價轉變為以經濟增長為重。如今美國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已經深度捆綁。即使物價那麼高,美聯儲依然繼續實行寬鬆貨幣政策,想一切辦法把經濟搞上去。 最近一兩年美國國債持有結構也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美國國債發行非常多,目前已經是GDP的130%。美國GDP是2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存量已經超過28萬億美元。美國的國債是向全世界發行的,從2009年末到2020年末,美國國債中由國外投資者持有的占比從30.1%下降到25.6%,而美聯儲持有美國國債占比從只有6.5%上升到17%。 根據美聯儲發佈的資產負債表中所持有的美國國債進行計算,截至今年10月20日,美聯儲持有的美國國債占美國國債總額的比例已上升至19.3%。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美聯儲增持美國國債導致它持有國債餘額占比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提高0.1個百分點,目前是19.3%,一個星期前則是19.2%,再一個星期前是19.1%。 從增量看,美聯儲增持美國國債的比例更高。2020年全年美聯儲持有新發美債的比例高達53%!美聯儲為什麼要這樣購買美國國債?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它通過大量購買美國國債投放流動性,這是數量型調控,因為它購買美國國債以後貨幣就投放出去了。其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對財政政策的配合。美聯儲大量購買國債就使得美國國債的預期收益率下降,這對美國財政部新發美債很重要。如果美債到期收益率下降,新發美債票面利率也可以較低,但如果美債到期收益率上升,新發美債的票面利率也不得不上升。美國為什麼敢這麼大量地發行國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票面利率比較低。通過發新債還舊債,支付利息就可以了。 現在談談我們國家。與美國不同,降准是我國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降准也屬於數量型調控。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一般人以為降准會改變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因為準備金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裏面的負債端,降准以後是不是準備金減少了,資產負債表就縮小了?不是這樣的。實際上,降准是將法定存款準備金變成超額存款準備金。如果在20%的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下,100元的存款需要交20元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到10%,只要交10元就夠了,這20元裏的10元成為超額存款準備金,因此只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的變化。我國現在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比較低,只有1.2%,歷史上高的時候比現在高1倍以上,這也表明我們的資金實際上是偏緊的。商業銀行拿到了超額存款準備金可以去放款,也可以不放款,所以貨幣政策需要商業銀行配合。商業銀行如果去放款,有人認為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就縮減了。不是的!商業銀行放款的同時,馬上又會形成存款,存款又要交法定存款準備金了,所以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總量是不變的。降准只是改變了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從而提高貨幣乘數,基礎貨幣創造了更多的存款貨幣。 疫情以來,我們已經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其中兩次定向降准,兩次普降,每次降0.5個百分點。從M2的貨幣乘數看,十年來,M2貨幣乘數最低的時候是2011年的3.81,今年8月份已經達到7.52,幾乎翻了一倍。十年來我國的貨幣乘數提高了一倍,這也是我國央行典型的數量調控舉措。 現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從相互制約變成互為補充,甚至相互配合。即便是像美國這樣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和一向以獨立性著稱的美聯儲,也不得不訴諸“有形之手”的幫助來挽救危局。進一步我們還可以追問,這樣的轉變對物價、投資、消費,甚至匯率會有哪些影響?甚至從大的方面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至於整個宏觀政策調控的框架,實際上都在潛移默化地變化,這個轉變正是我們應該研究的。 我們發現,每次大的經濟危機以後,往往會產生新的宏觀經濟理論,比如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催生了凱恩斯理論。但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到現在,幾乎沒有出現顛覆性的宏觀經濟理論。大家視野範圍內的也只是最近一兩年飽受爭議的MMT理論(現代貨幣理論),算不上新的調控框架。這次疫情完全是一個外生衝擊,再一次對宏觀經濟金融調控的實踐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我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局面,同時也需要清晰的指引,而這些恰恰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我把問題提出來,基本觀點提出來,和大家分享,共同探討,深入研究,最終目標是使宏觀貨幣和財政政策調控更加有效,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作者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央行調統司原司長)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0-26 -
