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央行:正確認識貨幣與通脹的關係

有觀點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貨幣超發但並未出現通脹,說明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係失靈,因此把央行通過資產購買擴張貨幣,作為既可以刺激經濟又不會帶來通脹的“靈丹妙藥”。對此,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鬆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係。 一種是以增加基礎貨幣為主的量化寬鬆政策,真正的貨幣增長有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的近十年,儘管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處於低通脹的成因較多,包括供給端的全球化、技術進步,需求端的人口老齡化、債務透支、貧富分化等;但從貨幣視角看,2008年三季度末至2017年末,美、歐、日央行雖然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大幅擴表增加基礎貨幣,但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速僅分別為6.5%、2.8%和2.7%,與同期3.1%、1.8%和0.4%的名義GDP平均增速大體相當,這是發達經濟體沒有引發明顯通脹的根本原因。 應當看到,在現代銀行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創造的直接主體是銀行而非央行,央行購買國債等量化寬鬆並不必然帶動貨幣增長。基礎貨幣不同於貨幣,基礎貨幣主要是滿足銀行體系準備金和支付清算的需要,而貨幣才是經濟主體使用流通的資金,是由銀行通過貸款等資產擴張創造的。從長期看,貨幣與通脹關係密切,而不是基礎貨幣。2008年危機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央行購買國債,增加了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但由於央行只是主要購買了市場上的存量國債,並沒有明顯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且銀行體系通過貸款創造貨幣的積極性也不高,使得這部分超額準備金淤積在銀行體系,貨幣並沒有顯著增加。從金融危機前的2008年8月末至2017年末,美、歐、日央行資產負債表分別累計擴張了375%、209%和375%,而同期貨幣供應量僅分別累計增長了80%、30%和27%,擴張幅度明顯落後。 另一種是疫情後央行和財政配合大量增加貨幣的量化寬鬆政策,推動2021年全球通脹明顯升溫。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面對疫情衝擊、為支持經濟恢復,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政策組合,由政府主導推動貨幣增長。從背後的機理看,央行購買國債增加超額準備金,財政新增發債推動銀行超額準備金轉為財政存款,財政向家庭、企業支出使得財政存款轉為經濟主體存款,這些行為相互交織配套,貨幣因此增加。2020年,美聯儲共購買了約52%的新增國債,由此支持財政支出形成的貨幣供應量占美國新增M2的61%。2020年末,美、歐、日貨幣供應量分別同比增長24.9%、12.3%和7.6%,而名義GDP增速分別為-2.3%、-5%和-4%,貨幣增長大幅偏離了名義GDP增速。從物價走勢看,美國通脹形勢最為嚴峻,其貨幣擴張相對名義GDP增速的偏離也最大。6月美CPI達到了創13年新高的5.4%,較上年末上升4個百分點,當月歐、日CPI分別較上年末上升了2.2個和1.4個百分點。還應當看到,政府主導增加廣義貨幣,也會帶來破壞財經紀律、損壞銀行體系市場化貨幣創造能力、經濟內生活力不足等諸多不利的後遺症。 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係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准、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準總體穩定。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8-10
查看详情
3月新低!現貨黃金一度失守1700美元大關,未來仍能看漲?

上周美國非農就業數據的影響持續發酵,疊加歷史上接下來數月黃金的走勢歷來疲軟,導致現貨黃金今日延續跌勢,一度跌至3月來新低。 對於黃金後續中長期走勢,市場目前依舊存在分歧。有機構預期黃金將進一步跌至1600美元關口,但也有對沖基金堅定看好,認為黃金將重回3000美元大關。 現貨黃金跌至3月來新低 在上周創下7周最大跌幅後,現貨黃金在今日亞太市場盤初,再度大幅走低,一度失守1700關口,創3月以來新低1609.03美元/盎司,跌幅約4%,且在開盤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裏,累計跌幅超過70美元,至少是1月8日以來最大跌幅。隨後出現反彈,截至記者早上發稿時,現貨黃金已回升到1734.71美元/盎司。 黃金近期跳水的最大原因是上周公佈的美國就業數據強於預期,使市場預期美聯儲可能很快開始縮減規模空前的貨幣刺激措施,而在更高的利率環境下,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相較於其他資產的吸引力就會下降。白銀現貨今日同樣暴跌3.1%至去年12月以來的新低。 美國勞工部上周五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94.3萬人,超過市場預期85.8萬人。此外,勞工部還將6月非農從85萬上修至93.8萬,5月就業數據亦上調3.1萬至61.4萬。勞動參與率也回升至2020年3月以來最高水準61.7%。 嘉盛集團全球研究主管沃勒(Matt Weller)此前曾撰文表示,如果就業報告強勁,那麼美聯儲有望在本月晚些時候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會議上宣告縮表。 AMP Capital的投資策略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Shane Oliver)稱,“市場擔心,如果經濟增長非常強勁,那麼可能會推動美聯儲縮減政策。”他預期,“美聯儲很有可能在9月宣佈量化縮減,並在今年晚些時候真正開始行動。” Blue Line Futures的首席市場策略師斯特萊博(Phillip Streble)也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9月宣佈縮減資產購買計畫,但他預期真正開始縮減要到明年1月初。 多位美聯儲官員上周也對儘快量化縮減表達了支持。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Robert Kaplan)上周三表示,他認為美聯儲應該儘快開始逐步減少債券購買的步伐,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使美聯儲在加息問題上有更大的靈活性,以便保持“耐心”。 “只要我們在7月和8月就業數據方面繼續取得進展,我認為我們最好儘快開始調整這些購買行為,這能給我們盡可能多的靈活性,以便在利率上保持耐心。”他稱。 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裏達上周三也表示,加息的條件可能在2022年年底前得到滿足,為2023年初開始行動鋪路。