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繼俄羅斯之後,烏克蘭也對黑海船隻「放狠話」,小麥期貨三天累漲13%
7月20日週四,烏克蘭與俄羅斯圍繞黑海糧食出口海運通路的爭端進一步升級,美國小麥期貨主力合約連漲第三個交易日,漲超1%並站穩三周新高,三天累漲約13%。 據環球網,烏克蘭國防部週四表示,從7月21日週五零時起,所有黑海駛往俄羅斯港口的船隻都被視為軍用物資運輸船,船只需承擔所有相關風險。 這一決定是對週三俄羅斯類似決議的直接報復和回應。 兩國的聲明都表明,黑海國際水域西北部和東南部的一些海域已具有暫時的航行危險。 據澎湃,週三俄羅斯國防部表示,鑒於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終止,海上人道主義走廊關閉,自莫斯科時間7月20日週四零時起,所有在黑海水域航行至烏克蘭港口的船隻將被視為潛在的軍用貨物承運人,這些船隻懸掛船旗所代表的國家將被視為參與烏克蘭衝突。 另據新華社,俄羅斯週三通報稱,俄軍持續打擊烏克蘭位於黑海西北岸的港口城市敖德薩周邊軍事設施。 而投資者和華爾街分析師則懷疑,烏克蘭南部港口和糧食基礎設施被襲擊,甚至一天內有6萬噸穀物被摧毀。 這一消息直接導致週三小麥價格盤中跳漲9%,創去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並威脅全球糧食供應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歐洲巴黎的「制粉小麥」期貨也一度漲超8%。 此前,俄烏兩國多次指責對方在黑海糧食海運走廊埋設水雷,企圖封鎖港口。 本周地緣政治局勢的再度升級,令不少人悲觀預期短期內不會達成新的穀物出口協定,進而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貿易公司Price Futures Group 專門從事農產品交易的經紀人Jack Scoville便指出,任何船主或船舶保險公司都越來越不可能在烏克蘭糧食通過黑海的通道上冒險,俄羅斯也可能不會冒險: “全球其他地區從俄烏兩國其中之一、或者這兩個國家本身來獲得小麥的機會受到了更多限制。”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農產品市場主管Carlos Mera本周稱,烏克蘭現在將被迫通過其陸地邊境和多瑙河港口出口大部分穀物和油籽,這將顯著推高運輸成本,並擠壓烏克蘭農民的利潤: “當前局勢的連鎖反應可能會促使烏克蘭農民下個季節減少種植,從而給未來的供應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最終,這一發展意味著非洲和中東的低收入國家可能會更加依賴俄羅斯小麥,俄羅斯小麥出口量佔全球小麥出口量的20%以上。 ” 還有報導稱,烏克蘭週三表示,正在建立一條途經黑海鄰國之一羅馬尼亞的臨時航線,“其目標是促進黑海西北部國際航運的暢通。 同時,去年與聯合國一同成功斡旋黑海糧食出口協定的土耳其,仍對該協定在重新談判後恢復執行抱有希望。 有土耳其國防部官員表示,「土耳其認為除了當前的黑海糧食走廊之外別無選擇 ,該國支援繼續延長該協定,「而且全世界都認為該協定是有用的」 ,為此將與各方保持磋商。 而周一俄羅斯方面也稱,如果俄羅斯恢復協議的條件得到滿足,即該國有能力安全出口自己的食品和化肥,則可以重新實施聯合國支持的協定,“一旦俄羅斯的需求得到滿足,俄方將立即恢復執行該協定。 ” 據聯合國估計,自去年7月簽署以來,黑海糧食倡議允許超過3200萬噸糧食大宗商品從烏克蘭黑海的三個港口出口到全球45個國家,其中包括非洲和中東等較貧窮和面臨饑餓威脅的國家,出口活動涉及1000多艘船隻。 在本周協定到期卻無法得以延期之前,該協定已三度續簽,但俄羅斯一再威脅要退出,稱其出口自己的農產品受到阻礙。 據經合組織統計,俄烏衝突爆發前,烏克蘭是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佔總出口量的10%。 不過,當前小麥價格仍較去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所創的歷史新高跌超50%。
2023-07-21 -
英國通脹降溫超預期,英鎊跳水,英股大漲,建築商股迎十五年來最大狂歡
當地時間週三,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英國6月CPI同比上漲7.9%,低於預期的8.2%,遠低於5月前值的8.7%。 英國6月CPI增速一年多來首次跌破8%大關,創2022年3月以來最低,且為五個月來首次低於預期,低於預期的幅度為2021年7月以來最大。 數據還顯示,英國6月核心CPI同比上漲6.9%,低於預期的7.1%,5月前值為7.1%。 英國6月調和CPI同比上漲7.3%,低於預期的7.5%,5月前值為7.9%。 英國6月CPI環比上漲0.1%,大幅低於預期的0.4%,遠低於5月前值的0.7%。 6月英國的食品價格漲幅為17.3%,較5月的18.3%下跌1個百分點,雖然下滑幅度明顯,但這對許多家庭的財務狀況而言仍構成重大壓力。 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該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年同期的漲幅創下去年3月以來新低,但仍高於許多大型富裕經濟體的物價漲幅。 英國是大型經濟體中通脹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最新的通脹降溫疊加上周美國公佈的6月通脹數據,表明去年以來多國央行為對抗通脹而採取的貨幣緊縮行動開始遏制物價漲勢,本輪加息周期逐漸步入尾聲。 在6月下旬的會議上,英國央行超預期加息,將政策利率銀行利率提高50個基點,升至5%,為2008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本次通脹數據公佈后,交易員們減少了對英國央行加息的押注,目前預計利率峰值在6%以下,不過仍預計英國央行將在8月初的會議上進行連續第14次加息。 英國股市大漲,英鎊重挫,英債收益率走低 英國富時100日內漲幅一度達2%。 英鎊兌美元一度跌超1%,報1.2908。 英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盤中下跌20個基點。 英國房屋建築商類股票沸騰。 富時350家庭用品和建築指數上漲7.2%,創2008年以來最大漲幅。 領漲個股包括:建築商Redrow上漲9.3%,Crest Nicholson上漲8.4%,Persimmon上漲8.0%。 