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
資金加速流入,全球ETF規模突破15萬億美元,主動和杠桿ETF成新寵
全球ETF資產飆升,資產管理公司申請將ETF類產品添加至現有共同基金中。 當地時間12月12日,《金融時報》報道,全球ETF的資產已經飆升至15萬億美元。這波資金流入中,美國處於中心地位,吸引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金,因為交易者押註華爾街股票將會強勁反彈。 據研究機構ETFGI的數據,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投資者從共同基金大規模轉移至ETF。今年,投資者已向ETF投入了1.7萬億美元,使該行業的總資產較2023年增長了30%,而在過去三年中,共同基金損失了約2萬億美元的資產。 目前,貝萊德、Vanguard、道富是三大ETF提供商巨頭,管理著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大型ETF等。除了追蹤指數的ETF,杠桿ETF也迎來大量資金流入,因為其允許交易者對特斯拉股票、芯片股和比特幣等進行加倍押註。 主動ETF、專註於政府和公司債務的ETF也都頗受歡迎,分析認為,目前投資者不僅“被動”跟蹤指數,也利用EFT拓展更廣泛的策略。 咨詢公司Cerulli Associates的產品開發實踐總監Daniil Shapiro表示,ETF具有低成本、創新性強、在多種投資組合中契合度極佳的特點: “ETF結構正在成為投資管理行業的‘萬能結構’。” 不過,美國共同基金的規模仍然遠大於ETF,管理資產總額為21.6萬億美元——畢竟,共同基金廣泛應用於退休賬戶中。 投資公司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Shelly Antoniewicz預計,資產管理公司將轉向一種新的平衡: “他們將最終選擇權交給投資者,讓投資者決定哪種(共同基金還是ETF)更吸引他們,哪種更符合他們的需求,” 目前,超過30家資產管理公司已向監管機構提交申請,要求將ETF添加至現有共同基金中,由於特朗普此前承諾削減監管,市場目前對這一申請持樂觀態度。Shapiro表示: “業內對這些產品在來年獲得(監管)寬松抱有極大樂觀態度。”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13 -
幾乎100%!華爾街篤信下周美聯儲必降息
盡管美國11月CPI通脹下降進程停滯,但這可能並不會阻止美聯儲下周降息。 周四,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下周的FOMC會議上宣布降息,聯邦基金期貨市場目前顯示,12月17-18日的FOMC會議上,美聯儲官員幾乎100%會選擇再次降息25個基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預期並非基於最新公布的通脹,而是基於整體經濟形勢的走向。 自2023年7月至2024年9月期間,美聯儲將利率上調並維持在5.25%至5.50%的水平。當時的經濟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盡管通脹尚未達到美聯儲2%的目標,但已從峰值顯著回落,就業狀況也趨於穩定。美聯儲官員也傾向於進一步降息以使政策正常化,避免限制經濟增長或導致就業惡化。 同時,媒體分析提醒,不要對美聯儲在下周降息後發出的前瞻性指引感到驚訝,美聯儲可能會謹慎地考慮後續降息步伐,他們或暗示將在年初暫停降息,並且減少2025年降息次數。 美聯儲不會偏離12月降息路線,應對通脹下降趨勢保持樂觀 隔夜,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美國11月CPI環比增0.3%,較10月的0.2%有所上漲,為今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但同比增長2.7%,符合預期,更重要的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脹保持穩定,11月核心CPI環比上漲0.3%,與8月以來的漲幅持平。 RSM US經濟學家Tuan Nguyen表示: 美聯儲不會偏離12月降息的路線,這是市場普遍預期的基本情況。考慮到未來幾個月通脹報告中季節性因素可能消退,這是一個合理的短期決策。 分析認為,有理由對通脹重啟下行軌道保持樂觀。11月二手車價格和酒店價格出現明顯上漲,但行業數據並未顯示這種漲幅會持續。此外,住房通脹出現積極變化,租金價格和房主等價租金11月僅上漲0.2%,創下周期低點。 RenMac經濟研究主管Neil Dutta指出: 住房租金通脹正常化將有助於整體通脹回歸2%的目標,這一領域是與美聯儲目標相比差距最大的部分,11月整體住房通脹環比上漲0.3%。 近期,多位美聯儲官員指出,美國在降低整體通脹率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同時勞動力市場也回歸正常水平。舊金山聯儲主席瑪麗·達利上周解釋說,由於通脹已不像過去那樣遠離2%的目標,且勞動力市場趨於平衡,貨幣政策不應像過去兩年那樣緊縮。 美聯儲理事沃勒上周也表示,他傾向於在12月FOMC會議上進一步降息。雖然最近通脹反彈引發了對價格增長可能停滯在高於美聯儲2%目標的擔憂,但他表示不想反應過度。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12 -
可能被踢出納斯達克100指數,超微電腦股價暴跌8%