美聯儲理事沃勒上周四表示,美國經濟復蘇進展迅速,勞動力市場正在改善,美聯儲可能會比一些人預期的更早開始撤走寬鬆貨幣政策。 在傑克遜霍爾會議前,美國本周還將公佈7月通脹數據,並迎來多位美聯儲官員講話,會成為投資者的最新關注。 除美聯儲政策預期外,黃金歷史上在接下來數月的走勢偏軟也影響了黃金市場投資者的情緒。過去十年,黃金價格通常會在8月上漲,但從9月開始的幾個月往往走勢疲弱。2010年以來,黃金有7年在8月上漲,但其後的9、10、11月均錄得下跌,其中9月錄得下跌有8次,10月錄得下跌有6次,11月錄得下跌也有7次。同時,過去10年中,現貨黃金在8月平均上漲3.9%,為一年中走勢最佳的月份;9月和11月卻平均錄得約2%的跌幅,是每年表現最差的月份。如果今年依舊延續這一情況,黃金一年中表現最差的幾個月即將來臨。 對後市走勢依舊分歧 雖然如此,但機構目前對黃金後市走勢依舊分歧嚴重。 瑞銀財富管理發表報告稱,預期美聯儲將自明年初開始縮減買債,加上疫情後經濟復蘇持續,美元走強,黃金在今年底前都將在1700美元/盎司附近,明年料進繼續下跌。該行預測,明年3月底,金價將跌至1650美元/盎司,並在其後兩季度進一步跌至1600美元/盎司的水準。 花旗的月度報告也指出,從美聯儲6月議息會議以來,美聯儲對於未來經濟前景產生了結構性的轉向。相對鷹派的美聯儲可能使得下半年的美債利率進一步上行,且美元也有升值之勢,這或會繼續施壓黃金價格。不過,花旗也指出,進一步的緊縮措施尚不清楚將何時推出,且隨著經濟增長正常化,核心通脹是否會繼續超目標運行也存在不確定性。 總的來說,花旗繼續下調0~3個月黃金價格預期,同時維持12個月金價在1600美元/盎司以下的預測不變。 但對沖基金Quadriga Igneo的基金經理帕里拉(Diego Parrilla)絲毫不在乎市場對黃金價格將繼續下跌的普遍預期。他依舊預測,金價在未來3年內將升至3000美元/盎司。 “我認為,推動黃金走強的因素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實際上已經得到加強。”近期他在接受外媒採訪時稱,投資者往往會在困難時期爭相“淘金”,“在股市崩盤和高通脹時期,這種閃亮的金屬往往能很好地保值。” 在帕里拉看來,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投資者目前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美聯儲的大規模刺激措施的風險,比如他預計,未來10年將出現美聯儲無法控制的通脹失控。 “美聯儲一段時間來的印鈔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而僅僅是拖延了問題。”帕里拉稱,“而黃金作為一種無法僅靠列印就能存在的實物資產將受益於外在的這種高通脹環境。”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08-09
查看详情
美聯儲理事稱美元國際地位無懼數字貨幣,對後者的必要性極為懷疑

即便美聯儲(Fed)內部已組成數字貨幣研發小分隊,美聯儲內部尚未達成共識。 當地時間8月5日,美聯儲理事Christopher Waller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講話稱,美聯儲並沒有發行數字貨幣(CBDC)的必要性,數字貨幣也並不能夠較其他現存方式更及時、更有效地解決現有問題,各國央行的數字貨幣也並不會對美元國際地位造成困擾。 “關於中國數字人民幣將削弱美元地位這一擔憂,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釋此種擔憂”,他說,“我也找不到有任何理由能夠解釋穩定幣等私人貨幣形式會對美聯儲政策行動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數字貨幣已在美聯儲討論事項內,但在Waller看來,除了數字貨幣暗存的潛在風險,在美聯儲是否迫切需要創建自己的數字貨幣這一首要問題上,他對此高度懷疑。 美聯儲理事:數字貨幣的開發毫無必要 Waller分別從實體貨幣消失、現有支付體系太慢與覆蓋範圍有限、使用銀行系統人數少,當下服務費用高、及維護美元世界地位等對數字貨幣的必要性提出質疑並駁斥。 “因經濟轉向‘無現金’模式,許多央行聲稱在考慮使用數字貨幣,但消除貨幣是一種政策選擇,而不是一種經濟結果。鮑威爾已明確表示,美元不會被數字貨幣所取代”,他解釋道,“美國銀行支付服務已覆蓋全國,帳戶持有人同樣可以便捷地進行國際支付。另外,商業銀行最近也在開發即時支付服務(RTP),美聯儲也在創建自己的即時支付系統。” 他由此認為,雖然跨境支付效率通常低於國內支付,但即便在沒有數字貨幣的情況下,針對改善的各項創新一直在推進。 除此以外,Waller也並不贊同“使用現有支付體系人數少” 與 “服務費較高” 是美聯儲發行數字貨幣的必要條件。 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最近一項調查,2019年間,大約有5.4%的美國家庭沒有銀行帳戶,這其中,約75%的家庭對“擁有數字貨幣帳戶”根本不感興趣或不是很感興趣。“這意味著,只有略高於1% 的美國家庭,既沒有銀行帳戶,又可能對對數字貨幣有興趣。我因此並不認為開發它是讓1%的家庭受益的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方式。相反,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普惠金融。” 對於是否是因為現有支付服務過於昂貴而需要數字貨幣這一論調,Waller指出,首先需要理解為何價格可能被認為是高昂。在經濟學中,一項服務的價格通常由兩部分組成: 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和反映賣方市場力量的溢價。“前者主要由支付與支付過程中所採用的技術決定,因此沒有理由認為美聯儲能夠開發出比私營企業更為低廉的技術,目前也尚無任何數據顯示,美聯儲在數字貨幣支付中的邊際成本得以低於現有私營。” Waller認為,雖然經由美聯儲直接使用數字貨幣支付將鼓勵支付服務市場的競爭程度,存款將流出商業銀行,從而迫使銀行降低費用或提高存款利率。但私營部門的創新可能將更為有效。前者已經在開發更低廉的支付方式,非銀行機構同時也進入支付業務領域,為公眾提供更廉價的服務,從而與銀行體系相競爭。 但在整場講話中,他並未討論私營部門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 美聯儲內部意見不一 前有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對穩定幣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警告之聲,後有Waller對穩定幣的看好。不同於比特幣,穩定幣被設計成不受價格波動影響的數字資產。沃勒由此將穩定幣視為支付領域內一位特別重要的非銀行進入者。“與美元一對一掛鉤的穩定幣,如果同時有安全且流動性強的資產池,它將成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支付工具。而如果一個或多個穩定幣協議發展為龐大的用戶群,因其支付的幾乎免費特徵,它們或將成為銀行在支付業務的主要挑戰者。人們很容易便可以想像,來自穩定幣的競爭可能會迫使銀行減少支付服務的利潤,美聯儲似乎沒有必要創建數字貨幣來壓低服務價格。” 討論各國數字貨幣是否會削弱美元國際主導地位的聲音正起。對此,沃勒稱,即使其他國家開始在跨境支付或協作中使用數字貨幣,同樣也沒有理由認為美元不會繼續主導國際支付系統。 “如今的問題是有無必要開發美國數字貨幣以維持美元的主導地位”,他補充,“有些觀點認為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將削弱美元國際地位,我實在看不出有任何跡象顯示全世界會採取數字人民幣或其他數字貨幣。當然,美國以外的人可以使用美聯儲的數字貨幣帳戶,由此或會促進美元的使用,但這種全球可用性也會引發與洗錢等相關的嚴重問題。” 美聯儲內部理事會的爭論在繼續,沃倫此番演講也被放在美聯儲官網上。沃倫並不是唯一一位對央行數字貨幣的必要性抱持否認態度的美聯儲人士。當地時間6月28日,美聯儲金融監管副主席誇爾斯(Randal Quarles)稱,美國研發的數字貨幣或將帶來重大且實質的風險,其益處卻尚不明晰;紐約聯儲行長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上周表示,在其他大型經濟體穩步前進的同時,若美國在國際支付系統中沒有數字貨幣,聽起來不像是一個可持續的未來。而鮑威爾在5月表示,美聯儲將就數字貨幣支付、金融包容性、數據隱私和資訊安全等問題徵求公眾意見。 *本文來自21世紀經濟報導