市場分析認為,由於投資者對英國高度看空,且對英國股市的持倉低迷,因此通脹數據可能令空頭回補力量強大。 據彭博新聞社的統計數據,英國股市相對全球其他發達經濟體的估值有高達40%的折價。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考慮到英國通脹仍居高位,表明英國央行的緊縮之路尚未完成,該國經濟仍有陷入衰退的可能。 歐元區核心通脹超預期 歐盟統計局同在周三發佈的數據顯示,歐洲央行高度關注的6月核心通脹指標較初值有所上升,這加強了外界對下周歐洲央行加息的預期。 具體數據方面,歐元區6月核心調和CPI同比終值上漲5.5%,預期上漲5.4%,6月初值為5.4%,5月前值為5.3%。 歐元區6月調和CPI同比終值為5.5%,這是自俄烏衝突爆發前以來的最低水準,與預期的5.5%持平,初值為6.1%。 歐元區6月調和CPI環比終值上漲0.3%,預期0.3%,初值0.3%。 歐元區去年10月通脹達到10.6%的峰值,目前整體通脹幾乎減半,歐央行的官員們已將重點轉移到核心通脹指標,這部分數據顯示通脹更為頑固。 歐股大盤週三也大多小幅上漲,不過表現遠不及英國股市。 其中,房地產股和消費股表現出色,而基礎資源股和媒體股則下跌。 經歷了今年上半年的強勢上漲后,歐洲市場7月放緩,投資者權衡經濟增長和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而財報季已以積極的勢頭拉開帷幕。
2023-07-20 -
被要求全款發貨后,印度惱羞成怒,稱對比亞迪在印建廠感到不安!
小米被扣48個億,依然捨不得退出印度市場,說願意與當局合作來解決問題。 小米畢竟深耕印度市場多年,如果貿然直接退出,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者,沉沒成本實在太大。 除了無奈的小米,比亞迪的頭更鐵,毅然決定要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設廠。 不過,對於這項提議,印度人居然想要利用來敲打一下比亞迪。 這是因為,比亞迪要求印度為最近的一個20億訂單支付全款,這讓印度惱羞成怒。 比亞迪印度; 來源:公司官網 01 印度貪心不足,既要投資還要控制權 前不久,莫迪訪美,第一天就會見了馬斯克,據說雙方談得很投機。 7月13日,有消息稱特斯拉已開始和印度政府討論建廠事宜,預計將在當地興建全新的汽車生產工廠,年產能預計會達到50萬輛。 第二天,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比亞迪已提出一項1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將與印度Megha Engineering and Infrastructure成立合資企業,在印度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並在印度建立充電站和研發中心。 另據《經濟時報》報導,比亞迪和梅加工程和基礎設施公司(Megha Engineering and Infrastructures)計劃在海德拉巴建立一家製造工廠,年產能為10,000-15,000輛電動汽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告訴經濟時報,印度工業和內貿促進部收到了該項提案。 《經濟時報》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的話稱,該專案將由Megha進行投資,比亞迪將提供技術和專有技術。 不過,《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內政部和外交部都對比亞迪的合資計劃感到不安,因為印度政府一直對來自中國等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持謹慎態度。 消息人士透露,許多合資企業,其中包括中國公司,主要由中國合作夥伴控制,而印度同行對技術或決策幾乎沒有控制權。 能夠讓擅長耍流氓、不講武德的三哥感到“不安”,比亞迪也是就夠牛的。 就因為和我們陸地接壤,就感到不安了,就因為不能完全控制一家合資企業的技術,不能“説明”一家企業做決策,就感到“不安”了。 這些不安的理由背後,其實是對於公司獨立性的漠視,對於市場的不知敬畏。 也許,印度表達不安,不過是一種談判策略,在特斯拉與比亞迪對於印度市場的競爭與博弈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02 比亞迪印度之旅,並不平坦 海德拉巴市容; 作者:因諾塔塔 比亞迪於2007年進入印度市場,生產手機零部件,隨後於2013年與Megha Engineering成立合資企業奧萊克綠色科技(Olectra Greentech),生產純電及插電式公交車。 海德拉巴位於印度南部,是安德拉邦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 該市是印度現代投資與技術的匯之地,近年來軟體業發展十分迅速,在國際上有“網络拉巴”之稱。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海德拉巴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 早在2005年,中建總公司就贏得印度海德拉巴國際機場專案總承包權。 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 為適應印度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比亞迪在印度金奈設廠生產底盤和組裝電池,在海得拉巴設廠生產整車。 比亞迪印度公司此前介紹,金奈工廠已於2018年12月投入生產,主要生產k7和k9兩款電動車的電池和底盤,佔地約212畝,投資1.5億美元。 2015年,比亞迪與印度合作夥伴奧萊克特拉綠色科技公司在海德拉巴合作設廠,聯合設計製造巴士。 最近以來,比亞迪與印度的口水戰一直沒有停歇。 印度向比亞迪拋出了1000輛電動巴士訂單,但比亞迪要求印度先付全款,而且要用人民幣支付。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等多名官員在社交媒體上指責比亞迪,這麼干是在損害印度的“商業信譽”,破壞印度的規則。 按我們印度的規矩,都是先付10%,交貨以後再付剩下的90%。 這個千輛巴士大單有228億盧布,摺合20億人民幣。 比亞迪難道會有錢不賺嗎? 要求付全款,也是企業無奈之舉,折射的是對印度營商環境的擔憂。 對於在信用上不斷出問題的交易對手,不付全款怎麼能行呢?
