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大摩談央行數字貨幣:有潛力成為新的國際儲備貨幣

今年以來,加密貨幣市場持續火熱,各國央行對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目前,全球 86% 的央行都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其中,中國已在多個城市啟動數字人民幣試點,美聯儲正在研究數字美元,歐洲央行也剛剛結束了有關數字歐元的公共諮詢,並稱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決定是否啟動數字歐元調研專案,預計相關調研耗時約兩年時間。 對於備受官方青睞的央行數字貨幣,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 Chetan Ahya 認為,它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全球儲備貨幣。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在進行國際金融交易時獲得了認可,發行國可能會在融資成本、金融交易控制方面獲得重大優勢,類似於美元當前的 " 特權 ",也就是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在摩根士丹利看來,各國央行將發行面向消費者的零售數字貨幣,通過金融仲介向公眾開放,並在由貨幣當局控制的中央分類賬系統上運行。 而央行為何意圖發展央行數字貨幣,上述投行表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1、貨幣主權問題:私人支付網路迅速發展。隨著它們獲得市場份額,這些網路可以成為許多用戶的主要交易手段。各國央行擔心的是,貨幣將幾乎完全在這些網路當中流通,對央行對貨幣體系的控制造成威脅; 2、金融穩定性:私人數字貨幣供應商的任何潛在故障都有可能破壞整個支付系統,並帶來金融穩定性相關風險。儘管監管機構已經採取措施減輕風險,但這些風險並不能被消除。相比之下,央行數字貨幣由央行創造並持有,可以保證其作為交易交換媒介的可靠性; 3、金融包容性:私人、狹隘的貨幣網路崛起,可能將部分人群(如沒有銀行帳戶的人)排除在外。但央行數字貨幣就像實物現金一樣,可以廣泛使用,甚至可以在金融包容性方面做得更好。 不過,摩根士丹利也提到,央行推行央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或將面臨一定的脫媒風險。 一來,一旦央行數字貨幣上線,消費者就能夠直接使用相應的帳戶進行轉賬。 此外,央行數字貨幣的技術基礎設施將使全新的非銀實體更容易進入支付領域,加速向數字支付的轉型。這兩大因素都將增加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19
查看详情
投資者加速湧入,貝萊德資管規模首度突破 9 萬億美元

據最新的一季報業績,由於固收投資平臺史無前例的資金流入,貝萊德第一季度的資產管理規模激增至創紀錄的 9 萬億美元。 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前三個月中,投資者對貝萊德的總淨投資量上升至創紀錄的 1720 億美元,這也標誌著貝萊德連續第四個季度吸引了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新進資金。 其中,長期投資資金增加了 1330 億美元,固收類投資增加了 608 億美元,股票類投資增加了 498 億美元。 此外,貝萊德管理的資產規模實現了 8%的年化增長率;管理費達到 14%的年化增長率,創下了紀錄。 業績方面,貝萊德 Q1 收入同比增長 19%至 44 億美元,超過了預期的 43 億美元。淨收入增長 16%至 12 億美元。 業績公佈後,由於管理費和資產的大幅增長並超過該公司的長期目標,以及營收和利潤超預期,貝萊德股價週四上漲超 2% 並再創新高。 貝萊德表示,固定收益客戶目前在尋求浮動利率產品和短期債券,它們較不易受到本季度長期市場利率急劇上漲的影響。 貝萊德首席執行官 Larry Fink 表示,在與固定收益投資者客戶溝通中,他們表達了對通脹和赤字的擔憂,正如他們擔憂美債收益率對股票估值的影響一樣。 Fink 同時表示,現在場外還有很多資金,對他們來說依然處於投資不足的狀態。 瑞信分析師 Craig Siegenthaler 表示,對於貝萊德而言,本季度增長非常強勁,並已超過其長期目標 5%。 Edward Jones 分析師 Kyle Sanders 表示,儘管所有資管公司都在股市上漲中受益,但在規模快速增長能力上其他基金和貝萊德還有很大差距,並且這種差距仍在擴大。 他同時表示,貝萊德該季度加大了投資,雖然其利潤率下滑至 44.4%,但該數字仍是資產管理行業中最好的表現之一。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16
查看详情
該不該買通過SPAC借殼上市的新股?