美联储步入“缄默期”!华尔街愈发忧心美债抛售恐引发“连锁反应”
隨著美聯儲11月利率決議的腳步臨近,本周美聯儲將再度迎來利率決議前長達逾一周時間的“緘默期”。而此番,身為美聯儲主席的鮑威爾在上周五在“緘默期”前的壓軸演講,幾乎已經宣告了Taper進程的開啟已正式步入倒計時。 鮑威爾在最新講話中對持續高通脹的擔憂有所加重,他明確表示將很快開始縮減債券購買規模,但在加息方面仍會保持耐心。 “我確實認為是時候縮減購債了;但現在言論加息還言之過早,”鮑威爾指出,“與新冠疫情之前相比,美國現在仍然減少了500萬個就業機會。供應瓶頸可能持續更長時間並刺激通脹升高,這顯然是現在的一個風險”。不過他依然重申了自己的觀點,即隨著疫情壓力消退,明年高通脹可能會減弱。 目前,美聯儲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11月2日至3日舉行的政策會議結束時宣佈啟動減碼。 美債收益率在上周五鮑威爾講話後有所回落,其中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逾6個基點報1.639%,上周四曾觸及五個月高位的1.706%。市場通脹預期也略有降溫,當天早些時候市場中衡量未來五年通脹預期的指標有史以來首次超過3%,但在鮑威爾發表講話後回落至2.88%。 分析人士指出,從鮑威爾11月決議前的壓軸講話中不難看出,美聯儲內部目前對11月宣佈縮減QE幾乎已經達到了共識,但在對於何時加息的問題上,鷹鴿兩派的分歧依然較大。但無論如何,通脹已經成為了眼下美聯儲評判貨幣政策前景時愈發關鍵的要素。 景順全球市場策略師Brian Levitt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鮑威爾不再否認通脹,他預計通脹壓力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解,但價格上漲對經濟的風險正在增加。 小心美債拋售引發“連鎖反應” 伴隨著近來美債拋售行情的持續,不少華爾街投資組合經理們近來也正日益憂心一個越來越危險的前景:收益率接下來哪怕僅溫和上升,也可能將造成數萬億美元的損失。 這是因為投資者此前對債券久期的風險敞口過大,久期是衡量債券持有人風險的關鍵指標,目前已接近紀錄高位水準。即便收益率從現在的水準僅躍升50個基點,達到2019年疫情前的平均水準,也足以摧毀各類基金,同時也將影響到從新興市場到高企的科技股的所有資產類別。 久期越長,收益率每上升一個檔次,價格下降的幅度就越大。而且這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這一風險已是全球性的,因為通貨膨脹的威脅已經促使許多央行轉向鷹派。 對沖基金Wincrest Capital創始人Barbara Ann Bernard表示,“如今,加息已成為一種系統性風險。加息對一切都是不利的,除了銀行。此外,如果通脹繼續保持在這種水準,經濟增長也將非常緩慢。” 隨著政府和企業發行更多長期債券,以及利率下降,債券久期大幅增加——債券計算表明,低息債券增加了久期風險。與此同時,疫情救濟計畫導致債務負擔激增。Algebris Investments的投資組合經理Alberto Gallo指出,“由於實際利率較低,許多風險資產價格此前過於昂貴。而隨著各國央行試圖正常化,這種情況將會改變。” 華爾街目前普遍認為,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將在一年後升至2%,這將使其逼近2019年的均值2.14%附近。自8月初以來,該收益率已飆升了約50個基點。收益率走高也引發了人們對股市前景的質疑。對於那些預計未來會有現金流的公司來說,在高利率的環境下將尤為敏感。這使得科技公司面臨的風險最大。許多風險資產都很脆弱,包括低於投資級的公司債。 行業人士指出,在債券市場上,無需出現像1994年那樣規模的暴跌(對債券投資者來說,1994年是聲名狼藉的一年),損失就會很大。 如果收益率上升50個基點,彭博美國國債指數預計將蒙受逾3500億美元損失,該指數追蹤的債券規模約為10萬億美元,在過去18個月裏持續飆升。規模68萬億美元的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Bloomberg 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Index)則預計將受到約2.6萬億美元的衝擊,該指數包含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企業和證券化債券。 截至10月21日,彭博美國國債指數年內已下跌了3.3%,或將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美國銀行本月稍早對基金經理進行的最新月度調查顯示,他們對債券市場的投資配比降至紀錄低點:全球債券配比降至淨負80%,是該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水準, Seaport Global Holdings董事總經理Tom Di Galoma在上周五預計,幾周後甚至可能更早,10年期美債收益率就將測試3月30日觸及的1.776%的年內高位。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0-25 -
香港財政司司長:逐步擴大大灣區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及範圍
