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香港財政司司長:港上市中概股 冀納港股通
6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正極力向內地有關部門爭取容許在港上市中概股納入港股通。 陳茂波稱,政府正籌備更多便利中概股回港上市措施,包括向內地爭取將在港上市中概股納入南向通標的。他認為,內地投資者對中概股認識程度及興趣較高,「更加願意買、看到價值」,料措施落實將有助中概股流動性及估值水準,增加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誘因。 陳茂波還透露,目前有21家中概股透過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回流本港,總市值占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逾7成。香港已進行準備工作,方便中概股進行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
2022-06-15 -
剛剛,幣圈“雷曼危機”拉開了序幕
幣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乎一次小型風暴的出現總是在為一場更大的颶風奏響序章。 5月中旬,穩定幣UST和其姊妹代幣Luna所遭遇的“死亡踩踏”還在讓投資人心有餘悸,然而隔夜加密借貸巨頭Celsius的極端操作更是引發市場再度恐慌,甚至已經聯想到昔日的雷曼危機。 這一切都要從美國最新通脹爆表說起。 美國8.6%的5月CPI數據再度刷新40年新高,隨後市場對美聯儲的鷹派加息預期讓全球風險資產集體跳水。不僅股票市場首當其衝,加密貨幣市場同樣未能倖免。比特幣直接暴跌至約18個月以來的最低水準,一年半來首次跌破2.3萬美元。 而其中Celsius凍結提款一事也進一步加劇了加密貨幣市場的恐慌,讓下跌一發不可收拾。 加密借貸巨頭凍結提款 週一Celsius宣佈“由於極端的市場條件”,該公司將暫停帳戶之間的所有提款、互換和轉賬。 該公司網站顯示,截至5月17日,該公司擁有價值118億美元的資產,雖然相較於去年10月的260多億美元明顯下降,但從規模上來看Celsius依然被投資者視為幣圈銀行。 Celsius在業內地位不容小覷。公司號稱擁有170萬客戶,並向用戶宣傳通過該平臺他們可以獲得18%的收益率。用戶在Celsius存入他們的加密貨幣,然後這些加密貨幣被借給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然後用戶從Celsius賺取的收入中獲得收益。 而且更重要的是,按照Celsius首席執行官Alex Mashinsky的說法,他們幾乎參與了所有主要“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 因此Celsius事件令投資者心生恐懼。如果這樣的大型幣圈銀行都不能重新開放並允許提款,那麼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都將出現連鎖反應,因為不知道誰會成為下一場“滑鐵盧”大戲的主角。 具體來說就是,如果Celsius被要求停止運營,那麼相關數十個DeFi專案、加密貨幣和其他數字資產都將“一損俱損”。 加密媒體公司Blockworks研究主管Rasheed Saleuddin表示: 我們當然會看到一些蔓延......透明度是影子銀行市場的關鍵。 其實長期以來,由於涉嫌向投資者出售未註冊證券,Celsius一直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關注。雖然Celsius曾在法庭檔中表示,正試圖通過談判與相關機構達成和解,但是去年新澤西州、肯塔基州和德克薩斯州均對Celsius採取了執法行動。兩個月前,Celsius宣佈禁止美國投資者從新的加密貨幣存款中賺取收益。 大規模擠兌終將上演? 單單美聯儲的加息預期不足以完全解釋Celsius的突然崩潰,眼下已經有一些分析師將矛頭指向了公司在“Lido Stake Ethereum”中的投資。 這項投資通過將以太坊鎖定在所謂的智能合約中來賺取收益,數字資產公司GlobalBlock分析師Marcus Sotiriou週一表示,Celsius在Stake Ethereum中持有約15億美元的頭寸。 然而近幾天,被質押的以太坊的價格與其基礎代幣之間出現明顯差異。因此按照Sotiriou在研報中提及的觀點,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如果客戶試圖贖回頭寸,Celsius為完成兌付將耗盡他們的流動資金。” 而用戶的大規模擠兌可能會迫使Celsius清算資產,從而讓公司所有的投資專案開始共同承壓。對此Sotiriou還補充道,預計Celsius的流動性將在五周內被耗盡。 所以這也是Celsius為什麼表示,暫停提款的決定對於“穩定流動性和運營”至關重要。 目前,Celsius的競爭對手Nexo在推特上宣佈,它準備收購Celsius的所有“剩餘合格資產”,它將這些資產定義為“主要是他們的抵押貸款組合”。Nexo隨後在推特上發佈了一份意向書,概述了收購計畫。Nexo發言人證實了這些推文。 Nexo還表示,他們已經向Celsius伸出援手,“但我們的幫助被拒絕了”。Celsius的發言人在電子郵件中表示,公司擁有“強勁的流動性和股權狀況”。 Ayyar表示: Celsius的消息火上澆油,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隨著本周市場將關注美聯儲的加息步伐,再加上對提供高收益產品協議的擔憂,加密貨幣的價格面臨很大的壓力。 總而言之,與銀行資產不同,加密貨幣資產不受聯邦保護,因此無法有效防止擠兌事件的發生。屆時不僅是Celsius,可能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都會親眼目睹,在價格頹勢中加密貨幣銀行的擠兌是如何上演的。
2022-06-14 -
“超級央行周”再現加息狂潮:全球央行年內加息超60次 緊縮才剛開始?