2021-08-06
查看详情
美聯儲“鷹聲”漸進,驚動美元走強

美元週四走高,鑒於美聯儲此前發表的強硬言論導致市場預期政策收緊時間可能提前,相對而言,歐洲和日本採取收緊貨幣政策仍很遙遠。 歐元兌美元跌至1.1837美元,此前從1.1899美元上方回落,再次未能突破1.1910美元附近的阻力位。美元兌日元也從週三的108.71低點反彈至109.51日元,抵消了此前的跌勢。 此前,美聯儲副主席Richard Clarida表示,可能在2022年底達到加息條件,為2023年初加息奠定了基礎。Clarida與其他三名美聯儲成員還暗示,將根據未來幾個月就業市場的表現,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年初縮減購債規模。 隨著Delta異株的擴散和勞動力瓶頸擾亂市場,用信心來預測就業報告仍然特別棘手。因此,雖然就業人數預估中值為87萬人,預估區間在35萬至160萬人之間。 週三公佈的數據憂喜參半,ADP公佈的私人部門招聘數據出人意料地疲軟,而美國服務業的數據則是有史以來最強勁。 Clarida的言論令投資者計入2022年底或2023年初或加息的可能性略高,且隨著短期收益率上升,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趨平的可能性略高。 這一舉措很可能先於歐洲央行採取任何縮減措施。歐洲央行仍在努力讓通脹接近目標。相比之下,英國央行離縮減購債規模更近了,可能會在週四晚些時候的政策會議上進一步確定時間。 這一預期幫助英鎊在今年年初上漲,不過過去幾個月英鎊基本上是橫盤走強。歐元兌美元最近被鎖定在支撐位1.3884美元附近,此前多次未能突破1.3980美元上方的阻力位。 與將於18日召開下屆政策會議的新西蘭儲備銀行(RBNZ)相比,這些國家的央行都慢了很多。新西蘭儲備銀行有可能在8月18日的下次政策會議上加息,這將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發達國家中首次加息。 週三公佈的強勁就業報告增加了新西蘭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並推動新西蘭元兌美元在隔夜飆升至一個月的高位0.7088美元,隨後企穩於0.7041美元。 *本文來自新浪財經

2021-08-05
查看详情
新發展格局下人民幣國際化研究

新發展格局要求堅持開放性 (一)新發展格局是更加開放的“雙迴圈” “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全面描繪了我國發展新征程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雙迴圈”不是自迴圈,而是更加開放的“雙迴圈”。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更好支持和暢通國內迴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結構,激發活力,實現國內國際迴圈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助力中國更加強勁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二)金融在對外開放中發揮引領賦能作用 金融作為中國經濟格局的關鍵領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中國金融開放取得矚目成就,體現在市場准入放寬、區域開放強化、通道開放拓展、融入全球指數等諸多方面。跨境資本流動呈現出實體經濟投資、金融市場投資雙流入的向好局面,金融服務領域的全面開放增加高質量金融供給。新發展階段,中國高水準開放離不開金融的引領,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面向全球的金融雙向開放,促進制度變革和機構能力提升,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將在新發展格局形成與運轉中發揮積極的賦能作用。 (三)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歷史機遇和使命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為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再上新臺階創造重大歷史機遇。以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標誌,十多年來人民幣國際化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導向,跨境使用逐步擴大,定價功能穩步提升,並不斷向跨境投資、儲備貨幣、國際信貸等方向拓展。進入新發展階段,高水準的經濟內外雙迴圈,為中國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奠定了更加扎實的基礎。從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動力來看,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緊迫性在上升。更關鍵的內生動力在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改革紅利和金融開放不斷深化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因此,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將有助於減少中國在美元體系內的風險和成本,更是支撐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國家崛起的關鍵支點。 資本專案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 (一)資本帳戶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重要組成部分 穩慎推進資本專案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資本專案可兌換程度不斷提升,尤其是股票、債券等證券投資可兌換程度穩步提高。近期中央支持浦東引領區率先探索資本專案可兌換的實施路徑,標誌中國穩慎有序加大金融開放的決心。 (二)金融高水準開放與高度發展是資本專案可兌換的先決條件 貨幣國際化發展遵循著以下順序規律:金融市場的廣度、深度和彈性——資本專案開放——本國貨幣國際化。資本專案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空中樓閣,需要和中國金融開放程度、市場發展水準以及市場承受能力和金融監管水準等配套條件相適應,避免不成熟的金融開放引發資本大進大出、匯率大起大落的金融風險。