2023-07-19 -
俄羅斯停止執行黑海糧食協議,美國小麥期貨跳漲超4%後轉跌
在黑海糧食運輸協定失效前最後一刻,俄羅斯選擇不再延長協定。 央視報導稱,17日週一稍早,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俄方已正式通知土耳其和烏克蘭以及聯合國秘書處,俄羅斯反對延長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定。 新華社此後援引塔斯社週一報導,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表示,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定效力中止,因為協定中涉及俄羅斯的部分未能得到執行。 俄羅斯宣佈停止執行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定后,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交易的小麥期貨主力合約盤中拉升,價格一度突破6.89美元、日內漲幅超過4%。 但漲勢很快消退,自美股盤前起,小麥期貨價格加速回落,並轉跌,美股早盤曾跌破6.60美元刷新日低,日內跌超1%。 分析師稱,市場之前很清楚存在農產品協定到期不延續的風險,目前仍預期協定可能重啟。 之前多次聽到俄羅斯表示想退出協議,市場懷疑現在協定可能只是暫停,並非真正終止,可能還有希望重啟。 佩斯科夫本週一在表態中暗示,若滿足俄方的條件,仍有望重啟協定。 新華社報導稱,塔斯社提到,佩斯科夫強調,一旦該協定中有關俄羅斯的部分得到落實,俄方將立即恢復執行該協定。 去年烏克蘭危機升級后,俄烏兩國經黑海港口外運農產品受阻。 經聯合國和土耳其斡旋,俄烏雙方去年7月22日就恢復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分別同聯合國和土耳其簽署協定,有效期120天,此後去年11月、今年3月和5月一再延長,定於7月17日到期。 而在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開始執行以來,俄方一直強調備忘錄的內容沒有兌現。 最近俄方曾警告,“不看好”協議繼續延長的前景。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上月末稱,西方對待這份協議的態度“令人憤怒”,給俄方糧食和化肥出口設置各種障礙,但俄方繞過障礙,持續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糧食。 若協議終止,俄方將繼續免費向最貧困國家提供與現在數量相似或更多的糧食。 佩斯科夫本月初說,協議繼續延長的希望“不是很大”。 此後俄羅斯外交部發佈聲明稱,目前沒有理由進一步延續即將到期的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定。 該協定旨在向亞非拉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卻已淪為烏克蘭向糧食充足國家進行商業性糧食出口。 聲明指出,俄羅斯與聯合國簽署的有關俄向世界市場供應糧食和化肥的備忘錄執行情況仍在惡化,除了美國、英國不斷擴大制裁限制俄農產品出口,歐盟也推出一系列制裁措施。 目前外界有猜測,俄羅斯在對烏軍事行動中的物資補給要道——克里米亞大橋新近遇襲是壓垮協議延續前景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俄羅斯政府淡化了相關聯繫。 有媒體稱,烏克蘭官員週一表示,烏軍事和安全部門對襲擊該大橋負責,烏方用無人機攻擊了大橋。 俄羅斯方面將大橋遭襲斥為恐怖主義襲擊。 而佩斯科夫指出,俄羅斯在大橋遇襲前就表達了不再延續糧食協議的意願。 週一稍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評論黑海糧食協議問題時稱,中方希望黑海糧食運輸一攬子協議繼續得到均衡、全面、有效落實。 中方提出了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願同各方就此加強溝通合作,促進形成更多國際共識,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2023-07-18 -
躋身世界前四! 德勤報告:背靠對華經貿,印尼IPO爆火
受地緣政治環境惡化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發行持續放緩,但在東南亞市場卻呈現火熱景象。 德勤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東南亞市場IPO發行數量為85隻,同比增加16%,籌集資金33億美元,同比增加5%。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半年全球IPO發行數量同比減少5%,收益同比暴跌36%。 印尼在上半年的全球資本市場中表現搶眼,成為新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東南亞國家。 在豐富的電池金屬儲備和前景樂觀的綠色能源產業投資推動下,印尼股市上半年完成44隻IPO,籌集資金佔東南亞IPO募集資金總額的70%,不僅創本國歷史新高,而且躋身世界前四,僅次於中國、美國和阿聯酋,超過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 當地學者和行業人士認為,上半年印尼3隻籌資金額均超5億美元的重磅IPO帶火了地區資本市場,其中包括鎳業公司PT Trimegah Bangun Persada Tbk,以及一家礦物與電動車電池材料公司和地熱發電廠運營商。 由於這3家企業的主營業務均集中在礦產能源領域,同時也有聲音認為,印尼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IPO市場的繁榮局面能否持續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印尼投資機構Avere Investama董事特谷表示:「大型礦業公司進入資本市場將對印尼其他經濟領域產生影響」。 還有專業人士認為,吸引投資者的不僅僅是該國的金屬礦產產業。 