在過去幾年裏,通過SPAC合併借殼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僅在2020年,美國股市就有237個SPAC IPO,共募得資金約800億美元,占到當年美國IPO市場總募集規模的45%。毫不誇張的說,通過SPAC上市不再是一個小眾的募資途徑,而是漸漸成為了主流。很自然的,基於這種相對來說比較新的上市方式,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究竟什麼是SPAC?和傳統IPO相比,SPAC有哪些優劣勢?作為投資者,我們該不該買SPAC新股?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這些問題。 讓我們先從SPAC的定義說起。SPAC是英語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縮寫,意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這裏所謂的特殊目的,其實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和一家非上市公司合併,幫助目標公司借殼上市。嚴格來講,這裏的Acquisition應該改為Merge,因為借殼上市一般是通過合併,而非收購實現。 一般來說,一個典型的SPAC是這麼運作的。首先需要有一個SPAC贊助人,牽頭設立一個SPAC上市公司。典型的贊助人可以是一個私募股權基金經理,或者福布斯500強企業的前高管,但並不僅限於這些人群。SPAC的生命週期為2年,由贊助人管理,並向原始股東募資。一般來說,原始股東絕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者。這裏的贊助人和原始股東,有點類似於私募股權基金裏的GP和LP。SPAC成立之後,會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一般來說其股價會在股東的出資額,即每股10美元左右交易。贊助人在收到原始股東繳納的投資金後,會買入國債,以獲得一些利息。 贊助人的目標,是在2年之內,找到一家目標公司,將SPAC和目標公司合併,從而達到讓目標公司借殼上市的目的。贊助人提供這些服務,並不是無償的,其報酬是免費獲得相當於SPAC上市募資額的25%併入股SPAC。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SPAC在上市時募得100萬股X10美元共1000萬美元。那麼其中的25%,即250萬作為贊助人的股本入股。這樣,在上市後的SPAC中,贊助人股份會占到20%(250/1250)。 如果2年後贊助人無法找到合適的目標,那麼他需要把SPAC解散,並把SPAC股東繳納的股本連同利息一起返還給原始股東。如果在2年內贊助人找到了合適的目標,完成了合併,成功幫助目標企業上市的話,那麼對於SPAC原始股東來說,他們有兩部分投資回報。第一部分,是一開始認購的SPAC股份。他們可以選擇以成本價贖回這些股份,拿回現金。或者,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贖回,繼續持有那些股份,那麼他們就變成了新的合併後的上市公司股東。第二部分,是SPAC原始股東一般都可以獲得合併後新公司的認股權。他們可以選擇把這些認股權出售套現,或者行使認股權獲得新公司的股票。 如果有很多SPAC原始股東在SPAC和目標公司合併前選擇贖回,那麼就會發生SPAC中現金不夠完成和目標公司合併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SPAC贊助人需要再去向其他投資者兜售新公司的股票,這個過程稱為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即上市後私募投資。它有點類似於私募股權投資中的Pre-IPO輪,即私募股權投資者在公司上市前的最後一輪入股成為該公司的股東。在完成PIPE之後,被SPAC合併的新公司會面向公眾,發行普通股股份,以達到向公眾募資的目的。 現在我們來回答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作為散戶投資者,該不該購買通過SPAC借殼上市的新股?這裏指的是SPAC和目標公司合併以後的新公司股票。 從實證統計結果來看,該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人員(Klausner, 2021)在統計了2019-2020年47個SPAC合併案例後,發現這些SPAC在完成合併之後的三個月、六個月和十二個月的股價回報中位數分別為:負14.5%、負23.8%和負65.3%,顯著落後於同期的IPO指數和羅素2000股票指數。如果追溯到更早的2010-2019階段,統計發現SPAC合併一年後的平均股價回報,比同期的羅素2000指數落後10%到75%左右。 如果我們把這個投資回報和SPAC贊助人,以及SPAC原始股東的回報兩相對比,就更讓人吃驚了。同樣基於上述47個SPAC樣本的統計顯示,SPAC贊助人在合併後3個月的平均投資回報為393%。而那些在SPAC合併前選擇贖回的原始股東的平均投資年回報,為11.6%。