按照自己的節奏,不斷夯實國內金融市場的制度建設與發展基礎,行穩致遠推動人民幣發揮符合中國經濟實力與地位的國際貨幣功能。 (三)注重跨境資本雙向流動、在岸離岸市場均衡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要注重金融雙向開放,拓展人民幣跨境雙向流動管道機制,促進離岸與在岸市場間相互作用和均衡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經驗是積極開放在岸金融市場,充分發揮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場效應,“境外主體持有的在岸資產”一直是人民幣國際化指數最可靠的驅動因素。與在岸人民幣資產備受國際投資青睞相比,人民幣流出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存在失衡,近年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出現萎縮。離岸金融市場是當代國際金融的核心,沒有一定規模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做支撐,人民幣國際化只能在低水準上徘徊。在可預期的未來,全球“寬貨幣、低利率”將繼續為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在岸金融市場提供高利差優勢,伴隨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顯現、互聯互通管道不斷暢通、人民幣資產納入全球主要指數等因素推動,外資流入將持續加速,這意味需要更大規模的資金流出加以對沖,促進境內外資金和產品雙向流通,實現在岸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均衡發展、資本帳戶動態平衡,構建完整的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版圖。大灣區跨境金融雙向開放是一個良好開端試點。 (四)警惕資本專案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在成本與風險 在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需要警惕重視資本帳戶開放的潛在金融風險。對於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發展相對不成熟,資本帳戶開放帶來的跨境資本流動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管道引發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衝擊金融市場穩定性。在極端情況下,劇烈的跨境資本流動尤其大規模外資流出直接威脅本國經濟金融安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作為典型案例,相關國家遭受嚴重貨幣信用危機加速外資撤離,衝擊外資投資的各個金融子市場和實體經濟領域,引發全局性經濟和金融危機。 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的改革著力點 (一)大力發展國內金融市場 新發展格局下,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對國內金融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外匯方面,一是進一步豐富風險對沖工具,助力海外投資者更高效使用衍生產品對沖風險。伴隨投資者對我國境內人民幣資產的持續購買,其對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在現有在岸人民幣外匯市場即期、遠期、掉期、貨幣互換、期權等產品工具基礎上,適時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已提上議程。中央部署浦東引領區戰略提出,研究探索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等開展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試點,推動金融期貨市場與股票、債券、外匯、保險等市場合作,共同開發適應投資者需求的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二是加快境內外匯市場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匯市場,要求持續推動外匯市場開放,吸收更多境外交易主體參與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逐步優化境外交易主體參與境內外匯衍生品交易的限制條件,支持境外主體開展匯率風險管理操作。完善豐富產品序列,研發人民幣兌“一帶一路”國家貨幣交易和避險工具。繼續推動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上海清算所為重點的外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二)強化離岸人民幣金融體系 人民幣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在全球範圍承擔貿易結算、投資、融資和儲備貨幣的功能,必須具備一定深度的離岸市場。一是做大做強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在尚未實現資本專案完全自由開放之前,需要通過擴大離岸市場規模來達到人民幣網路外部性。從香港和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經驗來看,大力發展離岸債券市場是打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關鍵舉措。建議財政部未來可以在上海離岸市場上發行國債,擴大上海離岸債券市場的規模和上海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二是支持境內銀行在一定條件下參與離岸外匯市場交易,研究在銀行間市場開展離岸人民幣外匯業務,豐富離岸外匯市場產品服務和交易流動性。三是探索建立統一的離岸金融外迴圈制度體系。目前國內有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港、大灣區以及遍及全國各地的自貿區和邊境離岸試點單元,存在FT、OSA等多種離岸性質帳戶。現階段,要加強試點區域之間創新政策和最佳實踐經驗的互鑒。未來,面對各地碎片化政策,存在缺乏系統集成的風險,應探索將各地離岸試點區域和政策適時整合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離岸金融市場體系,發揮規模效應。 (三)繼續金融雙向開放,便利資金雙向流動 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開放應繼續著眼於服務“請進來”和“走出去”兩個角度。一是進一步便利外資流入,改革方向之一在於政策層面推動各種“通道”統一。將目前債券通、滬深港通、QFII和RQFII、CIBM、中港基金互認等管道式分散的開放模式,逐步轉向統一的制度規則性開放模式,降低外資入場壁壘。2020年外管局打通了QFII和RQFII與CIBM帳戶債券過戶和資金劃轉,引入多級託管模式,邁出了通道合併的第一步。可以預見監管當局未來還將在政策層面繼續推動通道統一。