納斯達克100指數如何調整還沒公布,一堆公司的股價都已經七上八下了,這次輪到超微電腦。 12月10日周二,截至收盤,超微電腦跌超8%,分析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市場擔憂超微電腦將被踢出納斯達克1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是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100家最大公司組成的指數,將於年底重新編排,預計12月13日公布。 此前8月,由於超微電腦未能按時提交財務報告,面臨被納斯達克退市的風險。11月,超微電腦表示已經聘請了BDO作為其獨立審計師,並向納斯達克提交了符合上市要求的計劃。12月2日,超微電腦在聲明中表示,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初步發現,審計委員會獨立行事,沒有證據表明管理層或董事會存在欺詐或不當行為。 昨日,超微電腦首席執行官Charles Liang告訴路透社,他有信心公司股票不會被納斯達克退市,並且公司將於明年2月25日前按時提交尚未提交的財務報告。但是,盡管如此,超微電腦的目前股價仍遠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109美元高點,表明投資者對公司仍然信心不足。 根據摩根大通的報告,超微電腦目標價為23美元/股,較目前股價還有約45%的下跌空間。 不過,摩根大通分析師也表示,盡管超微電腦近期面臨爭議,但其服務器訂單依然強勁。並且,超微電腦計劃在2025年發布新產品,其位於馬來西亞的工廠的生產進展順利,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開始大規模生產。 此外,超微電腦表示,公司擁有足夠的流動資金,預計隨著英偉達下一代Blackwell處理器的推出,AI相關業務將為超微電腦帶來利好。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11 -
美國要建比特幣儲備?彭博社論:這將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加密貨幣騙局
美國政府是否需要一個專門儲備比特幣的戰略儲備? 在彭博編委會看來,這個想法看起來更像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加密貨幣騙局。 自特朗普勝選以來,比特幣上漲超過50%,價格突破10萬美元,部分原因是加密貨幣支持者——他們向特朗普和國會議員捐贈了約1.35億美元——希望說服特朗普建立比特幣儲備。 特朗普本人也持積極態度。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特朗普的比特幣儲備計劃目前僅涉及政府已經沒收的比特幣(約20萬枚,總值約200億美元),但部分國會議員希望走的更遠。根據共和黨參議員辛西婭·盧米斯提出法案,美國政府將在五年內購買另外100萬枚比特幣,並將這些儲備至少持有20年。 在彭博看來,設立比特幣戰略儲備是完全沒必要的。 是的,美國政府擁有多個戰略儲備(例如石油儲備),以確保經濟或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商品供應。但比特幣沒有工業用途,沒有實際現金流,也與真實經濟沒有任何聯系。它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投機工具。它的價格完全依賴於一個更傻的人願意支付多少錢。 除了浪費納稅人資金外,創建比特幣儲備只會富裕現有比特幣的擁有者。考慮到目前只有一小部分比特幣在市場上流通交易,100萬枚比特幣的購買量將快速拉高比特幣價格(比特幣總數不過2000萬枚),並驅動投資者瘋狂買入,搶在美國政府前完成建倉。 美國政府則將成為市場上那個“更傻的人”。考慮到購買成本可能高達數千億美元,融資似乎不可避免。但無論哪種方式代價必然高昂:如果通過財政部借款,那將進一步增加國家債務和利息成本;如果通過美聯儲印錢,則將引發通貨膨脹並削弱人們對美元的信心。 作為回報,美國政府將得到一堆不產生任何利息或股息的代幣。 在彭博看來,加密貨幣支持者鼓吹的美國政府可以在比特幣升值時賣出獲利償還債務的論點也不成立。比特幣的波動性很大,同時缺乏基本價值,虧損的風險很大。而購買比特幣儲備本身又是強制性的,這將導致美國政府手中的比特幣儲備最終一文不值。 更糟的是,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上漲和政府的背書,比特幣可能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產生巨大吸引力。如果監管機構允許,銀行可以以數字代幣作為擔保,借出美元,這樣持有者可以將加密財富轉化為真實貨幣。如果這些擔保品失去重大價值,下一場金融危機並非不可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比特幣本質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項目,允許人們在不依賴中央中介或政府的情況下進行交易。而現實中,已經主導交易的中央化中介——例如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正在遊說政府提供類似大規模補貼的支持。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10 -
堪比“收購iShares”的布局?貝萊德要“私募市場ETF化”