隨著滬港通和深港通開放,香港市場作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及內地資金走向世界的雙向管道,這一作用以越發重要。中國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21日在金融街論壇上表示,未來計畫逐步擴大大灣區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及範圍。 截止今年8月底,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每日平均交易量已達1,207億人民幣,按年升34%,同時境外機構通過互聯互通管道持有內地債券數量,已近3.8萬億元人民幣。 陳茂波表示,隨著南向通和理財通開啟,以及深圳市政府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豐富了香港市場的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有助進一步發展香港為國際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重要平臺。 他提到,香港證監會、交易所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經成立聯合工作小組,推動允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並正儘快把研究成果制定詳細的建議措施。 他還指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處理著全球約75%的離岸人民幣結算的業務。截止目前,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總數的60%。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之前曾建議,未來可考慮放開交易資金封閉式管理,例如允許售出資產後的資金留在香港。與此同時,他還提到多方面以推進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首先是提高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香港爭取完善及擴大互聯互通各項安排,為離岸及在岸市場的人民幣資金提供流通管道。 他還建議,推動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發展,更多元化的人民幣債券產品發行及債券交易,以及人民幣計價理財產品等。隨後是進一步打造人民幣離岸生態系統,以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管道和工具,及高效匯兌、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管理等多種資產管理服務。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0月初發佈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及關於港股通更多的展望,例如,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離岸人民幣產品和工具發展,研究提升發行及交易人民幣證券需求、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等具體措施。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10-21 -
美聯儲官員密集講話:應在11月會後開始taper,通脹、勞動力問題恐長期持續
週二淩晨,多位美聯儲官員分別發表講話。 美聯儲理事沃勒:美聯儲應在11月會議後開始縮減資產購買 美聯儲理事沃勒就經濟前景發表講話,他認為美聯儲應當在下個月FOMC會議之後開始縮減購債計畫,不過目前來說加息仍需要一段時間。 他表示,第三季度因新冠疫情放緩後,目前經濟開始反彈,雖然就業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間,但就業情況仍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沃勒表示,支持在2022年年中結束縮債計畫,以便在必要時加息,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的決定已經反映在市場價格中,不應該使金融狀況變得緊張。他預計,通脹速度將放緩,明年通脹率將回到2%,但他“非常擔心”上行風險,如果通脹在2022年很長一段時間明顯高於2%,那麼他將支持更早加息。就目前情況而言,沃勒認為美國沒有進入滯脹。 隨後,沃勒談及就業問題,他表示,第四季度美國可能會有“非常健康的就業增長”,除了已經退休的200萬工人外,當前已經恢復了85%的工作崗位。他表示,短期內通脹可能過高,但不會伴隨糟糕的勞動力市場表現。 沃勒稱,失業率的下降“令人難以置信”,並表示他一直在關注房價,自從在家辦公以來,住房需求產生了根本性變化。房價也因年輕一代的需求、低利率環境和供給不足等原因上漲。 沃勒隨後聊到數字貨幣的問題,他表示國會需要授權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並稱比特幣是一種沒有內在價值的價值儲存手段,且永遠不會成為一種支付工具。政府需要就可能出現的穩定幣進行監管,以確保其是安全的支付工具。 最後,他再次談到通脹問題,他稱,若看到通脹預期失控,美聯儲將會立即採取行動,儘管仍沒有解決資產負債表正常化的問題,但美聯儲隨時準備阻止高通脹的蔓延。若有必要,美聯儲可以迅速收縮資產負債表。 美聯儲理事鮑曼:可能會看到通脹持續時間長於預期 同日,美聯儲理事鮑曼也就經濟復蘇問題發表講話。她表示,當前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將會引發價格上漲,需要觀察通脹將持續多久以及如何影響長期的預期。 另外她補充,疫情期間大量工人選擇提前退休可能會限制經濟的發展,而缺乏兒童保育服務會繼續阻礙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將會拖累美國經濟。許多已經離開就業市場的年長勞動力不太可能重返就業市場,其中包括許多婦女,因此美國當前的就業狀況不會很快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未來對就業市場評估的基本因素也會因此有所不同。 