二是審慎把控風險,服務資金出海。根據《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債券通“南向通”將擇時開通;大灣區內跨境理財通的業務模式探索成熟後,投資資質和額度限制有望放寬,理財通業務範圍也有望複製拓展到其他自貿區自貿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跨境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已經在多地相繼試點,相比QDII,QDLP和QDIE投資範圍更廣泛,允許面向境內投資者募集人民幣資金,並將所募集的資金投資於海外市場。未來QDLP和QDIE的管理料將進一步規範,不同區域QDLP和QDIE可能達成統一管理。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數字人民幣的推出也將使海外人民幣支付更為容易,成為資金流出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增長的重要來源。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更多服務個人資金出海的制度安排有望實施出臺。 (四)提升金融風險防範和應對能力 防範資本開放潛在風險,避免跨境資本過度波動。一是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機制,增強存貸款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聯動性,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管道。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堅持市場化方向,更加注重預期引導,增強匯率彈性,實現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二是充分發揮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作用。健全跨境資金全口徑監測平臺和風險預警體系,及時掌握大額資金尤其短期資本的流動情況。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宏觀審慎框架,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使監管能力與開放水準相適應。創新跨境資本管理工具,合理採用無息準備金等價格型資本流動管理措施,平滑跨境資金波動。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8-04
查看详情
安聯首席顧問:鮑威爾暫時通脹論立場或使其連任前景複雜化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劍橋大學皇后學院院長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 )週一(2日)表示,美聯儲“暫時性通脹”的論調,可能意味著物價在未來數年都維持高位,而鮑威爾在該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可能會使其連任前景變得複雜化。 “美聯儲開始表示(通脹)過渡期不僅僅是幾個月或幾個季度,可能是一到兩年。”El-Erian 週一對媒體表示,“在這一點上,‘暫時性’這一概念變得毫無意義。我們面臨的風險是,通脹將滲入整個(經濟)體系。” 鮑威爾長期以來一直宣稱通脹壓力是暫時性的,El-Erian 認為,這種觀點可能會影響鮑威爾連任美聯儲主席的前景。 “鮑威爾主席所做的是,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固定在暫時性通脹的核心( 信念)上。這已經成為一種信念——一種絕對的信念,而他一直在重複它。”El-Erian稱,鮑威爾面臨的風險是,他的連任進程可能會很複雜。 不過,面對可能長達1-2年的通脹過渡期,外界可能沒有太多時間來驗證鮑威爾的判斷是否準確。El-Erian解釋道,在美國經濟斷定通脹是否真的是暫時性現象之前,鮑威爾很有可能已經在明年2月份獲得了連任。 El-Erian指出,人們缺乏對通脹是什麼、以及通脹是如何在整個經濟中蔓延的理解。他表示,“我們這些經歷過通脹時期的人,正在目睹我所說的成本推動型和需求拉動型通脹。” “我想澄清一點:我不認為滯脹是美國經濟的一個終點,如果我們不小心,它可能是旅程的一部分。”El-Erian認為,通脹將長期伴隨美國經濟復蘇的進程,不太可能短期內消失。 通脹問題目前在投資界引起分歧,市場人士一直忙於思考近期的消費價格飆升是否會持續下去。 IMF上周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價格壓力是暫時的。“預計大多數國家的通脹將在2022年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然而,IMF警告稱不確定性仍然很高。“暫時性壓力可能會變得更加持久,央行可能需要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 *本文來自財聯社

2021-08-03
查看详情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有何深意?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作為年內一次承上啟下的重要會議,其對形勢的研判、政策的定調以及工作的部署,都值得密切關注。 會議指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當前德爾塔病毒已經引發全球第三波疫情,全球經濟出現見頂跡象,外部環境確實複雜嚴峻。 而國內下半年的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4月政治局會議提出“當前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此次會議重申“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 不穩固主要體現在發展動能上。上半年出口和房地產仍是增長主要支撐,但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和居民消費的兩年平均增速均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增長軌道。下半年隨著出口增速回落、房地產調控顯效,其他動能暫時難以接續。 不均衡則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上,比如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抬升企業成本,導致中小微企業困難較大,再如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值累計增速已連續六個季度高於中位數累計增速,顯示貧富差距拉大等。 基於以上判斷,會議要求“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7月12日總理主持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指出,“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好跨週期調節,應對好可能發生的週期性風險”。更早之前,6月9日國常會在部署“十四五”重大工程專案時也要求加強前期工作,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合理把握今年明年投資力度。