本周,多国央行召开利率决策会议,印度、澳大利亚再次开启新的加息周期,加入全球央行加息狂潮。 今年以来,全球央行加息次数超过60次。 全球几十年来从未如此步调一致。为治理通胀,这一轮紧缩周期可能才刚刚开始。 然而,全球经济增长未来两年或被滞涨制约。若情况如此,到2024年,全球央行或为改善经济再次放松政策,开始降息。 央行担忧通胀持续发酵 6月8日,印度央行宣布,将政策回购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4.90%。这是印度央行连续第二个月上调关键利率。 印度央行行长Shaktikanta Das在网络简报会中表示,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超出了上限。食品、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处于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Shaktikanta Das在政策声明中也不再提及“保持宽松”。 就在此前一天,澳大利亚央行宣布调升其现金利率50个基点,至0.85%,升息幅度之大出乎市场意料。此前,市场预期,澳大利亚央行料加息25个基点。 澳大利亚央行也大呼国内通货膨胀大幅升温,央行将尽一切之必要,确保通胀重返目标。澳大利亚央行5月将现金利率目标上调25个基点至0.35%,这是该行自2010年11月以来的首次升息。该行已经为后续再次加息埋下伏笔,决策委员会预期未来几个月将采取更多举措,以实现货币环境的正常化。 目前市场还在密切关注欧央行是否走向“转折点”。欧洲央行周四(6月9日)将公布利率决议,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将召开货币政策新闻发布会。 欧元区5月通胀年率冲到8.1%,再创历史新高,暗示欧洲央行必须出手。 欧洲央行此前已发出信号,将从7月份开始提高存款利率,并结束其资产购买计划。市场将密切关注拉加德的新闻发布会表态,以了解有关加息规模的任何暗示。如果欧央行今年7月启动加息,将是2011年以来首次。 全球紧缩周期才刚开始 近期,通胀上升成为全球性的现象,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达到数十年来高位,这引发全球各大央行政策突变,开始甚至加速升息。 在美联储主力引领下,这一轮加息潮,范围之大20年未见。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对央行数据的分析,在过去三个月中,全球政策制定者已宣布上调当前主要利率超过60次——这是自2000年初以来的最高数字。 这些数字表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采取的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突然广泛逆转,这一趋势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得到进一步推动。 在过去十年中,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徘徊在前所未有的低点附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为负值。 研究机构凯投宏观全球经济服务主管Jennifer McKeown表示,全球各国央行开启紧缩周期,几十年来从未如此步调一致。 美联储和英国央行都宣布暂停数十年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并通过在会议上连续加息来应对物价水平的飙升。 但尽管如此,如果按照历史标准衡量,目前利率水平仍处于低位。经济学家对此警告称,近期的加息潮只是全球紧缩周期的开始。 McKeown指出,在全球20家主要央行中,有16家可能将在未来6个月内加息,预计美国和英国的紧缩节奏最快。 美国已经将短期利率提高至0.5%。专家预计今年将加息七次,到年底利率最高可达1.9%。 不过贝莱德认为,全球加息的总力度最终将被证明是历史最低水平,因为各国央行选择忍受通胀而不是压制增长。 本轮紧缩周期的一系列风险已经开始浮现:多国通胀目前依然维持在高位,但许多业内人士开始担心经济增速可能最终放缓并导致就业岗位锐减,这是滞胀的典型特征。 世界银行周二在其全球展望中也提出“滞胀风险”已经“阻碍了增长”,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衰退将难以避免”。 世界银行已将其全球增长预测从去年的5.7%下调至今年的2.9%,远低于1月份预期的4.1%。 而桥水创始人达里奥则预测,全球央行将在两年内,也就是到2024年,美国下一届总统选举年再次开始降息,以期在一轮破坏性的滞胀之后重建经济。