另外,鮑曼強調,通脹可能會比幾個月前的預期持續更長時間。她說: “我們正在考慮一種情況,我們可能會看到通脹持續的時間比幾個月前預期的還要長。” 巴爾金:美國勞動力供應問題可能比疫情更持久 裏士滿聯儲主席巴爾金就勞動力問題發表看法,稱目前初級職位的工資增長強勁,但除非美國提出更好的教育、衛生和兒童保育政策以增加願意和能夠工作的人口,否則勞動力短缺可能會比疫情持續更久。 巴爾金表示,為保持長期經濟增長,市場需要更多的工人,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讓更多的人參與工作,目前雇主在緊張的就業市場上陷入困境。應讓採取觀望態度的人加入工作,提供托兒計畫、更好的薪酬和交通選擇,甚至鼓勵老年人留在工作崗位等措施,否則那些處於觀望狀態的人不會回到勞動力市場。他還稱市場需要增加臨時工。 此外,他表示,在美聯儲考慮轉向疫後貨幣政策時,勞動力的可用性前景是一個關鍵問題。疫情期間退休的工人多於預期,而其他人,尤其是女性和從事低薪工作的人,則因家庭原因或對個人健康的擔憂而停止工作。如果女性以較低的比例參與勞動,意味著就業最大化的程度可能會有所降低。就業最大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無法直接衡量。 最後,他認為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勞動力參與率是否會回升,並緩解工資壓力。他表示很多人可能願意工作,但目前並沒有在尋找工作機會。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0-20 -
跨境理財通落地首日:僅1小時,北向通資金入賬41筆,南向通開戶115個
10月18日下午,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深圳中支官方網站公佈了完成報備的“跨境理財通”首批試點銀行名單。“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宣佈正式起航,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居民紛紛爭飲“頭啖湯”。19日上午,首批業務成功落地,“北向通”和“南向通”業務同步開展,業務落地的銀行覆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 儘管涉及到三地不同監管環境和金融政策,但從去年6月29日業務試點框架內容發佈,到如今業務正式落地,“跨境理財通”的推出僅用了不到17個月的時間。 據人民銀行初步統計,19日上午業務開通1小時後,內地代銷銀行已成功通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為港澳個人投資者辦理“北向通”投資資金入賬41筆,涉及金額249.6萬元。 內地合作銀行通過代理見證服務,協助港澳銷售銀行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個人投資者開立“南向通”投資戶115個,成功匯出投資資金8筆,涉及金額39.8萬元。 特別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南沙自由貿易試驗區牢牢把握國家賦予的建設先機,在“跨境理財通”首批試點業務落地中積極部署,通過線上簽約、代理見證開戶、線上風險測評、遠程購買產品等全流程遠程辦理服務。 據廣東中行個人數字金融部總經理林彤介紹,澳門客戶李先生在中國銀行澳門沙梨頭支行完成跨境理財通“北向通”資格審核後,通過境內中行手機銀行向中國銀行橫琴口岸支行線上提交了簽約申請。系統回饋簽約成功後,李先生通過中行手機銀行辦理了匯款,並購買了境內中國銀行的基金產品,完成中國銀行琴澳兩地線上“北向通”業務的率先落地。 廣州客戶劉女士在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5G智能+”灣區館,通過灣區館專設的“粵澳視頻連線”服務,與中國銀行澳門紅街市支行的理財經理進行了“一對一”線上溝通,成功辦理了“南向通”業務簽約,成為灣區館首位嘗鮮的“南向通”客戶。 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認為,“跨境理財通”的運行將擴大港澳與內地銀行業的開放,加快人民幣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流通,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逐步打通粵港澳境內外兩個資管市場,在滿足客戶多樣化資產配置需求的同時,也將提高境內資管機構的資產管理能力,擴大港澳市場的資金規模。 一直以來,市場對“跨境理財通”保持了較高的關注度,林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跨境理財通實施細則公佈後,相關投資者問詢明顯增加。 試點落地首日,也呈現出覆蓋範圍廣、主體類型多、業務品種豐富的特點。例如,廣東中行北向通產品上線了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理財產品主要為R1至R3風險等級的固收類(涵蓋純固收和固收+類)產品,期限覆蓋每日、每週、每月、每季度至3年期內的各主要期限。公募基金方面,主要上線R1至R3風險等級的產品,包括貨幣類、短債、純債、固收+、打新、主動權益等。 南向通方面主要是支持多幣種,除了人民幣和港幣之外,部分產品還支持美元、歐元、英鎊、澳元、新西蘭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日圓及新加坡元等外幣。 華僑永亨銀行行政總裁歐陽麗玲表示,華僑永亨銀行目前提供的理財產品包括單位信託基金等,另外,華僑銀行財富管理專家團隊適時提供涵蓋宏觀經濟及資產投資的專業分析。“華僑永亨銀行的投資顧問團隊和產品部通過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比較市場同類型基金的投資策略、過往表現、行業分佈等,嚴選出表現卓越的基金上架。”歐陽麗玲說。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10-19 -
監管委員會進入無領導狀態,美聯儲面臨“大洗牌”?