近期,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接連收購私募公司,似乎正在重演其15年前在公開市場的成功戰略,這次能成功嗎? 據媒體周一報道,回顧2009年,貝萊德以約150億美元收購了巴克萊全球投資,其中包括ETF提供商iShares。這筆交易成為貝萊德發展的轉折點,ETF業務迅速擴張,幫助貝萊德成長為如今管理著11.5萬億美元資產的全球最大資管公司。 2024年,貝萊德將目光投向了私募市場,公司先後以125億美元收購全球基礎建設合夥公(GIP),以120億美元收購HPS Investment Partners,並以32億美元收購私募數據提供商Preqin,總計近280億美元。相比之下,按2024年美元計算,當年收購BGI的成本僅為220億美元。 那麽,這些私募市場的收購是否也將成為貝萊德的又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與2009年不同,當前華爾街並非處於危機後的復蘇期,私募資產反而是最熱門的業務之一。雖然收購成本高昂,但私募資產的管理費遠高於公募基金,特別是被動型ETF。這也解釋了為何私募巨頭KKR的市值(1400億美元)與貝萊德(1620億美元)相當,盡管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僅為貝萊德的1/18。 貝萊德首席財務官Martin Small表示: 公司並不關註這些交易的短期收益,而是著眼於擴展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僅保險客戶就代表著35-40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 更重要的是,貝萊德希望改變私募市場的投資方式——將私募“指數化”,Larry Fink在7月宣布收購Preqin時表示: 正如指數已經成為公募市場的代表語言,我們設想可以將指數化的原則,甚至是把iShares(貝萊德旗下的ETF品牌)引入私募市場,最終將推動“所有另類投資的大眾化”。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09 -
摩根大通:韓國銀行股回調是買入機會
韓國歷經一夜混亂後,投資者“憂心忡忡”,金融股“跌跌不休”,但摩根大通認為,“這是個機會”。 近日,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表示,韓國金融股近期因政治動蕩回調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買入機會,因為他們預計韓國銀行將繼續努力提高股東回報。 近期,由於市場對韓國政府推出的“企業價值提升計劃”的未來表示擔憂,銀行股在市場拋售中“首當其沖”。這項舉措本是現任政府為應對股市估值長期下跌的關鍵政策的一部分,投機者將金融股視為押註提高回報的代表。 過去兩個交易日,韓國銀行股指數跌幅超9%,其中韓國最大銀行的母公司KB金融集團的股價今日股價大跌逾10%,新韓金融集團和韓亞金融集團的股價也下跌了超過4%。 不過,摩根大通分析師Jihyun Cho認為,雖然更有效的企業價值提升計劃所需的立法程序目前可能失去了動力,但個別公司所做出的努力可能有希望繼續實現運營和股東回報目標。他們表示: “我們認為短期回調是一個重新切入點。” 因此,考慮到這幾家金融集團的估值價值優勢和股東回報,摩根大通維持了對韓亞金融、KB金融和新韓金融的增持評級。 今年以來,韓國銀行股因其相對較低的市凈率而受到市場的青睞,市場普遍預期該行業將成為政府改革推動下的主要受益者。值得註意的是,在韓國總統宣布的戒嚴令之前,韓國銀行股的分項指數曾在12月3日創下了六年多來的新高。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強調: “我們不會一味關註政治形勢,而是更關註銀行的盈利狀況和充足的資本緩沖,特別是在大型銀行集團中,以支持派息上調。”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05 -
商湯向生成式AI發起沖刺
All In AI已成科技企業的共識,作為國內上一波AI浪潮的代表,商湯也要全面轉向生成式AI賽道。 12月3日,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發布全員信,宣布建立了新的 “1+X”的架構,其中,“1”代表核心業務,商湯要打造行業領先的AI雲,實現大裝置、基礎模型和AI應用的無縫集成。在CV(計算機視覺)領域,打造通用視覺模型深耕各個應用場景。 “X”代表重組拆分的生態企業矩陣,包括智能汽車“絕影”、家庭機器人“元蘿蔔”、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同時,各生態企業將設立獨立的CEO,並對業務發展負責。 這次調整是基於對公司戰略方向和核心領域的重新定位,隨著戰略重組完成,商湯也可以更好地應對AI 2.0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全面擁抱生成式AI。 在上一波AI浪潮中,商湯憑借在人臉和視覺識別方面的技術優勢,成為“AI四小龍”之一,並於2021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2022年底,隨著ChatGPT引發的生成式AI席卷浪潮,商湯也開始加碼AI大模型技術和應用。 