在這裏,我們看到SPAC遊戲中明顯的贏家和輸家:贏家是SPAC贊助人和選擇在合併前贖回的原始股東,而輸家則是沒有選擇贖回的原始股東,和買入合併後新公司股票的廣大股民。 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冰火兩重天的輸贏情況?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SPAC的機制原理。其近似掠奪性的設計機制,導致了通過SPAC上市的公司股票,在上市過程中被嚴重稀釋,因此其股權價值也被打了很大的折扣。這裏說的股權稀釋,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SPAC贊助人收取的激勵費用。第二、SPAC原始股東獲得的新公司認股權。第三、SPAC架構本身的耗費。 我們先來說第一點,SPAC贊助人收取的激勵費,也就是20%的原始股。這部分股權,贊助人要麼免費獲得,要麼只是象徵性的出了一點點錢。在上文中筆者提到,SPAC的原始股東們,在SPAC和目標公司合併之前,可以選擇原價贖回,其實就是用腳投票,不支持SPAC的合併決定。統計(Klausner, 2021)顯示,SPAC原始股東們在合併前贖回,或者賣出SPAC股份的平均份額高達他們持有SPAC股份的90%以上。也就是說,絕大部分SPAC原始股東,並不會跟風繼續持有合併後的公司股票。這就意味著兩個後果:第一、SPAC贊助人需要在找到合併目標後尋找新的“接盤俠”。第二、SPAC贊助人的原始股對於新的合併後的公司股權產生巨大的稀釋作用。統計顯示,贊助人所占的20%的原始股,平均相當於合併目標募得資金的31%,占到合併後新公司股份的7.7%。 第二個對合併後公司股權造成稀釋的原因,來自於認股權證。SPAC的原始股東,在SPAC和目標公司合併後,會同時免費獲得新公司的認股權證。這個認股權證,是值錢的,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上賣出套現。對於那些在合併前選擇贖回的原始股東們,這部分認股權證相當於“無風險回報”,因為他們可以先出資購入SPAC原始股,等待SPAC找到合併對象,並選擇在合併前贖回,拿回本金和利息。而同時獲得的認股權,就是投資回報,也就是上文提到的11.6%的年回報。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11.6%的回報,其實也是那些沒有贖回的原始股東,以及後來買入合併後新公司股票的股東付出的成本。統計顯示,SPAC原始股東們獲得的認股權證,平均占到了合併公司募資額的16.6%,約相當於合併後新公司4%的股份。 第三、要達到目標公司借殼上市的目的,你得先有一個殼。也就是說,SPAC本身得首先是一個上市公司。理論上來說,借殼上市的目標公司不需要再向投行支付一筆上市承銷費,但其實那筆承銷費已經在SPAC第一次上市時被投行收了。說穿了,只要是上市,不管是SPAC上市,還是目標公司通過傳統的IPO途徑上市,都需要支付必要的承銷、法律、審計、盡調等費用,區別只是在於時間的前後而已。這恰恰也是為什麼絕大部分SPAC原始股東選擇在合併前贖回的原因:因為原價贖回的原始股東可以全身而退,而沒有選擇贖回,還留在SPAC裏的股東則需要承擔上面這筆上市費用。平均來講,上市承銷等費用大約占合併公司募資金額的7.2%左右,約占合併後新公司2.3%的股份。 現在我們把上面這些費用全都加起來,就能更清楚的明白SPAC上市涉及的“過路費”,大約是總募資額的54%左右,約占合併後新公司14%的股份。54%什麼意思?就是假設一個目標公司,通過SPAC借殼上市,募到1億美元,然而到最後公司股東只能拿到一半,而另外一半則“雁過拔毛”,被各種服務商收走了。 值得指出的是,這裏說的是平均費用。具體的個例,有高有低。但不管什麼情況,平均來講通過SPAC上市的“買路費”是很貴的。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新公司在合併上市後,其股價大概率會“跌跌不休”,因為市場需要消化這些股份稀釋造成的影響,逐漸反映出股票真正的內在價值。 在個別極端的案例中,贊助人的激勵費甚至超過了整個合併的募資額,也就是說贊助人免費獲得的股份,超過了SPAC原始股東和後來接盤的新股東加起來出錢購買的所有股份。 舉例來說,2019年,有一個叫做Twelve Seas Investment Company的SPAC,在IPO後的規模為2.07億美元,包括贊助人所占的20%,即價值約4000萬美元的原始股。但是當該SPAC決定和一家目標公司合併時,有82%的原始股東決定贖回,導致合併前SPAC中僅留下3700萬美元的現金。該SPAC上市的承銷費為1100萬美元現金外加37.5萬原始股,總值1500萬美元。SPAC還需要向原始股東贈送總值約3600萬美元的認股權證。 所以在這個案例中,該SPAC共為目標公司募得3700萬美元,但為此耗費的總費用高達9100萬美元(贊助人股份+上市承銷費+認股權),占到了募資金額的250%左右。這樣的案例唯一的收益人就是SPAC贊助人、選擇贖回的原始股東和各種金融服務商,而買了合併後公司股票的股民則是冤大頭。 既然SPAC上市過程中有這麼多坑,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投資者樂此不彼,對SPAC上市的新公司股票趨之若鶩呢?