2022-06-09 -
達利歐:滯脹衝擊下,各國央行將於2024年被迫降息
在美聯儲6月和7月分別加息50基點已經“板上釘釘”,甚至開始給9月加息定調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卻已經超前一步。 據報導,達利歐表示在滯脹持續衝擊經濟之後,全球主要央行將被要求在2024年開啟降息。 達利歐在接受採訪時提及: 我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一種緊縮模式之中,這可能導致許多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修正或下行趨勢......這將產生巨大痛苦,並迫使央行再度寬鬆,可能是接近2024年下一次(美國)總統選舉的某個時刻。 從利率期貨市場可知,外界預計美國將在大約兩年內開始降息,包括英國等在內的多個發達經濟體也是相似的節奏。但目前市場大部分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央行緊縮的速度上,當下已經有全球60多個央行通過加息來提高借貸成本,從而控制高企通脹。 對此達利歐認為: 這是一種結構性通脹,將導致滯脹。 世界銀行也在本周警告稱,即使全球能夠避免經濟衰退,但滯脹可能也將持續數年之久。 目前世界銀行已經下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在其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世界銀行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1年的5.7%降至2.9%,比1月份預測的4.1%低1.2個百分點。 世界銀行還表示,眼下的經濟現狀會讓人聯想起1970年代的大滯脹時期。 在最新報告中,世界銀行將當下的經濟情況與1970年的滯脹時期進行了“首次系統性”比較。 報告指出,兩個時期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包括供應方面的動盪、增長放緩的前景,以及新興經濟體在貨幣政策收緊方面面臨的脆弱性。 來源:世界銀行
2022-06-08 -
史美倫再度被委任為港交所主席
中新財經6月6日電 6日,香港交易所發佈公告,宣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已於今天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69條作出書面批准,再度委任史美倫為主席。其委任即時生效,直至香港交易所於2024年舉行的股東周年大會完結為止。(完) 截圖自香港交易所官網。
2022-06-07 -
海外上市冰河期!今年歐美IPO融資額銳減90%
俄烏衝突以及通脹和利率不斷上升迫使企業擱置上市計畫,今年以來,歐美IPO融資額已下跌90%。 根據Dealogic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前5個月,全球IPO規模下降了71%,從2830億美元降至810億美元,上市數量從1237家降至596家。 2021年前三季度是有史以來上市最繁忙的時期,在全球疫情期間擱置計畫的公司爭相上市。但市場波動、俄烏衝突以及全球衰退等影響,讓企業不太願意選擇今年上市。 據媒體,律師事務所Jenner&Block的合夥人、為企業提供IPO諮詢服務的Martin Glass表示:“很多人都急於離開,可同時有一系列因素打擊著他們。” 他表示,SPAC的上市幾乎崩潰,這對美國市場影響極大。過去兩年,SPAC的交易達到創紀錄水準,但在過去6個月裏,這一數字已放緩,原因是一些令人失望的業績、監管機構加強審查以及銀行承銷此類交易的興趣減弱。 儘管今年IPO的總體條件不斷惡化,但烏克蘭衝突導致能源價格上漲,這對於油氣公司來說卻是個上市的好選擇。今年1月,挪威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Vår Energi在奧斯陸融資了8.8億美元。 目前還有一些大型IPO正在籌備中,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英國制藥集團葛蘭素史克已尋求監管機構批准其消費者健康合資企業Haleon今年上市,預計這將是10年來倫敦最大的上市交易;美國保險公司AIG申請對其壽險和資產管理業務進行IPO,該業務的估值可能超過200億美元。 但有眾多分析師預計,許多今年計畫的IPO或將推遲到2023年,因為情況需要時間來改善。據媒體,律師事務所White&Case合夥人Inigo Esteve表示: “如果9月之前經濟環境好轉,或許會有更多的IPO活動。”他補充說:“應該會有很多公司將IPO推遲到明年,既然可以等待更好的條件 ,為什麼要現在‘發射’呢?”