商湯日日新大模型自2022年底開始,以超10000張GPU的算力資源投入,2023年4月,商湯推出日日新的1.0版本,它是商湯首個發布的大語言模型之一;2024年7月,日日新進一步升級為5.5版本,實現了對標GPT-4o的綜合性能和實時交互體驗,成為中國第一個多模態的實時交互大模型。 直到這次戰略重組,商湯打造了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組織架構。 10月,商湯科技十周年之際,徐立表示,公司相信並期待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務實來講,我們已邁出了兩步:即常說的傳統AI 1.0和生成式大模型AI 2.0。” 在徐立看來,AI 1.0和AI 2.0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AI成本結構的變化。在傳統的AI 1.0時代,模型生產的主要成本在於研發人員的投入。而在生成式大模型AI 2.0時代,模型生產的成本主要在於算力資源的投入。 簡言之,生成式大模型AI的普及和商業化,需致力於降低大模型的生產和使用成本,這勢必要結合大模型來叠代和優化算力,同時也需根據算力資源的特點來叠代大模型設計和應用。 因此,在生成式大模型AI領域,商湯的核心戰略是實現算力大裝置(SCO)、大模型和應用(CNI)的無縫集成,以應用驅動模型,以模型帶動算力的優化。為此,商湯圍繞戰略和核心資源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 徐立強調,新架構的戰略意義,一是堅定生成式AI為代表的核心業務,加速實現盈利和穩定現金流;二是基於集團基礎設施優勢的協同效應,更利於生態企業快速抓住垂直行業的市場機會;三是生態企業設立獨立CEO機制更適應市場化發展。 面對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生成式AI,商湯的優勢在於多年的技術積累、AI基礎設施以及應用生態。根據財報,2024年上半年,商湯生成式AI業務營收達到10.5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55.7%,營收占比提高至60.4%,成為公司新的支柱性業務。 不過,商湯未來的挑戰依然不容小覷。AI正處於技術競賽當中,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競爭,同時,AI巨大的投入和商業收入之間的巨大鴻溝短期內仍會存在,這些對參與玩家來說,都代表著不確定性。 在AI領域深耕10年後,商湯終於等來了生成式AI浪潮,它將重新出發,朝著這一機遇全力以赴。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04 -
德銀展望2025:經濟和市場,都很難有驚喜
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超預期表現之後,全球經濟和市場或許很難再有更多驚喜。 德意誌銀行認為,德銀認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預期、歐美央行降息、通脹企穩這些利好因素已經被市場定價了,再加上資產估值的高企,2025年要想實現超常表現將變得更加困難。市場需要新的、強有力的積極因素來推動增長,而這些因素目前看來並不明顯。 德銀宏觀策略師Henry Allen周一發布研報表示: 2023年和2024年從宏觀角度來看都超出了預期——經濟避免硬著陸。美國和歐元區的增長都超出了每年初的共識預期。因此,市場表現非常強勁,股票上漲,信用利差收緊,整體波動性降低。 但一個重要的後果是,這提高了2025年再次超常表現的門檻。畢竟,對硬著陸的擔憂已經消退,美國和歐元區的共識增長預期比2023年或2024年這個時候要強。此外,市場定價了一些相當溫和的結果,包括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進一步降息,以及通脹的抑制。 更重要的是,德銀報告指出,與2023年和2024年相比,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更為強勁。根據彭博共識預測,預計2025年美國經濟增速2.1%,歐元區為1.2%,這明顯高於一年前的預期。 從共識的衰退概率預測也能看出: 這種預期的提高意味著,僅僅避免經濟衰退已不足以構成市場的積極驚喜。市場需要更多的正面刺激,才能實現超常表現。 考慮到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更多降息已經被市場定價,貨幣政策現在正接近中性。報告寫道: 從市場定價來看,投資者預計未來幾個月會有更多降息。他們預計,到2025年6月,美聯儲將降息55個基點,歐洲央行將降息141個基點。所以本身來說,這不太可能成為市場的積極催化劑,因為已經定價在內了。 此外,由於許多央行已經開始降息,我們正接近中央銀行認為政策“中性”的點。這意味著在通脹放緩的良性情景下,將利率降至中性的空間現在更小。畢竟,將它們降至中性以下進入寬松領域通常是對需求不足或某種增長沖擊的響應。 當然,市場可能會定價更快速的降息,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通常出於不好的原因。事實上,在夏季市場動蕩的高峰期,期貨市場定價了美聯儲連續兩次降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但鑒於對增長前景的擔憂,這伴隨著風險資產的顯著下滑,而不是反彈。 與此同時,長期通脹預期,包括基於市場的措施,已經穩定在目標水平附近。 報告指出,美國的5y5y遠期通脹掉期利率為2.44%,低於一年前的2.57%;歐元區為1.99%,低於前一年的2.37%。