美聯儲近期表示,副主席蘭德爾•誇爾斯(Randal Quarles)將不再領導負責審查銀行規則和監管的內部委員會。雖然誇爾斯任期將於週三結束,不過仍然將繼續擔任美聯儲理事以及監管委員會成員。 值得留意的是,誇爾斯在位期間放鬆了對華爾街的管制,曾對當時最具爭議的 “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進行修訂,放鬆銀行對於風險投資基金等方面的交易限制;取消大銀行針對某些掉期交易持有資本的要求;放寬資本、杠杆和流動性規則等。 美聯儲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委員會將根據需要在無人主持的基礎上開會,誇爾斯、佈雷納德和鮑曼三人將共用監督委員會權力,任何監管專案只有三人一致同意的事項才能推進至美聯儲理事會審議。 拜登總統尚未提名任何人接替誇爾斯擔任副主席。白宮一名官員星期二說,拜登將繼續與他的高級經濟團隊就美聯儲的人事問題進行磋商,並“將在深思熟慮後做出決定”。與此同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在等待拜登的決定,看他是否會在明年2月任期屆滿後繼續擔任下一屆美聯儲主席。 據外媒報導,拜登總統的顧問們正在考慮重新提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並任命佈雷納德為監督副主席的建議。一些進步人士支持佈雷納德擔任該職位。如果鮑威爾被提名連任美聯儲主席,那麼資歷比誇爾斯高的佈雷納德很有可能成為美聯儲的副主席。 值得注意的是,誇爾斯是由前總統特朗普提名進入美聯儲的,美聯儲管理金融監管的小組委員會的另外兩名成員,米歇爾·鮑曼(Michelle Bowman)也同樣是由特朗普任命的,而萊爾·佈雷納德(Lael Brainard)則是由奧巴馬任命的。 早在誇爾斯之前,身陷“炒股風波”美聯儲高級官員、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就已提出辭職,理由是健康狀況嚴峻。而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也和羅森格倫在同一天宣佈辭職。 此外,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裏達在美聯儲理事會的任期也將於明年1月結束,這意味著美聯儲領導層可能開始重新洗牌。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1-10-13 -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美聯儲2023年前不會加息
高盛下調了美國明年經濟增速的目標,認為經濟放緩或導致美聯儲推遲加息。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簡·哈祖斯(Jan Hatzius)表示,由於預計明年美國經濟增速將放緩,美聯儲或許將不急於加息。 哈祖斯於本週一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雖然預計美聯儲將會在下次會議上宣佈縮減購債規模,但這個過程將持續數月,利率在2023年前不會上調。 哈祖斯表示: “我認為進入2022年後,會出現更明顯的週期性放緩階段,同時通脹也會降低。在這種環境下,我不認為美聯儲會直接加息,任何的行動都應取決於經濟數據的情況。”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9月的會議上將利率維持在近零水準,並表示,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美聯儲將很快開始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畫。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一旦美聯儲與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11月會議中認為,就業情況“幾乎滿足進一步縮減購債規模的實質性進展”時,就可能開始進行縮減購債的進程。 上周公佈的9月就業數據顯示,非農就業人數錄得今年以來的最小增幅。高盛同時也下調了明年的增長預期。 哈祖斯表示: “短期內我們有一些理由預期經濟會強勁增長,而之後,我認為經濟增長將會明顯放緩。”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1-10-12 -
貨幣市場押注英國央行12月加息15個基點,央行官員已發出暗示?