此次會議,則明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 與以往經常提到的“逆週期調節”相比,這意味著政策更加注重銜接,而不會倉促出手、大開大合。與此同時,政策評估期也將從短期擴展為中長期,確保經濟在中長期之內運行在合理區間。強調“跨週期”而不是“逆週期”,預示著短期內穩增長政策不會加碼,而會根據今明兩年的形勢變化進行必要調整。 具體到財政政策上,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 實際上,上半年財政政策不能算是積極,無論是財政支出還是專項債發行,進度都相對滯後。由於上半年穩增長壓力不大,中央或許有意識地在調節政策節奏。預計下半年財政支出和專項債發行進度都將會加快,但在跨週期調節的要求下,實物工作量可以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不排除今年專項債額度結轉到明年繼續使用的情況。 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與4月政治局會議相比,政策著力點落在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上。 近段時間以來,受上游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和下游訂單不足的雙重擠壓,中小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困難。7月9日央行之所以全面降准0.5個基點,目的就是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央行一直強調“看價不看量”,所以認為此次降准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後的常規操作。考慮到下半年MLF到期量大,不排除仍有降准操作,補足流動性的同時繼續引導綜合融資成本降低。如果沒有降息操作發生,這就代表貨幣政策保持了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會議對下半年重點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重點關注: 一是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會議重點提到了四個方面,包括“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專案建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 4月政治局會議要求“促進國內需求加快恢復”,而此次會議改為內部挖潛,表明中央正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下一階段的下行壓力。這四個方面分別對應新興產業、鄉村振興、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目的是激發內需潛力,頂住外部壓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糾正運動式“減碳”。會議提出,“儘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堅決遏制‘兩高’專案盲目發展”。 上半年不少地方加碼落實“雙碳”政策,恰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相疊加,導致PPI迭創新高。此次會議要求予以糾正,“先立後破”,意即在保證新能源產能接續之後再做好舊能源的清理工作。 三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租賃住房,落實用地、稅收等支持政策。 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繼續收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繼續加強調控尤其是學區房調控。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以來,全國房地產累計調控超過320次,其中中央各部門調控政策達46次,而2020年同期只有30次左右。 另一方面,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7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制度和支持政策。此次會議再次明確了這一基調,這既是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的重要支撐,也是降低生育成本、促進生育率回升的必要手段。 *本文來自宏觀大菲

2021-08-02
查看详情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加量 ,意在何為?

7月29日央行發佈公告稱,為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30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7天,中標利率維持在2.20%。 這是自6月底以來,央行重啟300億元逆回購。6月24日-30日,為維護流動性平穩跨過半年末,央行連續5個工作日開展300億元逆回購操作。7月1日-28日期間,央行維持了每個工作日開展100億元逆回購的慣例。7月15日,全面降准落地、釋放1萬億元長期資金的同時,央行還開展1000億元MLF操作,以應對短期繳稅高峰等因素影響,滿足金融機構對中長期限資金的需求。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表示,近期臨近月末,市場跨月資金需求有所增加。央行逆回購加量進行靈活對沖。 考慮到當日有100億元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實現200億元淨投放。周茂華表示,央行當日淨投放200億元資金,可以有效滿足市場資金需求、穩定市場預期,釋放了確保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信號。 近日國內外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周茂華指出,隔夜美聯儲與中國央行先後“安撫”市場,有助於穩定投資者預期,從金融市場表現看,效果有所顯現。 從貨幣市場利率來看,到29日11時,DR001加權利率報1.6375%,較上日大幅下行逾40bp;DR007報2.2637%,下行逾12bp。隔夜及7天期Shibor利率亦出現下行。 今年來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等管道多次強調,將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圍繞央行短期政策利率波動運行,以及要多關注央行政策利率水準而不是操作量。 專家表示,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仍將堅持穩字當頭的基調,這也包括穩定市場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正常波動。周茂華認為,下半年市場流動性整體將保持合理充裕,預計央行將根據資金面波動情況進行靈活調節。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7-30