大致來講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目標公司和投行有很強的動機推廣這樣的上市形式。和傳統IPO上市相比,SPAC合併上市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被合併的目標公司可以和潛在投資者分享他們對於未來的期望。在傳統的IPO流程中,公司管理層和承銷銀行一般不會在宣傳材料中包括未來期望的財務數據,因為一旦出錯的話,管理層和承銷商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該法律的初衷是保護那些相對來說比較單純的散戶股民,但這一條法律對於SPAC借殼上市不適用,因此對於目標公司和投行來說更受歡迎。對於一些由於各種規定,而導致上市比較困難的公司而言,SPAC借殼上市是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幫助他們實現上市的目標。 其次,上文中的統計和分析顯示,SPAC贊助人和選擇贖回的原始股東可能獲得非常誘人的潛在回報,因此他們有足夠的動機向廣大投資者推銷被合併的公司股票,尋找下一個接盤俠。兜售SPAC借殼上市後股票的最常見理由,是目標公司本來沒有上市,知名度比較低,但是一旦上市後,可能成為一個轉折契機,幫助公司快速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營收。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到最後公司上市後能否提高其內在價值,能夠提高多少,則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投資者角度來說,我們應該理解SPAC投資所蘊含的成本和風險。這些成本並不像菜場裏賣的菜那樣明碼標價,很多都是隱含成本,需要一定的金融和統計知識才能真正理解。同時,各種服務機構,比如投行、律所、審計事務所以及想要上市的公司,都有巨大的利益動機來推廣通過SPAC借殼上市的公司股票。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投資者更應該提高警惕,用知識和邏輯武裝自己,防止自己成為金融叢林中的獵物,努力做一個聰明的投資者。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4-15
查看详情
都是縮減 QE,這一次和八年前會有什麼不同?

2013 年 4 月,也就是 QE4 宣佈退出的半年前,美國失業率剛剛從金融危機峰值下降到 7.5%,黑人失業率則還高達 13%。 那時鮑威爾剛當上美聯儲理事不久,他在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上表示," 實現經濟目標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建議開始考慮減少購債。 八年後的今天,失業率已經從疫情峰值下降到6%,就業市場健康狀況也遠好於當年(如黑人失業率降至9.6%),鮑威爾卻覺得這還不夠。 上周的 IMF 春季會議線上研討會上他指出,"復蘇仍然不完整,不均衡 ",將維持 QE 規模,直至實現通脹和就業目標 " 取得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 " 再考慮縮減。 指數綜合了反應就業市場健康狀況的 22 個指標,顯示當前健康狀況好於 2013 年 其中的態度轉變表明,美聯儲如今把實現充分就業放在重中之重,並且對 " 充分就業 " 有了不同的理解。 就業是重中之重 在兩個經濟目標——穩定通脹率在平均 2% 水準和實現充分就業——何者為優先項上,美聯儲這次選擇了後者,這是從 2013 年的經驗中得來的方法論。 2013 年,美聯儲將通脹和失業率聯繫得十分緊密,他們認為失業率降到一定程度(4.5%)會觸發物價水準急劇上升;則反過來,為了不讓通脹失控,就應該在就業市場完全復蘇前退出刺激。 於是,當年失業率還在 7% 的時候,美聯儲就宣佈減少購債,因為預計縮減 QE 後失業率還會繼續下降,慢慢推升通脹回到 2% 目標位。 但事實證明,通脹確實在升,卻升得非常慢。失業率早已降到4.5%以下,但八年來,由於私營部門消費投資熱情不足,通脹持續低於2%。 路透分析師Howard Schneider評論,這可能讓美聯儲認為,通脹總體上較弱,所以這次可以等待失業率下降到更低的水準,而不會有很大的通脹風險。 根據美聯儲的預測,到年底,失業率將從目前的6%下降到4.5%,預計到今年夏天,每月將增加一百萬就業人數。美國 3 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 91.6 萬,遠超預期,被認為是就業市場前景向好的一個證明。 不過,許多分析師對這種做法持懷疑態度。美國 3 月 CPI 同比增長 2.6%,創下 2018 年 8 月來最高水準,雖然部分是由於去年同期低基數效應,但供需缺口的擴大不容忽視。 疫情造成美國下游消費品端大面積供應鏈斷裂,目前尚未完全恢復,近期晶片短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需求端則確實在逐步抬頭,汽油、食品、住房需求均明顯改善,線下服務需求也處於復蘇軌道。 