2022-06-06 -
港交所史上最快IPO,火了
當傳統IPO熄火時,SPAC意外火了。 最新消息,SPAC公司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 Corp(下稱“Vision Deal”)已經通過了港交所上市聆訊,同時在招股首日便獲得了超額認購。而背後的發起人之一,正是嘉禦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這是第一個由個人發起人主導的香港SPAC。 這並非個例。僅在2022年第一個月,就有四家SPAC齊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盛況驚人。有趣的是,背後站著一群龐大的PE隊伍——招銀國際、泰欣資本基金、龍石資本、春華資本、萊恩資本等等,蔚為壯觀。隨後,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也再度出山,殺入SPAC。 SPAC堪稱上市最短的路。“第一、速度快,有些公司3-4個月就可以掛牌;第二估價確定性;第三、靈活性,交易的套現情況是可以提前設計的。”某知名PE機構如此總結。因此,SPAC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締造了一場場造富盛宴。此前,東南亞獨角獸Grab以345億美元成為史上最大SPAC交易案例。 而SPAC更為國內獨角獸打開一條上市之路。悄然間,一個全新的創投生態正在打開。但是,爭議也隨之而來。這會成為VC/PE一個全新的退出路徑嗎?眼下,國內一波創投機構正在趕來的路上。 港股第二家上市SPAC來了 衛哲主導,首日超募 衛哲操刀,港股又一家SPAC來了。 投資界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在Vision Deal於本周開始的招股中,市場回饋熱烈,開簿首日即獲得超額認購。根據訂單情況,Vision Deal有可能於本周中提前關簿,並於6月初掛牌上市。 什麼是SPAC?其全稱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是美股市場最近兩年流行的一種上市方式。與傳統IPO不同,SPAC上市主體並沒有任何業務,而是一個只有現金的空殼公司,卻可以通過IPO的形式集資,並以募集資金對未上市實體企業進行並購、整合,使目標公司通過和SPAC合併重組完成上市。 Vision Deal是誰?這是一家由嘉禦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攜手DealGlobe易界、Opus創富投行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其中衛哲擔任該公司董事會主席,DealGlobe主席兼行政總裁馮林擔任該公司行政總裁。 嚴格意義上講,這是第一個由個人發起人主導的香港SPAC,衛哲占發起人股份的45%。今年2月15日,Vision Deal正式向港交所提交A1檔,衛哲也由此成為第一批向港交所提交SPAC上市申請的私募基金創始人。 Vision Deal的並購目標及投資策略鮮明。據瞭解,Vision Deal計畫在兩個領域內尋找並購標的,包括專注從事智能汽車技術的企業,以及具備供應鏈及跨境電商能力,從國內消費升級趨勢中受益的中國優質公司。此外,Vision Deal擬於18個月內宣佈並購目標,並於30個月內完成並購。 作為此次SPAC的發起方之一,衛哲創辦的嘉禦資本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專注於新消費及新一代資訊技術領域的投資機構,管理總規模超過160億元。過去十年裏,嘉禦資本曾投出了泡泡瑪特、安克創新、思摩爾國際、滬上阿姨、鍋圈食匯等30餘家明星企業。 為何要發起SPAC?衛哲曾表示:“在2022年的資本市場起伏不定和持續變化中,SPAC則為部分擬上市企業降低了上市發行和定價的不確定性,並具有提高原有股東回報的空間,也為創始人提供了額外激勵的手段。” 另一發起人DealGlobe為易界集團的成員公司。資料顯示,易界是一家集企業家、公司及家族理財辦公室戰略支持的跨境精品投行,主要為與中國公司有關的並購、結構融資及投資交易提供諮詢,同時亦為英國、東南亞及泛歐國家的交易提供諮詢。截至2021年12月31日,DealGlobe已經執行了20筆交易,包括總價值約35億美元的諮詢交易及約6000萬美元的投資交易。 DealGlobe易界創始人兼董事長馮林解釋了Vision Deal名字的由來,“此次發行的Vision Deal,‘Vision’取自嘉禦資本Vision Knight Capital,寓意富有遠見。嘉禦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將運用十餘年來構建Vision Knight Capital的產業洞察及專案挖掘、賦能等全面的能力,鎖定優質資產。‘Deal’則來自DealGlobe易界,意味著我們將充分發揮易界強大的並購交易執行能力。” 一旦成功掛牌,Vision Deal將成為香港聯交所第二家上市的SPAC。今年1月1日起,港交所正式推行SPAC上市機制,成為繼美國、新加波等資本市場後,又一個引入SPAC上市機制的資本市場。