週一歐盤前,隨著英國央行加息預期日益濃厚,英鎊兌美元短線上揚近20點, 日內漲幅一度擴大至0.40%。 交易員們正在為英國央行今年年底前上調關鍵利率做準備,因對於通脹前景的擔憂升溫。英鎊隔夜指數掉期顯示,貨幣市場週一預計英國央行將在2021年12月會議上加息15個基點,這將使關鍵利率從目前的0.1%升至0.25%。 目前英國通脹率處於逾九年來最高水準。英國天然氣價格上周升至紀錄高位,可能導致通脹進一步上升。貨幣市場預計明年2月利率至少會進一步上調25個基點,5月份將再加息25個基點。 此前,兩位英國央行官員強化了英國即將加息以遏制通脹的信號。其中一名官員警告市場要做好加息的準備,加息可能會比之前預期的更早。 美國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最強硬的成員之一邁克爾•桑德斯(Michael Saunders)在週六發表的講話中表示,投資者提前押注加息是正確的。 不久前,央行行長貝利也警告稱,除非政策制定者採取行動,否則可能會出現“極具破壞性”的通脹時期。 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高級經濟學家丹•漢森(Dan Hanson)表示,這些言論“清楚地表明”,即將於11月召開的利率決議將“非常活躍”。 通常英國央行決策者在決定加息之前,至少會在前一次會議上為加息做準備,包括發表強硬講話和投票反對。桑德斯是2017年和2018年推動加息的先鋒。 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中斷和部分行業薪資上漲的綜合因素,削弱了英國央行最初的觀點,即大部分價格上漲將被證明是短暫的。該央行上個月表示,預計上季度通脹率將超過4%,是其目標的兩倍多。 近幾周,投資者大舉押注加息步伐加快。市場幾乎完全消化了英國央行將在今年年底第一次加息的影響,預計基準利率將在2022年達到0.75%。 桑德斯說,市場預計英國央行將於明年2月加息的可能性為100%,預計12月份加息的可能性為50%。 儘管桑德斯明確表示,他並沒有試圖確定貨幣政策委員會何時會採取行動,但他對《每日電訊報》表示: “市場對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較之前大幅提前,這是恰當的。” 曾任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經濟學家的桑德斯是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兩名委員之一,上個月他投票贊成立即結束英國央行的債券購買計畫。 匯豐控股高級經濟學家馬丁斯(Liz Martins)預計2月份加息,她現在認為桑德斯有可能“在12月甚至11月投票支持加息,而且他可能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 英國央行加息的阻力在於就業復蘇的進程。經濟學家普遍預計,英國央行在計畫結束後會考慮就業數據,然後再決定是否將利率從目前的創紀錄低點0.1%上調。 但貝利在接受《約克郡郵報》採訪時表示,他預計政府上月結束休假計畫後,失業率不會進一步上升。 英國央行預計,失業率將在第三季度達到4.75%的峰值,遠低於疫情開始時預測的最糟糕情況。馬丁斯說: “在11月的會議上,他們不會有任何關於休假後的硬性數據,他們將在12月會議前發佈10月份的貨幣政策,這無疑增加了耶誕節加息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10-11 -
美聯儲啟動縮減購債計畫的掣肘因素與時機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美聯儲推出力度空前的寬鬆貨幣政策。一方面,寬鬆貨幣政策配合規模龐大的財政刺激計畫,美國經濟出現復蘇;另一方面,寬鬆貨幣政策對美國金融市場也產生了顯著影響,資產價格持續攀升。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經濟加快復蘇,通脹率持續高企,各界對美聯儲提前推出縮減購債計畫(taper)的預期不斷升溫。但由於近期疫情反復、政策刺激效應衰減,美國經濟復蘇或將無法如預期般順暢,美聯儲taper時機受到更多掣肘。 疫情反復拖累復蘇進程 美國經濟大概率邊際放緩 7月以來,美國疫情再度出現大規模反彈,單日確診病例快速上升;9月初甚至一度超過20萬例,疫情防控壓力迅速增大。疫情反復將影響服務業和居民消費,延緩美國經濟復蘇進程。數據顯示,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由7月的81.2降至8月的70.3,為今年以來首次跌至80以下。供應管理學會(ISM)製造業PMI也於7月起降至60以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先後推出三輪大規模經濟刺激計畫,特別是直接向居民發放補貼刺激消費,成為拉動本輪經濟復蘇的關鍵。