市場普遍預期未來幾年通脹將保持在目標水平,因此通脹的穩定不再是一個重大的積極驚喜。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過去兩年的持續上漲已經使得多個資產類別的估值更加高。 標普500指數連續兩年上漲20%,而CAPE比率現在處於只有在重大調整之前才達到的水平,包括互聯網泡沫和2021年。信用利差也達到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緊密水平。這些因素都限制了未來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漲空間。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03 -
“川普2.0”元年,高盛與市場的關鍵分歧:美聯儲!
“川普2.0”時代,明年美聯儲會怎麽降息?高盛和市場看法不一。 12月1日,高盛發布的報告顯示,分析師Jan Hatzius及其團隊對500多位市場參與者進行了調查,將高盛的預期與投資者(市場)的預期進行比較,以更好地了解市場定價中所反映的政策預期。 根據報告,高盛和市場就特朗普政策對美國移民、財政政策方面的影響存在共識,但就美聯儲明年的降息路徑存在分歧。 高盛預計美聯儲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連續降息,然後逐漸放緩步伐,在6月和9月進行最後兩次降息,受訪者的預期則更為鷹派。 高盛並不贊同市場較為鷹派的預期,一方面,高盛認為,特朗普政策不太可能造成足以阻止降息的巨大通脹;另一方面,高盛認為市場低估了大幅度政策變化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的重大沖擊風險,這種沖擊可能會引發類似2019年“保險式降息”的反應。 分歧:高盛認為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過於鷹派 高盛和受訪者對特朗普新政府可能采取的財政政策看法相似,但是,對於政策變化帶來的貨幣政策前景,二者看法不一。 高盛預計,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連續降息,然後逐漸放緩步伐,在6月和9月進行最後兩次降息。 受訪者的預期則更為鷹派,高盛並不贊同,原因有二: 第一,高盛認為特朗普新政府的政策不太可能造成足以阻止降息的巨大通脹。 高盛認為,雖然移民減少可能會對雇用大量移民的行業的工資和物價產生上行壓力,但對總體工資和物價的影響較為溫和,因為移民在增加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供給。 此外,高盛預期,新政府的財政刺激較為溫和,對通脹幾乎沒有影響。並且,基準情況下,關稅也只會產生適度且一次性的影響。 第二,高盛認為市場低估了大幅度政策變化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的重大沖擊風險,這種沖擊可能會引發類似2019年“保險式降息”的反應。 例如,10%的普遍關稅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可能是雙向的:通脹暫時上升但經濟增長放緩。在上一輪貿易摩擦中,美聯儲最終優先考慮了增長風險,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了75個基點。 共識:凈移民小幅減少、減稅政策延續、稅收減免增加 高盛預計,特朗普新政府將收緊移民政策——疫情前,美國的凈移民平均每年約為100萬人,高盛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降至每年75萬人,僅比疫情前略低,因為行政措施在法律和後勤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根據高盛的調查,約有一半的受訪者預計凈移民將維持在每年50萬至100萬人的水平,這與高盛的預測一致。值得註意的是,雖然近期關於可能大規模驅逐移民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但僅有6%的受訪者預計凈移民會變為負值。 此外,高盛預計,2017年的減稅政策將在2025年底到期時全面延續,包括恢復一些已過期的企業投資激勵措施。高盛還預計,特朗普新政府的聯邦支出將增長,並增加約占GDP 0.2%的個人稅收減免。 受訪者同樣預期減稅政策將會延續,其中,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減稅政策將全面延續,三分之一預計將部分延續。 對於個人稅收減免,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會增加,但大多數投資者預計這些減免金額將低於1000億美元,或每年低於GDP的0.3%。 受訪者對政府效率部削減支出的預期差異較大,42%的投資者預計削減幅度微不足道或極為有限,19%預計削減額在250億至1000億美元之間,32%則預計削減額將超過1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年GDP的0.3%。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2-02 -
專訪香港投資推廣署梁瀚璟:打造多元化的國際金融科技中心