過去十年,印尼經濟產出年均增長4.3%,作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印尼擁有龐大的年輕人口,以及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這是印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考慮到世界經濟面臨的諸多問題,分析人士對該地區的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德勤公司認為,「積極的增長前景、健康的人口結構,以及與中國牢固的貿易關係,使本地區的資本市場存在大量令人興奮的機會供投資者探索和利用」。。 這是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今年上半年IPO市場爆火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過去一年,發達國家因利率上升推高資金成本使很多投資者退出了本國股市。 與此同時,印尼資本市場吸引力上升。 專業人士認為,印尼的IPO市場的繁榮局面仍會持續。 今年下半年,印尼還將發行3隻來自大宗商品和消費領域的大型IPO。 儘管如此,對印尼經濟增長及未來IPO環境不利的因素也不少,包括俄烏衝突、美元和本幣加息、銀行業危機、通脹、外部需求下滑等。 另外,由於在2024年2月印尼將舉行大選,投資者可能在選舉前採取觀望態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東南亞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5.7%放緩至2023年的4.6%。 德勤公司表示,美國及區域內國家的一系列加息已對亞洲貨幣和資本市場產生影響,並可能導致一些國家資本外流、貨幣貶值以及債務水準上升,「東南亞如何度過經濟復甦的風暴,仍有待觀察。 ” 此外,鎳的大規模開採已經在印尼也引發一些環境擔憂。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國際能源機構預計,作為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國,印尼將滿足全球2/3的鎳需求。 該國已經與投資加工廠和礦山的國際企業簽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協定。 但環保人士警告說,採礦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 在蘇拉威西島東南部的島上,當地漁民擔心,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鎳礦產生的廢物將最終流入大海。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近年來中企已在印尼開辦至少三家專門服務於電動車的礦產加工廠。 憑藉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及推廣,中國企業讓低品位紅土鎳礦大規模開發成為可能。 在開發當地鎳礦方面,中企已經佔據主導。
2023-07-17 -
米價「火上澆油」! 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考慮禁止80%出口
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正在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原因是該國國內物價上漲,印度政府希望避免通脹加劇的風險。 印度此舉可能會令本已很高的大米價格進一步飆升。 當前受厄爾尼諾影響,亞洲大米價格處於兩年半最高。 據媒體援引匿名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政府正在討論一項禁止出口所有非巴斯馬蒂大米(non-Basmati)的計劃。 如果實施,相關禁令將影響印度約80%的大米出口。 印度可能的禁令消息傳出后,印度碾米廠的股價紛紛小幅下跌。 大米是世界約一半人口的主食,其中亞洲消耗了全球約90%的供應量。 印度約佔全球大米貿易的40%。 印度向100多個國家供應大米,其中貝南、中國、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和多哥是印度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事實上,此前印度就已經尋求收緊某些大米品種的出口。 去年,在俄烏衝突導致小麥和玉米等主食價格飆升后,印度就禁止了碎米出口,並對白米和糙米徵收20%的關稅。 印度還限制小麥和糖的出口。 印度可能的出口禁令有望降低本國的米價,但有可能導致全球的米價更高。 近日,亞洲大米的價格已飆升至兩年多來的最高水準,原因是進口商們擔心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乾旱天氣可能會影響產量,因此囤積了大量大米。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導致東南亞出現乾旱天氣。 雖然季風降雨給印度部分地區的稻田帶來了緩解,但乾旱天氣正威脅著第二大出口國泰國的作物,泰國預計從2024年初開始面臨大面積乾旱。 進口商已開始大舉增加庫存。 越南預計,今年的大米出口量將攀升至約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出口到菲律賓、中國和印尼的大米將大幅增加。 根據印度食品部的數據,今年德里的大米零售價格上漲了約15%,而印度全國平均價格上漲了8%。 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的數據顯示,過去四個月,該地區基準品種——泰國白米價格上漲了約15%,至每噸535美元,為2021年3月初以來的最高水準。 週四同日稍早,印度公佈了該國6月通脹數據。 印度6月CPI同比上漲4.81%,高於市場預期的4.58%和前值4.25%,結束了連續四個月回落的趨勢。 蔬菜和豆類等食品價格的飆升助推了印度的通脹。 印度的通脹數據令一些華爾街機構調高了對該國今年通脹率的預測,強化了印度央行將花費更多時間轉向降息的預期。 甚至有經濟學家直接抨擊說,印度央行在食品供應管理方面幾乎無能為力。