Columbia Threadneedle 高級利率分析師 Edward Al-Hussainy 表示: 一場大規模的實驗正在進行……我們正在讓經濟變得越來越熱。疫情對供應端形成的約束並未完全解除,經濟正在進行重新配置,我們不知道這將如何影響價格形成。 何時 " 取得實質性進展 "? 那麼對於就業市場,怎樣才叫做復蘇實現 " 完整 "、" 均衡 "? 鮑威爾 IMF 春季會議上給了個大致的定量說法:如果能像 3 月那樣增加就業," 連續幾個月 " 增加 100 萬就業人口," 那樣就真正開始顯示,向著我們的目標有了進展 "。 但另外,美聯儲這次要在就業市場 " 健康 " 程度上好好畫上一筆。 3 月一次美聯儲會議上,鮑威爾對美國社會經濟不平等的狀態表示擔憂: 經濟下滑並沒有使得所有美國人受到相同的打擊,本就最脆弱的那些人受到的打擊最大。" 目前,雖然美國就業市場在整體失業率、黑人失業率、女性失業率等多項指標上,表現都優於 2013 年退出 QE 時期,但在勞動參與率、長期失業人口占失業人口比重等方面仍不及當年。 Indeed Hiring Lab 經濟研究主管 Nick Bunker 說表示,今天的美聯儲 " 對充分就業的構成有不同的看法 ","勞動力市場大致上與 2013 年底一樣健康,但美聯儲認為這離充分就業還很遠。"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14
查看详情
美聯儲開口談“縮減 QE ”了,上一次全球市場巨震是這樣的

美聯儲下設分支機構,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週一稱,當疫苗接種率達到 75% 甚至 80% 時,可就縮減 QE 問題進行討論。這是美聯儲高管首度談及縮減QE,意味著大放水下全球資產價格的狂歡或已進入下半場。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 CDC ) 的數據顯示,美國已接種約 1.83 億劑疫苗,近一半的成年人、及 65 歲及以上人群中的近 80%,至少接受了一劑疫苗。 彭博根據統計表示,如按照目前的接種速度計算,美國達到 75% 接種率的時間大體將落在 8 月,其中 8 月 9 日將達到 5 億劑次。 隔夜美股跌落近一個多月新高,標普 500 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跌幅分別 0.02% 和 0.36%,大型科技和晶片股普跌。 購債縮減 資產會否遭血洗 購債縮減對各類資產意味著什麼? 以史為鑒,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up)分析師回溯了 2013 年,也就是 08 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第四輪 QE 逐步退出時,全球市場巨震的情形: 當時,隨著10年期美債利率在4個多月的時間裏大幅上升150個基點,從1.5%升至3%,ING發現黃金成了所有資產中最大的受害者,其次是新興市場貨幣。 從下圖看,2013 年 5 月 1 日至 9 月 5 日期間,現貨黃金價格下跌了近 20%,居跌幅榜首。其餘大宗商品也受挫明顯,原油在 2013 年的四個月裏下跌了 5%。 隨著美元走強,新興市場 " 脆弱五國 "(巴西、印尼、印度、土耳其和南非)兌美元也大幅度下跌約 18%。相比之下,歐元相對抗壓。 反觀當前,ING 的基本假設是,到年底 10 年期美債利率將徘徊在 1.75%左右,不過今年中旬就可能達到這一位置。目前該利率報 1.675%,此前已短暫到過 1.75% 以上。 ING 表示,關鍵是利率上行的幅度和速度。 不少新興市場已經感到了美元走強的壓力,ING 認為,新興市場貨幣方面,最脆弱的是南非蘭特(ZAR),因前期兌美元漲幅過大;韓元可能也很脆弱。同時,全球經濟擴張將使得歐元等週期性貨幣受益,澳元、新西蘭元或也將表現強勢。 美聯儲重申復蘇取得實質進展 疫情重抬頭是主要風險 對於加息問題,布拉德週一未給出明確表態。華爾街見聞此前曾經提及,雖然 3 月 FOMC 會議之後最新的點陣圖顯示,FOMC 成員們依舊認為 2023 年之前不會加息,但對美聯儲 2022 和 2023 年可能加息的預期已有所升溫。許多分析師預計,美聯儲或於 2022 年開始加息。 布拉德談及 QE 縮減之際,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在最近的一次電視採訪中稱,由於廣泛的疫苗接種,以及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和貨幣政策支持,美國經濟似乎正處於拐點," 我們覺得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快得多,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也會快得多。" 