此前,由招銀國際發起的香港第一家SPAC——即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已於2022年3月18日成功上市。 過去半年,大家都被港交所SPAC大爆發這一幕幕所震驚。如今,VC/PE投資人終於殺到了。 今年罕見一幕:SPAC擠爆港交所 春華資本、李寧、王石都來了 SPAC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正在港股掀起一場上市盛宴。 那麼,SPAC憑什麼賺錢?直白點說,SPAC像是美股界的盲盒,是美國資本市場上特有的一種上市公司形式,被稱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所謂公司,只有現金,沒有實業和資產,像是自己造了一個“殼”;所謂特殊目的,就只有一個——尋找到一家非上市公司,通過合併讓它上市。 一個典型的SPAC通常是這麼運作的:首先需要一個SPAC贊助人,牽頭設立一個SPAC上市公司,贊助人可能是創始人、管理團隊、天使投資人、私募股權基金等,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威望,SPAC由贊助人管理。接下來向原始股東募資,投資者以10美元的固定價格購買這家空殼公司的股票,贊助人的任務是將籌集到的資金存放起來,尋找有前景的公司收購。 過去兩年,SPAC美股瘋狂的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2021年7月,由賈躍亭一手創立的智能電動車品牌Faraday Future通過SPAC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合併後公司“FFIE”當日收盤總市值45.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300億元)。同年12月,以東南亞版滴滴著稱的Grab通過SPAC方式如願登上了納斯達克,上市首日總市值高達3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2000億元)。 不久前,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又迎來一個上市公司——由他聯合創立的億咖通科技已與美國SPAC公司Cova Acquisition Corp.簽署合併協議,交易完成後億咖通科技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最新估值為38.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億元)。 不過,進入2022年,美股SPAC卻似乎有些“熄火”。德勤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僅有53家SPAC在美上市,融資總額僅約98億美元;這與2021年同期的613只上市、募資1625億美元相去甚遠。 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SPAC猶如一縷星星之火正在港股燎原。 今年1月17日,港股SPAC第一槍打響——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兩個月後完成上市。這家SPAC由招銀國際資產管理及AAC Mgmt Holding擔任發起人。資料顯示,招銀國際資產管理為知名PE招銀國際(招商銀行子公司)全資擁有的資產管理公司,截至2021年年末執掌超過250億港元。 十天後,Tiger Jade Acquisition Company也正式遞表,此次發起人為泰欣資本基金、龍石資本。鮮為人知的是,泰欣資本基金正是泰格醫藥董事長葉小平等發起的私募股權基金。而龍石資本則是謝國民(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前聯席總裁及執行董事)與金融專才兼非執行董事張鈳、張叢共同擁有的全面多策略資產管理及融資平臺。 此後,SPAC勢頭更加兇猛——1月31日,同時有兩只SPAC誕生,分別為Trinity Acquisition Holdings Ltd.(簡稱“Trinity”)及Interr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簡稱“Interra”)。 發起人陣容同樣豪華——前者Trinity的發起人為大眾所熟知,知名運動員及企業家李寧參與其中,此外還包括LionRock(萊恩資本普通合夥集團公司)和Astrapto。資料顯示,萊恩資本創立於2011年,專注於消費領域私募股權投資,管理資產超過90億港元;Astrapto則是一家新成立的PE,由前高盛亞洲特殊資產投資集團聯席主管周之揚擔任管理合夥人。 而另一家SPAC公司Interra則由知名PE春華資本攜手農銀國際資管發起。成立於2010年,春華資本由知名經濟學家胡祖六創立,管理多支人民幣和美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迄今在管資產超過170億美元。