2023-07-14 -
聯手沙特打臉G7! 俄羅斯主力原油漲破60美元,西方限價以來首次
俄羅斯攜手沙特減產對油市的影響看來立竿見影,不但國際原油上周高漲,連俄羅斯自己出口原油的主力產品都突破了西方限價的門檻,打了西方國家的臉。 自去年12月5日起,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歐盟與澳大利亞正式對俄海運出口的原油實施最高60美元/桶的限價。 若俄羅斯向第三方國家出售原油的價格高於這一上限,實行限價的西方國家企業就不再提供貿易、保險、金融和運輸等方面服務。 據提供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數據、價格資訊和諮詢服務的機構Argus Media,7月12日本週三,黑海港口的俄羅斯主力出口品級烏拉爾原油的價格漲至60.78美元/桶,為G7去年實行限價以來首次突破60美元關口。 有媒體指出,Argus Media的數據是歐盟和美國決策者密切監控的資訊之一,也被俄羅斯政府採用。 有評論認為,Argus Media的數據表明俄羅斯政府贏得勝利,俄方迅速組建了龐大的影子船隊,足以無需G7國家的企業服務,就將俄產原油運送給買家。 數據同時打擊了歐美。 歐美想讓全球經濟得到足夠的石油供應,防止通脹衝擊,卻又想限制俄羅斯出口石油獲利,現在看來他們做不到魚與熊掌兼得。 美國財政部新近發佈聲明稱,財政部在密切監測是否可能存在違反限價規定的情況。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並未採用聯合實行限價地區的服務,即使交易價超過60美元,也未違反限價規定,但俄羅斯的很大一部分石油交易還在用聯合限價地區的服務商。 華爾街見聞4月就提到,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4月俄羅斯所有原油的加權平均出口價超過60美元,確認了俄油突破G7限價。 當時有評論認為,限價開始失效表明,貿易商、買家和託運人越來越願意處理俄油、無視西方制裁,還表明,沙特等OPEC+國家出人意料地宣佈大幅減產推高了俄油的價格,這正是俄羅斯和其他OPEC+國家希望的。 巧的是,本週三烏拉爾原油突破60美元之前,上周、也就是在俄羅斯和沙特雙雙公佈加碼減產當周,國際原油創三個月最大周漲幅。 上周美油累漲約4.6%,布油累漲約4.1%,均自4月6日以來首次單周漲超4%,連漲兩周。 本週三,原油連續第二日收漲,美油和布油均創4月28日以來收盤新高,布油自4月28日以來首次收盤站上80美元。 評論稱,除了本周三公佈的美國CPI讓交易者期望美聯儲減少未來加息、更接近結束加息週期外,本周另一個推動油價上漲的因素是,IEA和美國能源部下屬能源資訊署(EIA)都預計,直到明年,油市都會供應緊張。 IEA週二稱,今年下半年油市供應料將緊張,因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強勁,而且沙特和俄羅斯最近宣佈減少供應。
2023-07-13 -
微軟戰美國FTC獲勝! 收購動視暴雪獲美國法院同意,攔路虎英國監管神反轉
週二,微軟公司贏得美國法院許可,繼續推進以69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公司的交易。 三藩市法官Jacqueline Scott Corley作出這一決定。 Corley表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沒有表明微軟與動視暴雪的合併會損害遊戲競爭。 Corley拒絕了FTC的初步禁令,該禁令試圖以損害遊戲玩家為由阻止交易。 Corley解釋說,微軟對動視暴雪的收購被稱為科技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 它值得仔細審視。 這種審查已經得到了回報:微軟已在公開場合和法庭上以書面形式承諾在10年內讓《使命召喚》在PlayStation上,與Xbox相同。 它與任天堂達成協定,將《使命召喚》發佈到Switch上。 它還簽訂了幾項協定,首次將動視暴雪的內容引入到多種雲遊戲服務。 美國法官的判決意味著,微軟擊敗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試圖阻止這一有史以來最大遊戲收購案的努力。 美國法官為微軟的收購交易開綠燈,表明美國方面允許微軟在7月18日的截止日期之前尋求完成與動視暴雪的交易。 但這項交易在英國是例外。 此前4月底,英國最高監管機構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發佈聲明稱反對微軟收購動視暴雪,並於5月正式否決。 微軟的這筆收購在今年5月得到了歐盟的批准。 不過,當日英國監管的立場出現戲劇性扭轉。 在美國三藩市法院法官同意微軟收購動視暴雪的消息出來後不到一小時,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迅速表態,稱已做好準備去斟酌來自微軟方面的任何提議,微軟、動視暴雪及英國CMA已經要求法庭暫停訴訟流程。 CMA發言人表示:「我們隨時準備考慮微軟提出的任何重組交易的建議,以解決有關擔憂。 ” 分析指出,英國監管態度的轉變,是前所未有的。 當前由於英國的否決,微軟和動視暴雪的交易無法完成。 如果微軟此時強行交易,將違反CMA的臨時命令,這可能會讓微軟面臨高達雙方全球集團收入總和5%的巨額罰款。 受美國法院開綠燈推動,動視暴雪股價盤中上漲5%。 此後在英國監管放鬆態度的助力下,動視暴雪股價盤中大漲11%、收漲10%,收於90.99美元,距離微軟出價的95美元僅有約4美元的差距,遠小於周一收盤時的超過12美元差距。 雖然市場歡呼微軟動視暴雪交易的最新進展,但反壟斷專家警告說,英國監管機構的聲明並不意味著和解是理所當然的,以前有過CMA獨自阻撓的先例,CMA並不害怕自己獨自阻擋交易。 微軟董事會主席Brad Smith表示,對美國法院做出的支持微軟收購動視暴雪的裁決表示“感激”。 希望其他國家也採取行動,解決微軟在收購動視暴雪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公司的焦點現在又回到了英國。 雖然不同意CMA的擔憂,但微軟正在考慮如何修改交易,以便以CMA可接受的方式解決這些擔憂。 