但9月上旬,美國大規模財政支出已經終止,約有超過750萬以上的美國民眾將無法領取失業救濟金。補貼政策到期疊加疫情反復,將使美國居民消費的可持續性進而經濟復蘇進程受到干擾。9月,美聯儲《褐皮書》顯示,由於德爾塔變異毒株快速蔓延,美國經濟增長略微放緩至溫和水準,這主要是由於外出就餐和旅遊市場需求減少造成的。 今年以來,在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及強勁的居民消費推動下,美國物價水準持續飆升,通脹壓力不斷加大。但進入三季度以來,美國物價水準出現走低。7月,美國CPI和核心CPI同比增速為5.4%和4.3%,CPI同比增速與6月持平,核心CPI同比增速比6月有所下降。CPI和核心CPI環比增速在6月達到今年最高點0.9%和0.8%後,分別下降0.4和0.5個百分點至0.5%和0.3%,美國通脹壓力有所緩解。 一方面,美聯儲早在2020年8月便宣佈實施“平均通脹目標”,提高了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即使通脹率短期內超過設定值,貨幣政策也不會輕易轉向。因此,今年以來即便美國物價水準顯著上漲,但美聯儲並未對此表示過度擔憂,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就業市場。另一方面,進入三季度,美國通脹由全面上漲漸變為結構分化,價格上漲逐步轉向汽車、運輸服務等供需失衡較為嚴重的行業。下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有所放緩,疊加居民需求走弱,供需兩端均會對價格總水準形成壓制。加之美國工業產出仍處於持續修復階段,製造商在加速補庫存,供給壓力有望進一步緩解。從中長期看,美國高通脹大概率不會長時間持續,短期內通脹將不會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核心考量因素。 勞動力市場低迷 美聯儲啟動taper受到掣肘 在美國經濟加速復蘇後,美聯儲曾多次暗示其貨幣政策將更多關注勞動力市場變化,對物價的關注度將會下降。今年上半年,在勞動力市場良好情況下,美聯儲議息會議釋放出將啟動削減購債計畫的信號,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很快推動taper。從8月美聯儲議息會議相關內容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表態看,一旦經濟重新回暖,勞動力市場維持修復態勢且高通脹壓力有所緩解,今年啟動taper仍是大概率事件。鮑威爾稱“如果經濟的發展大致符合預期,那麼今年開始放慢資產購買的步伐可能是合適的”。在美聯儲輪番表態影響下,各界基本達成一致預期,即是否啟動taper將基於經濟數據的表現。因此,在針對居民的疫情補貼取消後,9月、10月就業市場是否良好是taper時機選擇的關鍵。最為樂觀的情況是,美聯儲會在9月或者10月釋放明確的taper信號,並在11月宣佈相應的計畫安排,然後在12月會議上正式宣佈啟動taper。 但是,在疫情影響下,美國經濟受到衝擊的同時,勞動力市場表現也陷入低迷。8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僅為23.5萬人,遠低於預期的75萬人和7月的94.3萬人。勞動力市場不及預期引發了各界對美聯儲可能延緩啟動taper的猜測。一方面,如果美國疫情持續蔓延,將影響到美國勞動力市場復蘇和居民消費信心恢復,並最終延緩經濟復蘇步伐。另一方面,今年以來,美國財政部普通帳戶(TGA)餘額持續下降,且美國聯邦債務上限已於8月份到期,如果美國不提高債務上限標準,TGA帳戶餘額最快或將於10月中旬耗盡,美債違約風險有所上升,預計兩黨將就債務上限問題展開爭論。在疫情反復疊加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美聯儲或將重新考慮taper的時機。 美聯儲大樓 貨幣政策正常化尚需時日 短期加息可能性較低 按照危機後美聯儲貨幣政策邏輯,預計正常化將按照縮減購債規模、加息、縮表的路徑進行。針對縮減購債規模,此前市場已有充分預期,且縮減購債規模只是意味著投放流動性數量的下降,寬鬆貨幣政策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尤其在美聯儲已多次釋放相關資訊情況下,2013年出現的“縮減恐慌”大概率不會再次出現。針對是否加息,美聯儲表態非常明確,taper與加息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繫。