農銀國際資管則是農銀國際的資產管理部門,產品組合橫跨一、二級市場,管理超過70家基金,基金的認繳總額超過1000億元。 更多香港豪門家族加入——今年3月,一家名為A SPAC(HK)ACQUISITION CORP.的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發起人之一出現了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鄭氏家族鄭志剛的身影。他現任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參與管理了包括新世界發展、新世界中國地產、新世界百貨中國、周大福等。 更為轟動的是,已經71歲的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也來了——4月8日,深石收購企業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正式遞交上市申請,同樣是一家SPAC公司。其發起人正是王石和亞投資本。資料顯示,亞投資本是一家於2016年成立的私募股權公司,專注於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地區的投資,截至今年3月,亞投資本的在管資產超過15億美元。 披露的管理團隊成員令人驚訝:有非執行董事張朝陽、劉姝威、林倩麗、丁道一,以及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張天、首席運營官周默等。其中,張朝陽為王石的好友和搜狐公司的創始人、劉姝威為萬科、格力和中光學的獨立董事、張天曾供職於摩根士丹利投資部。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短短幾個月時間,已有十一家SPAC在港交所遞表、一家成功上市,身後簇擁著一眾PE。在IPO冷冷清清的背景下,SPAC卻成為港交所罕見而熱鬧的一幕。 SPAC,上市最快的路 打通VC/PE全新退出路徑? 港股SPAC為何如此火爆? 一位base香港的資深券商人士分析,相較於傳統IPO,企業通過SPAC並購上市估值具有確定性、執行效率高、知名SPAC發起人能夠為企業提供光環效應及戰略價值。因此,不少企業選擇通過SPAC並購上市,而非傳統IPO上市。 同時,SPAC的發起人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人脈尋找優質De-SPAC標的,在SPAC成功De-SPAC後,可獲得豐厚的回報。SPAC的投資人也通過投資優質SPAC發起人發起的SPAC,參與投資之前難以接觸到的優質資產。 “對於企業、SPAC發起人及SPAC投資人,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上述券商人士總結。 當然,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客觀背景:隨著新冠疫情、美國加息、俄烏衝突等一系列國際事件,退出市場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數據顯示,美股和港股的IPO數量均急轉直下,境況慘澹。如何實現快速且體面的退出,成為VC/PE面臨的一個難題。 因此,對於VC/PE而言,SPAC意味著一種全新的退出方式。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SPAC上市為大量閒置的私募資本提供了快速的退出通道。正如北京某知名PE機構分享:“過去5-10年,大家看到了越來越多獨角獸公司出現,但這些公司因為估值太高,而不能順利上市。正因有了SPAC這樣的機會,很多這類公司被釋放出來。” 換言之,SPAC為獨角獸打開了一條上市之路。回想2021年,小紅書、哈啰出行、Keep等均撤回了赴美IPO計畫,直接IPO的不確定性變相提高了企業上市成本。而SPAC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情況,例如優客工廠在向美國SEC申請傳統IPO過程中,不幸趕上同行WeWork敗走美股,上市之路一度停擺,最後通過SPAC方式繞道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當企業通過SPAC上市後,投資機構便可通過二級市場退出。北京某知名券商負責人介紹,SPAC上市不同於傳統IPO上市,企業是被SPAC並購實現上市——並購的對價可以是上市公司股票,也可是上市公司股票加現金。 因此,投資機構具有額外潛在通過SPAC並購過程實現退出或者部分退出的機會。如投資機構在De-SPAC時,未完全退出,在SPAC成功完成並購,即De-SPAC後,上市公司變成正常上市公司,投資機構可以繼續通過二級市場退出。 那麼,向港交所申請SPAC有何門檻? 清科證券介紹,所有SPAC發起人均須符合關於個性、經驗及誠信方面的適合性及資格規定,港交所將根據背景、經驗、其他商業利益以及港交所認為相關的其他資料來進行評估。根據港交所的指引信,如能證明SPAC發起人有以下經驗,會對SPAC發起人較有利: 發起人如能證明過去3個財年管理資產規模平均超過80億港元或;於目前或曾經為恒生指數或同等旗艦指數成份股的發行人擔任高級行政職務。