有媒體消息稱,微軟針對CMA的反對意見提出小規模的資產剝離提議。 動視暴雪的首席執行官Bobby Kotick在週二給員工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公司對今天的裁決感到樂觀,這標誌著走在獲得全球其他地方全面監管批准的道路上。 FTC方面表示,對美國法官的判決結果感到失望,並將在未來幾天宣佈下一步行動,繼續努力維護競爭和保護消費者。 FTC可以選擇對Corley的裁決提出上訴,FTC的上訴截止日期是7月14日。 FTC也可以選擇在交易完成後繼續對該交易進行內部程式。 對微軟動視暴雪一案的訴訟是FTC主席Lina Khan努力的一部分,她旨在更積極地監管合併,特別是最大科技平台的合併。 自從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6月任命她掌管該機構以來,FTC已經否決了多筆合併,其中包括英偉達收購軟銀旗下Arm。 去年1月,微軟宣佈以每股95美元(總計68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動視暴雪,這不僅有望成為微軟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也是遊戲行業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交易,如果成功勢必顛覆整個遊戲行業。 自從宣佈收購以來,微軟就持續面臨著來自監管機構和索尼等競爭對手的反對。 全球監管機構一直在調查微軟收購動視是否會扭曲遊戲機和雲遊戲市場的競爭。 監管方面質疑的一點是,微軟是否會將動視暴雪的遊戲只保留在微軟自己的平臺上。 微軟因此做了多方面努力,以安撫反壟斷監管機構,試圖減輕他們對其收購動視暴雪的擔憂。
2023-07-12 -
高盛預測:到 2075 年,印度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隨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高盛對印度經濟的前景給出了相當樂觀的判斷。 在近日發表的報告中,高盛表示,受益於不斷增長的人口、科技進步、更高的資本投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印度將在207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目前,印度GDP排在德國、日本、中國和美國之後,位居全球第五。 高盛研究部印度經濟學家Santanu Sengupta認為,人口是印度能在未來取得經濟領先的關鍵優勢之一。 他指出,未來20年,印度會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撫養比最低的國家之一。 撫養比為需要經濟供養的少年與老年人口之和與勞動人口數量之比,是反映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人口學指標。 撫養比越低,勞動力的撫養負擔越小,繼而更有利於儲蓄率和儲蓄總額增長。 印度擁有龐大的年輕人口,14.08億人口的平均年齡為27歲,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準,且人口仍在持續增長中,平均每名婦女生育兩個孩子,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遙遙領先。 圖源:BBC 不過,高盛強調,要發揮印度快速增長的人口潛力,關鍵在於提高其勞動力的參與率。 由於文化方面的因素,印度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仍然相對較低。 高盛指出,印度女性的工作力參與率「明顯低於」男性: “在印度所有工作年齡的女性中,僅20%參加工作。” 高盛判斷,極低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可能是因為印度女性主要從事臨時勞動,因此不會被就業統計覆蓋。 高盛建議,印度需要對勞動力進行有效培訓,才能成功消化人口增長釋放的利好。 此外,高盛還表示,資本投資也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由於整體人口結構更年輕,印度的儲蓄率可能會隨著撫養比下降、收入增加和金融業的深入發展而提高,因此印度可用於投資的資本也在不斷增加。 印度政府已將基建投資,特別是公路和鐵路建設放在優先位置。 總理莫迪正在持續向各邦政府提供50年無息貸款,以刺激基建投資。 高盛認為,現在是印度私營部門擴大製造業和服務業產能的視窗期,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吸納大量工作力。 與此同時,印度的科技創新也為其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 據印度非政府貿易協會Nasscom發佈的報告,到2023年底,印度的科技產業收入預計將增加2450億美元。 報告指出,這部分增量主要來自IT、業務流程管理和軟體產品。 最後,高盛的報告還強調,與其他高度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體不同,印度的經濟是由內需拉動的,高達60%的經濟增長主要歸功於國內消費和投資。 除了高盛,其他金融機構也對印度經濟增長持樂觀看法。 標普全球和摩根士丹利預測,印度有望在2030年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經濟體。 今年一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長6.1%,大幅超過路透社預期的5%。 印度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7.2%,2021-2022財年為9.1%。 值得指出的是,這並非高盛第一次唱多印度,在去年12月的報告中,高盛就預測稱,到2075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會在203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023-07-11 -