但由於加息的信號作用太強,一旦加息將代表美國貨幣政策出現方向性變化,意味著美聯儲正式開啟了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其將對全球經濟金融運行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在經濟復蘇可持續性存疑的背景下,預計美聯儲不會在不做充分溝通的情況下貿然加息。美國就業市場仍有600萬人未重獲勞動崗位,且有500萬人是在受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部門任職,美國的勞動參與率恢復動力仍然不足。所以美聯儲是否啟動加息,將會綜合權衡疫情形勢變化和疫苗接種率對經濟的影響、通脹走勢以及勞動力市場變化做出決定。在經濟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美聯儲短時間內加息概率不大。參考金融危機後,美聯儲結束資產購買計畫和啟動加息時間間隔超過一年,若美聯儲今年啟動taper,或許最快將於2022年四季度才能啟動加息。 對我國的影響與建議 年初以來,美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快速上升,這帶來了類似“加息”的效果,雖然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受此影響出現了動盪,但我國金融市場總體保持穩定,跨境資本有序流動。假如四季度美聯儲啟動taper,在不加息情況下,預計其對我國金融市場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建議:一方面,繼續堅持“以我為主”,重點關注國內經濟金融運行情況,根據需要合理調整流動性供給,將政策重心放在更好解決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上,持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另一方面,儘管美聯儲已進行充分溝通,但仍不排除taper會再次引發“縮減恐慌”,需要密切關注美聯儲開啟taper後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做好相應的風險防範準備。 *本文來自中國金融家
2021-10-09 -
美联储经济学家警告:加密货币迅速崛起可能威胁美元地位
美聯儲經濟學家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警告稱,加密貨幣的迅速崛起可能會威脅到美元在全球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美聯儲經濟學家Carol Bertaut、Bastian von Beschwitz和Stephanie Curcuru在他們的新論文《美元的國際角色》中寫道,比特幣和以太幣等私人數字貨幣,以及政府支持的數字貨幣,可能會減少人們對美元的依賴。 他們的理由是消費者和投資者偏好的變化,而新產品可能會改變預期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但這篇論文補充稱:“即便如此,單靠科技本身,也不太可能完全抵消美元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原因。” 這份研究報告出爐之際,美聯儲預計很快將發佈另一份備受期待的報告,內容是美國是否應發行央行數字貨幣(CBDC)。 但美聯儲的主要官員意見不一。雖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對CBDC表示了一些開放態度,但其他美聯儲官員,如副主席蘭德爾·誇爾斯(Randal Quarles),則持更懷疑的態度。 誇爾斯在7月份表示,雖然公眾對數字美元的興趣已經達到“狂熱程度”,但美元已經高度數位化,他說,這種安排“對國家和經濟都有好處”。 除了數字貨幣,美聯儲經濟學家的研究報告強調了另外兩個短期挑戰可能影響美元的國際地位。 其中之一是歐洲的持續一體化,歐洲是一個擁有健全制度和自由貿易的大型經濟體。這些經濟學家特別提到,歐盟在疫情最嚴重時期決定發行聯合擔保債券。 如果歐洲的財政一體化取得進展,並形成一個龐大、流動性強的歐盟債券市場,歐元作為儲備貨幣可能變得更具吸引力。“通過加強歐盟主權債務市場基礎設施和引入數字歐元,這種整合可能會加速。” 儘管如此,美聯儲經濟學家認為美元仍將保持吸引力。他們寫道:“如果沒有任何大規模的政治或經濟變化損害美元作為價值儲存手段或交換媒介的價值……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可能仍將是這個世界的主要國際貨幣。” *本文來自新浪美股
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