作為全球第三的老牌金融中心,根據Z/Yen與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已躋身全球前十(名列第九)。目前,香港已有超過 1,100 家金融科技企業,業務涵蓋多個範疇,包括數字資產與區塊鏈應用;財富科技;以及支付和匯款。 其中,2023-2024 年度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是數字資產和區塊鏈應用,綠色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科技網絡安全。 得益於其獨特的城市定位與生態系統,香港作為「超級連系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能為內地和世界的企業提供高增值作用,而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以下簡稱香港投資推廣署)更是這一環節中的重要力量,為來港的金融科技企業及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賦能行業持續發展、融資及培養人才。 日前,華爾街見聞專訪了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服務及科技、可持續發展環球總裁梁瀚璟,深度對話及探討了香港打造多元化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戰略與進程。作為金融科技行業的老兵,梁先生此前在美國、英國從事戰略管理咨詢工作,曾投身於風險投資行業,也曾創辦過金融科技公司,並於2019年5月份加入香港投資推廣署,致力於推進香港金融科技圈的發展。 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城市定位 得益於香港這座城市幾代人的努力搭建,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為全球第三位,並在亞太區居首。《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亦明確肯定香港作為全球十大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與實力。 梁瀚璟表示,除了本土的金融科技企業,海外金融科技的引進,過去幾年也有很多內地的優秀企業以香港作為出海的國際總部。匯聚了來自東、西方的創新力量,這也是香港在過去幾年金融科技城市排名上不斷提升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層面的支持,包括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以及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門,包括香港投資推廣署、數碼港、科技園等等。這些支持不單純是政策的層面,也包括補貼計劃、人才計劃等,來促進比如大型機構落地等金融科技企業的引入。 日趨多元化的生態系統 以2024 年計,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來自不同行業,包括財富科技、數字資產與區塊鏈應用、支付和匯款、金融科技企業解決方案、綠色金融科技、保險科技、金融科技私人投資、合規與監管科技及其他。 梁瀚璟表示,過去兩年香港政府擁抱區塊鏈發展,目前區塊鏈相關的細分金融科技領域已經超過過去幾年最大的幾個細分賽道,例如財富科技和支付。今年10月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吸引了來自全球超過 100 個經濟體、逾 3.7 萬名參與人次,相比以往也包括了更多不同的品類,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資產、合規科技等等。如今,香港金融科技的生態圈更豐富、種類更多了。 賦能金融科技企業落地 對於企業來說,投資推廣署更多的還是起到鏈接與賦能的作用。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屬下部門,投資推廣署專責為香港促進外來直接投資。而由梁瀚璟帶領的金融科技的團隊,則旨在吸引來自全球各地頂尖的創新金融科技企業、初創企業家、投資者和其他持分者在香港開業,或經香港將其業務拓展至中國內地、亞洲及其他地區。 梁瀚璟說道,很多優秀的內地企業由香港探路國際市場的潛力。比如今年,投資推廣署跑到中東、瑞士、東南亞等地區出差,推廣內地優秀的金融科技企業。而對於這些企業的落地,香港政府也會給予包括資源對接、客戶引薦、人才引薦等支持。 新興金融科技創新 2024 年 8 月,金管局推出 Ensemble 項目沙盒,聚焦四大主題以促進代幣化應用:固定收益和投 資基金、流動性管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及貿易和供應鏈金融。這一裏程碑標誌著金融業在代幣 化技術的實際應用進程中邁出重要一步。在 2024 年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間,金管局公布與巴西中央銀行和泰國中央銀行建立了新的跨境合作夥伴關系,將在 Ensemble 項目下探索跨境代幣化用例。 例如供應鏈金融中的代幣化創新,就可以幫助到中小供應商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梁瀚璟強調,香港金融科技的創新不是為了炒作泡沫,最終還是要賦能、幫助實體經濟。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