美國經濟“低效的繁榮”——短缺經濟的兩面性
2022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表現持續超預期,但被忽略的是其“繁榮”背後的低效。 自2022年1季度以來,美國非農行業勞動生產率已經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同比),分別為-0.9%、-2.4%、-1.5%、-1.8%和-0.6%,持續時間和下跌幅度與1973-75年和1981-82兩次深度衰退時期相當。 勞動生產率負增長是產出增速低於勞動投入增速的必然結果。 基於生產函數的分解結果可知,2022年以來,美國勞動勞動生產率負增長的主要歸因於全要素生產率(TFP)的下降。 2022年勞動生產率下降了-1.6%(1949年以來最低),其中,TFP貢獻了-1.2%, 資本深化貢獻了-0.4%,勞動貢獻為0。 2007-2019年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速為1.4%。 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往往對應著低效部門的高增長和高效部門的低增長。 並且,生產率相對較低的勞動者反而享受了更高的工資增速——低生產率和高工資組合的結果就是“滯脹”。 在行業景氣方面,製造弱、服務強正是2022年初美國放開疫情管控措施后的特徵。 在工資增速方面,分學歷看,2021年初以來,學歷越低,工資增速越高。 “這次不一樣”之處在於:(1)美國歷史上(1960年至今)較少出現工作小時數正增長與勞動生產率負增長並存的現象; (2)也較少出現勞動生產率大幅負增長與產出正增長持續並存的現象,換言之,勞動生產率持續負增長時期往往對應著經濟衰退; (3)衰退時期勞動生產率的負增長往往是工作小時數下降幅度超過產出增速降幅的結果。 這一「反常」現象何以回歸常態化? 是繁榮戰勝低效,還是低效終結繁榮? 我們認為,當前美國經濟的這種“低效繁榮”不可持續。 矛盾得以調和的路徑大概率是:低效終結繁榮。 因為,低效的結果就是高成本和高通脹,而美國乃至全球去通脹的經驗顯示,經濟難以逃逸衰退。 美國經濟“低效的繁榮”——短缺經濟的兩面性 自2022年3月美聯儲加息以來,美國經濟的彈性和韌性已經超越了歷史經驗範疇,至今仍然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其最為典型的特徵就是工作力的“短缺”。 但是,這種短缺經濟的另一面就是“低效”——短缺既可能是因為需求旺盛,也可能是供給低效。 (一)繁榮與低效:短缺經濟的兩面性 從全球貨幣政策緊縮程度來說,2022年是一個極端的年份:加息央行的數量、加息的頻次、幅度或同步性,都創下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記錄 。 在我們跟蹤的108個經濟體貨幣政策利率中,2022年7月峰值時加息央行的數量佔比超過了50%,其中,G20中就有11個經濟體加息,包含美國、歐元區、英國等6個發達經濟體(AEs)。 2023年初以來,央行加息節奏有所放緩——加拿大是首個暫停加息的G20 AEs(2023年1月宣佈)。 時至年中,美國美聯儲在內的主要央行的加息週期尚未結束——在兩次暫停加息后,加拿大央行6月又重啟加息(市場預期7月繼續加息),降息週期更像是“遙遙無期”。 然而,全球經濟復甦的彈性和韌性卻持續超預期,尤以美國為代表。 在G20 AEs中,美聯儲是加息幅度最大的央行,美國也是唯一一個產出缺口已經收斂的國家。 截止到2023年6月底,美聯儲已經累計加息500bp,高於英格蘭銀行的475bp和歐央行的400bp。 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從0-25bp升至500-525bp。 並且,美聯儲加息的斜率更陡峭(比英格蘭銀行后加息,但利率水平已經反超)。 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實際GDP已經回升至2019年底的106%(僅次於澳大利亞的107%)。 被忽略的是“繁榮”背後的“低效”。 6月29日,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將美國1季度GDP增速從1.3%上修至2%(預期1.4%),大超市場預期。 但是,勞動生產率相關指標卻顯示:這是一種「低效繁榮」。。 2023年1季度非農商業(nonfarm business)產出環比增長0.5%(折年),但工作小時數增長了2.1%,合計勞動生產率增速-2.1%。 其中,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速為-1.7%,製造業-2.5%(耐用品-5.6%,非耐用品1.3%)。 同比而言,非農商業勞動生產率增速-0.8%,服務業-0.6%,製造業-1.6%(耐用品-2%,非耐用品-0.5%)。 2022年1季度以來,美國非農業勞動生產率已經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同比)——主要是因為產出增速低於工作小時數增速,分別為-0.9%、-2.4%、-1.5%、-1.8%和-0.6%,持續時間和下跌幅度與1973-75年和1981-82兩次深度衰退時期相當。 分商業和製造業而言,情形類似,都出現了持久的“低效繁榮”。 相比2021年底,非農、商業和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已累計下降2.3%、2.1%和2.5%(相比2021年6月下降3.5%)。 考慮到基數的影響,從環比角度而言,結論依然成立。 考慮到增長率數據錯位產生的影響,勞動生產率指數本身依然清晰地顯示了“低效”的特徵。 此外,若將分母中的工作小時改為就業人數,重新計算勞動生產率,“低效繁榮”的事實依然存在。 “這次不一樣”之處在於:(1)美國歷史上(1960年至今)較少出現工作小時數正增長與勞動生產率負增長並存的現象; (2)同理,也較少出現勞動生產率大幅負增長與產出正增長持續並存的現象,換言之,勞動生產率持續負增長時期往往對應著經濟衰退; (3)衰退時期勞動生產率的負增長往往是工作小時數下降幅度超過產出增速降幅的結果。 那麼,最終這一「反常」現象何以回歸常態化? 是繁榮戰勝低效,還是低效終結繁榮? (二)繁榮的悖論:低效部門的“繁榮”和高效部門的“停滯” 勞動生產率衡量的是單位勞動要素(工作小時或就業人數)投入的產出效率,勞動生產率負增長是產出增速低於勞動要素投入增速的必然結果。 