SPAC的主要發起人最好滿足港交所的指引信。 也就是說,優質的發起人發起的SPAC更容易通過監管部門的上市審批,並成功募集到資金。值得一提的是,SPAC特別適合具有VC/PE背景的機構主導發起。據悉,清科集團下屬的清科證券對此也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準備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規定香港SPAC首次公開發售僅面向專業投資者,且在SPAC公司與目標並購公司完成合併前,強制要求SPAC向外來獨立的PIPE(私募基金)投資者取得資金,以完成SPAC並購交易。這一規則也讓港交所SPAC成為史上最嚴SPAC。 “港股一開始確立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北京某PE機構表示,這樣做在保護個人投資者的同時,也能有效限制炒作氣氛,“至少港股SPAC不會像美股那樣虛火旺盛。”此前,美股SPAC出現巨大泡沫,令人觸目驚心。 “香港SPAC會是VC/PE之間的一場實力較量。”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曾向投資界分析,發起 SPAC 的過程就是PE試水和展示資源能力的過程。SPAC讓投資者“盲選”這些空殼股票,有影響力的發起人和實體企業不可或缺,反之,缺乏實力背書的SPAC有可能乏人問津。 看到春華資本、衛哲加入港股SPAC大軍,國內更多投資人躍躍欲試,尤其深圳本土創投機構。“我個人預測,你叫得上名的知名亞洲PE,估計都會有SPAC。”這是上海一位知名PE投資人2021年的預測。 如今,序幕已經徐徐拉開。 本文來源:投資界
2022-06-01 -
週二重磅!拜登罕見“邀請”鮑威爾會晤,關鍵字:通脹
白宮發佈聲明稱,美國總統拜登將於當地時間5月31日週二會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兩人將討論美國和全球經濟的狀況”。 據媒體總結,截至3月的美聯儲主席公開日程記錄顯示,這是自去年11月拜登宣佈打算提名鮑威爾連任美聯儲主席以來兩個人的首次會面,也堪稱“一場罕見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議”。 按照慣例,鮑威爾每週與美國財長耶倫共進早餐,美聯儲理事會每個月與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共進午餐。在美聯儲108年的歷史中,美國總統經常會見美聯儲領導人,但頻率較低。 目前,美聯儲正以1980年代以來最快的速度加息,外界普遍相信,拜登與鮑威爾會面將討論通脹升至40年新高後帶來的經濟問題。 前美聯儲主席,現在已成為美國財長的耶倫也將出席週二拜登與鮑威爾的會談。 上周的數據顯示,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美國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在4月同比增6.3%,是美聯儲2%通脹目標的三倍多。 在三周前美國4月CPI通脹數據超預期同比增長8.3%的重磅數據發佈後,拜登曾馬上發表聲明稱通脹“高得無法接受”,“降低通脹是我的首要經濟任務”。他也強調了美聯儲在抗擊通脹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 由此推測可知,拜登或許會表達支持鮑威爾口中“美聯儲在6月和7月各大幅加息50個基點”的政策傾向。 但美股近期因恐懼美聯儲激進加息、拖累經濟陷入衰退而大幅回撤,道指在上周之前連跌八周、創1923年以來最長週期,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同期連跌七周,納指深陷熊市,標普一度入熊。 結合美國經濟起落對拜登所在的民主黨中期選舉意義重大,拜登週二也可能會談及衰退風險。如果會談結果釋放出任何鴿派信號,將提振風險資產表現,美股期指週一已顯著上漲。 美聯儲已在上周發佈的5月FOMC會議紀要中意外“放鴿”,暗示大幅加息正在被前置化,更有央行官員放風“9月或暫停加息”,市場也在上調第三季度起美聯儲政策收緊步伐放緩的可能性。
2022-05-31 -
全球央行加息潮,範圍之大二十年未見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多數國家央行都在採取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利率水準都在前所未有的低點徘徊,這一趨勢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得到進一步強化。然而由於不少國家正在經歷數十年以來的最高通脹,央行們的政策立場正在發生空前逆轉。 據媒體,全球央行正在迅速加息,範圍之大創下二十年未見。在過去三個月中,全球央行共計60多次上調關鍵利率水準,創2000年初以來新高。 研究機構凱投宏觀全球經濟服務主管Jennifer McKeown表示: 全球各國央行開啟緊縮週期,幾十年來從未如此步調一致。 