查看详情
美聯儲“減碼”箭在弦上?新興市場嚴陣以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7日更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維持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在6%不變,但警告復蘇步伐正加劇分化,其中今明兩年中國增速預期為8.1%和5.7%,保持領先水準。 報告稱,疫苗普及程度低於預期導致新冠病毒持續變異並傳播,進而給經濟復蘇帶來下行風險,同時通脹壓力可能會變得更加持久。 面對高企的物價,全球似乎再次來到了央行政策轉向的十字路口。美聯儲政策轉向的預期較年初有所強化,歐央行內部對刺激政策的分歧越發明顯,而包括俄羅斯、巴西在內的多個新興經濟體已經啟動加息週期,應對潛在政策溢出效應帶來的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時間29日淩晨2:00,美聯儲將公佈利率決議,市場仍普遍預計美聯儲將按兵不動,正式討論縮減購債規模(Taper)的可能性較小。 IMF:通脹或不是暫時的 對於通脹前景,IMF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價格壓力是暫時的,預計大多數國家的通脹將在2022年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分析指出,首先,近段時間以來多數國家通脹上升,主要是由於去年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重啟過渡期間旅行與休閒娛樂等行業出現的供需錯配所導致的。其次,大多數國家的就業率仍顯著低於疫情前水準,且整體薪資增速仍在正常範圍內。伴隨疫情形勢進一步改善、額外的薪資支持措施逐步到期,個別行業的用工難和薪資上漲壓力將有所減弱。再次,統計調查和市場分析數據顯示,長期通脹預期錨定未變。此外,疫情以來,自動化進程加速等因素進一步削弱了價格對勞動力市場疲軟的敏感性。 在報告中,IMF依然保留了一份謹慎。“不確定性仍然很高,暫時性壓力可能會變得更加持久,央行可能需要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報告提及。 近期美國高漲的通脹數據引發了廣泛關注,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5.4%,創近13年來新高。戈皮納特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若投資者對於美國的中期通脹預期開始抬頭,將成為通脹長期高企的危險信號。 IMF本月早些時候曾表示,如果美國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那麼這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通脹壓力。戈皮納特對第一財經解釋稱,若中期通脹預期與美聯儲設定的目標逐漸且持續背離(de-anchoring),恐將逐步滲透至勞動力薪資和物價體系,從而導致通脹高企變得更為持久。 美聯儲邁出轉向第一步? IMF此次將2021年發達經濟體增速預測上調了0.5個百分點至5.6%,並預測明年其經濟增速為4.4%。其中,將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測分別上調0.6和1.4個百分點至7%和4.9%。報告認為,拜登政府力推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計畫和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加固,有望進一步拉動美國經濟增速,而美國經濟復蘇對貿易夥伴有正面溢出效應。 隨著商業活動重啟,通脹壓力隨著經濟復蘇持續走高,寬鬆政策轉向的時機似乎正在臨近。 有關通脹的看法已經讓美聯儲分裂成涇渭分明的兩派,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高通脹是暫時的,是“基數效應”、生產或供應鏈瓶頸等因素造成的,物價上漲集中在少數分項中(如二手車),未來會逐步回落。而以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為代表的鷹派委員建議,美聯儲從縮減量化寬鬆開始“宜早不宜遲”,包括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內的多位經濟學家也呼籲和發出警告,如果美聯儲遲遲不採取任何政策行動,被動快速加息可能會衝擊經濟。 美聯儲6月公佈的季度經濟預期概要(SEP)顯示,美聯儲官員的預測中值為2023年底前加息兩次,較一季度大幅提前。多位美聯儲官員在本月靜默期前的講話中暗示,首次加息將出現在2022年,前提是充分就業和通脹持續達到美聯儲目標,同時美國經濟保持強勁。 結合美聯儲近兩份會議紀要和鮑威爾此前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表態,未來幾個月的議息會議上,有關最終縮減美聯儲資產購買計畫的潛在途徑的討論仍將持續。但在收緊政策之前,美聯儲會給出“大量提前預警”,目的是不讓市場受到驚嚇或感到意外。 然而受到“德爾塔”變異病毒傳播及財政刺激效應逐漸減退影響,美國經濟擴張或將在下半年開始見頂回落,這可能成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猶豫的原因。美國銀行將今年全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7%下修至6.5%。高盛也下調了今年下半年的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將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1個百分點至8.5%和5.0%,同時將2021年底的美國失業率預期從4.2%上調至4.4%。 近期中長期美債收益率持續走低,也部分反映了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周最低跌至1.13%,為2月以來的最低水準。本周首個交易日,剔除通脹因素的10年期美債實際收益率一度下跌6個基點至-1.269%。與此同時,美債市場波動率出現飆升,ICE BofA Move指數攀升至近四個月高位。 Independent Advisor Alliance首席投資官紮卡利(Chris Zaccarelli)指出,市場肯定會對美聯儲在縮減購債計畫上的表態感到不安,美聯儲政策聲明中任何有關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描述都將被仔細審查,官員們還需要時間就他們將採取的行動達成共識。 市場預期,本周美聯儲維持利率決議不變的可能性較大,正式討論縮減購債規模的可能性較小,但仍需要關注美聯儲關於縮減購債的態度。而鮑威爾更有可能會在8月27日至28日舉行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釋出縮減購債的信號。 有新興經濟體“提前行動” IMF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增速預測下調了0.4個百分點至6.3%。 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通脹警報早已隨著食品和能源價格快速上漲而拉響。在氣候異常、需求回升等因素推動下,主要農作物期貨價格在過去一年裏持續走高,第一財經統計發現,豆油上漲了118%,咖啡漲85%,玉米漲71%,藜麥漲62%,大豆漲54%,白糖漲51%,棉花漲49%,小麥漲30%。