基於生產函數的分解可知,2022年以來,美國勞動勞動生產率增速負增長的主要歸因於全要素生產率(TFP)的下降。 2022年勞動生產率下降了-1.6%(1949年以來最低),其中,TFP貢獻了-1.2%,資本深化(capital intensity)貢獻了-0.4%,勞動貢獻為0。 比較而言,2007-2019年,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速為1.4%,TFP、資本深化和勞動的貢獻分別為0.4%、0.7%和0.3%。 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往往對應著低效部門的高增長和高效部門的低增長(相對而言)。 創新經濟學的一個典型事實是: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高於服務業。 在行業結構上,製造弱、服務強正是2022年初美國放開疫情管控措施后的特徵。 一方面,服務業PMI始終位於製造業PMI上方,且「剪刀差」呈擴大態勢——製造業PMI下降斜率更大; 另一方面,從消費端看,2021年中以來,商品消費持續下降,服務消費則持續上行。 2022年初以來,勞動力市場景氣度的行業分佈也呈現出製造弱、服務強的特徵:(1)疫情初期,退出工作力市場的多為服務業就業人員(2020年勞動生產率增速4.5%,2021年TFP增速為3.9%),然而,2022年初以來,在新增非農數據中,服務業的貢獻率顯著超過了服務業就業人數的份額(2019年平均為6.15),服務業就業人數/ 製造業就業人數比重也從2020年底的6.08上升到了6.24(2023年5月),並且,服務業中的資訊技術行業人數出現了下降;(2)從崗位空缺率看,休閒酒店、食宿的空缺率已然高於製造業和信息行業; (3)從勞動參與率看,分學歷而言,低於高中的勞動參與率已基本回到疫情前水準,本科及以上或副學士學位人群人存在缺口。 並且,生產率相對較低的勞動者反而享受了更高的工資增速——低生產率和高工資組合的結果就是“滯脹”。 分學歷看,從上世紀末到新冠疫情衝擊之前的絕大多數時間里,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勞動者的工資增速都低於學士及以上學歷的勞動者,但2021年初以來,情形截然相反,前者持續、並顯著高於後者; 分工資水準看(一般而言,低工資對應著低生產率),0-25分位和25-50分位數的勞動者的工資增速也明顯高於50-100分位。 (三)短缺經濟的終局:從「供給創造需求」到“需求消滅供給” 短缺經濟不必然是繁榮的,但大概率是低效的。 當前美國經濟的這種“低效繁榮”不可持續。 我們認為,矛盾得以調和的路徑大概率是:低效終結繁榮。 因為,低效的結果就是高成本和高通脹,而美國乃至全球去通脹的經驗顯示 ,經濟難以逃逸衰退。 以整體PCE通脹為例,從供給與需求結構看,美國去通脹將經歷兩個階段(“上半場”和“下半場”)。 在去通脹“上半場”(2022年6月-2023年6月),PCE通脹的下降主要由供給側的修復貢獻,這主要表現為商品通脹的快速下行,其背後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全球供應鏈的修復。 截止到2023年6月,美國商品去通脹暫告一段落,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已經回歸疫情前的常態。 2023年3季度開始或進入去通脹的「下半場」:供給側驅動的商品去通脹暫告一段落(甚至面臨階段性的反彈壓力),需求驅動的服務去通脹將在租金的拉動下進入「快車道」(2022年12月-2023年5月,核心PCE通脹均為4.6%)。 然而,僅靠租金的貢獻較難在年底將核心PCE通脹降至4%以下,還需要勞動力市場的降溫。 勞動力市場雖然在均衡化的過程中,但依舊“非常緊張”。 失業率位於歷史低位,崗位空缺率或離職率依然高企,工資增速依然顯著高於美聯儲理想的3%左右的水準。 在勞動短缺的經濟中,供給是短板,在勞動率參與率持續回升的過程中,是“供給創造需求”。 但是,供給修復是有邊界的。 美國勞動參與率離在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1季度連續回升后,已經連續3個月停留在62.4%——離疫情前(2020年2月)0.7個百分點的缺口。 短期內,該缺口或難以完全收斂。 因為,這主要是由55歲以上的提前退休人員造成的,他們屬於“永久失業”。 55歲以上人群的勞動參與率自2022年初以來便持續下行,25-54歲壯年人群的勞動參與率已經超過疫情前,16-25歲人群也開始下行。 在全球價值鏈持續修復和勞動參與率持續回升時,經濟的表現是“供給創造需求”。 當供給修復遇見瓶頸後,經濟的均衡化或難以兼顧去通脹和軟著陸,或難以逃逸用衰退的方式來出清“過剩的需求”,即表現為需求消滅供給——在衰退區間內,由於總需求下行,產能利用率也將趨於下行。 截止到2023年中,关于美国经济“hard landing”的预期始终没有兑现,然而,在房地产持续回暖、耐用品订单回升和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的背景下,“soft landing”或“no landing”已成为新叙事。回顾2022年中,由于上半年出现了“技术性衰退”,关于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实质性衰退的关注度快速上行——与2020年初疫情冲击初期相当。但从2022年3季度至2023年1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潜在增速以上(1.8%)。亚特兰大联储GDPNow对美国2季度GDP环比(折年)增速的预测为2.1%(7月6日更新)。 但是,從諮商會(Conference Board)領先指標與同步指標的持續背離,以及小企業信心調查(NFIB)、高級信貸官信貸調查等“軟指標”和產出、失業等硬指標之間的持續背離可以看出,美國經濟尚未擺脫衰退風險 。 期限利差隱含的未來一年內衰退的概率已經升至70%。 從國內總收入(GDI)的角度看,美國在2022年4季度至2023年1季度已再次出現“技術性衰退”。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