事實上,鮑威爾 3 月 25 日就曾短暫釋放鷹派信號,提出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和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美聯儲將減少債券購買,同時 " 已經制定了一項能夠使美聯儲加息的測試 ",當經濟完全恢復時,將逐步、透明地 " 收回在緊急時期提供的支持 "。此前他曾表示,將在考慮縮減購債時提前發出信號。 不過鮑威爾指出,目前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是疫情可能再次蔓延,近期新冠病例的上升儘管低於去年冬天,但仍令人擔憂。 近日,美國疫情出現抬頭跡象。美國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當地時間 4 月 7 日公佈數據顯示,過去一周,美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加明顯,超過 45 萬,其中密歇根州、紐約州等五個州報告的新增病例數占了約 44%。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13
查看详情
鮑威爾:美聯儲將繼續支持經濟,希望通脹在一段時間內“適度”高於2%

4月12日07:00,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出席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節目《60分鐘》。 鮑威爾延續一貫的講話立場,表示美聯儲將支持經濟,直到復蘇完成,過快重啟經濟是復蘇的“主要風險”。他說有了疫苗接種,“你將看到非常強勁的經濟擴張的恢復”,2008年金融危機重演的可能性“非常低”。 鮑威爾提到了通脹問題,稱他的確希望通脹在一段時間內“適度”高於2%,但美聯儲不希望通脹實質性地超過2%,以免回到“糟糕的舊通脹時代”。現在看來,龐大的聯邦赤字並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關於數字貨幣,鮑威爾表示,美聯儲正在努力研究數字貨幣,但尚未做出決定。可能的數字貨幣也許能帶來好處,但涉及一系列“微妙、複雜”的問題。 關於就業,鮑威爾稱,希望離開勞動力市場的人群重回就業市場,美國部分地區經濟已全面復蘇,但實際差距依然存在,在國會和美聯儲的支持下,經濟復蘇一直“比我預期的好,持續地好”。對許多人來說,疫情帶來的衰退已經結束,但對其他數百萬人來說並沒有結束,“我們將把這些人放在心裏”。 雖然鮑威爾稱前景已經大幅好轉,但他也提到了一些依然存在的風險。 他說,以一些歷史衡量標準來看,部分資產價格上漲。美聯儲無法預測資產泡沫,更關注的是如果衝擊發生時系統的韌性。 鮑威爾表示,他正在密切監測Archegos爆倉事件的情況,但這似乎沒有引發有關金融體系或相關機構穩定性的問題。他相信金融體系有足夠的資金承受市場的重大衝擊。 在週末的一次電視採訪中,鮑威爾也對美國經濟表達了樂觀的看法,稱經濟正處於拐點,就業機會將加速增長。 他表示,由於廣泛的疫苗接種,以及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和貨幣政策支持,美國經濟似乎正處於拐點,“我們覺得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快得多,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也會快得多。” 當被問及,美聯儲何時會開始對經濟“踩刹車”,鮑威爾回答道,直到勞動力市場基本完成復蘇,實現充分就業,且通脹回到2%,並有望在一段時間內升至2%以上,才會考慮加息,“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分析稱,美聯儲堅定維持寬鬆政策的立場暫時壓過了通脹隱憂。 2021年初主導債市的通貨再膨脹交易已經有所緩和,此前被美聯儲超寬鬆政策和巨額財政刺激推高的通脹預期衡量指標已在高位停滯,尚未得到實際數據的持續支持。收益率曲線也是如此,美債收益率已從近期的峰值回落。這不僅關係到債券倉位,如果沒有數據的後續支持,市場對美聯儲最早在2022年底收緊政策的押注可能會消退,可能削弱對美元的需求。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1-04-12
查看详情
美聯儲高官暗示擴大 QE?美國股債聞聲雙漲

隔夜,美國股市收漲,債市也價格上漲、收益率下行,交易員們全天幾乎都在單向買入,尤其是 20 年期美債。 對此,市場的其中一種解釋是:紐約聯儲執行副主席 Lori Logan 下午發表的講話,引發了一些市場人士關於美聯儲將增加美債購買的猜測。 Lori Logan 在紐約聯儲舉辦的年度一級交易商會議上表示,財政部去年 5 月推出 20 年期美債 " 令 20 年左右久期的債券持倉量增加了 "。 她還稱,由於通脹掛鉤債券(TIPS)的發行量增加速度一直慢於附息債券,近期債券淨發行預計也將保持高位," 我們預計債券持倉的結構將繼續演變。" 她進一步稱: 因此,我們計畫對債券購買進行微小的技術調整,並且更頻繁地更新購債配置,以使其與附息債券和 TIPS 的持倉量大致成比例。這些將作為常規購債日程的一部分在未來幾個月公開宣佈。 此話一出,市場認為聯儲將加大 20 年期美債的購買,從而刺激該類型債券出現了一陣搶購潮,價格火箭般躥升,收益率則在短短幾分鐘內下滑了 3 個基點。 