美聯儲和英國央行都宣佈暫停數十年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並通過在會議上連續加息來應對物價水準的飆升。 巴克萊經濟學家Christian Keller表示: 緊縮週期確實是一種全球現象。 5月初,美聯儲將聯邦基準利率上調50個基點至0.75%—1%的區間,這是自2000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加息。英國央行在過去四次會議上連續加息,其中5月加息將政策利率從0.75%上調至1%。 歐洲央行也或將於今年7月啟動加息,是2011年以來首次,並將在9月結束為期八年的負利率政策,預計加拿大、澳大利亞、波蘭和印度央行都將在未來幾周內加息。 但儘管如此,如果按照歷史標準衡量,目前利率水準仍處於低位。經濟學家對此警告稱,近期的加息潮只是全球緊縮週期的開始。 McKeown指出,在全球20家主要央行中,有16家可能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加息,預計美國和英國的緊縮節奏最快。市場預估,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歐元區、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將至少加息100個基點。 Keller認為,普遍的加息潮讓央行政策制定者更有可能考慮更為實質性的舉措: 如果其他同行都在這樣做,那麼一國央行將更大幅度動作或者更早改變政策立場,都將更加容易。 由於經濟受到疫情衝擊,拉丁美洲的新興國家從去年開始啟動緊縮週期。巴西央行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加息10次至12.75%,遠遠高於去年3月的2%。此外,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和智利也提高了利率水準。 投資管理公司Federated Hermes的經濟學家Silvia Dall'Angelo表示,新興市場的央行“對通脹上升更為敏感”。 在非洲地區,加納、埃及和南非都紛紛提高了利率水準。 在亞洲地區,雖然東亞通脹水準較低,但韓國央行上周四連續第二個月上調基準利率,馬來西亞央行本月早些時候超預期加息25個基點。而日本央行仍是“一股清流”,在承諾將利率水準維持在零的同時,還表示在必要時將擴大資產負債表。
2022-05-30 -
美聯儲暗示加息結束時間了?
原本集體低開的美股三大股指,在美聯儲5月紀要發佈後,漲幅逐步擴大並達到日內高點。截至收盤,道指連漲四日,標普500指數收漲近1%,納指和納指100均從昨日所創的2020年11月以來新低反彈。 為何?這是因為紀要透露出的重磅資訊讓市場開始大膽猜測,美聯儲剛剛不僅發出了加息信號,也暗示了它的結束點。 首先針對紀要所提及的“聯儲決策者強調需要為遏制通脹迅速加息,可能超出市場預期,認為需要今年6月和7月的最近兩次會議都加息50個基點”,紀要同樣指出“鑒於正在變化的經濟前景及前景的風險,限制性的(restrictive)政策立場可能變得適合”。 就像花旗全球市場的董事總經理Eric Merlis所發出的評論,他從紀要中看到,聯儲承認,他們不會輕率地一條道走下去,他們承認情況可能變化。 此外,紀要顯示聯儲工作人員更新了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脹預期,而這被評論視為聯儲釋放了有關何時可能結束加息的重磅信號。 考慮到今年上半年供應鏈緊張緩解較慢,而這導致預期進口價格上抬,為此他們將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PCE價格通脹預期小幅上調。他們還認為,薪資上漲將給服務價格帶來比之前預期更大的上行壓力。 調整結果是: 今年的總體PCE價格通脹率預期為4.3%,因預計總需求放緩、供應限制好轉將緩和經濟體內的供需失衡,2023年的PCE價格通脹將回落到2.5%,2024年降至2.1%。 評論認為,上述預期調整意義重大。彭博的策略師Vincent Cignarella指出,雖然大多數聯儲官員都認為,未來要繼續數次加息50個基點,但這些激進行動會讓聯儲在需要時擁有政策轉向的靈活性,意味著緊縮措施可能根本持續不了很長時間。 Cignarell估計,如果上述PCE預期準確,這就暗示著,只要再來三次50個基點的加息行動,美聯儲就會結束當前的貨幣緊縮週期,為今年下半年一大風險反撲鋪平道路。 而且在會議紀要公佈前,華爾街見聞週三稍早文章就曾提及,目前利率市場對聯儲加息的預期已經開始降溫,並且對聯儲在加息後降息的預期升溫。 自本月初美聯儲會議以來,市場預期聯儲9月加息的幾率急劇下降,從80%降至不足40%。對此摩根大通策略師認為,9月可能是美聯儲轉向的關鍵時點。因為屆時會再公佈三次CPI,證明是否通脹如聯儲主席鮑威爾所認為需要的那樣真正放緩。 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亞特蘭大聯儲主席Raphael Bostic預計,美聯儲可能會在9月份暫停加息。
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