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指出,疫情顯著加劇了不平等,也引發了金融脆弱性問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食品價格和通脹壓力在不平等問題上的影響非常重要,其對經濟的潛在衝擊比發達經濟體更大。“你看到的是新興市場的一系列加息,目的是應對匯率波動和限制通脹上行的壓力。”他說。 今年3月以來,包括俄羅斯和土耳其在內的多個新興經濟體已經逐步收緊了貨幣政策。上周五,俄羅斯宣佈加息100個基點至6.5%,這也是2014年盧布危機以來加息幅度最大的一次。俄羅斯央行行長納比烏利納(Elvira Nabiullina)此前曾多次表示,國內通脹壓力不是暫時的。展望未來,俄羅斯央行預測今年通脹率將在5.7%~6.2%,遠遠高於央行4%的目標。 在上月美聯儲議息會議釋放“減碼”信號後,短短三周,拉美三國——巴西、墨西哥和智利先後公佈加息決定。除了應對通脹壓力外,提前預防美聯儲政策外溢效應也是考慮因素之一。2013年,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暗示縮減購債引發了“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洛德(James Lord)提出了“脆弱五國”的概念:占到全球經濟7%的新興經濟體巴西、印尼、印度、土耳其以及南非遭到了通脹壓力、匯率高估和巨額經常帳戶赤字等負面因素的疊加挑戰,經濟增長放緩。以印尼為例,2014年初該國經常帳戶赤字率上升至GDP的4.4%,遠高於3%的警戒線,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資產管理機構BK Asset Management宏觀策略師施羅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美聯儲政策收緊的風險分為兩方面,首先會推升美元,這會增加新興市場國家貸款的成本。其次,投資者將資金撤回美國本土,造成嚴重的資本外流。疫情期間新興市場國家發行了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債券,在美元升值的環境下,償付壓力開始增大。對於財政脆弱的國家而言,加息往往是穩定匯率的重要一步,也是無奈之舉。 不同於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增長,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消退和全球供給恢復帶來的輸入性影響減弱,近期較快上漲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趨於回落。中國維持穩健貨幣政策靈活精准、合理適度,同時做好跨週期調節,應對好可能發生的週期性風險。7月15日,中國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更好支持實體經濟。央行官員還稱,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收緊,對中國貨幣政策、金融市場的影響比較小。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2021-07-29
查看详情
疫情反彈、供應鏈緊繃 美聯儲面臨通脹及經濟增長雙重風險

美聯儲本周將召開會議,除了美聯儲內部對於如何應對物價快速上漲的看法分歧,現在還要面臨新冠疫情反彈及全球供應鏈緊繃帶來的新挑戰。     美聯儲官員在結束兩天會議後,料將重申認為美國經濟強勁復蘇與美聯儲的調整政策準備都仍然持續進行。不過新面臨的挑戰有造成拖慢經濟增長及加速通脹雙重困境的危險,因此看來美聯儲可能無法堅持6月會議對未來前景的樂觀預測。     對於後疫情時代貨幣政策如何定調,美聯儲才剛展開討論,預計秋季之前不會做出決定。但是從美聯儲上次會議至今的短短六週期間,展開討論時的美好前景設定,已經因為疫情升溫而籠罩烏雲。     即便新一波疫情是集中在疫苗覆蓋率較低的人群,經濟學家認為這仍可能改變消費者支出及出行意願,分析師表示,美聯儲可能必須一方面既要對經濟復蘇抱持信心,另一方面還要審慎考慮情勢可能如何惡化。目前為止,美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威脅還算有限:航空旅行及餐廳客流量數據顯示,消費者意願仍處於復蘇模式,並未退縮避險。   美聯儲將於北京時間週四(7月29日)淩晨2:00公佈新的政策聲明,隨後主席鮑威爾將召開記者會。    曾經擔任美國助理財長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aren Dynan表示,“過去18個月,我們一再發現病毒就是影響經濟活動的首要決定性因素,我認為我們將持續取得進展,只不過過程將較為緩慢。”     高盛分析師David Mericle寫道,儘管6月通脹高於預期,但鑒於復蘇面臨新的不確定性,自從上次會議以來的情勢進展“強化了不會過早撤回寬鬆舉措的依據。”    美聯儲每月持續購債1200億美元,同時維持政策利率於近零水準,加上2020年春季推出扶助經濟抵禦疫情衝擊的諸多舉措。部分美聯儲官員覺得調整這些政策的時機已到,因為近期物價意外增長,以及最近幾周債市交投情況,顯示出投資者正押注聯儲可能不得不加快退出危機計畫的步伐。     供應問題仍無進展 不過實際上從6月16日起產生了一連串新問題,當時美聯儲展現出對於疫情正在緩解的信心,認為“疫苗接種進度可能持續降低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對經濟的影響。”     如果染疫人數持續增加,有可能令復蘇承壓,在特別脆弱時刻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美聯儲仍希望經濟能夠重新收復當初疫情爆發時流失的所有680萬個就業崗位,但這取決於其他方面持續快速復蘇--尤其是學校在秋天全面複課。預計這將有助於讓學生家長重返就業崗位,但如果公共衛生危機再度加劇,此一進度可能受挫。與此同時,隨著聯邦支出和去年維持個人收入的福利計畫到期,可能會出現復蘇或招聘放緩,預計“財政懸崖”將使經濟從目前約7%的高速年增幅減緩。     通脹上升最近幾週一直是美聯儲官員的焦點,有些官員擔心物價可能漲得太快,有些官員認為在調整貨幣政策之前經濟需要更多時間來增長和恢復之前失去的就業崗位,這讓美聯儲內部出現分歧。 鮑威爾在最近的國會聽證會上被問到有關這個政治敏感話題的問題。 白宮也在密切關注這個問題,美聯儲核心官員和拜登政府都表示,他們仍然相信當前物價上漲主要是複雜的經濟重新開放所致,將會自行回落。     但可能會有新的理由對此產生懷疑。包括德國和亞洲洪災在內的一系列事件再次堵塞了全球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流動,使供應瓶頸期延長。美聯儲官員和白宮原本指望供應瓶頸得以解決,從而幫助緩解物價壓力。    花旗分析師上周五(7月23日)寫道,“供應面的問題顯然不會有任何進展,投入成本和供應商等待時間可能繼續反映在未來幾個月的消費者物價中。”   美聯儲前貨幣政策官員、耶魯商學院教授William English表示,6月時美聯儲面臨的還是相對直接甚至有點老生常談的困境——通脹是否過高?但現在美聯儲“面臨兩個方向的風險”,一方面通脹可能會變得更加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增長面臨風險且聯邦財政支持減弱。     English表示,“情況發展可能出乎他們意料。”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7-28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