彭博社評論稱,市場搶購這些 20 年期美債,就好像 Lori Logan 是在說美聯儲將會加大此類債券的購買量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員們不止在狂買 20 年期美債,其他期限的美債也被大量買進,甚至連股指期貨也同樣如此。當 Lori Logan 的講話全文在下午 4 點發出後,標普 500 指數期貨合約一度漲了 10 個點。MINI 電子盤期貨合約甚至創出了歷史新高,觸及 4098.5 點。 對於這一點,連高盛的交易員們都感到困惑,尤其是它發生在一個規模達 10 億美元的市場上。交易員 John Flood 在收盤後發交易日志稱,儘管收盤交易指令(Market-On-Close)已經連續第四日賣單失衡,但標準普爾 500 指數仍以 4097 點的創紀錄高位收盤,漲了 42 個點。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09
查看详情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達成一項關鍵共識,稅負問題也有進展

歐洲中部時間4月7日,二十國集團(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第二次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由輪值主席國義大利主持。會議認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國際社會應繼續推動經濟復蘇和可持續增長,並加大對最脆弱國家的支持。 義大利財政部發表的聲明稱,會議認為,經歷2020年的萎縮後,全球經濟形勢有所改善,但依然伴隨著不確定性,而各國、各國內部的差異都相當大。因此,與會各方重申,為保護民眾生命健康,減輕疫情影響,各國應避免過早撤銷經濟扶持政策。 聲明特別指出,由義大利倡議恢復設立、中國和美國任聯合主席的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逐步成熟,可針對經濟可持續的緊迫議題制定相應計畫。 會上,各方還同意更新G20集團行動計畫,其中,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已成為迫在眉睫的挑戰。此外,G20集團再次承諾加強全球衛生系統,推動新冠疫苗公平有效分配。 至於稅負方面,G20集團財長們承諾繼續致力於建立公平的國際稅負體系,此前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歡迎美國對企業利潤徵收最低稅率的提議。 他們在聲明稱: “我們依然致力於在今年年中前達成一項基於共識的全球解決方案。” 自喬·拜登接任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以來,有關改革全球企業稅負規則的討論急劇加速。美國財長珍妮特·耶倫上周提出了設定21%的全球最低稅率計畫,遠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正在討論的12.5%稅率水準。 在會議召開前不久,法國財長勒梅爾告訴電視臺,法國對於提高最低稅率持開放態度。他還說,法國正在權衡期待已久的美國方面對科技巨頭利潤徵稅的提議。 上述兩個因素對於因特朗普時期的爭議而陷入僵局的談判至關重要。迅速的解決方案將在世界範圍內產生迴響,並為試圖在疫情後重建經濟的政府增加收入。 G20集團財長還同意將世界最貧窮國家的債務寬免期限延長至年底,並支持一項將IMF儲備資源增加6500億美元的倡議。 此外,他們還表示他們“回想起反對保護主義的承諾”,這是美國相比特朗普執政時期尋求更加合作的全球態度的另一個跡象。 據介紹,G20集團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第三次會議將於7月9日至1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 *本文來自金十數據

2021-04-08
查看详情
管濤:人民幣匯率近期波動屬正常健康調整

自去年6月初以來,境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震盪走高。到今年2月底,人民幣匯率較去年5月底累計升值10%。進入3月,人民幣匯率走低,重回6.50時代,抹去了年內漲幅。 前期有人曾預測年內人民幣有可能升破6。這是一種典型的適應性預期,它忽視了兩個問題:一是影響匯率升貶值的因素是同時存在的,且影響因素此消彼長,必然是漲多了會跌、跌多了會漲;二是匯率升得快不等於升值壓力大、升值預期強,恰恰是匯率有彈性,有助於及時釋放市場壓力、避免預期積累。當時,筆者就表示今年人民幣匯率或走得沒有大家預期的那麼強。 實際上,自年初進入6.40時代後,1月6日至2月底,人民幣匯率在6.43到6.50區間窄幅波動。進入3月以後,圍繞6.50上下波動。一季度,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最多升值1.3%,低於去年同期最大1.7%的升幅。去年四季度,市場預期總體偏升值方向,今年頭兩個月升貶值預期交替出現,3月轉向偏貶值方向,但升貶值預期都不太強烈。 近期人民幣匯率回落,一是歐洲疫情出現第三波傳染,市場避險情緒重新抬頭;二是美國通脹預期上升,美債收益率上行,中美債收益率差收斂;三是疫苗接種加新刺激計畫,提振美國經濟復蘇預期,美元指數不跌反漲;四是貨幣提前緊縮預期抬頭,以美股為代表的風險資產價格劇烈震盪,新興市場重現資本外流;五是大國博弈依然激烈,凸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嚴峻。 這再次印證了筆者的觀點,即匯率是相對價格,研判匯率走勢不僅要看本國還要看海外會發生什麼。中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經濟社會活動正在進一步加快恢復,只是外部因素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仍屬於健康、正常的調整,反映人民幣匯率步入了雙向波動的新常態。 雙向波動有助於緩解持續單邊升值給國內企業造成的財務壓力。去年6月至今年2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均值環比上漲。以月度中間價均值衡量的企業蒙受的潛在最大匯兌損失達到4.9%。隨著今年2月中間價均值環比漲幅大幅收窄,並在3月首次錄得環比下跌,今年一季度的潛在匯兌損失收斂至0.7%。 現在市場擔心美債收益率上行引發的“縮減恐慌”,對新興市場造成的資本流動衝擊可能進一步蔓延。但預計中國或如2013年美聯儲釋放量寬退出預期引發的“縮減恐慌”之初一樣,會被視為好的新興市場,受到的影響有限。因為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經歷了藏匯於民和債務償還的集中調整後,中國民間貨幣錯配有較大改善。到去年底,不含儲備資產的對外淨負債1.21萬億美元,較2015年6月底減少了49%。這增強了中國對外經濟部門韌性,提高了境內外匯市場參與者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和容忍度。 3月,境內銀行間市場日均即期詢價成交量達到374億美元,環比增長14%,或反映當月境內外匯供大於求缺口有所擴大。同時,今年前2個月,國際收支口徑貨物和服務順差合計86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逆差377億美元;非金融部門跨境直接投資淨流入107億美元,同比增長1.73倍。這表明中國基礎國際收支交易依然表現強勁,為抗外部衝擊風險提供了較厚的安全墊。 *本文來自格隆匯

2021-04-07
查看详情
150 億美元!KKR 亞洲並購基金融資額創紀錄

PE 巨頭 KKR 昨日宣佈,KKR 亞洲四期基金募集完成,募資總額高達 150 億美元,主要投資亞太地區的私募股權交易。KKR 通過公司自有資金和員工跟投,向該基金投入大約 13 億美元。 目前,KKR 亞洲四期基金是投資於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該只基金獲得了全球投資者的支持,其中亞太地區投資者較為踴躍,最終實現超募,封頂於 150 億美元的上限。 KKR 方面稱,將通過亞洲四期基金,關注消費和城市化升級帶來的機遇,以及資產剝離、分拆、整合等企業業務優化需求帶來的投資機會。 KKR 亞太區負責人路明表示:" 隨著亞太地區的增長,這裏有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KKR 的亞太私募股權投資團隊分佈於 6 個主要亞太市場。KKR 亞太區私募股權業務聯席負責人 Hiro Hirano 表示," 亞太地區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會是驚人的。儘管每個細分市場都是獨特的,但支撐整個亞太地區增長的長期基本面是一致的——消費升級的需求、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城市化升級以及科技顛覆。" KKR 在亞太的投資業務日益活躍。今年 1 月,該公司宣佈規模 39 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基金以及規模 17 億美元的亞洲房地產基金募集完成,這是 KKR 旗下首只泛亞太區域基礎設施基金和首只房地產基金。 中國香港是 KKR 進駐亞太市場的第一站,2005 該公司在香港設立了辦公室。發展至今,KKR 已在北京、香港和上海均設有辦公室。數據顯示,自 2007 年起,KKR 已經在中國投資超過 46 億美元。 南孚電池、蒙牛乳業、恒安國際、現代牧業、亞洲牧業、中糧肉食、聖農發展、聯合環境、青島海爾、優信集團等如雷貫耳的名字背後,都有 KKR 的身影。 2020 年 7 月,KKR 出手領投興盛優選 8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同年 12 月,有消息稱 KKR 參與牽頭位元組跳動最新一輪融資。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2021-04-06
查看详情